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多篇范文
[引言]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 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工具概述
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表现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项目。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绳索有牦牛毛绳、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过渡者将竹、木制作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傈僳、怒、独龙等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在国外,秘鲁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运用溜索作为渡河工具。
溜索原理
碗口粗竹缆系两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俗称“溜壳子”,借倾斜之势滑越渡河。河上也可设两根溜索,一高一低,过河时由高处滑向低处。
上课笔记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学法:
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课前准备:
准备相关课件。
精彩课堂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
(1)字音
锱铢(zī 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
顷刻(qǐng) 千钧之力(jūn) 绞(jiǎo)
跺(duò) 呕(ǒu) 战战兢兢(zhànzhàn jīng jīng)
(2)词义
?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探视】看望;察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默读,读准字音,体会人物心理。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squo;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squo;”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4.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交流点拨】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跳读课文,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
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交流点拨】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过文中溜索这样害怕的感觉吗?
?交流点拨】有。我有一次过玻璃栈桥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坐在了地上,旁边的好友见状,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让我站起来。好友见劝说无效,试图上前拉起我,可是这时,惧怕的我硬是赖在地上不敢前进,无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来,背我走过了玻璃栈桥。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溜索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进度比较合理,虽说没有详细解读,但是重点突出。我引导学生们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和表现手法做了一定的了解。但其他比较深层的意蕴,如鹰、马、牛三种动物形象的隐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没有展开深入研究。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屏显)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ào) 呻吟(yín) 翡翠(fěi)
掠起(1üè) 困乏(fá) 蜿蜒(wān yán)
二、我与文本交流
1、师范读课文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虽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2、感受形象,体味情感
(1)这是一只 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2)课文写了哪几幅画面?海燕各有怎样的表现?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
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海燕,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海燕:渴望、迎接、呼唤
三、我与作者交流
(一)学习对比及作用
1、抽学生朗读46节,用文段中的词句概述这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种.种丑态;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海鸟?
——对比衬托出海燕无比英勇、乐观的形象
2、作者对这些鸟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鄙视,摒弃
(二)学习象征意义
1、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屏显)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2、(屏显)象征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来表明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离和感染力
3、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四、我与同学交流
1、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赏析
2、联系社会生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六、课后作业
除了海燕,课文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请你想像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
设题意图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像,深入体味作品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板书:
海 燕
高尔基
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对比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暴风雨象征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象征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象征沙皇的统治势力,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一、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
调子
(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习洗衣谣
物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
大地复苏的景象
教
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注:
(1)、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2)、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3)、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溪水是如何的练习怎样的洗衣谣?
(4)、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5)、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6)、讨论以下的问题3。
3、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a、白云——自由的象征。
b、
(1)、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3)、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
a、见书中句子;
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
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
四、作业:
1、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处处…夜…花…”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是……”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卞之琳
2、理解诗歌的朦胧性,赏析诗歌
a、体会诗歌中的意象
b、各种对诗歌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学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也学过许多诗歌,像《雨巷》,《再别康桥》等等,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小诗,有些不一样,短短的4句话却引起了诸多的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断章》,看看你是怎样的哈姆雷特?
2、简单介绍作家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曾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他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3、意象分析
四个意象 : 人、明月、窗子、梦 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总之,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在这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像诠释一道深奥的哲学命题那样去对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4、问题探究
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抒情诗,也有人说《断章》是一首哲理诗,你怎么看?
