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摘要]高中教学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教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能够判定一些简单的对应是不是映射;
2、通过对映射特殊化的分析,揭示出映射与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用对应来进一步刻画函数;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函数的概念。
小结: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单值对应,事实上我们还遇到很多这样的集合之间的对应:
(1)A={P|P是数轴上的点},B=R,f:点的坐标。
(2)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
2、情境问题。
这些对应是A到B的函数么?
二、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41~42页的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三、数学建构
1、映射定义: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
2、映射定义的认识:
(1)符号f:AB表示A到B的映射;
(2)映射有三个要素:两个集合,一种对应法则;
(3)集合的顺序性:AB与BA是不同的;
(4)箭尾集合中元素的任意性(少一个也不行),箭头集合中元素的惟一性(多一个也不行)。
四、数学运用
1、例题讲解:
例1 下列对应是不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为什么?
(1)A=R,B={xR∣x0 },对应法则是求平方
(2)A=R,B={xR∣x0 },对应法则是求平方
(3)A={xR∣x0 },B=R,对应法则是求平方根
(4)A={平面上的圆},B={平面上的矩形},对应法则是作圆的内接矩形 。
例2 若A={-1,m,3},B={-2,4,10},定义从A到B的一个映射f:
xy=3x+1,求m值。
例3 设集合A={x∣06 },集合B={y∣02},下列从A到B的
对应法则f,其中不是映射的是( )
A.f:xy=12x B.f:xy=13x
C.f:xy=14x D.f:xy=16x
2、巩固练习:
(1)下列对应中,哪些是 从A到B的映射。
注:①从A到B的映射可以有一对一,多对一,但不能有一对多;
②B中可以有剩余但A中不能有剩余;
③如果A中元素a和B中元素b对应,则a叫b的原象,b叫a的。象。
(2)已知A=R,B=R,则f:A B使A中任一元素a与B中元素2a-1相对应,则在f:A B中,A中元素9与B中元素_________对应;与集合B中元素9对应的A中元素为_________.
(3)若元素(x,y)在映射f的象是(2x,x+y),则(-1,3)在f下的象是 ,(-1,3)在f下的原象是 。
(4)设集合M={x∣01 },集合N={y∣01 },则下列四个图象中,表示从M到N的映射的是 ()
A B C D
五、回顾小结
1、映射的定义;
2、函数和映射的区别。
六、作业
练习:P42-1.
高中教学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3、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的几副杰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课的类型:
讲授课
四、主要授课方法:
讲授、问答、讨论、欣赏
五、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课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龙凤人物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六、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 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 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 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 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
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 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
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
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
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6、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
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八、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
2、《捣练图》
3、《簮花仕女图》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九、课总结
1、中国古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和表现技法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高中教学教案 篇三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高中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理念】
该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初中生,学生与主人公的共鸣是讲读本文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新课程理念贯穿其中,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对话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人物,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学会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学会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难点:培养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熟悉人物,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
【教学方法、手段】
1、对话法、活动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方式和媒体
设计说明
1、温故引新
(1)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学生谈对该小说的喜好。
(2)询问学生对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同一篇(部)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2、说一些感受
(1)回顾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这些人物从小说中走了出来,和自己共同生活、学习,自己会愿意或不愿意与谁交朋友?原因是什么?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演一个片段
(1)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课前的共同探究,选择认为最精彩或最喜欢的片段,在课堂上改成课本剧表演给大家看。
(2)推荐一名记者对观众(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采访,评价演的情况,选出最佳表演者。
(3)记者采访优胜者为什么会这样演人物。
4、谈心情故事
(1)回顾小说主人公的经历,说说对于生
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肯定、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启发
引导,多种方式肯定学生。
操作媒体
激励学生上台表演,以适当语气或动作表示赞赏。
指导、倾听
指导、肯定、评价
启发、倾听
谈个人感受
发言、倾听
思考
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想法
高中教学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节继第三节介绍四种传感器的应用实例之后,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特性。
(2)、知道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特性。
(3)、掌握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以创新为主,实践为重的素质教育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难点:由门电路控制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理解较差,动手能力不好,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必要时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PPT课件,演示实验,讲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新课,初步把握实验原理及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课前准备好斯密特触发器或非门电路,二极管,三极管,蜂鸣器,滑线变阻器,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材料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些具体的温度、光传感器?
