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编辑:苏州园林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苏州园林教案 篇一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文之美;网络资源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也是个体发展的
精神动力。青少年阶段正是一个人“立志、培智、陶情”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这层意义上讲,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中学语文在工具性、知识性之外更需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完善学生的德行,为学生的一生发展铺垫好精神底子,应当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文质兼美的课文能熏陶感染学生的情操,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情感能浸润学生的心灵。网络资源为语文课堂实现人文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及各种资源材料,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一、运用视听资料激发人文之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网络资源将有声的语言和直观的形象画面等组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具感彩的音、形、义有机统一的信息集合体,拨动了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学生的各种感官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在观察中感受形象之美,在聆听中品味音韵之美,在想象中感悟意境之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许多写景状物散文与历史故事,作家
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示介绍了人类悠久的
历史文化,显现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和人类文明的浩瀚深邃。大多数学生只能从课文的表象描述和插图中了解一点,却没有机会目
睹作者笔下的美景和历史情境。语文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无比强大的功能,跨越时空,带领学生在课堂内任意欣赏世界风光,真切领略自然的神奇多彩,重温惊心动魄的历史,感受古人独特的情
怀。在教学《春》时,播放乐曲《清晨》做背景音乐,导入新课,我们仿佛听到了鸟鸣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微风舞动的声音,感受到了温馨、优美、和谐。这种恬静、美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再次播放乐曲,师生配合着进行配乐朗诵,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加深了对作品个性化理解、感悟。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秀丽的自然风光,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让学生对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感受得更加真实,英雄的形象和精神,如诚挚的巴金、硬骨头的鲁迅、坚守贞节的朱自清、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等,会让学生更加震撼。古人在危急时刻以大局为重,个人服从大局的思想、身体力行细致观察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在分析鉴赏中领略人文之美
求乐爱美是当代中学生基本的心理特征。情感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兴奋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深刻地感受人文之美。多媒体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用鲜明生动的情感纽带紧密地联结起来,变抽象的讲述为形象的演播,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入情”,自觉地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对比鉴赏中主动唤起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把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补充完整,领会了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如,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就是透视中国园林文化,特别是苏州园林文化的一个绝佳窗口。为了教好这一课,在课前我让学生借助网络做好如下准备:①中国园林的分类?苏州园林属哪一类?
②苏州园林在私家园林中的地位?最著名的有哪些?③结合课文内容,欣赏苏州名园的图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通过课前准备,学生懂得了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也称第宅园林)的典范之作;苏州园林无论在地位还是在数量上都居全国之首;苏州园林从图
片上看确是处处皆画,步步是景,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到苏州四大名园去看一看。教完《苏州园林》后,我还布置了一个课后探究题目:苏州园林为何建成如此风格?它体现了造园主人怎样的一种追求?通过课前网上预习、课后网上探究,学生初步了解了我国优秀的园林文化,了解了苏州园林文化的特征,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三、在综合活动中创造人文之美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利用网络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并茂的素材资源,设计出适合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方案(七年级重视讲
故事,如,自我介绍,介绍家庭、亲戚、朋友、爱好、兴趣等;八年级介绍一些说明事理性的文章,如,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介绍科普知识等;适当开展辩论会,围绕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如,“上网好不好”“开卷就有益吗”等),让学生在多媒体资源提供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情境中看景讲述或看景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灵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苏州园林教案 篇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观点,很快运用到了实践中并取得了成功。虽然信息技术在我国飞速发展,但受到我国地域广阔、城乡差距等问题的影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发展极不平衡。但相较于其他学科,作为主要学科之一的语文已经愈加趋于成熟。语文阅读首先需要学生主观地整体把握文章的信息及内容,其次要对文章中的隐藏信息深入挖掘,最终通过整体调控理解全文。
一、了解背景和导入阅读
首先,教师除了要设定学习目标以外,还要对作者简介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这些基本信息做一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对于学生而言,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作业。例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在家上网搜索有关作者叶圣陶的简介及相关文学知识并于课上将搜索到的有效信息与同学们分享讨论,既提高了学生们利用关键词来搜索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使阅读效果预期实现。