a、从爱情的角度看
b、从体验感受意象审美意境的角度
c、从哲理的角度看
5、背诵并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
板书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了解认识卞之琳
2、意象 人 明月 窗子 梦
3、抒情诗or哲理诗 a、爱情
b、哲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6
一、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4节至第9节)。
1.交流漫画作业,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
2.指名朗读第4节至第9节的内容,思考:
(1)孔乙己一出场就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他为什么会成为嘲笑的对象?别人嘲笑他时,他怎样答对?表现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学生回答,点明:从他外貌特征看,他既穷困潦倒,又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出比“短衣帮”高贵。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毒害,总脱不下那件破长衫。既穷又懒,衣服又脏又破,那件长衫十多年不补,不洗。付酒钱时还要“排”。一个“排”字,传神地刻画出他摆阔的情态。“夹些伤痕”,又说明在他身上发生过某些事件。
从他语言特点看,满口“之、乎、者、也”,难懂,表现他的迂腐不堪。当别人揭他“偷”的疮疤时,他的表现是“不回答”,逆来顺受;当别人再挑衅时,他“睁大眼睛”辩解;别人揭穿事实后,他窘得“涨红了脸……”自我解嘲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抓住特征进行描绘,使一个心灵受到侮辱的形象,跃然纸上。
性格刻画入木三分。比如,在他被侮辱之时,他仍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知书识理,满口“窃书不能算偷……”以表现自己的斯文。可见,迂腐可笑到何等程度。
(2)孔乙己为何只好向小伙计说话?向孩子们说话?孩子对他采取什么态度呢?从教写字和吃茴香豆的事情中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孔乙己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和孩子们说话,以求得安慰。他社会地位低下,和劳动人民一样处于社会底层,而又由于迂腐和品行不端,更为低下,连小孩都看不起他。一个“配”字,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他十分低下的社会地位。
教写字和吃茴香豆二事,反映了孔乙己的善良,也进一步刻画其麻木不仁,迂腐可笑。“回”的四种写法,其实很少这样用,但孔乙己是受科举制度愚弄毒害的知识分子,常把一些无用的字看作学问与本领,可见毒害之深。热衷于功名利禄,对小伙计不仅夸耀,而且灌输做掌柜往上爬的思想(“多乎哉?不多也”的来历:别人说孔子多才多艺,孔子说:“多吗?不多啊。”)
这部分三个细节特征,①站、穿;②排;③关于茴香豆,活画出孔乙己性格的基本特征:善良,卑微,迂腐,想向上爬又不善于钻营,生计日窘却又好吃懒做,特别看不起体力劳动。作者塑造了这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传神。
(3)在写哄笑的场面中,作者插叙了什么内容?起何作用?
插叙孔乙己的身世和品行,对他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受腐蚀的思想性格作比较完整的介绍(好喝懒做;偷窃;不拖欠等等)。
插叙节省笔墨,用最少的话说明应该说明白的事,控诉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读第9节。从“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语句中,体会孔乙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多余的人。话虽一句,却无限辛酸。
二、布置作业:
1.练习四。
2.熟读第4节至第9节。
第二教时
一、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1.启发思考:孔乙己好些天来,他的遭遇如何呢?
(1)指名朗读第10节。正音解词。
打折(shé)服辩(fúbiàn)
(2)学生回答:他被打折了腿。
2.思考:这件事深刻地揭露了什么问题?作者运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叙事写人的?
孔乙己不仅精神上受侮辱、损害,而且肉体上遭摧残。
文章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个有功名,爬上去,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欺压人民;一个没有进学,跌下来,受折磨。丁举人有地位,有权势,本性凶残,手段毒辣,私设公堂,草菅人命,先“正名”,后动刑,接着再慢慢地折磨,明明吃人,却不担吃人罪名,冷酷而暴虐。
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喝酒的人与掌柜的对话中叙事写人。
3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怎样的情景?与第一次出场比较,肖像、声音、神态、动作有何变化?