学生思考后回答:电饭锅,测温仪,鼠标器,火灾报警器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简单逻辑电路中的知识学习由门电路以及传感器控制的电路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普通二极管和发光二极管
1、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
2、发光二极管除了具有单向导电性外,导电时还能发光,普通发光二极管使用磷化镓或磷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该类发光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大于1.8V。
(2)晶体三极管
1、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
2、晶体三极管能够将微弱的信号放大,晶体三极管的三个极分别是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
3、传感器输出的电流和电压很小,用一个三极管可以放大几十倍或几百倍,三极管的放大作用表现为基极b的电流对集电极c的电流起了控制作用。
(三)逻辑电路
逻辑门电路符号图包括与门,或门,非门,
1.与逻辑
对于与门电路,只要一个输入端输入为0,则输出端一定是0,只有当所有输入端输入都同为1时,输出才是1.
2.或逻辑
对于或门电路,只要一个输入端输入为1,则输出一定是1,反之,只有当所有输入端都为0时,输出端才是0.
3、非门电路
对于非门电路,当输入为0时,输出总是1,当输入为1时,输出反而是0,非门电路也称反相器。
4、斯密特电路:
斯密特触发器是特殊的非门电路,当加在它的输入端A的电压逐渐上升到某个值1.6V时,输出端Y会突然从高电平调到低电平0.25V,而当输入端A的电压下降到另一个值的时候0.8V,Y会从低电平跳到高电平3.4V。斯密特触发器可以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突变的数字信号。而这正是进行光控所需要的。
探究点二:应用实例
1、光控开关
电路组成:斯密特触发器,光敏电阻,发光二极管LED模仿路灯,滑线变阻器,定值电阻,电路如图所示。
工作原理:天明时,RG变小,流过R1的电流变大,A端输入电压降低到0.8V,Y会从低电平跳到高电平3.4V,LED上的电压低于正向导通电压1.8V,LED不会发光,当天色暗到一定程度时,RG变大,输入端A的电压升高到某一个值1.6V时,输出端Y突然从高电平跳到低电平0.25V,此时加在LED上的正向电压大于导通电压1.8V,二极管LED发光。
特别提醒:要想在天暗时路灯才会亮,应该把R1的阻值调大一些,这样要使斯密特触发器的输入端A电压达到某个值1.6V,就需要RG的阻值达到更大,即天色更暗。
拓展:如果电路不用发光二极管来模拟,直接用在电路中,就必须用到电磁继电器。如下图。
2.温度报警器(热敏电阻式报警器)
结构组成:斯密特触发器,热敏电阻,蜂鸣器,变阻器,定值电阻,如图所示。
工作原理:常温下,调整R1的阻值使斯密特触发器的输入端A处于低电平,则输出端Y处于高电平,无电流通过蜂鸣器,蜂鸣器不发声,当温度升高时,热敏电阻RT阻值减小,斯密特触发器输入端A电势升高,当达到某一值(高电平),其输出端由高电平调到低电平,蜂鸣器通电,从而发出报警声,R1的阻值不同,则报警器温度不同。
特别提示:要使热敏电阻在感测到更高的温度时才报警,应该减小R1的阻值,R1阻值越小,要使斯密特触发器输入达到高电平,则热敏电阻阻值要求越小,即温度越高。
典型例题:
1、与门的输入端输入信号为何时,输出端输出“1”( )
A.0 0 B.0 1 C.1 0 D.1 1
答案:D
2、或门的输入端输入信号为何时,输出端输出“0”( )
A.0 0 B.1 0 C.0 1 D.1 1
答案:A
3、联合国安理会每个常任理事国都拥有否决权,假设设计一个表决器,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时输入“0”,投赞成或弃权时输入“1”,提案通过为“1”,通不过为“0”,则这个表决器应具有哪种逻辑关系( )
A.与门 B.非门 C.或门 D.与非门
答案:A
4、图是一个复合门电路,由一个x门电路与一个非门组成。若整个电路成为一个与门,则x电路应是( )
A.与门 B.或门 C.与非门 D.或非门
答案:C
5、“第4题”中的'整个电路若成为一个或门,则x电路应是( )
答案:D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传感器的基本元件,这节课后大家可以课下先对本章内容做一个总结并构建知识网络。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总结本章知识。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第四节:传感器的应用实验教案
1、二极管的特点和作用:单向导电性,发光二极管不但能单向导电性,还能发光。
2、三极管的特点和作用,能放大微弱的电流
3、斯密特触发器的特点和作用:触发器其实由6个非门电路组成
4、斯密特触发器的应用:光控电路,温度报警器
十、教学反思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知识才有实用价值。
高中教学教案 篇六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高中教学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能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内容、人物、写作特色及主旨进行一句话概括。
2、体会本文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评价人物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1课时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时间,充分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的字词,要求在早课时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人物形象及性格。
【预习导学】:
1、自主学习: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然后在书上给生字注音。
发酵( ) 穆( ) 吆喝( ) 招徕( )贿赂( )
查(姓 )( ) 忿忿( )然
补充你认为容易写错或拼音错的字(5个)
2、完成练习册上的 预习积累部分。
3、记忆书下词语解释。将书中你不能理解的词语写在下面。
4、你觉得文章哪个地方你还不能理解?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30分钟)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出示:“本文写了……的故事”,同学们2分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结。
二、探究人物,挖掘人物个性。
1、找出本文的出现的人物。
