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多篇范文

(作者:小郑时间:2023-06-27 11:28:15)

[说明]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多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目标

通过总复习中最后几道题的综合复习,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复习解方程

1、完成教材第134页”期末复习“第28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解方程的依据。

2、解下列方程

x--=x++=

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1、完成课本第134页”期末复习“第29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

一块长方形铁皮,长28厘米,宽22厘米,在这块铁皮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盒,这个铁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三、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完成教材第123页期末复习第30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如有错解,则分析错误原因。

2、练一练:

修路队第一天修路4/5千米,比第二天多修了2/15千米,两天一共修路多少千米?

四、作业:

教材第134页期末复习第31题。

单元:小数乘法 篇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及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而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因此,本单元的内容编排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

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来看,五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性格特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小数,会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的方法,具备了学习本单元新知识的基础,而且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利用常见的十进制计量单位元、角、分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让学生了解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法则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为下面学生学习小数乘法和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掌握算理,学会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数学思考: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自主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问题解决: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倡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仔细计算、遇到问题主动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课时安排:11课时

1、小数乘整数………………………………2课时

2、小数乘小数………………………………2课时

3、积的近似数………………………………1课时

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2课时

5、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3课时

6、整理与复习………………………………1课时

课时教案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小数乘整数第1课时总序第1个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1.48×23=()0.148×23=()()×()=34.04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练习一第2课时总序第2个教案

课型: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与算法。

2、会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整数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体现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体验,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自己回忆,个别提问,其他同学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导入:同学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练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二、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⑴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6.5×10=0.56×100=3.78×100=

3.215×100=0.8×10=4.08×100=

⑵4.1×9=1.2×3=5×5.8=0.28×3=16.5×4=0.796×7=

教师出示算式卡片,指名口算。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说一说

4.8+4.8+4.8+4.8用加法的简便算法表示是()×()。表示求()是多少,求积时可看成()×(),先得出积(),再从右起点出()位小数,得()。

3、笔算练习。

0.32×47=1.6×52=64×0.25=1.37×21=

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三、拓展提高

1、大家在逛商店遇见特卖会时是不是都有点心动?小刚也遇见了特卖会,那你帮他算算他至少要带多少钱才够?

某商店牛奶搞特卖活动,每盒牛奶1.4元,买四赠一。小刚要买20盒牛奶,至少要带多少钱?

分析:“买四赠一”的意思就是买5盒牛奶付4盒的钱数,求买20盒需要多少钱,就是求实际应付的钱数。

方法一:先求出20盒里有多少个(4+1)盒,再求出买4盒多少钱,最后求出一共需多少钱。

20÷(4+1)=4(个)1.4×4×4=22.4(元)

方法二:先求出20盒中一共有多少盒是需付钱的,再求出买20盒一共需多少钱。

20÷(4+1)×4=16(盒)1.4×16=22.4(元)

2、运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巧计算

根据24×25=600,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240×25=()

(2)2.4×25=()

(3)()×25=0.6

思路导引

(1)24×25=600(1)24×25=600

↓×10↓不变↓×10↓÷10↓不变↓÷10

240×25=(6000)2.4×25=(60)

(3)24×25=600

↓÷1000↓不变↓÷1000

(0.024)×25=0.6

小结: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3、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4题。组织学生先独立填一填,再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小组同学共同探索归纳出因数与积之间的规律。

4、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指名学生朗读题目。

组织学生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出算式。

组织学生列出竖式,033×4=(千米)求出结果。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先观察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再核对计算的结果中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课的巩固,同学们对小数乘整数是否有更深的了解?

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题。

2、用竖式计算。4.6×6=8.9×7=15.6×13=

0.18×15=0.025×14=3.06×36=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三

学习内容:

课本第97页例1及“做一做”,第99页练习十九第1、2、3题。

学习目标:

1.我会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把小数化成分数。

2.我能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回忆一下,说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自学例1,小组合作交流

用分数表示:

用小数表示:

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关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我的想法:

②完成课本97页“自己试一试”三个填空题。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5.我能行:“做一做”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0.4=0.05=0.37=

0.45=0.01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简写和略写乘号.

4.使学生学会应用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

18+34=34+□

(35+55)+45=357+(□+□)

35×□=59×□

(1.2×2.5)×4=1.2×(□×□)

(4+8)×□=□×3.5+□×□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学生叙述各运算定律的内容,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

2.观察比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有哪些优点?

优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教学用字母表示图形面积公式(出示图片:图形面积公式)

(1)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2)表示平行四边的面积,、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3)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4)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表示梯形的下底和高.

2.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正方形周长的书写格式.

(1)读出下面各式,并说明表示的意义.

(2)把下面各式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5×5

(3)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根据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字母或数.

