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多篇)范文

(作者:小编时间:2015-02-05 07:24:50)

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师: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生(齐):月亮。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屏幕显示: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师:老师读完了,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屏幕显示: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生1:读得流畅,字音准确。

生2: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生3:语速有点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到位。还有一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齐读这句话两遍。)

师: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一齐来读一遍课文。(生齐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可老先生满口“之乎者也”,我们还得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师:首先,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若还有不明白的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屏幕显示: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生翻译,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吗?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师:谁来帮帮他?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师: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生(齐):同意。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生4:覆盖,遮盖。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师:你的回答得很准确。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生7:窗户。师:是吗?生(齐):是。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生(齐):知道。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

释义。)

师:还有问题吗?(生摇头。)

师:那老师有几个句子想考考大家,敢迎接挑战吗?生(齐):敢!(跃跃试)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刚才几位同学翻译得很好,说明同学们真的掌握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

同学们,文章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呢?

1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非常的美好,所以他想欣赏一番。

师:这是讲“夜游”的原因,他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呢?

2生:“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寻张怀民。”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能不能找到有关本文背景的材料。

1生:(找材料)注释7有。2生:注释2也有。

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个背景谈谈苏轼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

生:因为他被贬到黄洲,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感到很寂寞,于是想找个好朋友

一起聊天。

师:说得很好。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呢?

1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写景的句子。(板书品味写景)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生:夜色。

师:准确地说是什么?生:是月色。

师:很好。(板书月色)作者笔下描写的月色是怎么样的呢?(板书怎么样)请同学们

再齐读。

生:(齐读)

师:月色是怎么样的呢?1生:澄清

2生:透明3生:清亮、空灵

师:(赞许的)同学们说得很好,今晚的月色多么的澄澈透明呀!(板书澄澈透明)作者

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再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把“如”和“盖竹柏影也”去掉读一遍。生:(齐读)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师:如果这样写,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生:这样写,让人感觉是写水的。师:但实际上课文是月色的。可见作者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的?1生:

是比喻。

师:非常正确。(板书比喻)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庭下如积水空明,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比较这两者,课文的“盖竹柏影也”的“盖”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师:是的,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板书虚实)这样美妙的夜晚,这样澄清透明的月光,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板书意境)请一位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一下月色。

生:庭院中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潭中各种水草千姿百态,摇曳多姿,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1生:淡雅。2生:幽静。3生:清雅。师:清丽淡雅,不错。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生朗读。)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常言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一篇文章按十分计算的话,朗读给人的美感可以达到七分。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月光之美表现出来,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女生美读;男生美读。)

师: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生1:此时的他被贬黄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夜晚赏月正好可以消磨时间。

生2: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听课老师及同学为她鼓掌。)

师: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那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如何吗?(生摇头。)师: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一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能从文中找到体现他“闲”的句子吗?生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生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生4:写月色的句子最能体现他的“闲”。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生(齐):不是!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生1:空闲。生2:闲暇。生3:清闲。

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生沉思、摇头)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4:悠闲、闲适。生5: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把这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生齐读。)

师: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生1:乐观积极向上。生2:从容面对苦难。

生3:豁达乐观。生4: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板书——闲人:豁达)

师:请大家背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生认真背诵课文。)师:背得怎么样了?(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齐背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生有感情的进行背诵。)

师: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背诵的如此流畅,真了不起!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听课老师及学生鼓掌。)

师: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你知道他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在哪个时期真正形成并成熟的吗?(生摇头。)

师:就是在被贬黄州时。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屏幕显示余秋雨的这句话)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屏幕显示: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以前读文章,见到描写月亮的句子,总以为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今天,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才知道月亮也能传达豁达乐观的情怀。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生2: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3: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掌声)

生4: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掌声)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特别感动。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下课!)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好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知识能力: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全文。

过程方法:掌握学习古代文学的简单方法。

情感态度: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乐观豁达。

一、解题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记+(事)记+(地点)+(时间)+(游)

文体:记游散文特征:描绘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二、指导诵读 把握内容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项活动

屏显: 美文美读 把握内容

1、(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整体诵读

画出第一节中的动词,我们发现这些动词不可置换、移易,因为它们有先后关系,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里在叙事。屏显:建议你用叙述的语气朗读第一段;画出第二段中所描写的景物,我们可以看出,第二段是在写景,建议你用欣赏赞美的语气读第二段;第三段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感触,建议你用感慨的语气读第三段。

