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zhyybo2时间:2023-10-30 22:00:59)

【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品多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一

【关键词】课堂导入 教学设计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7-0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同样适合。如果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比作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那么导语就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好的开场白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身临其境身入其境,让自己和作品的人、物、景、情相融合,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会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整个教学活动就会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要舍得在导语上下功夫。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法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激情式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它是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教学《天山景物记》时,有位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可曾游过一些祖国的名山大川,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你们当中谁又曾到过那美丽富饶的天山呢?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你们是否向往饱览一下天山那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呢?那就让我们随同碧野一起走进天山去看一看吧!学生的情弦被拨动,脑中充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顿时兴意盎然。

二、播放歌曲导入法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的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学生都喜欢唱歌,也喜欢听歌,那优美的旋律,饱含真情的歌词,能给人以享受,也会让人共鸣,因此我会结合语文课文内容插入一些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中陶醉,提起对课文兴趣,进行与文本的对话。

例如,在教学《合欢树》一文时,先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已酝酿情绪,从生活的点滴中再次感受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接着引导学生要爱自己的母亲,要懂得感恩,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待”悔恨,学生在不自觉中走进了史铁生,感受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

三、故事吸引导入法

多年教学发现,课堂中提到课外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很浓,兴致很高,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特点,导课时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讲述时,语言要形象生动,表情可适当夸张,这样更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引到课文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教师在讲《拿来主义》时,这样介绍“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乐宴上,外国的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引用的故事应简洁生动,不能拖泥带水,而且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使以下的课堂教学顺利完成。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利用悬念切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巧妙而适度地创设悬念,可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我抓住美丽一词,让学生谈自己见过的美丽事物,“花儿的美丽,让人赏心悦目;蓝天白云美丽,让人心旷神怡;险峻山峰美丽,让人肃然起敬;人的美丽,面目清秀,五官端正,人见人爱。”师点评:这些都是外在的美,随着时间的流逝,美丽的事物可能会逐渐黯然失色,但有一种美丽,即使是跨越百年之久,却依然散发着它迷人的魅力。这是怎样的一种美丽?为什么这种美丽能跨越百年?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五、直接析题导入法

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新颖别致的标题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含蓄、隽永的题目又会引起学生对作品的深思。标题导入,就是从课文标题入手,通过对其解释分析,直接导入新课。

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我直接介绍这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引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课题内涵丰富,提供了三点信息:①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②成熟期:六月。③鲜果色彩:丹(红色)。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突出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引古诗为题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

以简洁语言直接对标题作解释,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文章描写的对象、重点、难点,直接导入教学内容,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上述五例外,还有问题导入、图示导入、对比导入、复习导入等,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如何设计,都应与课文内容相联,为文章重难点服务。总之,一名好的语文老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的“导火线”“催化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薛红《浅谈语文课堂的导入技巧》 《现代阅读》2011.10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二

【名家佳段】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损害百姓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节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节选自朱自清《春》)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节选自吴晗《谈骨气》)

【借鉴点】

1.说明中引用,突出特点。说明文中恰当引用诗句、数据等,可以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片段中,作者为了说明荔枝的不易贮藏,先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这个特点。为了更突出,令人更加相信,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一诗,说的是唐明皇为了讨得杨贵妃的欢心,令人从千里之外运送荔枝来长安。为了保持荔枝的新鲜,运送人日夜兼程,逢山过山,遇水过水,甚至践踏农民的田地庄稼,根本不顾农民的死活。这样引用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但加强了文章的力度,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2.记叙中引用,生动形象。在记叙文中,巧妙地运用引用修辞,能使文章更具文采,更显魅力。引用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简练而含意丰富,可增强描写的效果,给文章增添诗意。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就会显得谈吐不俗、气质高雅。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写作时,如果能够巧妙地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就会使文章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处处透出文雅之气,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朱自清《春》的片段中,在描写春风时引用了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体现出春风温和的特点。而后文则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一俗语,体现出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十分恰当。

3.议论中引用,透彻有力。议论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更具说服力。吴晗《谈骨气》片段节选的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首先引用了《孟子》中的四句话。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说的话当然很有分量,这无形之中就为作者的论点提供了论据,再加上作者自己的论述,两者有机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我来仿写】

1.自然就是一间大教室,那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知识。我们看到大海,就可以感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壮阔胸怀;我们看到大山,就可以体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思想境界;我们看到小溪,就可以学到“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的哲理。

2.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着想,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有“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念念不忘平定中原的陆游、“精忠报国”的岳飞等英雄。近代有孙中山、、等这些中国的脊梁,他们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兴国于混乱之世。

【你来练笔】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或俗语等,使文段前后语意连贯。

古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我说:“半山腰”的风景独好,因为它展现的是过程中的美丽。

2.运用引用修辞,续写下面的句子。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升格】

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傻瓜”。从颜回到陶渊明,从李白到秋瑾,这些“傻瓜”们,为了一个可道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傻”得可爱,可敬!

