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fanbq时间:2023-07-07 11:58:01)

【前言】安塞腰鼓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安塞腰鼓教案【精品多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二、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 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⑵ 狂舞:纵情的跳舞。

⑶ 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⑷ 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⑸ 亢奋(kàng):极度兴奋。

⑹ 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⑺ 羁绊(jī):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⑻ 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⑼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⑽ 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⑾ 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⑿ 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⒀ 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⒁ 淋漓(lín lì):① 形容湿淋淋往下滴。

② 形容畅快。

二、导入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

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讨论并归纳:

分成4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讨论并归纳: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

壮阔、豪放、火烈。

7、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讨论并归纳: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讨论并归纳:

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

10、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讨论并归纳:虚写。

12、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讨论并归纳: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

开放的。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 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 ) 闪射( )

火烈( )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搏击( ) 辐射( )

⑵ 境空:

① 骤雨一样,是( );旋风一样,是( );乱蛙一样,是( );火花一样,是( );斗虎一样, 是( )。

②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了。

③ 容不得( ),容不得( ),容不得( )。是( )了、( )了、( )了的那么一股劲。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讨论并归纳: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⑵ 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⑶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

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 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 ) 束缚( )

闭塞( ) 欢乐( )

摆脱( ) 冰冷( )

恬静( ) 困倦( )

⑵ 简答:

① 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② 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③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④ 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安塞腰鼓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三、研习课文

(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二)品读,重点突破。

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1、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①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

②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③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④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2、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3、仿写(可让同学按此句式仿写,并让他们互猜自己所写的事物)

4、感受后请写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四、结束语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的模板 篇三

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安塞腰鼓。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腰鼓表演的技艺,品味文章的语言。

3.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

生:画画、雕塑、武术。

师:我们身边的能列举几个吗?

生:闹元宵、踩高跷、舞狮、秧歌。

师:对,其实,还有一种威风锣鼓表演,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今天我们学一篇同样为鼓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文章,看看安塞人能舞出点什么?

二、理解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把生词分为四类:注音、解释、书写、累积。启发学生体会这样分类的目的。指出整理、累积词语的方法,什么样的词语需要整理和累积(不认识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如何累积(分类、书写记忆、运用记忆)?

2.文章写了什么?

要求: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始部分,写一群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站着;紧接着写他们开始捶、发狠、忘情、没命地捶;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写到了文章的什么段落?文章最后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由此可见,文章写了一次黄土高原人表演安塞腰鼓的文艺活动。由此,你认为整篇文章的层次可以如何划分?归纳一下各部分的大意。(教师预设:第一,表演前;第二,表演中;第三,表演后。)

(2)在文章中间的部分,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一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整体理解课文方面能给你什么提示?根据这些提示,试着把这一部分划分一下小的文章层次,总结一下层意。(教师预设:第一,写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给人的联想。第二,写安塞腰鼓巨大的声响给人的感受。第三,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第四,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对你欣赏舞蹈艺术有什么启示吗?由此初步思考,作者写安塞腰鼓,要表现什么?从哪些语句、段落可以看得出来?试着读一下。

四、重点研读。

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1.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

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怎么理解?

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

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

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

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有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结。

1.文章写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作者想通过叙写,表达作者对于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人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启发?(按照时间划分来写活动的方法;语言大多使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善于抓住生活中美的东西;写表演活动可以从舞姿、声响、给人的想象、给人心灵的冲击等方面着手。)

3.安塞人内在的东西给你什么启示?(人应该有追求,应该这样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

4.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体会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选其一)。

1.观看千手观音,写一段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注意运用刘成章写安塞腰鼓的手法,学习他的语言。(教师提供网址)

2.你知道我们家乡独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吗?试着搜集、整理、交流一下,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秧歌队伍表演的情形。

第二部分网络议课实录。

问题一: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加法还是减法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读完你的教学后记,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你对教学的理性追求。做事之前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这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迷惑和忘记。你对学生的理解基础、达成理解可能的方式、理解什么、学会描写的方法,学会欣赏舞蹈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给人很多启发。这种启发是对认识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思路的启发,对我的帮助很大。你在反思中提到这节课,自己设计的内容过于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不能贪大求全,什么东西都想做,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

任念国(以下简称任):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追求大而全向来是教师经常犯的一种错误。但是自己感觉:老师备课时还必须要大而全,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的、适时的切入点,以点代面,重点突破,从而更加深入地全面把握。

