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篇范文
[导语]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5+5=6+8=
8+6+1=8+2+1=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求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求周长的计算。
2、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等方式经历求周长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求周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衢州的哪些公园(学生自由发言)
喜欢逛公园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一个小街心公园游览一下吧。
板书课题:游园
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46页情境图,提问
观察公园平面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如果学生没说出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就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张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绕着公园边的小路散步。算一算,张奶奶走一圈是多少米?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做一做,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教师巡视指导,让先做完的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①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②190+410=600(米)240+560=800(米)200+200+=400(米)600+800+400=1800(米)
师:这位同学,请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对学生发言给与恰当的评价,并启发学生说出不一样的方法。重点学习怎样凑整。
可以问:你是怎样想的?谁跟他的想法一样?你为什么这样做?
谁还有类似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哪里比较相似?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和他的方法不同在哪里?
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其实我想的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这种方法。同学们用好办法求出了公园的周长,那么算一算中图形的周长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算一算。
二、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书。
重点指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
36+20+36+20 (36+20)×2 36×2+20×2 22+22+22+22 22×4 22×2+22×2 引导学生明白各个算式的意思。可以提问
图中只有一个36和一个20,你写了两个是怎么回事?
谁还有不同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简便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出示题目)
师:房顶三角形长20米,房子高(不包括房顶)长41米,房子宽39米,房子的周长是多少米?(20+41+39+41+20=161(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四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m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一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 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 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 )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 )厘米
43毫米+17毫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60米=( )厘米
22分米+8分米=( )分米=( )米
30厘米=( )毫米
90毫米=( )厘米
45分米-36分米=( )分米=( )厘米
86厘米-46厘米=( )厘米=( )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7千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二、导学阶段: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做单位的。
1、出示P7第一幅图
说明:公路上路牌上的”21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山还有23千米。
2、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体育吗?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2圈呢?
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分组以人或树为起点量出100的距离,并仔细观察一下。
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并计时。
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3、教科书P8”做一做“
组织学生尽量实际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1-2题
第1题连线。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第2题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又叫1公里
1千米=1000米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 )米
1000米=( )千米
4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6厘米=( )毫米
500毫米=( )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 )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 5000米=( )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 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1000克=( )千克 8千克=( )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 吨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 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 )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三维目标:
1.加深对吨的认识。
2.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重量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00千克=( )吨
1吨=( )千克
4000克=( )千克
5000克=( )吨
8吨=( )千克
6千克=( )克
二、练习:
练习三的第1-4题。
1、第1题连线。说说为什么。
2、第2题 补充
4吨=( )千克
20xx千克=( )吨
1吨-30千克=( )千克
8000千克-7000千克=( )吨
独立做,并说出推理过程。
3、4米 Ο 1500毫米
3吨 О 4050千克
提示:
单位不同的两个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怎么办?
4、第3题
教师解释”载重2吨"是什么意思。说说题意,小组讨论,口答。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1吨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是几吨?
四、第4题
回家与爸爸妈妈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1000千克=`1吨 1吨=1000千克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难点: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二、新授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 www.baihuawen.c www.haoword.com n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三、练习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 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课题: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