屏显:建议你用叙述的语气朗读第一段

建议你用欣赏赞美的语气读第二段

建议你用感慨的语气读第三段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概括段意

叙述事情——描写月色——抒发感慨

2、从选词造句的角度分段诵读

(1)画出“欲”“欣然”“念”“寻”“亦未寝”“步”等词语,这里是动词,但大部分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下面跟着老师一起说说这些词语中所包含的心理活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还加上“夜”,形同日记,很平实,入夜即睡,门庭冷落,百无聊赖;忽有良朋(谁?月)不邀自到(入户),欣然起行,可见(披衣而起,睡意顿消);可转念一想,贬谪之人,身处异地,亲朋零落,念字中就有沉思良久,仔细搜寻的心理;终于想到有一同道之人,于是不容他想,便去找寻,“寻”字再现了(急切找寻,担心失望)的心理;发现怀民与己不谋而合,“亦未寝”中包含着(幸遇知己的快乐和激动),于是庭下步月的“步”中就自然有了(安闲与淡定)。

齐读第一节,重读这些词语,读出心理的曲折变化。

(2)第二段抓住“积水空明”(光)“藻荇交横”(影)读出光与影的变化,抓住“盖”“耳”读出陶醉中的顿悟。

第二段,“盖”是(原来的)意思,是引出真相,“耳”是(罢了)的意思,是醒悟,要这样读——要读出陶醉中的顿悟。

(3)第三段抓住两个“?”读出肯定和惋惜,抓住“。”读出欣喜和遗憾。

第三段,有两个“?”和一个“。”号,问号是什么语气?(反问),对,答案是肯定的,每个阴历十五都有圆月,山河大地,遍地都有松竹,所缺少的是懂得它们美妙的人,这里有肯定,也有惋惜;江山风月本无主,闲人便是主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闲人,这里有(自我肯定、自我欣赏)之情,而这样的“闲人”却很“少”,这就不能不令人遗憾了。这一段要抓住两个“?”读出肯定和惋惜,抓住“。”读出欣喜和遗憾。齐读

(4)从选词造句的角度概括艺术特征

屛显:叙述事情朴素曲折

描写月色空灵优美

抒发感慨蕴藉深婉

3、从文言词语理解的角度译读全文

刚才的朗读是原文朗读,下面我们要改版,把它改成版来朗读,就是译读,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要自拟东坡,这就需要用第几人称?{第一人称}。来,先解决词语障碍。

(1)屛显重点词语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

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 ........

(2)屛显重点语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译读全文 (自拟苏轼,现代文)

屛显:古代文学作品学习方法指导一

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字内容

三、屏显:研读精句学习手法

1、找出写景句,说出比喻的修辞手法,指认本体和喻体,明确描绘的中心是“月色”。

2、画出画面中的景物“积水”“藻荇”,体会光与影、动与静、明与暗的烘托对比关系。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画面,或者一个镜头,根据老师提供的角度,自选其中之一,探究的画面美和镜头美,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光与影(2)动与静(3)明与暗(4)人与自然

这一句,,明写的是,写的 是,我发现了的美。

3、用两字词语概括画面美

优美 宁静 淡泊 净洁 空灵高雅纯净清澈静谧

4、仔细研究两个比喻之间的关系,明确正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一笔两用”,试举例。

屛显:明写鱼,暗写水《小石潭记》

明写声,暗写石《小石潭记》

明写花,暗写阳光和春风 《春》

明写笛声,暗写边士 《王昌龄 七绝》

5、总结一下作者写景生动细腻,用了哪些方法

屏显:1、用比喻

2、具有镜头美和画面美

3、用“一笔两用”的手法

屛显:古代文学作品学习方法指导二

在深入研读中学习艺术手法

四、屏显:还点归面知人论世

一千多年前,一个很普通的夜晚,一个长江边无人知晓的山村寺庙,洒进了些许千年不变的月光,月光下偶然发生了一个常见的生活片段,主人公内心瞬间产生了一些快乐,却成就了文坛一段佳话,留给子孙一段千古美文,它的真正的魅力又在哪里呢?

