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sz123456789时间:2023-08-24 03:20:15)

[摘要]初一历史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一历史教案(精品多篇)

初一历史教案 篇一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学生做“课课练”习题,独立完成。

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唐政府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多个。

3、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时,僧人()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初一历史的教案 篇二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2.讨论法。3.联系讲述法。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

板书: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

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习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ppt) 同学答:水稻

老师:是的没错,就是水稻。可是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们出土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历史悠久啊!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其出土的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答: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水稻,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来大家重复一遍,说明了什么,

板书: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师:那么,水稻种植需要什么来灌溉呢?

同学:水

老师:是的,是水,那么他们的水从哪里来呢?

同学疑问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用水井里的水进行灌溉,那时他们已经学会了打造水井 板书: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老师:大家来看这张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们现在用的“镐”,是的,这就相当于“镐”的雏形,它有横孔,柄部,刃部,竖恐。这个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触土地的地方他们就用这耒耜耕地。(用ppt)

板书: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师:解决了吃的喝的问题,那么他们住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ppt,这就是他们住的干栏式房子,大家看这房子长得和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样?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呢?(用ppt)

同学:他们处于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

老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当时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而且这种房子上面住人,下面还可以养牲畜,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

板书: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师:刚刚我们学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们就吃这些吗?咱们吃饭时还吃些菜肉配着饭吃。那么他们当然也会弄些好吃的,看,那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饲养猪,羊等家禽。看这些出土的陶猪陶羊,充分的的说明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与自然作斗争,过着幸福的生活。

板书:饲养家畜

老师:接下来我们会欣赏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这陶器看起来真旧哦,色

彩还挺单调,皮肤还挺粗糙。这是我们看来,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来的,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这简直是技术精湛啊!他们心灵手巧,看,这是他们制造的玉器和骨哨。他们已经学会开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书: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老师: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老师提示:看老师的板书,总结在一起大体上这题就回答出来了)

同学们大体回答成: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过定居生活。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接下来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熟记黑板上的内容。做到当堂课,当堂清。然后老师问黑板上的内容,找同学们来回答。

本课第二部分(总计用时15分钟) 老师: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们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展现出来。现在大家开始阅读书第八页至第九页,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

同学准备时间5分钟

老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板书:食物种类丰富,鱼、肉、蔬菜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板书: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板书:种植粟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

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板书: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板书: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根据ppt展示,讲述分析同学们的扮演

老师:对,如同学们所说,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这是那时他们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师:看ppt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想一想请根据地理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

同学:他们地处黄河流域,那里比较干旱风大还冷

老师:对,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老师: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画的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文字雏形。(用ppt)

老师:半坡原始居民也学会饲养猪狗等动物,他们还会用骨制箭头、渔叉鱼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他们还学会纺线织布制衣。大家看这是他们出土的纺轮骨针渔叉鱼钩(用ppt)

老师:这就是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说

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粟,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老师:下面分成小组形势,探讨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探讨2分钟

学生:相似之处1、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并转向定居生活。2、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搭建房屋。3、都会制造陶器。4、农耕外渔猎依然存在。不同之处: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长江流域。房屋样式:干栏式房屋。农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黄河流域。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农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课第三部分(总计用时10分钟)

学生共同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师板书: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书依次分别为: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老师: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随葬品多少的现象出现?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用时5分钟) [投影显示]

(该表可在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填写)基本要求:

巩固运用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出现

解析:过定居生活的关键是要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以采集、狩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须经常迁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为开始了农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具备了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产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人教版初一历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两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四、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欧洲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海地独立;“多洛雷斯呼声”;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新兴国家。

思想认识 :

1、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到殖民者的压迫、掠夺。造成了拉丁美洲的贫穷落后,激起拉美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在独立运动中,拉美人民联合起来,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取得反殖斗争的重大胜利,基本上奠定了拉丁美洲的政治局面。通过分析,让学主认识到联合起来,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3、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是拉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英雄。

能力培养: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西葡殖民者对拉美人民的压迫、剥削,是引起拉美独立运动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自己学会找出并归纳拉美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整个拉丁美洲的进步。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重点分析: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在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南美逐渐成为斗争的中心。两支起义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对西班牙殖民者发动进攻。实现了配合作战。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奠定了拉丁美洲信心国家的基本格局。因此南美独立战争在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难点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在教材中并没有完整的描述,学生分析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因为独立战争的胜利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初三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是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

内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师过程中,运用相关地图(有条件的运用课件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进军路线做详细描述,并在进军过程中显示两支部队解放的地区)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空间感。培养他们史地结合的意识。可以适当分析南美的地形特点,体现起义军在进军过程中的艰巨性,为分析战争胜利原因打下基础。

难点突破方案: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在拉丁美洲革命一目讲述完成后,提出问题拉丁美洲人民在斗争中面对的侵略者是哪几个?在等到学生的回答后。连续提问,面对三个对手,拉丁美洲人民仍然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原因何在?建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从战争的性质,领袖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各国人民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几个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

难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境设计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殖民统治下的拉丁美洲