其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要构建一个引领学生求知的情景,透过这个情景创设,让学生自动跟随进入学习的环境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使情境更直观,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引导下,迸发出强烈的探究热情。下面仍用《苏州园林》这一课进行举例:“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苏州园林,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面,让我们看看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二、自主阅读和互动交流
接下来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阶段。首先,为了强调学生是主体,需要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对全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想法,把自己对文中问题及疑惑提出,小组探讨,各抒己见。最后,教师为学生解答在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在答疑过程中,不要采用标准答案,假如学生有些奇思妙想之处,要耐心进行引导,切忌批评及否定,以免限制学生思维。若遇难点,教师除了引导,对重、难点的梳理及点拨也是必要的,适当的点拨会促进学生对内容更深的探寻。例如:《苏州园林》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教师圈点勾画幻灯片展示问题:1. 作者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2.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3. 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 再通过视频播放《苏州园林》某一景物,让学生对比文章描写内容分组讨论,提高阅读的敏感性。
三、课外练习
苏州园林教案 篇三
关键词: 《苏州园林》教学 双向联系 通感联想 情境激创
所谓“双向联系,通感联想,情境激创”是指教学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互补,巧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使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而统合成的一种教学方法。《苏州园林》通过对苏州园林中的历史名迹、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的探讨,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了解中国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
一、理论依据
1.认知的直观性
在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演绎中,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按照控制论的心理原理,人的行为是可以认识的运动形式,其既包括外显行为,又包括思维和符号等内隐行为。在给定的情境中,人们根据环境的反馈改进他们的行为。用了情境教学法,它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学生亲切可感、身临其境,在情境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学习。
2.操作的可行性
操作往往与具体的认识相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相互影响、交流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在采用情境教学法的同时可综合运用尝试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3.情感的可行性
在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使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创造的主人,自然而然地使情感得以渲染、升华,达到认知、操作、情感的同步提高。
二、课程结构
1.生活—导入课题—通感联想,激情引趣—初入情境
由生活实际进入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凭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综合感官,以一种或多种感官引发另一种或多种感官的迁移,使各种感觉相通、相综合而衍生出对事物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如在《苏州园林》中请学生通过一段电视《新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片段感受私家园林的气氛,联想到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私家花园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感受书中的主人公在这个私家园林中的生活,聚客会友、读书作画。接着在苏州评弹的悠扬乐曲中播放苏州园林的优美图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进入苏州园林中,与此同时请学生初步进入角色。
2.讲授新课
(1)分段教学,激感。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灵活运用尝试法、发现法、留空法、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分阶段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最熟悉的亭台楼榭进入苏州园林,拙政园,荷花池边,柳树轻浮,使学生身临其境。再到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到历史名迹中的人文景观,与文徵明的渊源。最后让学生体会到园林的造园因素,它们构成了诗情画意的园林,体会到艺术从生活中来,以及这些造园因素中的艺术人文内涵,认识苏州园林是文人园林的实质。其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成为学习的主体。
(2)联系旧知,培养自学 。
学生对于苏州园林中的这些文化遗产、人文景观是有模糊概念的,只是知其一不一定知其二,请他们联系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初步尝试,互学互教,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
3.学生自主—升华情境—提高审美
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他们的激情被唤起、提高,他们发现其实熟悉的苏州林园中有许多新的东西等待他们发现,有许多景观他们游览的时候并没有发现,有许多典故文化知识是他们不知道的,有许多美景他们当时没有体会到的。此时,请他以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演绎情境、发现园林中的人文艺术,发现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巩固所学知识,教师点、线、面结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从学生角度入手促进审美能力提高、情境升华。
4.课堂小结—学以致用—发散思维
生活、江南文化、人文艺术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与之相结合的苏州园林是中国文人艺术的精华,将自然与人工创造的山水花木、建筑等融于一体的中国园林,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本环节不仅要对本课所学内容予以小结(形式可由学生小结、教师复述等),还要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使情境发散到生活中去运用。
三、教学策略
1.双向联系、互补的策略
教学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位艺术大师曾说:“艺术源自于生活”,正如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一样,艺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生有更多的素材,将它们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开拓学生思路,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更有助于美化生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苏州园林》的教学正是如此,在苏州园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活,让他们感知、发现、了解园林中山水、建筑、陈设、植物、桥、建筑小品等造园因素中的生活艺术及其背后的人文精神。
2.情境激发、渗透的策略