陈:我同意备课要深、透、全,但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学会舍得,并充分认识到一节课不可能吃成胖子,教学中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对教材理解多么深刻!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或许,现在教师要做的,不是怎么去扩充,而是应该想想怎么做减法。

陈: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带着沉重的包袱,想着得奖,想着听课者的好评,却失去了自我和真实。实际上,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三维目标需要在经常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评课时,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一节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必须出现。

任: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如果不能把压力很好地转化为动力,战时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整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授课教师一个用粉笔作战的战士要打败仗的很重要的原因。

陈:这是很难避免的压力。我认为,有更高层次和境界的教师在此时是心中只有学生,只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状进行教学。

问题二:单篇教学与主题单元如何有机联系

陈:我把你的《安塞腰鼓》教学简记读了两遍,我认为你的把握是对的:以时间为线索,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进行,而在表演中,又从声响、动作、想象等方面展开。

以时间为线索是一方面,同时考虑到这是一个艺术欣赏的单元,还可以从舞台艺术的角度具体展开,比如:

表演前:

(人物)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场景)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动作神态)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场景的写法,也是戏剧开幕前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在想象中期待那惊心动魄的一捶。

表演中:

鼓点像骤雨(声);流苏像旋风(物);脚步像乱蛙(人);瞳仁像火花(眼);风姿像斗虎(人的整体感觉)。

任:你的建议让我很受启发。从主题单元的角度来考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策略。因为自己对舞台艺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去涉猎。陈老师所建议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艺术舞台艺术的涉猎和储备,可能对他一生都有好处。这个思路我会汲取的,谢谢!

陈:在我的听课实践中,我注意到很多老师很难把握一节课的要点,他们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整体感和前后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也很难找到展开教学的思路。所以我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时常常谈到:我们要学会欣赏整个画面,而不是仅仅陷入某一个局部。我注意到你在此处特别强调谢谢,我很高兴,哪怕就这一个问题我们达成了共识,都是我们讨论的成果。

问题三:如何认识和处理文章的特色

陈:我以为这是一位舞蹈艺术行家的杰作。学习排比,是这节课的一个要点。通过这里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排比不是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展开(或者不断深入地迫近,此处是从不同角度展开)。学生要学习观察舞蹈艺术,需要从声、形、动态、眼神、整体感觉等方面入手。

任:关于排比,你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就是缘于教师的考虑肤浅。自己平时的分析也只是站在考试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一下:排比的使用有什么具体意义,增强了什么样的语言气势(有什么表达效果)而已。至于如何从哪些方面来增强语言气势、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排比,还真的没有深入探索过。我想这也许是自己今后应该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陈:另外,我在此受到的一点启示是,比喻首先应该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学习比喻是学习联想和想象。对于这个看法,是否有道理?不知道你怎么看?

任:对于比喻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所以,先有联想,然后才能产生自己认为很贴切的比喻;至于想象,如果在此时有用武之地的话,换成比较好了!

陈:在这里,比较是一种方式,我是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考虑的,你说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对我认识比喻有好处。但我在想,有没有把比较熟知的东西想象成更美妙的大家不大熟悉的东西(这之中的心理活动可能是想象)?你能不能想到一个例子?

任:非要找一个例子的话,找张晓风的《行道树》好了。

陈:另外,你很注意抓住词、突破词、强调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但短句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短句怎样利用,在运用中体会短句的作用,我觉得还需要讨论或者引起重视。

任:对!自己在词语、短句、铺排句子组合的整体设计上,确实缺乏一个通盘的考虑,导致在语言的学习上缺乏整体性。

陈:在此,我更想向你请教:长句、短句表达的差异是什么,在此课中怎样处理更好。

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1)短句、长句、段落的交错使用、融合,与安塞腰鼓鼓点的急促与舒缓,沉重与轻盈,整齐划一的队伍行动与个体的舒展表现相结合的现场描摹是一致的。(2)甚至可以用长句、短句、段落的重复交错使用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梳理和把握。(3)可以放在文章的整体把握阶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深入理解和体会,以求得对这种舞台艺术的深入体会和领悟。(4)在对这种表达方式的仿写和运用中加以体会。

陈:真好。我还体会,鼓点急促是用短句来突出、来表现的。我在想:关于词的教学是集中好,还是具体到句段赏析时再分散处理好?