1、俯瞰苏轼一生:书香世家,文坛领袖

屛显:一门三学士: 洵 、轼 、辙

21岁以殿试第二名与辙同榜中进士

一生三起三落,贬谪迁徙大半个中国

最后被流放到天涯海角——海南岛

屛显: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大家

为文奔放不羁,为诗挥洒自如,为词豪放清旷。

散文: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诗:是北宋诗坛最杰出的诗人。

词:开创了宋词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

2、走近黄州片段

从他在黄州期间诗作中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

穿插:他是中国墨竹画的开创者,是中国文人画的始祖,和同时代的大画家米芾一起开创了中国画,即国画;他的书法也自成一家,被称为苏体;他甚至还是美食家,现在还有许多他发明的美食,如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鱼汤。很都评论家都说他活得精彩。

穿插:苏轼太有才华,余秋雨先生说,他常常把北宋文坛比得黯然失色,把周围的文人比得尴尬无比。元丰二年,他终于因此遭祸,有人搜集他的诗文,然后禀报皇上,苏轼在湖州任上,长枷铁镣被带到京城,关进大狱,受尽严刑拷打,百般凌辱,苏辙数次提出以公职担保,都不能幸免。后来,由于诸多原因,他得以保全性命,流放黄州,本文就是黄州期间的作品。(元丰二年 1079)

(1)屛显 穿插:

“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苏轼在黄州给李端叔的信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

____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屛显 穿插:(元丰三年)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惟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屛显:穿插 (元丰四年)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4)屛显:穿插 (元丰五年)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3、说说你对文中“闲人”的认识;说说你对文中“月光”“水”“松柏”内涵的感悟。

4、认识文中作者形象扩写句子

那是一个夜晚

那是一种美景

那是一个灵魂

5、读了此文老师也深有感触。基本按照上面三句的格式,老师把自己的读后感写成了一首小诗,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诗朗诵

月光下

(男领)那是一个劫后余生的夜晚(女领)那也是走出了喧嚣和纷扰的夜晚 (男领)那是一个孤单寂寞的夜晚(女领)那也是心灵自由的夜晚

(男齐)那是一个平凡平淡而又注定要录入历史的夜晚

(男领)那是光与影合奏的美景(女领)那是动与静和谐的美景

(男领)那是明与暗交错的美景(女领)那也是人与自然默契交融的美景

(女齐)那一缕来自宇宙深处的月光啊溶溶地就洗净了所有沐浴她的心灵

(女领 男领)月光下,我们看到:

(男齐)一颗跋涉挣扎的灵魂(女齐)一颗淡定高远的灵魂

(男齐)一颗苦涩、伤感的灵魂(女齐)一颗执着、快乐的灵魂

(男齐)一颗率真、坦诚的灵魂(女齐)一颗旷达、乐观的灵魂

(女领男领)我们分明看到:(全齐)在历史深处,在月亮的追光灯下

他,看着我们,微——笑——

屛显:古代文学作品学习方法指导三

回到时代历史中把握作品内涵

屛显: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轼告诉我们:能让我们在所有的困难中逢春开花,触地生根的只有自己。

谢谢大家,下课。

病情分析:

大部分轻症及中等严重的肺炎病儿可以在家中治疗,这样就要知道一点有关肺炎的护理知识.

1,对居室的要求.

(1)室内温度最好保持摄氏18~20度,湿度50~60%,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室内安放加湿器.

(2)空气要新鲜,因此,不论春夏秋冬都要通风换气,但不要使小儿处在有对流风的地方.

(3)居室要安静,光线不宜太强,以利于小儿休息.

(4)衣被要轻柔,冬季要保暖,衣服要宽松,以免影响小儿呼吸.

(5)尿布应及时更换,避免产生尿布疹.

意见建议:

,保持患儿气道通畅,及时清除鼻痂及鼻腔分泌物.经常给患儿翻身,变换睡眠体位或轻拍其背部(合并心力衰竭者例外),以利于排痰及炎症的尽快吸收.

3,要定时测体温,因为高热对肺炎小儿不利.如有高热,应及时处理.

4,根据不同年龄给病儿以易于消化,高热量,高营养及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1)每次喂水喂食物都不应过多,这一方面是由于肺炎时小儿消化功能下降,食欲降低;另一方面是因为患肺炎时肺部呼吸面减小,小儿呼吸困难,若一次喂食过多,胃肠胀气,压迫肺部,加重呼吸困难.

雪山 2014-11-24 16:20:02

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四季均易发生,以冬春季为多.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孩子发育

意见建议:

(1)风寒闭肺:发热无汗,呛咳气急,痰白而稀或多泡沫,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或淡红,脉浮紧,指纹青红在风关.

治法:辛温宜肺,化痰止咳.