情境即情景,是指一定场合的景象、境地。在特定的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中,如本课的地点——苏州园林,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于自然中进入角色、体验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游戏情境、音乐情境、故事情境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上分段教学、联系旧知识,循序渐进、逐步渗透,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具体感知,增强学习效果。
3.感官调动、交互的策略
学生进入情境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得到充分调动,并互相沟通,产生共鸣而激发创作意识。感官的调动不是机械的驱动,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有发展的活动,它为情境的推进、知识技能的传授、情感的激发提供有效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觉交融,身心愉悦。
四、教案应用
课题:苏州园林。
类别:美术。
课时:2课时 (本教时为第一教时)。
年级:九年级。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欣赏,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2)技能目标:在对园林艺术造型要素的分析与研究中,让学生体会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园林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园林——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艺术,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创造目标:通过对园林艺术特点的学习,学生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参观旅游中分析并掌握园林的各种要素。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要素。
教学难点:中国园林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红楼梦》大观园的影视资料,描绘苏州园林的图片,关于苏州园林内的历史名迹、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的资料,苏州评弹的音像资料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多媒体播放《红楼梦》片段。提问:这是哪部名著,他们生活的地方叫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伴随着苏州评弹悠扬的乐曲切入苏州园林的画面。学生感受熟悉的苏州园林是如此的动人。(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大家应该更熟悉?(师生共同探,进入课堂的主题)
教师揭晓今天的游览地点——拙政园(学生很熟悉的地方,可以快速进入角色)
2.讲授新课
(1)苏州园林有“名园之冠”的美称,是现存私家园林的代表。(图片映示进一步进入情境)
(2)园林的起因:①提问式进入。(让学生从几个方面思索私家园林多集中于江南的原因,使他们自主联系旧知。)师生共同探讨,地理气候因素,交通航运因素,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联系已知的地理历史知识,是讨论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串联的作用。)。②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每一组派一名学生向我们介绍一个园林(简单介绍,参与其中,教师穿插影像资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他们的各种感官和情感。)。
(3)园林元素总述。提问:为什么古人要在咫尺之地凿池堆山,创造出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移步换景的效果吗?学生讨论。 教师切入拙政园的画面(这一部分,让学生联系旧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师小结:①中国的造园艺术深受儒、道家影响。②万物静观皆自得,要想保持清静无忧的最佳心态就要让心灵融合于自然之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③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4)园林元素分述。在园林中凡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各种风物、环境皆可为“景”,构成园林主要物质就是造园要素。山水、建筑、陈设、植物、桥、建筑小品(在分述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边映示园林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学生从拙政园的情境中体会出园林的主要元素,感受园林的诗情画意。)。
(5)园林中的人文内涵。(映示图片,进入人文情境)师生共同回想园林元素中的人文内涵(激境)。学生举例,如:园林中的漏窗以“琴、棋、书、画”作为花窗的装饰,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关系。教师讲解许多文人参与设计和造园,古典园林中的绘画、诗歌、文学在园林景致、匾额楹联、陈设布局中的体现(把学生的情绪推向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殿堂,体味园林的人文精神内涵。)。
(6)历史名迹:文徵明与拙政园,简单讲解文徵明与拙政园的渊源(园林与文人画家渊源的现实例子。)。
3.总结收获
生活、美和人文精神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处处都是诗情画意,看你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将情境延伸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体味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普通初中课程方案(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教师教学用书。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苏州园林教案 篇四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在利用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要让我们的美术延伸,科学、合理的投入到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1、遵循实用性
其实我们很多学校都在推进校本课程,但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无从着手,不知道校本课程的切入点在哪里,与学科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现成的教材,这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事实上,我们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通过遵循实用性的原则来对校本资源进行删选,以此作为切入点来追寻学校发展的特色。
江苏版美术教材编写中,许多内容都是分类别展开教学的。如:《可爱的家乡》、《水墨游戏—园林》、《中国建筑欣赏》等等。在教学这样的单元系列时,实际上我们就可以有机地结合校本课程资源,如:在教学《可爱的家乡》时,笔者有意结合我校专业特色——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展开教学,1、切入,以《姑苏繁华图》欣赏为切入点,2、新授、欣赏,姑苏美景,①介绍姑苏特色,以实景为主;②比较:现实中的美景与《姑苏繁华图》有何区别?用了什么手法表现?③通过分析线描绘画的形式,为木刻年画创作进行线描稿的创作。④简单木刻年画创作。这样一节以新老“姑苏繁华图”为学习的重点,通过桃花坞木刻为表现手段,充分体现了我们本土文化,对于学生,不管是在情感,还是在技能上都有一定的实用性所得。
2、突出地方性