(1)指名读第11节。
(2)抓关键词语说明。
(板书)
别人对他的嘲笑、哄笑、说笑仍然是一样,无丝毫同情与怜悯,有的是冷漠、寡情与势利。
4.教师点明:从欠钱未还,从提到而不谈到、不看到,写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通过“我”的估猜,写孔乙己的默默无闻死去,分外辛酸。无人过问,又无确实消息,“大约”“的确”,写出其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孔乙己在取笑声中登上生活的舞台,又在嘲笑声中离开了生活的舞台。社会如此冷酷,令人毛骨悚然。
二、总结。
1.请同学就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进行归纳。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摧残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迂腐,好喝懒做,偷盗,中封建思想意识的毒而不自觉,毫无社会地位,但精神上又接近不了“短衣主顾”,脱不了那件长衫,成为鲁镇的多余的人,废物。他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特有的语言行动,成为可笑的人。他是清末受封建教育、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孔乙己这个被压迫被损害者,作者对其迂腐,坏习气进行了批判,对其善良予以肯定,对其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哀其不幸。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命运的描述,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鞭挞丁举人之类的冷酷暴虐。作者平平淡淡写来,刻画得维妙维肖。放在社会悲剧里写出乡村潦倒文人的性格悲剧,笔触平淡,寓意深刻。整个悲剧是在人们的笑声中进行的,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文中没有排山倒海的冲击,可人们读后却感到心里有阵阵的隐痛。作者运笔确实收到鬼斧神工之效。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均做到个性化。用词精确,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布置作业
1.看幻灯,讲述故事情节,讲述时注意运用传神的词句。
2.抓住孔乙己肖像特征和语言动作,分析他的思想性格。
3.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教后:
1.讲“咸亨”含义很有必要,表示酒店老板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愿望,能给学生以当时社会的实感。
2.学生读书比过去仔细,没有一个同学把“孔乙己”误认为是真实的姓名,而且较快地体会到一个人活在世上,别人不知其姓名,只用绰号来代替,必然命运悲惨。有同学联系到《阿q正传》中的阿q。
3.有同学提出:“短衣帮”的“唠唠叨叨……”不好,引导他们读课文,弄清作者的意图,不是写短衣帮的不好,而是揭露老板的贪婪,冷酷。
4.要学生辨“踱”的含义,体会清闲自在、踌躇满志的神态。
5.“幸而”换词,学生换了“幸好”“亏得”“还好”。
6.有同学说孔乙己这个人应该用“穷酸”二字来概括,理解得较好。
7.把“不屑置辩”与“排”放在一块儿讲,一神情,一动作,均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自命清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8.“不屑置辩”与“颓唐不安”是绝妙的对照。
9.“笑”是文中艺术化的一种手段。孔乙己的可笑,是为了抨击使人麻木的封建文化和吃人的封建制度。
10.反复写“笑”,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才能。孔乙己生活的环境冷酷,遭遇悲惨。作者以“笑”贯串全文,使悲剧的内容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悲喜互为映衬,增添了悲剧的色彩。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7
一、导入新课。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写了33篇白话小说。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孙伏园问他:“在先生的小说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同学们,你知道鲁迅先生回答是哪篇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乙己》——板书:孔乙己(鲁迅)
展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读了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
1.孔乙己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2.孔乙己最大的弱点是什么?
3.孔乙己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4.孔乙己最珍爱的一样东西是什么?
5.孔乙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6.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通过刚才的检查,老师看出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对孔乙己的了解也很全面。但是,这些只是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粗略的、大致的理解,要想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地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还需要我们深入地解读文本。
三、深入分析。
1.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我,酒店的小伙计能够记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么?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用一个字概括呢?笑。
对于孔乙己,除了我在笑之外,还有谁在笑?
酒客、掌柜的、孩子
2.酒客们第一次笑是在哪一部分当中?分角色朗读一下。(幻灯片展示)
(1)第一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觉得你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
你觉得读这句话的时候,声调要高还是要低?
高——叫!
这样喊的目的是什么?这可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呀!
目的是让所有人都听到。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都来看啊,孔乙己又偷东西遭人打了!
(2)第二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觉得读这句话的时候,声调要高还是要低?
高——高声嚷道
目的呢?
唯恐天下人不知
(3)第三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觉得重音应该放在哪里?
亲眼、吊
重音放在这上面,目的是为了突出什么?
证据确凿,让孔乙己无可辩驳。
他们达到这个目的了吗?
达到了,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这些酒客是希望孔乙己争辩呢?还是不希望孔乙己争辩?
老师发现:这三句取笑的话其实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第一句是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第二句是说“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第三句则是说“我亲眼看见你偷东西了”,为什么这些酒客不直接说“我亲眼看见你偷东西了”呢?
先让他争辩,然后拿出确凿的证据击败他,从而让他尴尬,让他难堪,让他无地自容。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狗·猫·鼠》中有一句话:
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狗·猫·鼠》
3.刚才是众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这一弱点,后文当中他们还取笑过孔乙己的哪个方面?齐读这一段。
没有进学——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当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的时候,孔乙己的内心是怎样的?哪个词语表现了这一点?
得意——不屑置辩
他们希望孔乙己得意吗?为什么?
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飞得越高,摔得越重,他们先把孔乙己高高地抬起来,然后再重重地摔下去。
酒客们的这两次嘲笑,你觉得哪一次才是孔乙己致命的弱点?为什么?