(□+□)+□

□·(□·□)

(5)如果用表示长方形的长,表示宽,那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小节: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省略,但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

不能写成;在两个数相乘的时候,乘号不能省略不写,可以改为“·”,但容易与小数点混淆,所以一般仍记作“×”.

3.教学例1.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教师说明:在我们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周长时,实际上是把数值代入有关的公式,算

出的结果就是它的面积或周长.

(1)说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说出梯形面积公式中每一字母表示的意义.

(3)说出字母所代表的数值.

(4)学生尝试解答.

教师强调: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计算的结果不必写出单位名称,只在答题时注明就行了.

(5)练习: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4厘米,宽是4.6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课后作业

(一)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8分米,高是1.5分米.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二)先写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再把数值代入公式计算.

1.一个长方形,长7.2厘米,宽1.8厘米.

2.一个正方形,边长24毫米.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运算定律

计算公式

可以写成

读作:的平方

表示:两个相乘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3.5+5.5)×4÷2

=9×4÷2

=18

答:梯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五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及各项教学工作现制定本学期个人工作计划,以提高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我授课的学生主要为全办事处集中到中心小学的六年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与中心小学原有学生之间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我决定将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多观察、分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类练习,从而进行抽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各种能力的培养从课堂教学延伸到各种实践活动中,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促进课堂教学的更好开展。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背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平日的教学中要加强此方面的教育,结合所授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思想品德的渗透教育。一是寓唯物主义思想于数学教学之中。要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从中体会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的教育。二是寓民族精神于数学教学之中。要注意阐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学习了解古今中外的数学成就,以及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三是寓良好的个性品质于数学教学之中。要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注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想品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四是寓美学于数学教学中。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苦燥无味,它里面渗透了许多美妙的自然音符与线条,它与自然界是和谐的,只有漫步在数学王国时,才会深深地感觉到其中的乐趣,品尝到常人无法领略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教师自身更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练兵活动。

作为年青教师我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育人经验尽快得到提高。特别是有关新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不断在教学中摸索的同时还要向其它老师学习请教,在本学期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本学期我会结合新课改的精神,努力学习完善自己,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六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供给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忙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班级分析:

五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数都是55人,班级男女生比例谐调,对于新课程教材,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还算比较扎实,思维也比较活跃,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比较高,同时两极分化也相当明显,两个班级差生都比较多,尤其五年级,很多差生已经开始妥协,所以,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差生的培养。上课的时候要异常关照后进生的发言,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优等生带差生,帮忙差生也能在数学上获得必须的收获。

三、教学资料: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头一些资料:圆,百分数,圆柱与圆锥,比例,比例尺,统计。圆,百分数,圆柱与圆锥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资料。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本事。

四、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百分数、比例、比例尺。在前面学习分数及比的前提下教学一些基础知识,包括比例的意义、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比例尺的认识、比例尺的应用,对于百分数来说,百分数的意义、读写,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等。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圆柱与圆锥两个单元。对于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比之下比较抽象,所以,学生掌握起来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学生先弄清楚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知识。对于圆柱与圆锥,要在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与圆锥的面积、体积计算是重点、难点。需要学生好好把握。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计图。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原先的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相关知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与生活”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百分数的大小,会把假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比例和比例尺的意义和性质,利用比例的特点以及正反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等。

3、明白圆的有关知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圆的相关计算。

4、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经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一样特征。

6、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构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

8、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构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构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本事。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措施:

1、合理利用教材,突出基本概念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增加直观和联系实际,增加探索性和开放性,加强拓展性和知识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加强直观,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对部分教学资料作适当的调整或精简。

(3)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4)加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3、供给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资料,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构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本事和解决问题的本事。数学学习不仅仅能够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本事,并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本事,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供给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经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课时安排

(略)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p53--54练习十一1,2,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习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8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8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认识天平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

自学p53, 分别说一说图1,图2,,显示的信息。

图1天平两边平衡,一个空杯重100克。

图2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自学指导(二)

再看图3说说图3 显示的信息。

天平1杯子和里面的水比200克法码重

天平2杯子和里面的水比300克法码轻

自学指导(三)

请用算式表示图3数量关系。

天平1、100+x>200

天平2、100+x<300

自学指导(四)

再看图4说说图4 显示的信息,请用算式表示图4数量关系

100+x=250

自学指导(五)

观察比较下列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观察比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

课堂练习(一)

写出几个等式

自学指导(六)

请学生把这里的等式分类,并说说你们是如何分类的?

20+30=50

20+χ=100

50×2=100

14-8=6

3y=180

78× 3=234

100+2y=3×50

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没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

课堂练习(二)

请大家写出几个方程。

四、小结:回答什么是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 60 90 120

40的倍数:40 80 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多篇范文。

word该篇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520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多篇.doc》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