校本教材作为家乡的自然资源洒落在我们身边,我们如果能抓住其最根本的加以运用,既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又能做到就地取材,节约开支。我校是一所位于阳澄湖湖畔有着独特地理优势的学校,金秋10月是我们阳澄湖大闸蟹品尝旺季,抓住这一独特资源,一堂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课《蟹壳画》在我校课堂上展现出来:1、先结合校校本课,了解和认识阳澄湖大闸蟹,引导学生在家品尝蟹的时候注意收集完整的蟹壳。2、在美术课上进行绘画创作:①展示一些蟹壳类的作品或以实物展示具有特色的、漂亮的蟹壳作品,通过欣赏激发兴趣;②学生拿出以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再次加工:清洗、吹干。③小组交流、思考,想象绘画组合。④动手制作、技术示范。⑤展示、交流、评价。这样极具地方特性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有很强的亲切感,更为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优秀美术遗迹进行铺垫,激发学生了对家乡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
3、注重实践性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大多是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看到的一些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课堂中有机地结合家乡中自己所了解的东西进行专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既能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是学生了解家乡优秀文化的另一种手法。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苏州园林的有关知识,笔者利用了两周时间开展了《认识苏州园林》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做法如下:(1)前期工作,了解活动要求:①认识哪些苏州园林?②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③你能介绍个别有代表性的园林吗?请你设计一份《苏州一日游》旅行方案;(2)准备工作,资料收集,整理设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设计旅行方案,教师适当进行指点;(3)汇报、交流,展示成果:学生利用课堂上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通过欣赏、介绍、交流各自的方案,相互讨论,补充、修改;(4)小组总结,小组为单位,在各自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汇总成一份比较合理的旅游方案来,其中涉及到旅行团的名称、标志、旅游路线、适合人群,以及各季节段的报价,这个设计过程实际也是孩子们一个实践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整个活动中,学生不仅参与美术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而且在调查、研究、探索、实践的一系列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撰写资料的能力以及动手、思考、创造等各种综合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成果。
4、体现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原动力,它具有催人向上的力量,更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因此,我们校本教材开发的时候也不能把这点忽视掉,如果教材教法能抓住孩子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够事半功倍。当然,要唤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就需要联系实际,“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一切想象都不能空洞的展开,离开了身边的人、事、物,一切思维都枯竭了,只有通过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的创作元素,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唤起孩子们创作的欲望。在教学六年级美术课《桥》时,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把兴趣作为设计作业内在的“激素”,通过设计多样形式的教学,把新知识寓于各活动中,让学生在欣赏、了解的过程中产生求知欲望。针对课本上诸多桥的内容,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苏州的桥上,我们苏州作为东方威尼斯,河多,桥自然也多,先让学生对周边的桥有个初步了解,激发起他们对于桥这种平时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陌生的事物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在这个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探询的一个过程,也是他们作品构思的一个过程。通过了解有关桥梁的知识,和各类桥梁的图片及桥的相关故事,让学生从中找的了创作的灵感,激发了其创作的欲望,因此在这次作业中,呈现出很多奇思秒想、构图新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
苏州园林教案 篇五
1.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关系
智育是使人智慧的教育,传授知识的部分;德育是使人道德的教育,熏染觉悟的部分;美育是什么?用蔡元培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师进而阐述了美育和德育、智育的关系,“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顾祝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师的观点是智育和美育都是德育的重要助手,只有两手抓,立德树人的目标才能得以完成或者实现。所以美育的功能决不是配角,它和智育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它和德育一起使人大彻大悟。这一切都将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青年人才培养服务。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意见中提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美育的全方位发展定了方针、指了方向。
2.德育、智育和美育共同促进教师发展
一所学校要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著有《与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开篇便开宗明义地说:“本书涉及的问题,包括对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施行领导的下列几个方面: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和教师的个人创造,课堂上的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的教育学修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将发展教师、促进教学作为传授给青年校长的治校经验,认为校长最紧要的能力(或者任务)就在于发展教师、促进教学。由于六中是艺术高中,在发展教师这个普遍性议题中,我们就多了一份发展教师的美育思想这个特殊的任务,即普遍性中的特殊性的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一切活动的实质,就是校长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有了创造性的发挥就有了乐趣,就会自然减少职业倦怠感。例如苏州六中《特色学校发展中的美育策略研究》,此项课题由四个子课题组成,分别为德育、艺术、教学、管理,囊括了艺术、文化各门学科。课题组通过读书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等方法,广泛开展关于校园美、德育美、学科美、艺术美、管理美等领域的行动研究,力争做到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在课题组各位老师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课题得到很好的响应,教师们多次举办读书沙龙,交流美育心得,也递交了多篇读书报告。
3.六中美育的格言、格调、格致
一句格言。历届六中人孜孜以求,把学校的育人目标定位在“厚仁、尚美、博学、笃行”,把学校艺术教育的方针锁定在“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结合立德树人的要求,我们的美育格言定格在“大爱尚美”。
学校应该是充满爱的地方,师生之爱、同门之爱、学科之爱、艺术之爱、教育之爱孜孜流淌。学生、教师、学校、社区、家园、国家这些社会元素之间用爱相连,岂不是自尊自重,各美其美?岂不是互勉互助,美人之美?岂不是生生相息,美美与共?岂不是大爱长存,天下大同?