任:我觉得是分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要好一些,让词语成为有家的词语、成为句子中、语言中活生生的词语。实际上,我在词语的设计上是想教给学生一种梳理的方法。但最后,还是少了这一环节。

问题四: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

陈:如你所说,对安塞腰鼓你不熟悉,学生也不熟悉。因此你在教后反思中所设想的一次视频的播放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不能低估。如何用更好呢?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和展开教学的核心。我设想:是否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引导:看了这一段,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用几个词描述一下。

(2)启发:我们来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

(3)体味:反复咏读、品味字、词、句,体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处。

(4)运用:现在我们再看一遍视频,想一想,你对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达:想一想,面对这段舞蹈,你会写些什么?你将怎样写?

这样的线索会不会简单一些,会不会节约出一些时间来?

我没有语文教学经验,所以仅仅是一种设想,要请你思考和批评。

任: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体的现实录像般的视觉感受给大家一个印象,还是在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产生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予以现身说法?我还是希望: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将视频放在最后。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须先有自己的判断,二是避免被先入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灭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这更符合语言文字理解的习惯吧!

陈: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也说说我这样考虑的理由,它实际上涉及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的问题。我的考虑是:安塞腰鼓舞蹈艺术是源,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或者艺术活动,然后才有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归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约束。这样的教学进程就是:直观地回归艺术本身,自己先感受、体悟;然后用文章做参照,体会文章的特色与创造;再回到艺术,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这样,学生将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现。我个人的感受是,音乐艺术、形象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比文学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更大,所以《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当然,这种讨论和实践都可以继续深入。

安塞腰鼓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热烈、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茂腾腾”“震撼”“烧灼”“威逼”“骤雨”等词的意思。

3、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课文,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课前准备:搜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图片、影像或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阅读黄土高原及安塞腰鼓的资料。

2、查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烧灼: 威逼:

亢奋: 蓦然:

元气淋漓: 戛然而止

3、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 )的后生 ( )的南风

( )的鼓点 ( )的流苏

( )的脚步 ( )的瞳仁

( )的风姿 ( )的舞蹈

( )的空气 ( )的阳光

( )的世界 ( )的鸡啼

4、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按 —— —— 顺序写的。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自讲了什么?

5、细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课堂研讨

(一)导入新课

1、欣赏陕北民歌《黄土高坡》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陕北民歌《黄土高坡》。在陕北黄土高原上还有一种民间艺术,叫腰鼓表演,主要流行于安塞地区。齐读课题,“塞”是个多音字。(正音)

2、通过预习,你能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安塞腰鼓吗?

(播放文字资料)(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几百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被称为“天下第一鼓”。豪放、粗犷的后生挥舞着手中的鼓槌,跳着强健、火热的舞步,气壮山河,振奋人心。)

(二)初读课文

1、陕西作家刘成章用他饱含诗情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安塞腰鼓,让我们来感受他给我们内心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哪一句话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好一个安塞腰鼓)

3、文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的安塞腰鼓”这样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4、学生找句子,出示四句,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四个句子?(课件)

5、如此豪放的腰鼓,如此激情飞扬的朗读,是否也触动了你朗读的愿望呢?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或你认为最有气势的段落,大声地读读它。

(相机正音:“捶酸枣树搏击战栗陌生”等词。)

6、指导生字书写: 粱 骤 搏 枣

7、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提示: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8、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

自由朗读,思考:腰鼓表演就要开始了,“我”看到了什么?

相机理解“茂腾腾”“朴实”( 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叠词更富有韵味。)指导朗读。

三、当堂训练:

课文按 —— —— 的顺序分成三部分,请写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第三部分( ) 。

教师小结。

四、巩固练习

1、听写本课词语。

2、综合改错。

雨过天情,天上出现了一道彩红,学校更美丽了。香樟、黄杨、金桂等树叶上不断地陆续地往下滴着晶银的水珠,蝴蝶在花圃里飞来飞去,小鸟在树上叫个不停。学校到处勃勃的生机。

第二课时

一、温故预习反馈

1、听写本课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朴实() 火烈() 活跃() 浓烈()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急促() 安静() 痛快() 陌生()

4、细读课文12-16自然段,选出你最喜欢或你认为最有气势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1992年的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安塞腰鼓 ( 生齐读)

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的赞歌!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你看:(播放一段腰鼓录象)

好一个安塞腰鼓!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请你来填一填,可以填课文中的词语。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读好这句话)

腰鼓捶起来了,我们的心也受到感染,心也变得热烈!在著名作家刘成章的笔下,这安塞腰鼓,那就更富有震撼力了!因为,它是一曲 “陕北人民生命活力的赞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今天,让我们再走进课文,进一步去领略安塞腰鼓的丰采和独特魅力!