2、以“……是一个……的人”句式说一句话,根据课文依据进行对人物个性的分析。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人物进行分析,然后与小组成员交流、合作学习,每一组内的同学都要发言。
3、学生汇报,从文内找出人物个性依据。
4、拓展延伸: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三、朗读,品味本文写作特色
1、读:自由朗读,可全文,可段落,可句子,自己喜欢。读的`时候要做到声音响亮、感情充沛、读音准确、语速适中。
2、赏:要求从不同角度进行品味,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子说一句话,同学们自由选择段、句、词甚至是标点都可以谈谈。小组学习,最后组内代表汇报。
3、老师补充小结。
四、体会、感悟,深入主旨。
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本文进行一句话总结,谈读完文章后你的感想和体会。句式是“读完《选举**》,我……”,(可从“我觉得”、“我感到”、“我认为”、“我想”……等方面来谈。)
五、总结,同学们自己谈谈从本文中学到的自学方法。
1、归纳上面四个句式分别从哪个角度入手的。
2、学生总结后老师点评。
六、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秦文君的小说;
2、综合性活动:编写课本剧
【当堂检测】(5分钟)
基础题――初显身手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上拼音。(10分) 招徕( ) 贿赂( ) 忌讳( ) 内疚( ) 巾帼( ) 茅塞顿开( ) 发酵( ) 舆论( ) 忿忿然( ) 耿耿于怀( )
能力题――挑战自我(5分)
2、根据意思在横线上填写词语。 ( ) :形容非常高兴或得意的神态。 ( ):危险已经过去,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豪华美丽,有气派。 ( ) :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 ):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 ):形容忽然理解、明白。
3、拓展题――勇攀高峰 (5分) 小说想告诉少年朋友一个什么问题?
高中教学教案 篇八
星期一(10月10日)
1、语文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廖雪娟老师】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潘云组长 时间:15:10—15:50】
2、英语科集体备课。【主备人:王明组长】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教研室 时间:16:00—16:40】
3、落实学校临时部署的教研工作。
星期二(10月11日)
1、生物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徐荣娟老师】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刘凡平组长 时间:8:40—9:20】
2、生物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吴乾曼老师】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刘凡平组长 时间:9:30—10:10】
3、数学科集体备课。【主备人:莫舒蕙老师】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郑伯文组长 时间:15:20—16:00】
4、政治科集体备课。【主备人:杨海芬组长】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教研室 时间:19:50—20:30】
5、地理科集体备课。【主备人:陈怡老师】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杨海芬组长 时间:20:40—21:20】
6、落实学校临时部署的教研工作。
星期三(10月12日)
1、生物科公开课。【授课人:徐荣娟老师】
【 地点:高三(4)班 主持:刘凡平组长 时间:上午第四节】
2、生物科公开课。【授课人:吴乾曼老师】
【 地点:高三国兴理科班 主持:刘凡平组长 时间:下午第七节】
3、落实学校临时部署的。教研工作。
星期四(10月13日)
1、数学科公开课。【授课人:莫舒蕙老师】
【 地点:高三(4)班 主持:郑伯文组长 时间:上午第二节】
2、政治科公开课。【授课人:杨海芬组长】
【 地点:高二(4)班 主持:教研室 时间:上午第四节】
3、语文科公开课。【授课人:廖雪娟老师】
【 地点:高三国兴文科班 主持:潘云组长 时间:下午第七节】
4、落实学校临时部署的教研工作。
星期五(10月14日)
1、地理科公开课。【授课人:陈怡老师】
【 地点:高三(6)班 主持:杨海芬组长 时间:上午第三节】
2、英语科公开课。【授课人:王明组长】
【 地点:高三(3)班 主持:教研室 时间:上午第四节】
3、落实学校临时部署的教研工作。
工作计划, 教研室, 高中部, 辅导室, 秋季
高中教学教案 篇九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
(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xx(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2)②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20xx(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 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
(3)(II)的反应类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xx(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B→I的反应类型为 。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xx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D不与NaHC溶液反应,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BC的反应类型是____。
(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_____。
(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2、通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知道氢键以及影响结果。
3、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中教学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