尚是尊崇之意,尚美即追求崇敬美感。尚美必知美,知美必爱美,爱美必作美,人之作美,善之广大。
一种格调。法国画家德拉瓦库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朱光潜先生说:“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做出诗文,则全凭个人的情趣和才学。”也就是说,美是存在风格的,这种风格的形成有赖于我们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格调。
“六艺”作为省内唯一的艺术高中,在教育教学、管理辅助等各个环节都要彰显尚美尚艺的“格调”。任何学科中均含有美学要素,区分在于美的形式不同,美的直接性不同,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任何学科没有理由拒绝美育。即使在校园规划、总务后勤、图书管理、班级面貌等方面都能体现美的“格调”。“六艺”要在方方面面体现学校的管理格调,教学格调,教育格调。
一生格致。格致是推究事务的精神,尚美的过程就是推究追求美的过程,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推究的过程。承载着园林文化教育使命的“六艺”更要在钩沉、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及苏州传统文化方面且歌且行,构建了多样的美育课程。
蔡元培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等教育思想,都是让校园充满美的艺术熏陶的教育。
苏州园林教案 篇六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审议批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的高度评价。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这里山水秀丽,素以“园林之城”闻名天下。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了两席(拙政园、留园)。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苏州好,城里半园亭”。苏州是一座园林名城。1997年12月,以拙政园、
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被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选定苏州――这座我国拥有遗产地最多的城市。苏州古典园林是典型宅第园林,渊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于16世纪―18世纪明清时期全盛,苏州有园林近300处,直至今天,保存较好、能分别代表我国宋、元、明、清南方园林风格的著名园林尚有数十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涵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苏州园林――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于一体,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主要特色的苏州园林,数量之多,园艺之精,品位之高,在当今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影响之深远在人类造园史上都是罕见的。
苏州古典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了自然山水的空间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昏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台和美的享受。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荟萃苏州,这与当时文入画家的参与设计分不开的。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它的建筑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方面内容大多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苏州园林作为至今保存完整、价值高的城市性建构群体成为人类文明的见证。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可替代的地位。
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地方风情。体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既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有反映各家思想流派、宣扬人生哲理、借助诗词文学渲染,陶;台情操的,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集建筑、雕刻、雕饰、文学、书法、绘画、琴棋书画、工艺美术、陈设布置、盆景及音乐、戏曲等等文化艺术于一体,是给人以典雅精美感受的综合艺术的博物馆。它匠心独具,小中见大。园林面积一般不大,大的四、五亩,小的不足一亩,采用借景、对景、对比、衬托等造园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了无限的景致,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空间处理上时而开明阔郎,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传播东方文化的使者,在1979年首先在美国纽约建造了“明轩”庭园,开创了中国园林出口的先河。其深厚的影响不断延伸,进而在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美国、西班牙、南非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造苏州古典园林,出口单体建筑、小品陈设和园林微缩模型。成为“中国的长驻文化大使”。为苏州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彩桥。苏州古典园林,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堪称“人居环境经典”。早在古代就被帝王采撷到皇家宫苑之中,今天吸引了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来苏州考察我们祖先的造园艺术、绿化植被、建筑风格、环境治理及现代管理,苏州古典园林成为解决现代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范本。
苏州古典园林是那样的醇厚,保护它,就是保住我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的宝库;就是留存可供借鉴的典范,研究、学习、汲取营养,创建有中国特点的、有质量的好作品。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苏州园林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