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多篇)范文
第一篇: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一、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
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背诵3、4自然段。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三、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爬山虎的实物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作业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两个植物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大家都知道丝瓜藤和葡萄藤都是依附架
子生长,否则无法向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它不像丝瓜、葡萄依附架子往高处生长。它
不用搭架子自己就能向高处生长。这是什么植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它,揭穿它自己
就能向高处生长的秘密。同学们,请打开书本,大声地告诉老师,那种植物是什么?(爬山
虎,师书写课题)有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我们一起来看爬
山虎是什么样的。(带领大家一起观察)我们观察到爬山虎有叶子,藤蔓??我国著名作家、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他的笔下爬山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爬山虎的脚》。
大家又发现课题有什么特点吗?(拟人)
介绍叶圣陶的生平。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叶柄引人注意
多音字:占得铺空着曲
带领学生分析生字,掌握较难字的写法。解释学生不懂的词语。
2、再读课文,一二三四自然段分组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
什么。抽学生回答,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段落大意的归纳。
3、根据段落大意进行课文的分段,并归纳大意。(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
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
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课文分
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家里和学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观察兴致,引出下文。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步步向上爬的。
三、抄写词语,熟读课文,试着背诵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那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
二、教学一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
一二大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大组的同学想一想,文中哪些词语说明爬山虎长的很茂盛。(满是、一大片)文中两次提到墙,有什么意义呢?(暗示爬山虎是一种喜欢攀爬的植物)
(二)、第二自然段
1、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下面我们请三四大组的同学为我们大声的朗读第二自然段,一二大组的同学思考一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2、文中那句话体现了叶子很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鲜艳,看着非常舒服,这是一种静态美。)
3、齐读第三句,“一顺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铺得很均匀并且没有重叠(推荐打开范文网:WWW.hAOWORd.Com)?(“一顺儿”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长得非常整齐。我们知道,爬山虎是靠着脚向上爬的,而与它的脚相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便自然也向下垂。叶子的生长要吸收阳光,如果重叠生长,那么有的叶子就不能吸收阳光了,所以叶子铺得均匀,没有重叠。)
4、女生读第四句,体会“漾”字的生动之处。想象微风吹过,成片的叶子随风起伏,如绿色的海荡起的波纹,让人的心里不由得震撼。这是一种动态美。
5、从文中找出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6、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
三、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师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以下问题:
1、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用了哪些动词?
3、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爬山虎的脚在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5、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非常牢固,风吹雨打都不能阻挡它向上攀爬,它是如此的坚强与执着,请带着这种感情再读第五自然段。)
四、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仿写一种植物。
第二篇: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痕迹”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2.3.
教学难点:3.4.
教学用具:爬山虎实物,ppt课件,白纸铅笔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谜语导入
a: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因为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爬山虎也是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长,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
二、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脉络
1.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新词,(2)作者在每个自然段中分别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
2. 检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词语: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朗读两遍,解决生字问题。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哪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话来论证自己的看法。(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 自主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爬山虎都生长在哪些地方?(学校操场、家中庭院,相机在ppt中介绍爬山虎的植物特性: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从“满是”,“一大片”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很能爬)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出示爬山虎爬满墙壁绿意盎然的图片)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吗?美在什么地方?
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一顺儿朝下”,(指朝向同一个方向)
为什么美?(绿得新鲜,铺得均匀,不重叠,不留空隙) 指导朗读:你能读出叶子这种绿、密又匀称的美吗?
作者还写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是嫩红——没过几天是嫩绿——长大了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出示颜色变化的动画)叶子颜色的变化也很美,我们一起结合这些漂亮的图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读一遍。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观察对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和叶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有着不依赖任何东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领,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我们这一节就好好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 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再认真地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
颜色:嫩红
出示课前准备的植物爬山虎(学校后面围栏有),给学生仔细地观察一下,拿出课前准备的铅笔白纸,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确?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课文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再读课文,对照课文内容和自己所画的爬山虎的脚,仔细观察,看画对了没有。
3.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仔细默读课文,作者运用到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你能找出这些动词吗?
触着墙——巴住墙——拉——贴住墙
(重点理解:“细丝原先是直的,后来弯曲了”,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所以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更紧。)
让学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觉得是一个难点,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学生都会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来做实验,随着手指弯曲,胳膊被带动着上升,手臂也就紧贴在墙上了,爬山虎就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其次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看看视频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对比方法进行学习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
牢固,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细心观察。(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与墙的关系)
第三篇: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一、 导入
1、(出示图片)师:这是什么?(——爬山虎),真聪明,一眼就看出来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片关于爬山虎的文章。板书课题:35 爬山虎的脚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师:爬山虎长在哪里呢?
出示: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指名读)
师:“满”你能给他换个字说说吗?(全,都)
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课文是怎么介绍爬山虎的?请你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交流,根据交流,板书:叶子脚
3、指一名朗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1)颜色
(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很小,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叶子长大了,绿得那么鲜艳,让人看着非常舒服。(指名朗读)
1、师: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交流,板书:嫩红——嫩绿——绿
2、
(2)怎么长
(出示)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指名朗读)
“拂”换个字说说他的意思
“漾,”谁来学习这个字,书空
板书:均匀
三、仔细品味
1、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作者要写爬山虎的叶子呢?(正因为爬山虎的脚努力地爬,才有满墙碧绿碧绿的叶子)
2、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得呢?自读345节,完成填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的反面,形状,颜色是的。
交流划的内容,我来介绍爬山虎的脚。
3、爬山虎的脚和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来看看图片。 (涡,最后一笔是点)是呀,作者观察多仔细呀,我们也来做一做观察仔细的人,你还能用什么来形容爬山虎的脚?(学生自由想象)
4、(像蛟龙的爪子)
是啊,爬山虎的脚到底是怎么爬墙的呢?(交流句子)
板书:巴住墙拉嫩茎紧贴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墙的,怪不得作者说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那么有力,能够紧紧地抓住墙壁。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小节。
5、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小秘密呢?