三、课堂研讨

1、文章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可分为三个部分。而第二部分(5-17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那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2、交流。

(一)第一层:

第六节:

1、你读出了什么?(安塞腰鼓鼓声的雄浑激越,豪放火烈……)齐读这一节。

2、老师把这段话改写成这样的形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像诗一样,富有节奏)

(出示: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

3、如果这样写,好不好呢?出示:

那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那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

那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

那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

那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请你反复读几遍,比较比较,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作者用恰当的比喻,对语言进行巧妙的安排,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雄浑,豪放,火烈) 齐读

4、仿写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一样,是 ; 一样,是 。

这诗一样的语言,富有节奏的鼓声,狂舞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怎能不赞叹――(生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火烈的舞蹈哇!”)

小结板书:这一部分是在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火烈的舞蹈场面)

出示第七节:

1、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 ,使恬静的阳光—— ,使困倦的世界——

2、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他们是什么关系?(反义词)

腰鼓捶起来之前,空气是—— ,阳光是—— ,世界是—— ,腰鼓捶起来了 ,空气—— ,阳光—— ,世界—— 。

思考:你从这三对形成强烈对比的词语感受到了什么?

这样的变化,全因为有了这——安塞腰鼓!这热烈而奔放的——安塞腰鼓!

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第二层:

1、让我们一起读读9、10两节。

2、谁来找出两个比喻句。读一读。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安塞腰鼓强烈是声响给人以震撼,腰鼓在动,所以山崖在动,心更在动。)

3、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河流、黄土地、天空)

4、仿写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我们的心上 , 也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5、山崖在动,心在动,人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大声呐喊——好一个安塞腰鼓!

小结板书:这一部分是在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鼓声的巨大力量)

(三)第三层:

1、指名读12、13节。

2、出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指读,

“它”指什么?

这组排比句连用三个动感十足的词语突出了什么?(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齐读。

3、出示黄土高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一片贫瘠,一片荒凉,在这儿,种不出充满生机的庄稼,这是一片沉默的土地,是那样的沉重而缺乏活力。他们吃的,是黄土高原上长出来的红豆角、老南瓜,这儿的人们,生活贫穷、落后,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他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可是,当我们看到了这安塞腰鼓,谁都会鲜明地感受到—— ,谁都会惊异于—— !因为这是——

(出示填空:一群 的后生。)

(1)理解“元气淋漓”: 生命力十分旺盛,在任何时候都显得痛快淋漓

(2)谁赋予了后生们如此奇伟磅礴的能量?(齐读13、14节)

小结板书:这一部分是在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四)第四层:

1、指名读第15-17小节,这几组排比句写了安塞腰鼓的什么?

2、引读:每一个舞姿都——

3、小结,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变幻的舞姿。

4、齐读16、17节:看啊,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了!——痛苦和……

小结板书:这一部分是在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变幻的舞姿)

(五)指导背诵

(六)讨论:“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七)课文中除了写安塞腰鼓的“活跃”“激烈”,有没有写“静”呢?

1、读一读,男生1-4,女生18-20

这样“静——闹——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2、指读最后一节。

鼓声戛然而止,世界一下变得出奇地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传来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一声渺远的鸡啼”表明了什么?(对明天充满了希望)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四、当堂训练:

1、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课文主要写了安塞腰鼓的 、

、、,

从而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学完这篇课文,你对“安塞腰鼓”又怎样的感觉?用几个词语表达出来。

五、巩固练习:1、“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2、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按课文内容填空。

板书设计:

火烈的舞蹈场面

鼓声的巨大力量

14、安塞腰鼓 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变幻的舞姿

( 热烈奔放 粗犷豪迈)

《安塞腰鼓》教案 篇五

【附:中国民间舞蹈】

春节的民众活动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开始于宋代和清代的民间歌舞形式。自古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在漫长岁月中龙逐渐已被人们所神化,被当作既可腾云驾雾,又能翻江倒海,主宰农田旱涝的神灵,而被以农耕为生的汉民族所尊崇,祭拜。因此,在从南到北的汉族地区便出现了春节时,被人们舞耍于硝烟弥漫,震耳欲聋爆竹声中,千姿百态,无以数计的各种龙形。其中最被人们熟悉的要算是形体硕大,长达10米左右,用彩绸扎起来的“布龙”或“彩龙”。《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

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狮舞”除以上表演形态外,还有至今流传在陕西省城固县的“狮舞”一绝:“笑和尚耍狮”。