文段的小论点是“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傻瓜’”,接下来举例论证,但对于人物的事迹未作介绍,若能运用引用手法,体现人物的精神,会更有说服力。

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傻瓜”。从“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陶渊明,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秋瑾,这些“傻瓜”们,为了一个可道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傻”得可爱,可敬!看来他们对于人生的答案已经写在自己的言行中了。

修改后,运用了引用手法,突出了人物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更具文采。

晨读夜诵

早晨

文/郑 马

月亮下去了。

朝霞出来了。

花儿、草儿,绽开笑脸,扭着腰肢,醒来了。她们每天的早操开始啦!

石榴树公公以前是位举重家,现在年纪大了,还不服老,正弯着腰,擒着一个个结实的大球球,专心地听着风哨的节奏,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锻炼臂力呢!

小草、小花们最尊敬石榴公公,最爱听他的话。石榴公公动一动,她们也跟着动一动,甚至连弯腰的动作,也一点不走样地跟着做。

最调皮的是牵牛花了。她做早操的时候,老喜欢爬呀爬的,大家都称她是登高运动员。瞧,她一会儿爬东,一会儿爬西;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来个翻身,再绕上几个圈圈,一会儿又爬得笔

直……这会儿她爬到二楼阳台上,跨过了铁栏杆,爬上了月季花盆。她在叫唤月季花。月季花伸伸腰醒来了。昨晚,她为病房里送来急救的红领巾小姑娘,担心了一整夜。听说小姑娘是为了抢救一位过马路的小娃娃,被车子撞伤的。月季花拼命地探着头,朝屋里灯光亮处张望,直到小姑娘脱险了,她才放心地低下头睡去。现在,她把知道的事情,全告诉了牵牛花,讲话时,她激动得脸都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7-01

语文是一门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学科,不知不觉中多媒体教学也已经悄悄进入了语文课堂。笔者时常思考:如何让多媒体这一现代手段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它的优势尽显语文教学的魅力呢?

一 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高学生虽基础差,但是好奇心强,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如在教学《胡同文化》这课时,学生对胡同不是很了解,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展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的部分照片,让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胡同、接触胡同,从而激发其对胡同的兴趣,自然地带领学生走入《胡同文化》。又如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见过荔枝,我就通过多媒体展示荔枝外部以及其内部结构的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到,并且记忆深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我们不需要每次都做系统的讲解,只要好好利用多媒体课件就会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很快地融入文章所体现的境界。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运用多媒体播放的《雨巷》的配乐朗诵,学生跟随讲述者的引导,走进了江南烟雨朦胧中的雨巷,倾听了寂寞凄清的雨滴声,遇见了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凄美的诗词伴着娓娓道来的倾诉,使学生的脑海中很自然地浮现了这首诗的意境,课堂教学也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再如在学习诗词《沁园春・长沙》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沁园春・长沙》的国画,向学生们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情境,充满激情的诗词配合多媒体画面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学习轻松并充满激情,更感受到了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三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历来是学生比较头疼的内容,教师教学难,学生写作难,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故事、开展的活动录像和图片、相关的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在教学基础模块“写作”部分中的“写景状物”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分类展示了多种景物的图片,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让他们仔细观察,也使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有无从下手之感。再如让学生写“活动场面”时,我会把一些相关的活动录像给他们回放出来,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同时想想谁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当时的神情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动作,从而猜想他们在想些什么。等让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之后,再在小组内部说一说、议一议,再集体评一评,然后再写,最后教师总评。

四 突出重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与欣赏”中规定让学生“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开拓学生思维。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在探讨祥林嫂的死因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设计并展示了祥林嫂的死因报告,其内容包括祥林嫂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亡原因等,重点分析死亡原因是自杀、他杀还是其他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做“神探狄仁杰”去寻找嫌疑人(“我”、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短工、婆婆、大伯),分析他们对祥林嫂的态度、探求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最后通过调查得出结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封建思想迫害致死的,而鲁四老爷正是其代表,所以鲁四老爷是元凶,而四婶、柳妈、短工、婆婆、大伯在整个案件中是帮凶,是他们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了绝境。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拓展了、认识提升了。

五 情感感染训练学生审美能力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四

一、关于“先学后教”和“导学性”

“先学后教”不是字面上的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问题为纽带,导学为方法,教师的引领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立足点是“学生的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堪称学科学习方式的经典。由于语文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有时涉及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探究、结构特色等等目标,所以,这一经典模式需作变通处理,就变为“分散学,分散教”,即学一点、教一点,一般要进行多轮“先学后教”。

