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文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引言】将相和课文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将相和》教学案例 篇一
《将相和》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它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它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实,歌颂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热爱祖国、顾全大局的思想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时,执教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将相之间“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长文短讲,透过三个小故事进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案例描述]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将相之间开始为什么“不和”?在课文中找到根据。
(学生自由看书、标记相关语句,老师巡视。)
生1:我找到了:“廉颇很不服气……下不了台!”主要是廉颇妒忌蔺相如,所以会“不和”。
生2:我还看出蔺相如处处让廉颇,避免激化矛盾。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你认为廉颇的话有道理吗?请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来说说蔺相如当时的表现,并且讨论一下:蔺相如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讨论。)
师:谁能说说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上有什么表现给你的印象很深刻?说明蔺相如有什么特点?
生3: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他巧妙地要回璧,并理直气壮地说要用头撞璧,让秦王既恼怒又害怕,说明他聪明、勇敢。
生4:秦王按蔺相如的要求举行典礼时,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赵国了。他这样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杀身之祸,可他却大大方方对秦王说明(生读蔺相如的话),说明他不仅勇敢机智,还热爱祖国。
……
师:“渑池会”是双方首脑会晤的高层对话会议,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领导人拥抱握手等,即使彼此之间有很深的矛盾,表面上是客气礼貌的,你认为蔺相如在这次会议上的表现“出格”吗?
生5:秦王先失礼叫赵王“鼓瑟”,并叫史官做记载,侮辱赵王,导致蔺相如要怒发冲冠,要求秦王“击缶”,以死相拼的目的是维护“国威”。
生6:说明蔺相如有胆识,让秦王再吃“败仗”。
……
师: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两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后来的故事“负荆请罪”发生之前,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为什么?
生7:他不想“将相不和”,他是为了祖国(生读蔺相如的话)。
生8:说明蔺相如热爱祖国,顾全大局。
师:廉颇将军呢?他又是个什么人呢?
生9:他知错就改,也很热爱祖国。
师:廉颇知错就改了就可以了,他干嘛要背着荆条去请罪?难道他不怕丢人吗?再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
(学生讨论,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意义。)
师:“将相和”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10:有利于团结,团结才有力量。
生11:将相团结,就会让赵国日益强大。
……
[教后反思]
在小学教材中,《将相和》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对这类课文,老师一般采取“长文短讲”的办法。那么既然是“短讲”,就要求老师懂得必须“取舍”。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采取“淡化故事、强化人物”的办法,让学生通过“看故事”,探究主要人物蔺相如的思想、个性等,从中走进人物的心灵;对次重点人物廉颇的理解,也通过他在“负荆请罪”故事发生前后的言行,剖析他的思想、性格等,分析两人的“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体会主要人物蔺相如的思想境界,进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抓主干、去枝节”,这是我教学“长文”的一贯做法。如果在教学时“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的思维容易紊乱,对课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始终注意对教学细节进行细致推敲,围绕“不和”到“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读议结合,探究人物的思想个性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就可以让学生把握住这篇课文的主旨。
“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我教学此课时的一个设想。当然,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做适当调整,我在学生理解问题不清楚时会放慢教学进度,但决不会“越俎代庖”。因此,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比预想的课时多花了一课时的时间。我想:只有学生真正弄懂了故事的这种内在联系后,思想才会豁然开朗,对探究文本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多花点课时来学习,时间也花得不“冤枉”。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
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1、读课题
学习3个多音字
2、质疑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文中的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和是什么意思?通过预设,使学生知道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以及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预设: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3)师追问:他们因什么事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听录音朗读,扫除障碍。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学习字词情况。
三、设疑激趣、理清文脉。
1、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文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预设:“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3、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四、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凭借什么来骗璧?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3、赵王接到信后是什么反应?此时大臣们是怎么想的?
4、就在大家都束手无策时,他们想到了谁?(蔺相如)为什么说他能解决这个难题?(勇敢机智)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勇敢机智?
5、讨论、交流、整理:
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行动的句子。
语言:
(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勇敢)从两个如果说明了蔺相如已经做好了应对秦王的几套方案,从中可看出蔺相如还是位深谋远虑、智慧过人的人
(2)“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指导朗读:读得理直气壮,语气坚定、态度坚决)
行动:
(1)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6、秦王作出让步后,蔺相如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目的是什么?秦王为什么不杀蔺相如呢?
7、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五、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六、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起因:(1-2)秦王企图骗璧
完璧归赵 经过:(3-9)蔺相如勇斗秦王
结果:(10)蔺相如完璧归赵
语言:深谋远虑 智慧过人
蔺相如
行动:勇敢无畏 不畏强暴
将相和教案将相和教学策略 篇三
教材分析: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思想教育。
4、能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出示幻灯1封面)师:板书课题:将相和
师:同学们你们有读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吗?你读的什么故事?你呢? 生:-----师:其实,同学们还可以读一读司马迁的《史记》,(出示幻灯片2司马迁与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根据《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历史故事《将相和》,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聆听千古流芳的动人故事。
(出示幻灯片3、4了解故事背景)
二、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三个故事,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师(问):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课文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生1:通过预习,我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的。
师:这一部分内容是哪些自然段?(1-8自然段)
预设学生反馈情况:
生:“------绝口不提------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幻灯:勇敢机智、随机应变](师随机点拨:我们还可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幻灯出示相应的句子)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这柱子上。师:这段话哪个字最能体现他勇敢行为?(撞)
(小结)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蔺相如的言行体会出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老师把他归纳了一下,并用上了概括性词语。
过渡:师:同学们,刚才老师领着你们学习了第一个故事,通过刚才的“两步阅读法”,我们既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又比较全面的认识了故事中的人物。
第二步:细读故事,从重点词句入手,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生: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看了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大家齐读。
真聪明!“缶”是古代一种乐器,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击缶呢? 生1:因为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就是侮辱了赵王;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就是侮辱了赵国,有损国家尊重和民族的自尊心,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他是勇敢的。
(师评价:你连这般大道理都懂,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相如)生2:蔺相如请秦王击缶是以牙还牙,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赵王不能受辱与他。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态度是怎样的?(坚定)师:用坚定的语气读这段话。
生答:---(幻灯片17:负荆请罪)
三、回扣课题,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思想升华。
(过度)师: 三个故事学完了,我们来思考一下,课题《将相和》是那个故事的集中体现? 生:-----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
1、给家长讲其中一个故事(或演一演),注意积累,讲述时尽量用上四字词语或成语,还可以引用俗语等。
2、读古典名著,以《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为题,写200字左右的小练笔。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将相和课文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