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引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www.haoword.com≯——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篇二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
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1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音乐课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1、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的音乐天才。
3、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4、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
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学生跟着老师来唱谱子,然后老师唱普学生填词,老师纠正学生唱的错误的部分。
五、做游戏。
萝卜蹲游戏,找六个学生,谁输了谁来给大家唱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新歌。
六、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送别》,感受到亲友间离别时忧伤与凄凉的不舍之情,我们可以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给弟弟妹妹们教,如果以后有送别的场景,我们就仔细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吧。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板书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习作业。
四、教学反思
首先,小学段的诗词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朗读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其次小学课堂应是非常活泼,充满活力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寓教于乐,从而乐学、好学。此外,古诗词约义丰,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读题。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5、?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