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引言】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文言文《逍遥游》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
抟(tuán)
坳(ào)
蜩(tiáo)
决(xuè)
起而飞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ò)
然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而——耐
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
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和庄子
2、疏通文意,学习第一段
过程:
一、导入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好处。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但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如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这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
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群众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ì)斥(yàn)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比较;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的“所待”。
第二课时
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遥游”的含义
过程: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资料?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资料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述详略不同,描述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透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资料的补充、印证,与篇首资料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资料。
说明: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述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靠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到达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到达“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之后,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六、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能够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能够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持续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好处的是斥、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到达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七、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就应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就应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用心因素,我们就应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就应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超多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理解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述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九、作业
逍遥游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文言句式。
3、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能掌握并赏析借寓言说理的作用及比喻、夸张、拟人的表达效果。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文辞华美,汪洋恣肆,意境开阔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庄子的追求个性*自一由和精神解放的精神,培养直面人生,面对逆境豁达大度的精神与辩证地处理“物与我”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解题:①逍遥:没有约束,自一由自在。②庄子的游是神游于理想王国。③庄子为什么向往近乎神话的理想王国?
2、庄子及《庄子》简介。
①:庄子(约前36一9——前286),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约与孟子同期而稍后。他生不逢时,贵族没落,立志“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继承发展老子思想,世称“老庄”。
②背景:战国中期周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战争惨烈,政治昏暗,庄子深为不满,反对战争与独一裁,但又无力改变乱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遥、齐物、无为”的思想与人生观来影响与改造人们。
③《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标志古代哲学思想与文学语言在战国已丰富发展并给后人产生深刻影响。其中“顺应事物自然”与“社会无为而 治”是两大核心,有一气的积极意义,他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提出不为外物左右束缚的思想;强调生与死、小与大的相对观点,对人们直面人生,正式困难与挫折有 深刻启发意义。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与比喻说理,文笔汪洋恣肆,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后世散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速读课文一遍,整体把握内容,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1、庄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全文中心句在哪里?
2、庄子在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说理,他问世们要从鲲鹏、蜩与学鸠讲起?这个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庄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获得真正的逍遥快乐,必须“以道为体,A物自然”,做到心中无己,放弃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自一由。最后三句是全文中心。
2、庄子说理的特点是运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说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鲲鹏与现实中的蜩与学鸠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小大之辩”的道理,为下文正面立论提一供了有 力证据,同时对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视为逍遥的境界的社会风气作了形的比喻描写与辛辣的讽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话题,针对现实,奠定全文论证基调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万物自有差别,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视他人与攀比他人的,凡事应顺应自然。
4、第三段在前两段充分具体的形象说理后很自然地由对万物的泛论引入对社会人生的具体论述,雄辩地阐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有力地总结全文,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中心论点。
三、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与注解,弄懂词句,掌握难读字的读音并找出疑难词句,讨论解决。
1、字音:徙xǐ抟tuán 邪yé(耶) 坳āo 夭阏&egra一ve;蜩tiáo(蝉) 决xu&egra一ve;起(决速的样子) 舂chōng朝菌zhāo jūn椿chūn 斥鴳y&agra一ve;n数数然sh&ugra一ve;o(汲汲,急忙) 泠líng然(轻快) 恶乎hū
2、解释词义:怒而飞(奋翅) 海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野马(山野雾气) 胶(胶着,贴地) 夭阏(阻塞) 控地(落,掉) 莽苍(郊野景象) 穷发(不长草木) 以久特闻(独,闻名) 众人匹之(比) 扶摇羊角(旋风) 知其修者(长) 知效一言(显才能,胜任) 绝云气(超越)
四、作业。
1、熟读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颂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第一自然段,复述内容,并掌握本段几个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鱼(溟,海) 其正色*邪(耶)
而后乃今培风(凭)一槍一榆枋而止(抢)
2、宾语后置句:奚以三九万里而南为(反问)之二虫又何知?
而A之夭阏者(否定句宾语前置)
【第二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宾语前置句:彼且奚运也。
3、省略介词(状后)句:翱翔蓬蒿之间(在碰高之间飞翔)
4、判断句:略。
【朗读第三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征一国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卸文气之辩(变) 辩乎荣辱之境(辨)
2、宾语前置句:其自视之,亦若此也。彼且恶乎A哉。(何)
3、状后句:以游(乎)无穷者(在无边无际中遨游)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把作者心目中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
2、运用想像,意境开阔。
奇特的想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经壮阔,气势宏伟。鹏由鲲幻化而成,不但形体无比硕一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从北冥徙于南冥,极其夸张地又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天地之大,而万物包括如鹏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多彩多姿,富于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 对鹏的夸大与冥灵、大椿的夸张,更令人信服万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遥游是何等艰难而伟大的理想。
※ 写积水负舟:以水比喻风、以大舟比喻鹏,说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难冲破的,道理说得深一入一浅一出。
※ 写学鸠、蜩与斥鴳赋予人性*情感,使人们更能明白它们生活的局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们自以为逍遥的情感突出了小知与大知的道理。从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对 比,到冥灵与大椿与朝菌、蟪蛄的对比,进而写到彭祖与众人的对比,由物及人,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说理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开放思维讨论。
1、如何理解大鹏形象?
① 大鹏高飞是作者理想的逍遥吗?——否。
② 三次写大鹏的构思——感情倾向:
A:反复强调:海运,大风,将图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却未有到达的描述——有理想,难实现。
C:南冥反复强调是“天池”——理想的王国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学鸠,斥鴳的异口同调——美好的理想很难被别人所理解。
小结: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力图脱俗奋飞却又生不逢时,孤掌难鸣,曲高和寡的沉痛苦闷的长叹。庄子采用寓言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主张,除了博学多才外,主 要是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厌恶人世的战乱纷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却又无力回天;他乞求超脱现实追求绝对自一由的逍遥境界,却又明知实在难 为。所以,他只能在充满黑暗肮脏的环境中,幻想大鹏的奋飞,以消极避世的方式来表现永不妥协的精神与洁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学鸠、斥鴳与众人的关系。(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遥游”的含义:
① 无限的外界空间的自一由:鹏之南冥。
② 绝无牵挂阻碍的心境自一由:无己、无功、无名。
四、作业
1、复习本课,掌握重点词、句及背诵。
2、以“读《逍遥游》给我的启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