1、欧洲殖民者掠夺金银和开辟种植园

2、美国和法国革命的影响,拉美国家民族意识与西班牙,葡萄牙矛盾尖锐。 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这些给拉关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与痛苦。长达300年的殖民剥削和压迫,激化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这正是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们主要来看看拉丁美洲人民如何相继摆脱西葡殖民统治而赢得独立的。拉美各国独立战争的序幕是海地人民拉开的

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

1、海地的独立--揭开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

早期海地被西班牙侵占。17世纪末,海地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国海上最富庶的殖民地。法国殖民者占领这儿;原来的印第安居民几乎全被屠杀始。大批运来的黑人奴隶占海地居民90%。1789年法国大革命,海地人民在“自由、平掉、博爱”这个革命口号的激励下,在自己领袖黑人民族英雄杜桑领导下,建立军队,英勇战斗。起义军热爱自己的领袖,称他为“卢维杜尔”(即:替大家开道路的人),在杜桑领导下,海地人民先后打败西班牙、英国、法国侵略军,统一全岛,宣布独立。 法军被迫投降。1804年1月1日,海地正式成为独立国家。地球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终于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诞生了。海地革命拉开了拉美独立战争的序幕,树立了以弱胜强、小国能够打败大国的先例,推动了拉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拉美独立运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伊达尔哥发动的墨西哥独立战争。

2、“多洛雷斯呼声”

在墨西哥,殖民统治力量较强,阶级矛盾尖锐。长期被奴役的印第安人和混血种人对西班牙统治者怀有无比的仇恨。19世纪初,拿破仑率军侵入西班牙,西属美洲殖民地人民趁机起义。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多洛雷斯镇的神父伊达尔哥敲响了当地教堂的钟声,集合当地人民,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进步纲领,大大激发了墨西哥人民的革命热情,唤起人民的斗志。以“多洛雷斯呼声!,为标志的墨西哥独立战争开始了。起义军与西班牙殖民军展开了战斗。1811年伊达尔哥被敌人俘虏、英勇就义,但他得到了人民对他的尊敬。人民把他发出”多洛雷斯呼声“的日子一9月16日定为墨西哥独立尊他为”墨西哥独立之父“,永远怀念他的伟大功勋。1822年成立墨西哥联邦共和国。

1816年西属拉美独立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南美成为斗争的重心。(利用挂图,介绍主

3、南美的独立运动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南美独立运动》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述。

北部主要是爱国者玻利瓦尔领导的独立战争。玻利瓦尔出生在委内瑞拉-个土生白人贵族的家庭,从小热爱祖国,在求学时就下定决心要打碎殖民者加在人民身上的锁链。在打击西班牙殖民军的战斗中,他宣布要废除奴隶制,解放黑人奴隶。答应在革命后给一切参军的战士分配土地。贫苦大众踊跃参军,革命力量迅速发展。他由海地进人委内瑞拉,跋涉千里、越过冰冻的安第斯山。取得波耶加战役的胜利,解放波哥大城,结束了西班牙在哥伦比亚的殖民统治。回师解放委内瑞拉,再向西进,到厄瓜多尔,最后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南部,圣马丁在阿根廷训练军队,率军越过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突然出现在智利平原,1818年智利独立。接着圣马丁又从海上进军,同秘鲁人民配合、解放利马。1821年。秘鲁宣布独立,但当时那一带还有2万殖民军待消灭。

中部的战斗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协同共战的。在打击西班牙殖民军的过程中,他们相互支援,共同对敌,玻利瓦尔尤其强调拉美各国之间的团结,他说:“在一起,我们是不可战胜的。”这正说明联合起来,反对外敌是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战斗中,他们艰苦顽强、百折不挠,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人民这样歌颂玻利瓦尔“解放者啊,整个世界,和平的世界,曾产生在你的手中。是啊,由你的血产生了和平,生出了庄稼,长出了谷穗”,尊敬地称他为“南美的解放者”;圣马丁也获得“祖国之父”的尊称。

1822年圣马丁和玻利瓦尔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会晤,商讨清除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的最后据点。关于这次会晤,圣马丁曾向玻利瓦尔说:“美洲将不会忘记我们两人相互拥抱的这一天”。

4、葡属巴西的独立

三、拉丁美洲新兴国家

拉丁美洲革命沉重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到1826年,拉丁美洲国家基本独立。

【巩固小结】

拉丁美洲这一政治格局的出现,源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自己的努力,打碎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成为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事件。如果把他和北美独立战争放到一起看的话,那么整个美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课后作业】对照美洲地图找出拉丁美洲新兴国家的相应的位置。

初一历史的教案 篇五

一、课程标准

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

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

学生答:美!

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想!

(一)寻找安第斯

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

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

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

学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三)走进安第斯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目标要求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2)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学生成果展示】

衣: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秘鲁人培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住:如图(PPT)

行:骆马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展示秘鲁国徽】

问题:秘鲁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它出现在国徽上面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骆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师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

学生回答: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 篇六

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一历史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初一历史教案(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496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初一历史教案(精品多篇).doc》
初一历史教案(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