《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在走街串巷中做行进表演,又将最后集中于旷场做正式的歌舞演出。因此在北方,人们索性就把过去有着祭祀色彩,而今完全成为春节娱乐式的民间文艺形式称为“社火”或“秧歌”,把这支浩荡的队伍统称为“秧歌队”。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傣族人民喜爱和崇尚孔雀,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因此,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一定要表演《孔雀舞》。

《安塞腰鼓》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忘情 狂舞 闪射 火烈 亢奋 晦暗 羁绊

碰撞 搏击 烧灼 奔突 辐射 翻飞 淋漓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二、导入 新课

同学们喜不喜欢“播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即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放教学录像。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三、正课研讨

1.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感想。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然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分成4层。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壮阔、豪放、火烈。)

7.作者是怎样写的?(——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

10.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怎样写?(——虚写。)

12.用虚写有什么好处?(——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作者联想到什么?(——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四、课堂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的性格特征。

安塞腰鼓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该地风土人情。

2.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学会总结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渲泄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安塞腰鼓的力量。

2.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朗读导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刘成章的这篇《安塞腰鼓》。在中国呢,有很多地方有着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历史人物,或者是有着专属于他们的活动。比如说起西湖你就会想到杭州,说起傣族就会联想到泼水节。那么同学们知道安塞腰鼓是哪里的吗?(同学们说了很多地方)老师听见了好多地方,安塞腰鼓是陕西陕北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它可以由几十人或上百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震撼,被称为是“天下第一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塞腰鼓!

正文:

师: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篇文章,并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开始朗读,朗读结束)

师:老师看大家都读完了,那老师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有一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同学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学生一齐: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对,看来同学们都发现了。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作者一直在感叹,那同学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

(同学们举手)

师:小赵同学,你来回答。

小赵:壮阔,还有充满力量。

师:说的很好,请坐。还有同学想回答吗

(小李举手)

师:小李,你来说

小李: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雄浑

师:很好,请坐。其实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大家回到课本找一找,是哪一句话,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一齐:好一个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安塞腰鼓的真面目。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图片)

师:我们同学们感受到的安塞腰鼓是壮阔、雄浑的,作者又说安塞腰鼓是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出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的呢?这个当作小组讨论的问题,给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会我来找同学回答。开始讨论吧。

(时间到,讨论结束)

师:好了,时间到了,三组派一个代表回答

三组代表:作者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场面表达出安塞腰鼓壮阔雄浑的特点。

师:你是从哪找到的呢?

三组代表:从文章的第3~5段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找的对吗?

生一齐:对!

师:还有吗?

三组代表:还有就是描写安塞腰鼓的响声,在第7~9段,安塞腰鼓的'舞姿,在第11~13段,安塞腰鼓的后生,在第15~17段。

师:请坐,这位同学找的很好,他的思路非常的清晰。

师:有人这样形容安塞腰鼓,说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冲劲,转身有股狠劲,挥锤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了一股牛劲,那么同学们,我们学习到了这里,你们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这股劲了吗?

(同学们有小声嘀咕的,有人大声说“感受到了”)

师:我听见有同学在下边说没有呢,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能表现出安塞腰鼓这股劲的段落,就是描写响声的这几段,老师起个头“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开始。

(朗读结束)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的有气势啊!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也能有这股冲劲和牛劲。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文中有一句话高度渲染了安塞腰鼓所渲染的生命的力量,大家都找一找是那一句呢?

(同学举手回答)

同学: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师:非常准确,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

生一齐读。

师:最后老师留一个小作业,写一下你们家乡或者是你知道的某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事迹等等,两百字左右,下节课我们要简单交流一下。下课!

《安塞腰鼓》教案 篇八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读来气势磅礴,让人激情澎湃。在细细咀嚼这篇文章后我认为其主要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点:

一、文章情感内涵丰富,以“鼓――人――黄土高原”为情感主线,鼓中含情、舞鼓带劲、黄土孕情。

作者以《安塞腰鼓》为题,既写了击鼓的壮阔场面、腰鼓激越的声响、舞鼓的变幻舞姿,同时也赞美了一群元气淋漓的击鼓后生,从而深化文章主题――由衷歌颂黄土高原厚重的文化韵味、顽强的生命之力。

在处理情感方面,作者刘成章并非直接歌颂人物精神和地域文化,而是借助“腰鼓”这个载体,首先通过后生们舞鼓时那种豪迈火烈的动作神态描写来间接赞颂安塞人的强健和豪放的性格;然后便直接正面描写歌颂安塞人――“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样就由赞颂安塞人强有力的舞姿深入到他们强盛的生命力的歌颂;最后在愈捶愈烈的舞姿和鼓点中,作者再次富含韵味地强调黄土高原的人们在通过“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后,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也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从作者这种层层深化的情感里,传递给我们读者的是黄土高原人面对苦难生活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奋斗和坚持!

