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说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示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二)新授
A、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就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3、引导说题意。
B、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朗读《示儿》。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师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悲”呢?
用“悲”组能够体现陆游心情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感情朗读 “但悲不见九州同”。
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涵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
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
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
一个“悲”,一个“盼”。同学们,就是这种感情的《示儿》。学生感情诵读。
C、拓展
正是因了这强烈的爱国感情,陆游在20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他直到40多岁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生并未做过高官,而且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68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直到82岁,他还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他在世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伤心悲愤(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他坚信着失地定能收复,祖国定能统一,临终前谆谆嘱咐着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互文引证,体察诗蕴
1、拓展《题临安邸》。
引读思考,从诗中你能看到什么?那些南宋的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在干什么?
生交流。
从诗中,你能看到南宋统治者发兵征战、收复失地的决心和行动么?没有。大敌当前,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只知道朝朝寻欢、夜夜作乐,他们何尝似陆游为山河的破碎而伤心?他们何尝似陆游为百姓的痛苦而忧虑?他们何尝似陆游为收复失地而着急?他们何尝悲百姓之悲,盼百姓之盼啊!他们已经葬送了一个繁华的汴州,这样下去,锦绣如画的杭州也将葬送在他们手里。
面对他们,你的心情如何?感情引读 “西湖歌舞几时休?”
2、对比体验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西湖边上却是歌舞升平;北方的老百姓在金人的欺压下度日如年、渴盼统一——南宋的统治者们却在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让陆游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疾苦而忧,为国家破碎而悲,为统一国家而战。临终之际,陆游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南宋统治者、老百姓、侵略者……)
学生想象写话。
这就是陆游——一个对侵略者满腔的恨,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爱的陆游。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崇敬吧。
(三)作业
陆游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歌,其中很多都是爱国名篇,被广为传诵。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等等,课后同学可查阅诵读。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更加钦佩陆游,而他的爱国精神也一定会深深地植根在你们的心中!
《示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律,解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人们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看屏幕解诗题。)那陆游写了什么?
1.生自读,抽读,师指导读,读出节奏。
2.师:通过初读,你从陆游的遗嘱中大概读出了他想告诉儿子什么?(生交流初读感知。)
师:读诗,仅读出大概意思还是不够的,诗中又孕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反复品读,感悟诗情。
三、走进历史,抓住诗眼,悟诗情
1.找诗眼。
师:找找诗中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生交流)板书:悲
2.探“悲”因
①一探“悲”
诗人悲什么?(生说)你从哪看出来的?(生谈看法)
师:元——原来、本来,诗人本来就知道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想一想,在诗人心中哪些东西是空的?(生说。)
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生交流)
师:面对死诗人都如此豁达,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念念不忘,放心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回答)师:从哪知道的。?(生齐第二句。)九州——————全国,同—————统一。
师:当时诗人的国家遭遇了怎样的磨难?
(生说,然后读大屏幕上的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宋朝。)
师:读了这段历史,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板书:外敌侵,祖国分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②二探“悲”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的诗人又在做什么?
出示陆游的生平简介,了解诗人。出示其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读,抽题。
师范读前句,(生谈一谈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河?)
师:“三万里”“五千仞岳”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
师: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诗人为何而悲了吗?
(生谈感受)板书:山河破
生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师: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师配乐旁白:一片大好河山就这样被踏在了敌人的铁骑下,老百姓流离失所,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生说)板书:遗民泪
师: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读,齐读。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③三探“悲”
出示:南宋的历史资料,古诗《题临安邸》。(生自己读。)
师:游人:这里指谁?他们在干什么?(生交流。)
师:哪个字体现了他们那种不忧国患,醉生梦死的生活?(生说)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泪尽”,一边是“寻欢作乐”你的心情怎样?从中你又感受到诗人为什么还悲?(生交流)板书:朝臣昏骄奢淫
带着理解再读诗句。
3.悟“盼”情
诗人就是带着这么多的悲伤离开人世的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尽管金兵入侵恨,尽管山河破碎痛,尽管遗民泪尽哀,尽管昏君无能愤,但是作者还是充满无限的期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此时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生答。板书:盼
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板书:爱
这是一种执着不变的信念,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爱,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带着这分情,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生齐读。
四、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品佳句
岁月的跌宕,这位老人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人民,没有忘记饱经忧患的祖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也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怀。你还知道这个时期的爱国人士?出示爱国诗句。
历史已去,但爱国情道不尽,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做到诗史结合。最后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大声吟诵这些诗句。
《示儿》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吟诵揣摩体会感情。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吟诵揣摩体会感情——古诗《示儿》教学设计》。(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中秋节好吗?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夕阳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时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 )。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 )。
今天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畅饮,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 )。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诗( ),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篇四
摘要:本文从一节课的角度很具体地介绍了多媒体在古代诗歌《十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教学中的灵活运用,恰如其分地展示了现代教学设备在当今形势下的突出作用,多媒体与现代教学理念的完美融合:有了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将会加大充实,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了多媒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将会高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了多媒体,教师教学如鱼得水,有助于现代教学理念的实施。另外,本文还在文中穿插了多媒体运用的设计和思考,文章结尾作者写出了本课结束的一点反思,从而更突出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映示 思考 投影 反思
走近人物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宋代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昨天已经布置大家进行预习,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生1:他是爱国诗人。
生2: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诗人,并且是爱国诗人。
教师:好,刚才两位同学都讲到了诗人陆游是为爱国诗人,你们在小学时有没有学过他的作品?