方药: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葱白10克,淡豆豉10克,荆芥6克,半夏6克,莱菔于10克.

中成药:小青龙冲剂1/2-1袋,每日2次.

(2)风热袭肺:发热,有汗,口渴,咳嗽痰黏或黄,气促鼻煽,面赤唇红,咽红,指纹青紫多在气关,脉浮滑.

治法;辛凉解表,宜肺化痰

方药:麻黄3克,杏仁1o克,生石膏(先下)25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黄芩10克,黛蛤散(包煎)10克,全瓜萎15克,桑自皮10克.

中成药:射麻口服液每次1/2—1支,每日2次;止咳橘红口服液,每次1/2-1支,每日2次. 雪山 2014-11-24 16:20:25

治肺炎偏方

肺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肺组织感染的统称。

方1:【组成】绿茶2 克、瓜篓5 克、甘草3 克。【用法】后二味加水600 毫升煮沸5 分钟,入茶,煮3 分钟。1 日1 剂。【主治】肺炎。

方2:【组成】大蒜。【用法】捣烂取汁。配成10~100%的大蒜糖浆。每次15~20 毫升,4小时1 次。【主治】大叶性肺炎。

方3:【组成】绿茶2 克、柿叶10 克。【用法】于9~10 月采柿叶,切碎,蒸30 分钟,烘干。每次按上述剂量加开水400 毫升浸泡5 分钟。分3 次服,饭后服。【主治】肺炎。

雪山 2014-11-24 16:20:45

姐,我是乔,以上仅供参考

雪山 2014-11-24 16:20:58

看看这些有没有能用上的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一、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明清澈。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重点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结构内容:

第一层:(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叙述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

(交代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庭下??竹柏影”)描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美景。第三层:(“何夜??两人者耳”)以惋惜无人赏月作结。(议论,表明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三)主题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四)写作特点

1.层次分明。2.行文自然。3.叙事简洁。4.写景别致。

四、考点训练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 (二)划分朗读节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填空 1、全文以“_______”为线索,按照作者的行踪,以诗一般的笔触描绘了月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旨句)

(四)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_ 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一)《东坡志林》 宋 苏轼(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填空。 1、“月光”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四)1、门高兴的样子 2、考虑、想到 于是 3、共同、一起 院里 4、只是清闲的人

(五)1、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六)1、①贬谪的悲凉。②人生的感慨。③赏月的喜悦;④漫步的悠闲。

2、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清闲的人,其中包含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我排遣,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3、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第四篇: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陆城二中802班胡雪莹

短短一篇文章,带给我太多的震撼,细细咀嚼着文章的每一个字,我的心和作者一起走入了那个不眠之夜:

月儿轻柔的将月光洒入,给这令人窒息的夜注入了一丝活力。却仍旧挥不去这满院的悲凉,月光下那孤寂的背影,散发出无尽的绝望。满院的月光如同一眼宁静的泉,一温柔掩去了内心深处澎湃的忧愁于无奈,竹柏不忍心看着这位满腹才情的天之骄子就此沉沦,便将自己的影子映入这眼温柔的泉,化作藻荇,惊动了那忧郁的灵魂,唤醒了那沉睡的豪情。

于是,笔走龙蛇,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游感跃然纸上,寥寥数十字,道尽了满腹忧愁。“解衣欲睡”?千丝万缕的愤慨萦绕心头,怎能入睡?“月色如户”不过是催化剂,与其蜷缩在角落孤芳自赏,到不如“欣然起行”,畅谈心中的不快。是“念无以为乐者”吗?也许作者并没有他自己所想的那么豁达。“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只是想找一个同病相怜的人寻找一丝慰藉吧!虽“怀民亦未寝”,可作者仍无法倾吐他心中的无奈。“相于与步于中庭”,又有谁能看出那宁静被后深藏的不甘。

也许,作者是感谢那柏影的吧!“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似乎有了一种顿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两人!从这里,我读懂到了一种豁达。至少,他以不再孤寂;至少,有人能读懂他此刻的心境。

于是,带着那份姗姗来迟的慰藉,作者将所有的愁绪埋葬在这个不眠之夜,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的到来,那沉郁的灵魂绽开了笑颜,那是比太阳更暖的笑容,是一种放下的洒脱。

生活,还未结束;希望,就在前方。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一、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结构形式: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1、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议论。

2、结构层次: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3、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理解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5、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请你支持WWW.HaOWORd.com)”

五、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word该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302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多篇).doc》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