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教案范文
项目总体介绍
课题名称 | 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 | ||||||
授课班级 | 19级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调试与维护专业二班 | 课时总数 | 16学时 | ||||
课程定位 |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调试与维护专业的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是以研究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生产机械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使学生掌握与电力拖动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以及分析解决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能适应维修电工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 ||||||
教材分析 | 本课题内容选自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由程建龙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电力技术类专业教学用书《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以研究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生产机械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常用低压电器及其选用、安装使用与检测维修;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常用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原理分析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 | ||||||
学情分析 | 知识和技能基础 | 1.已学习了电工基础和电工仪表与测量。 2.前期已学习了电路的基本知识。 3.已学习文明生产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 | |||||
认知和实践能力 | 1.已学习安全操作规范,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2.善于利用网络,喜欢在实践中学习。 3.对未来职业岗位充满热情和期待。 | ||||||
学习特点 | 1.性格活泼、思维跳跃,但缺乏学习兴趣。 2.理论基础薄弱,对于枯燥的传统课堂授课方法兴趣不大。 3.思维敏捷,充满好奇心,动手能力强,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 ||||||
问卷调查学情分析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1.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结构及原理。 2.理解电气原理图、布置图以及接线图。 3.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 | |||||
能力目标 | 1.学会电气原理图、布置图以及接线图的识读。 2.能够独立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 3.能够识读电路并进行仿真。 4.能够进行电路实物连接。 | ||||||
素养目标 | 1.安全素养: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树立学生规则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2.劳动素养:树立学生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体验劳动价值的美好,培养基本的劳动能力和习惯。 3.创新素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思考优化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改进,尝试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解决一些实践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4.团队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 ||||||
思政目标 | 1.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2.引导学生国家正在走向富强,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激励学生敬业奉献。 | ||||||
教学重点 | 1.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原理; 2.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元件组成及作用。 | ||||||
教学难点 | 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接线与调试。 | ||||||
难点突破 | 1.教师引导,小组合作讨论; 2.通过仿真系统验证思路; 3.通过实操验证如何实现控制线路; 4.通过平台进行知识点检测,并进行多元评价。 | ||||||
教学策略 | 用“智慧职教”一平台;课内、课外两课堂;“导、学、训、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策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按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划分为若干个典型项目和任务,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和思政结构设计教学过程,实现与岗位的对接,实现立德树人。 | ||||||
教学方法 | 教法 | 教师采取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中较为抽象的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 |||||
学法 | 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做学一体化等方法,使基础差的同学快速提高,基础好的同学巩固所学,不断改进认知和实践,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精益求精。 | ||||||
教学资源 | 智慧课堂 | 仿真教学系统 | 学习通 | 实验台 | |||
教学实施 | 遵循“学生主体,双导师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小组讨论、现场演示、实操演练”等教学方法,以“电动机控制线路”为主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一平台、两课堂、四环节、多途径”的教学策略,实施“导、学、训、评”四流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思政育人常态化。 | ||||||
教学评价设计 | 系统构建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点、线、面、体”立体型考核评价体系。由学生自评、教师测评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学进行“点”评价,由学生互评、专业教师及企业人员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线”评价,由企业人员、专业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面”评价,文化素养、技能素养、职业素养三个素养“面”考核结果形成了“体”考核。切实有效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 1.利用学生、教师和企业大师,通过线上线下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即使考核评价。 2.教学评价过程多元化,采取笔试、口试、观察、实习操作、技能大赛、“1+X”证考核等评价、评定方式。依托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态度与情感三维目标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 ||||||
特色 与创新 | 1.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思政教育全过程 课程通过“导”入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学”,合作探究中突出了学生的沟通与合作、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及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训”,在训练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工作任务,培养了学生细腻认真的工匠精神;“评”,检测反馈中,让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岗位意识和合作意识。 2.以多元评价为手段,评价体系提质量 系统构建突出学习者的文化素养、技能素养和职业素养,教育过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点、线、面、体”立体型评价体系,能切实有效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 3.以动手操作为抓手,仿真模拟破难点 仿真模拟训练装置生动、直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考核的兴趣和热情,可以克服因老师素质的差异给培训带来的影响;仿真模拟训练装置可以将复杂的技术动作,操作要求经过科学提炼、归纳,使之简单化、科学化。仿真教学可以进行重复操作,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帮助学生进行难点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