二、文章语言方面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优化配合了情感的抒发,读来如鼓击人心。

1、多种排比、比喻手法的交替运用,使文章语句有跳跃之感。

①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显得简洁有力。

②句子的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句中将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交织运用,分别从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四方面体现了后生们击鼓时动作之疾、姿态之逸、脚步之跃、目光之亮、风姿之健。在这种明快的节奏中,有一气呵成、气势磅礴之势。

③段落的排比――如文中第9、10、11三节,用“使人想起……”三节排比,分别从听觉、视觉、感觉三各方面来写安塞腰鼓的看后感,化抽象为具象,化感觉为意识,既用了通感又采用了引经据典的写作技巧。

2、多种手法的交相运用,使全文语言富有变幻。

作者在文中除了广泛运用排比外,也注意了其他手法的运用。例如:反复手法――“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四次,在统领全文时又颇有变化。前两次反复虽看似一样,然情感却逐层强烈。而后两个反复稍有变化“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在这两句的反复唱叹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也将情感的重心由赞叹腰鼓转移到赞叹黄土高原和祖国河山,将写作的主题由鼓逐步扩大到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

再如:短句手法――“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如鼓点般急促清脆的短句读起来铮铮有力。“交织!旋转……翻飞!升华!”的又不仅仅是鼓声,还有黄土高原人的理想和希冀,追求和奋发!

三、全文整体布局为“静――动——静”。在“动”这个主体里又用“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贯穿始终。

文章开头布置了一个安静的场景――“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呆呆”一词,通过拟人的手法,把腰鼓的普通写到极致,为下文它的震天动地埋下伏笔,同时“呆呆”也将高粱地里这群茂腾腾的庄稼汉的淳朴、实在体现了出来。此处的“静”与结尾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遥相呼应,一静一动,在动静的辉映下,通过声响效果渲染了腰鼓敲击时那种震耳欲聋的热闹和震撼之力。

课文《安塞腰鼓》优秀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

提问法、教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片段。

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录音,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 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图)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 刘成章 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出幻灯片)

谈到天下第一鼓,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提问三四个同学,问题留到课尾解决)注:

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3、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通过观看视屏同学们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是什么?(雄伟,气势磅礴等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现在同学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文字开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教师应适当提醒同学们用笔勾画;及时表扬同学做的好的地方;教师下讲台走动观察)。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在互动中体会文章感情,讲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文章主旨。

①请同学们起来说说找出的优美句子。重点讲解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子(包括情感、重读、效果)。讲解后请一个同学读,再全班齐读,再放录音。让同学们在对比中体会文章的感情。

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②出除了鼓声,作者还描写了后生们的动作。重点讲解“搏击”一词,与其他描绘打鼓的动词(打击、敲打)相比,作者为什么要用“搏击”,这体现了后生们的顽强的生命力。与安塞腰鼓的发源地——黄土高原联系(搏击腰鼓、更搏击贫瘠、搏击艰难的生存环境)。让同学们体会文章的主旨。(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③回头看,安塞腰鼓不仅仅是写腰鼓,还写人、写环境、写土地。(老师点明主旨)

④要求同学们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情感的句子(提问)。讲解反复的修辞手法(情感效果、在全文中的作用)同学读、全班读、录音机读。比较学习,体会情感。

⑤短句和感叹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⑥播放“忘情了,没命了”放录音,同学们齐读,体会作者情感。老师引导,适当总结。

⑦再看安塞腰鼓视屏。让同学们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之美,加深同

学的体会。

⑧回答刚开始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的疑问解决了吗?解决了,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没解决,老师引导总结)

(三)布置作业。

A、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B、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四)板书设计

板书:

安塞腰鼓 刘成章 意蕴美 生命的力量 形式美 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简单了解作者情况。

四、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知内容。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要塞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荚,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荚,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疚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荚,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析义: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加工,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①让学生齐诵第6段。

②教师示范。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反复朗读。)

③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④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2、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①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②分小组交流。

③汇总意见。

3、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隋”“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安塞腰鼓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安塞腰鼓教案【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455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安塞腰鼓教案【精品多篇】.doc》
安塞腰鼓教案【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