没触着:萎了(谁来理解)
触着:变成灰色的
第四篇: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
一、新课导入
师板书:脚
同学们,还记得雪地里的小画家吗?|从文中我们知道了,小鸡的脚像竹叶,小鸭的脚像枫叶,小狗的脚像梅花,小马的脚像月牙,小动物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脚,最近老师发现了一件稀奇事,植物也长脚,而且它还有一个动物性的名字 ,叫爬山虎,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教学生字“虎”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课文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相信也解决了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了,课文写了爬山虎那些方面的内容(叶、脚)那那几段是写叶,哪几段是写脚的呢?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
三、精度课文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请你从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相关信息。
2.精读句子的理解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长在茎上"也就是告诉我们爬山虎的脚所长的位置(板书:位置),那”茎“又是什么呢?看着这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能把它指出来吗?原来这根粗粗的就是爬山虎的茎啊。
(2)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嫩红“一词告诉我们爬山虎脚的颜色(板书:颜色),这颜色课真美啊!你能再把这句子美美得度一遍吗?
(3)“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这句话说得是爬山虎的样子、它的形状(板书:形状),“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柄”字,它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吧这个字写漂亮(师范写),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刚才同学们一眼就把“茎”找出来了,你现在能不能找出叶柄呢?原来叶子与茎相交的地方。“反面伸出??细丝”,同学们看到“细丝”了吗?“就像蜗牛的触角”这爬山虎的脚可真是太有趣了!竟然有六七只脚,而且像蜗牛的触角,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既有趣又稀奇的事儿吗?(指名读)我看大家都对着感到很有趣,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吧1
四、小结
短短的几句话,同学们就从中读出了这么 多关于爬山虎脚的信息,同学们课真会读书,那爬山虎这细丝般的脚又是如何爬上高高的墙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仔细地去瞧瞧,这节课就到这。
第五篇:《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例
[情景说明]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细致介绍了爬
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为了突破课文的难点,我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课文内容画面。在学习爬
山虎的脚的位置时,让学生在电脑画面中动手找出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再将整个动作过程的动画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分解动画,逐幅观察,最后完整地演示整个爬的动画过程。这样去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出爬,这是为什么呢?
2、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3、根据课题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
1、学习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电脑屏幕展示1——
视频画面: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几个词语体会。
电脑屏幕展示2——
视频画面:“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一句的画面及意境,配乐让学生欣赏感受。
师:爬山虎的叶子给了你什么印象与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爱。
师:那么就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师: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壁,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指名发言,学生读出相关句子。
电脑屏幕展示3——
粗大的茎上有爬山虎的叶柄和叶片的静画
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儿呢?请一位同学上来用鼠标点按出来。
生1用鼠标点按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电脑出现提示语“错了,再试一次!”
师:仔细读读课文中写爬山虎脚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里?(生再次读句子,思考。) 生2用鼠标点按长叶柄的反面。该位置出现的爬山虎的脚由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头上变成圆片的动画。同时出现语音提示:“对了,你真聪明!”
(让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并试着用简笔画画出爬山虎脚的生长情况。)
3、爬山虎怎么向上爬
师:爬山虎是如何用自己的脚“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读课文第4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词语。
四人学习小组互相交流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电脑屏幕展示4——
主界面上包括:动画展示区,播放爬山虎用脚爬墙的动画;文本出示区,内容为本段文字;移动文本的交互操作区,将相应动词拖入其中并点击观看动画。
学生从文本中找出6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触、变、巴、拉、弯、贴,并用鼠标按顺序拖至交互操作区。在教师的提示下,分步点击交互区文本中单个动词,观察分解动作,也可完整观察连续的动画。
( 三)拓展延伸,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爬山虎在我们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大家还想了解到更多关于爬山虎的信息吗? 生:愿意。
电脑屏幕展示5——
八组形态、颜色各异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筑的图片;四组反映爬山虎所属、形态、习性和价值的视频及文字资料。
教师提议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校园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浏览、搜集有关爬山虎的图文资料,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同学间展开交流、分享成果。
(四)总结全文,布置观察。
1、教师总结 。
2、鼓励大家亲手种植一种植物,美化家园,美化生活,并记下观察日记,了解这种植物的样子及生长变化。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后我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爬山虎的叶子部分,我先呈现静止的爬山虎叶子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形状,从而感受到叶子的鲜嫩、茂盛。满墙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层层的波纹,这样一幅优美的情景,则是静止的插图和单纯的文字描述难以表现的。
二、借助多媒体呈现内容丰富,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情况一段时,学生若不仔细读书,难以准确地弄清楚脚的位置和形状,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动手操作,找准生长点的环节,既使学生通过训练牢固掌握,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
三、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爬山虎的脚在攀爬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动作变化,更为巧妙的则是教师将整个动作过程制成了动画,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可以分解动画,逐幅观察,同时也可以完整地演示动画,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习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四、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机会,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对于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有关知识的了解,单靠多媒体呈现几幅图画或播放几段视频以及课文有限的文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安排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借助信息工具平台,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适度的加工处理。同学间分小组进行交流表达,扩大知识面,也锻炼了他们协同合作学习的精神与意识。
当然课堂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学生的积极性虽都调动起来了,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不强,但不管怎么说利用信息技术,能充分展示语文课堂和魅力。
[专家点评]
当前,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三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在这节语文课中,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整合中来,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在信息技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得到双重提高,为今后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则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协作者和最终作品的评价者。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