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kelvin妈时间:2023-09-12 06:40:17)

【前言】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活动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

质疑:数学书和练习本比,哪个大?你是怎样比较的?比较它们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2、比较教师的手和学生的手

教师与学生对掌相击。

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3、比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谁大谁小?

小结: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根据我们刚才比较的过程,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书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理解并记住这句话: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活动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拿出附页2中已剪好的图5,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猜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提示:这还只是你们的猜测,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动手试试吧!可以借助你带来的工具哦!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三、活动三: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四、小结

1、安排图形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的问题讨论,加强学生于对图形面积的理解。

2、通过学习,你对面积有了哪些认识?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

五、作业:教材第44页第1,2,3,4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 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勤俭节约,谁能说说哪些做法是节约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闻进行列举。

2.导入:有3个班的同学用实际行动来倡导节约,他们积攒了许多旧报纸和矿泉水瓶,送到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我们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积攒的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2.尝试计算。

(1)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请学生口算出结果并写出口算过程。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写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请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

3.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同时出示不完整的竖式如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口算过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不够商1时商0”的道理,并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①从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②从除法本身计算的规则去理解: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时,不够商1,需要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在个位上商4。

(2)结合口算,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写出了912÷3的竖式计算过程,请大家结合口算的过程,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竖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师:这个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当除到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余数是2。

5.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要商0占位。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页1题。

理解题意,在图中圈出答案后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教材12页4题。

先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再观察题目中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3题

板书设计

节 约(一)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篇四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初步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特征;

2.结合商品的价格,进一步认识小数;

3.能正确读小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小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理解小数的现实意义,丰富学生数学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工具

电脑课件,米尺,纸条课前收集商品的价格单、课前测量的身高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在量一量中,认识小数

师:米、分米、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米

下面这些是什么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1、2、4、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老朋友间的关系,来学习一些新知识。

2.认识小数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

师:在读小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每个小数都有一个“点”,这个点就称之为“小数点”。

小数点左边部分和以前学的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只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就可以了。

3.初步理解0.1的含义

师: 这把尺子上也藏着小数呢,你知道“0.1米”在哪儿吗?

米就是0.1米,你现在知道“0.1米” 在哪儿了吗?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份中的1份就是1分米, 1分米

就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4.初步理解零点几的含义

你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0.2米吗?

你找到的0.2米表示什么?说一说你的想法。

0.9米表示什么?在哪儿呢?

5.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刚才我们在尺子上找到了小数,你发现小数和谁有着密切的联系了吗?

小结: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6.比较小数的大小

在今年的田径运动会上,有四名男生参加跳高比赛,成绩如下表,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给他们排出名次。

小组内讨论:怎样比较这四名同学的成绩?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发表意见,交流,然后分组汇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2—43页综合实践“算24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用扑克牌算“24点”的方法,选择计算的方法和过程,算出“24点”的结果。

2。使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发展学生数感。

3。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算“24点”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4张牌算“24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激趣引新

1、课前谈话:

师:今天数学课,我们带来了什么?关于扑克牌你有哪些了解?

玩过吗?

交流:好的孩子们,扑克牌中还隐藏着这样的知识。(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师随机出示大王、小王、四种花色。

过渡:有趣吧!四种花色正好对应着我们的四个小组。你们小组选那种花色作为队标?(相机分组:红桃、方块、梅花、黑桃)

提示:整理一下桌面,准备上课。(上课,师生问好。)

2、激趣引入:

揭题:小扑克,大学问!这两张牌还认识吗?(大王、小王)

大王爱算计,小王点子多(翻牌、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算24点】

二、感知体验层层推进

(一)介绍规则体会算法

1、师:老师这里有10张扑克牌。(课件:A—10各一张)

明确:分别是?这里的A表示1。

交流:若从这10张牌中选两张算出24,你会选?

2、考考你,看谁反应快:(适时拿出3、8、4、6)

我出3,你出();我出8,你出();三八()。

我出4,你出();我出6,你出();四六()。

3、过渡:借助口诀,我们可以很快的算出24。

如果老师出两张牌(出示3、9),请你出一张(A反面朝上)算24,你想出什么牌?(同桌交流)

师:怎么想的?用加、减、乘、除分别算出12、6、27、3。

生1:我选2,因为12×2;

生2:我选4,因为6×4;

生3:我选3,因为27—3;

生4:我选8,因为3×8。

师:真爱动脑筋,给每个队加一颗星。

师:想不想看看这张是几?(除了刚才的四种选法,还有其他的吗?)

出示:【3、9、A】,如果这张牌是A,怎么算出24?

过渡:展示一下我们学到的新本领。

(二)新手上路引导算法

1。要求:任意拿出3张扑克牌,根据3张扑克牌上的数,用加、减、乘、除法进行计算,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算出得数是24。

7、6、3 7、8、9

2。对话交流。

师:对了,借助口诀,看6想4;连加也行。

(三)能手展示尝试算法

师:我们继续。

1、你能用下面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吗?

2、完成学习单《能手展示》,在横线上写算式。

3、汇报交流,(各小队加一颗星)

(四)高手对决提升算法

1、过渡:这三组都能算出24,老师这有三张牌能算吗?

(1、2、5依次贴在黑板上)

生:思考、疑惑。

师:有的可能真的算不出来,但也有些是知识水平的限制。

2、如果再添一张(反面),几张牌?现在算得出来吗?

出示:1、2、5、8

(观察一下,看8,想3,其余3张牌能凑出3吗?(同桌讨论方法)把计算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3、交流:谁来分享你的方法?有其他方法吗?

评价:真是“人多智慧广”,让我们的争星活动继续。

4、合作探究。

活动一:必答题

规则:每个小队一道题,答对得一颗星,答错不得星。(适时掌声)

师:现在为止,每个队得分一样,平分秋色,激烈的竞争还在后面。

活动二:抢答题

规则:第一个举手的回答,答对得一颗星,答错倒扣一颗星。

一号:1。7。8。4;二号:6。5。4。4;三号:2。5。3。1;四号:5。6。9。1。

师:果然眼疾脑快,抢答题过后,暂时领先的是()队,胜不骄,败不馁的,还有机会。

活动三:选答题

规则:根据题目难易,有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先选几星,答对就加几颗星,答错了倒扣相应的星数。

激趣:哪个组先来?——先商量一下选几星?

一星:

两星:

三星:

让我们一见分晓,得星最多的是()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五)大显身手交流算法

1、师:刚才是我们分队比赛,我们还可以4人小组比赛。

【点击:视频】

活动要求:四人一组,每人从自己的牌中任意拿出一张,谁先算得24,牌就归谁。如果计算的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

2、课外延伸:

课后,我们可以和同桌或父母来一次“算24点”争霸赛,比比谁厉害。

三、建构生成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

回顾算“24点”的活动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用扑克牌算24点;

生:口诀算24点;+、—、x、/混合运算的;

生:不同的牌都可以算24点;

生: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法。

2、游戏拓展

其实,不仅“算24点”游戏中隐藏着数学知识,其他游戏中也有。想不想看看?

俄罗斯方块——隐藏着平移、旋转的知识;

愤怒的小鸟——要想打中目标,注意方向、距离;

石头剪刀布——告诉我们:胜负平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4、结语:

好的,孩子们: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谢谢孩子们!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平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910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多篇).doc》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