“导学性”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包摄力的概念。它在设计实施上蕴含任务性、策略性、主干性、适切性、简约性、新颖性、开放性、层递性、自主性、协作性等的特点。这些特点相互协调,共促导学。“导学性”的作业主要由教师主导设计,而问题渠道是多向的。设计者心里须以学生发展为指针,贯穿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主线,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明确、积极、充分、递进的学习过程。浙江省台州市教研室的韩月红老师说:“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即把‘教’化为‘学’。”把可以由学生自主学的部分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做,看看哪里需要帮助再适时适当地介入,此即“以学定教“的教学”。

二、求索:可行性操作

(一)教师依托文本设计“导学性”问题的策略

1.驱动性与有效性的结合

在设问中运用“你认为”“你觉得”等对话式、交流式的提问方式是激励阅读主体参与的需求。富有情感的人文性的问题设计还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要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容易上手,又至于过于简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拒绝“媚俗”和“教师自我”。当问题提出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前或课堂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如果问题的呈现方式呆板平淡,缺乏创意,往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还会使学生昏昏欲睡,使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时间长了,会使学生逐渐形成惰性或对提问的反感。这里出示初中语文同文同义却有高下优劣之分的示例。

例一:《南州六月荔枝丹》

【设计一】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说说本文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方法是什么。

【设计二】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荔枝,你觉得荔枝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根据。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将荔枝写得如此鲜活的?

设计一的问题,提问意图过于功利,提问的方式过于平淡,抛开了文本的审美情感和阅读课堂的人文性,表面上问题严谨科学,实际上这种雷同的“是什么”的提问形式,往往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削弱问题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导学之效果。而设计二只是改变了一下问法,添加了情感因素,关注到了学习主体,能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求知欲。可见,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问题的驱动性,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从学生身边开掘设问点,或变换提问的角度。要知道,越是形象的问题越容易为学生所理解,越能激发学生的感受和想象。教师提出的问题若有冲击力,如同是星星之火,能有燎原之势。

2.在适切性和整合性之间

例二:自主阅读文本,在横线上填写你认为合适的词,并简答理由:

你觉得贾宝玉是一个 的人,为什么?

在横线上填写你认为合适的词,这个词一般能从原文中找得到的,因而题目难度系数不大。个体学生给出的答案,一般情况下,多是人物形象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问题尊重了阅读的个性化,体现了阅读的开放性,导向解读的多元化。况且,学生阅读的点滴初感都是应该得以积极的回应的。就题目本身来讲,“只说一点”式的回答也是题中之义。因此,这样的设计与实施的思路非但没有错,还非常适合于高一高二学生的初读的,具有适切性,收到很好的“导学”功效,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问题是,对于“赏析人物形象”这一个阅读能力来说,“只说一点”是相当不全面的。譬如学生对贾宝玉形象的把握,仅仅是自己得出的“贾宝玉是个英俊又多情的公子……”这样够吗?显然,学生没有读懂或忽略了“摔玉,《西江月》”这两个很重要的读点。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正确的策略。譬如,要让每个学生对贾宝玉这一人物有个整体性解读,就必须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集思广益,于切磋琢磨之中启发生成,臻于丰满,自我建构。这里的合作学习,可以在课前,可以在课堂实施。

因此,导学性问题是具有适切性的,我们的课堂在体现自主、多元的同时,也须引导学生注重必要的整合性。适切性作业比较容易上手,但可能有失全面;整合性作业看问题周到,但可能有失趣味。由于此类问题一般较为“感性”,学生对此也有热情;对于“整合性”,我们也不能偏废。

3.导学性与差异性综合考虑

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高一至高三又有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因而,问题设计与实施是应该体现差异性,甚至体现高中六个学段的差异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教学模块暨专题的编排,学习主体的发展目标(必修的基本面+选修的发展面)。

例三:《项羽之死》

【设计一】课前的“导学性”问题:

1.你对《鸿门宴》中的项羽的印象怎么样?

2.在垓下(东城、乌江),我看到了一个 的项羽。我的依据分别是……

随堂基本流程:

1.先学展示,口头回答出你印象中项羽性情的一个方面,然后由回答者自己去板书一个方面。

2.接着引导展开:读文本相关细节,评项羽。

【设计二】课前的研习类问题:项羽是一个可 的人,理由如下……

随堂基本流程:

1.按“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拒渡”分组讨论,然后用PPT展示各小组讨论结果。

2.解读司马迁评价项羽的片段。

3.质疑:为什么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与描写并不完全吻合?