第二次,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4.前面取笑他偷东西,,他还能睁大眼睛,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跟人家争辩,现在却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也就是说,孔乙己最大的悲哀就是,作为一个读书人,在科举的道路上失败了,那么,在本文当中,有没有提到过一个成功的读书人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幻灯片展示)
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出丁举人这个成功的读书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狠毒——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再打折了腿。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
你觉得他是故意打断孔乙己的腿,还是无意的?
故意的——再、写服辩
去掉“再”比较一下: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
说明丁举人在打孔乙己之前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要把他的腿打断。
“我”关心孔乙己吗?掌柜的关心孔乙己吗?
我不关心——“才”也觉得
不,他只关心他的十九个钱。
在掌柜的眼里,孔乙己还不如十九个钱重要啊!
5.非但如此,掌柜的甚至在孔乙己断腿之后,依然嘲笑他。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部分。(幻灯片)
掌柜的在孔乙己断腿之后,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是“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呀!表明掌柜的怎样的性格特点?
不合适,冷酷无情(或冷漠亦可)
掌柜的这一次嘲笑,跟前两次的嘲笑一样吗?
预设一:不一样。则问:为什么?不是“同平常一样”吗?
因为此时的孔乙己已经被打断了腿。
预设二:一样。则问:证据呢?——同平常一样
则继续问:孔乙己跟以前一样吗?
不一样,被打断了腿,从此再也无法穿他的长衫了。丁举人不但打断了他的腿,还打断了他赖以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读书人的形象。
而掌柜的这最后一声嘲笑,就像压在骆驼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孔乙己最终没有了活路。这一声笑,是多么的没有人性啊!
请同学们抬起头来,看一下孔乙己的生活状态,
孔乙己的一生中,被何家打,被丁举人打,遭酒客们笑,遭小伙计笑,遭掌柜的笑,甚至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也在笑,孔乙己的一生,是多么的可怜又可悲呀!
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咸享酒店里,你还笑得出来吗?
笑不出来了。
可是掌柜的还在笑,酒客们还在笑,那么,掌柜的,还有这些酒客们,他们都是一些坏人吗?不是,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一些善良的百姓,都是被像孔乙己一样被奴役被欺压的下层劳动人民,对于自己的同胞,他们非但不伸手帮一把,反而嘲笑他、讽刺他、挖苦他,他们是多么的愚昧、荒.唐、无知、麻木啊!鲁迅先生说:“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落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squo;苦squo;做赏玩,做慰安。”这种看客的心理是多么的可怕呀!
机动环节:同学们,如果孔乙己此刻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他说句什么话呢?
时隔多年,我们的周围还有没有这种“看客”存在呢?请同学们看录像。
总结:同学们,希望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碰到有人跌倒、有人受伤、有人难过、有人悲伤的时候,不要做一个冷漠的“看客”,而是伸出自己温暖的手帮他们一把。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
六、教学设计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习。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习。)讲得非常好。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没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文学常识(2分钟)
从文中注解①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三、字词(4分钟)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读一篇课文结合文章注释将不懂得读的字注上音,如果注解中没有,就先划出来,等一下我们一起解决。„„
大家都读完了吗?(生:读完了。)那你们有哪些不会读的字词呢?(生: „„)(在这篇课文中以下字词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万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担者 箕畚(jīběn)
穷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孀(shuāng)妻 龀(chèn) 叟(sǒu)
四、朗读课文(2分钟)
五、疏通文意(8分钟)
大家读得非常好,大家读完了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结合文章注释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词句是大家有疑问的,现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讨论,试着翻译一下整篇课文。(„„)
大家都看完了吗?有没有哪些字词句在你们讨论中没能得到共识或不能让你给理解的呢?(可能会有疑问,根据学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为这篇文章的字词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就请4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这篇课文吧。(本文为自读课文,全文大意由学生自己疏通,教师只从旁指点即可。)
?生1: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个愚公,年纪将近有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就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簸箕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生4: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根据学生的翻译,对于翻译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释。) (在翻译其间结合课后练习二分别点出一词多义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六、总结(1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课文所叙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了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叙述的道理。对于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也将作出详细的解说,所以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这篇寓言通过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向我们诠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