生(背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教师:集体背诵
(学生集体背,背完后教师映示《示儿》全诗,有助于学生对旧知的温习)
教师: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啊?
生1:金人入侵,年纪大了仍然想着为国效力。
生2:当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
(映示: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的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这是有关陆游的一段人生经历,由学生发言后再呈现给学生,能强化学生对于陆游写作背景的记忆,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本诗。有效地利用好多媒体,能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
贴近文本
教师:这首诗的题目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在那天晚上下起了雨,作者有雨声联想到自己驰骋沙场的情境。
教师:好的,看投影并齐读。
(映示: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教师: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呢?同学们结合注释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说说诗意。
(学生自习或讨论)
学生: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教师映示诗歌大意。)
朗读感悟
教师:弄懂了这首诗的大意,哪位同学来试读一下啊?
(生1、生2朗读。)
教师:他们读的怎样啊?
生1:不够豪迈。总觉得缺点什么。
生2:节奏快了。语调有点不对。
教师:那老师来读一下吧。
(多媒体播放雷雨交加之声,教师范读准确进入。多媒体的积极使用,给课堂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意境,这可能就是李洁琳老师所说的情境教学法吧。)
(朗读之后,我观察了一下全班,很多学生情绪饱满,学习的热情,尤其是朗读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而此时实施朗读教学正是大好时机。)
教师:老师感觉到很多同学都想来试一下,下面给大家2分钟,每位同学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之间相互指正,结束后,我想请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学生试读。)
教师:好,静下来,谁来?
(我观察了一下,举手的有一半人。)
生1、生2朗读。朗读时我同样播放了录音。
教师:评价一下吧。
生:节奏读的很好,语调也很恰当,速度不快也不慢。
教师:好,集体配乐朗读。
爱国情怀
教师:刚才大家的朗读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虽短,但是诗里透出的爱国精神深深震撼了每个中国人。那么大家看老师映示的全诗,独立思考,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爱国精神?
(映示全诗。学生思考。)
教师:谁先来?
生1:他处在偏僻的地方却不悲哀,原因是他仍然想着戍守轮台。从这点来看,陆游是爱国的,他自己都已经68岁了,仍然心系国事。
生2:“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山阴(今浙江绍兴)骤起一场风雨,震响了僵卧孤村的六十八岁诗人的心弦。在此前二年他以“嘲弄风月”的罪名被弹劾罢官,归隐于山阴三山故居,但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此刻诗的灵感又随风雨同至”从他自己都已经遭到了朝廷的弹劾了来看,心里却仍想着国家,唯独没有他自己,从这看出他是爱国的。
教师小结: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很好,能从诗中,从作者的生平中感受的陆游的爱国热情,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这首诗。当时,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似乎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三个字,便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一边。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
这种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伴随了陆游的一生,当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之时,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始终矢志不移。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在他的这种豪迈的梦想之下,激荡的该是怎样的激情与豪情?
重点突破
教师:刚才大家的发言很精彩,大家思考一下“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的?”
(学生独立思考。)
生1:半睡半醒的时候,外面的雨下得很急,发出啪啪的声响,而这声音就像那战场上奔驰的马蹄声。
生2:雨打窗户的声音像战场上的厮杀声。
……
(学生回答结束后,映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窗外呼啸的风声,雨声,在他听来就好象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诗人曾经驰骋沙场,若不是诗人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决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诗。指名朗读。)
教师小结(并映示):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没有和平,有战场、厮杀、呐喊,他也许曾梦到过李广站在冰河边长啸,也许曾梦到过卫青在最前线厮杀,可能还梦到过霍去病在敌区的纵深处驰骋,这些令匈奴丧胆,在疆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是他追寻的榜样。
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马扬鞭,纵横北国冰河,收复失地,虽不能留名千古,亦无憾。
是梦,而非梦,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在梦中的体现。
明确主旨
教师:作者连做梦都想着为国效力,他的志向实现了吗?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1:壮志难酬。
教师:为什么壮志难酬呢?
生1:他一生都想把金人赶出国土,但是,朝廷的人都不想打,他受到了排挤,心情很糟。
生2: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教师小结(并映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感受写法
教师:作者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生1:想像。
生2:借景抒情。
教师: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也就是借梦境表现自己的理想。
反思
这是我在校内上的公开课,效果很好。事后我自己也没有想到,陆游的一首四句诗我竟然上了一节课,而且是满满当当的一节课,没有多媒体的帮助这节课是不会取得这样的效果的。首先用音响教学,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效果,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在学生的每次思考讨论结束时,我都用投影映示,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然,在每一个环节中,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我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才得以实施。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