设计一看似“简单”,其实是“大气”“有包孕性”。预设之问既讲求步骤感节奏感,又讲求自主性合作性,而且非常易于操作。开始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三《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答案丰富多彩,为新课学习搭建了一个台阶。学生既立足文本又不囿于文本,在课堂上经历了一个充分、积极、递进式的学习过程。如果学生的学习权利与学习成果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生动的回应,那么这是一个讲究“导学性”的带有范例性的成功设计。

设计二同样具有“导学性”。它从对项羽的评价开始设问,一堂课就这一个点,不旁逸。课堂上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就项羽这个形象的分析做足文章。跟第三种设计的实施课堂一样,学生既立足文本又不囿于文本,在课堂中的参与热情高涨,现场生成了许多疑问,又引起争论激辩,而这本身就是阅读课生成的成果之一,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这个设计是一个讲究“导学性”的新颖性的成功设计。

(二)展示作业答案,发现“导学性”问题

教师教什么?教学生需要教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到了相应环节,让学生归纳一下,让问题的探讨由“扁平”到“丰满”,并养成习惯,定会获益匪浅。其中有一点,就是有利于克服“点状思维”之弊。学生的作业暴露出来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是需要教师教的,如果教师能敏锐地捕捉这一信息,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会收到很好的“导学”功效的。

(三)学生自主质疑设问

1.引导学生质疑设问的策略

“疑”一般设在何处?质疑方式如何?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去创造、发现。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以下方法,可有效引导学生质疑。

(1)教学生“以课题为突破口”设疑

如,教学《祝福》时,开头就问:“同学们,‘祝福’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啊?祝福时的气氛应该是怎样的?”由于问题借助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私下争论的同时,纷纷在课文中找根据,找答案。又如,自学《今生今世的证据》时,学生能自然的提问“课题中的‘证据’是什么呢?”面对题目,学生不仅能生疑,质疑,还能解疑。

(2)教学生“以隐含义为基础”质疑

如,在教学《我若为王》,在体会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态度时,有学生抓住文章第七段最后一句话(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提问:“这里的‘暴君’和‘明君’各有什么含义?作者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在自学环节能就难懂之处进行自我对话,这有利于激活创造性思维。后来学习《乡土情结》《想北平》时,学生就用了迁移法,能很好的就文本中读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

(3)教学生“以关键词句为依托”设疑

如教学《琵琶行》,“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句是转承句,因为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极高,效果极好,作为演艺人,应该为此而高兴,等待着收取掌声,但为什么她反而“沉吟”“敛容”呢?学生可以据此设疑“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记念刘和珍君》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该句反复出现,含义各不相同,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质疑:“类似语句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教学生“以难点为目标”释疑

如教学《祝福》一文时,问:“鲁镇的女人们开始时对祥林嫂是怀有同情之心的,可为什么又把她推向死亡呢?”通过对这样看似易答,实则涉及文章主题,需认真思考的问题的提问,是有质量的高效提问。又如,教学《边城》,问“翠翠为什么会听母亲的爱情故事听的‘神往倾心’,会觉得是‘顶美顶甜’的梦呢?(“虎耳草”的寓意?)”,本文属于节奏比较缓慢的抒情小说,翠翠的情感变化是小说的线索,所以,品读文中描写环境和心理的语段,分析“虎耳草”的寓意?对揣摩翠翠的心理有重要作用。

2.教师“筛选有效提问,形成导学问题”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居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他们的责任和教学内容。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了。

从过程与效果来看,学生在富有开放性、适切性、激发性和包孕性的导学性问题引领下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平等对话大环境中,在有效学法的帮助下,学生也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教师如果切实以“以学定教”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并着实饯行的话,一定能在课堂预约精彩,生成美丽。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演绎过程得到了充分展示。而这一切也得益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益于学生的“先学”,得益于了解“学情”,得益于学生有充足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三、反思:收获

(一)收获――在疑惑的“弱水三千”里,独取学生主体需要的“一瓢饮”

1.唤醒了学习主体沉默的大多数

有一项别出心裁的调查显示:讲台附近的区域是老师上课活动的主要区域,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基本不超过上课人数的一半,座位前三排被点名的同学几率最高,而教室后三排的同学鲜有提及,而在被点名的学生中,又以老师熟悉的、活泼可爱的学生居多。根据这项调查的启示,笔者认为:课堂中大多数人的沉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和个人喜好造成的,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教学模式,更不能只注重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否则会造成教学的僵化。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的教师,只有用好课堂,活用教学模式,设置有包孕性、激发力的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多重对话,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质疑设问以试图改变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活动中设问质疑,可让学生在品析作品中训练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设问质疑正好督促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养成探究的习惯。当然,老师设问质疑有法可循,避免简单的“是非”提问和漫无边际的“撒豆式”的提问。设问质疑要在吸引学生眼球的情况下多角度、多层面,注重思维的过程和深度。还要与学法指导相结合,指导学生学,引领学生问,并长期训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有效地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引导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能激发学生再提出一个疑问,那将是锦上添花。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116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品多篇).doc》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