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导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 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演示实验:
① 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 G = 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 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 (3) 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 2 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 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实践活动 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五、板书
第二节 滑轮
一、定滑轮
1. 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 不省力 ,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动滑轮
1. 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 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杆秤
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画力臂的步骤为:第一:在杠杆示意图上,确定支点,将力的作用线用虚线延长;第二: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第三:要用虚线画力臂,支点到垂足用字母表示出来。
二、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步骤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
与 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三、杠杆的分类
由杠杆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
杠杆类型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力臂的大小关系 L1>L2 L1< L2 L1 = L2
力的大小关系 F1 < F2 F1 >F2 F1 = F2
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的大小关系 s1 >s 2
费距离 s1 < s 2
省距离 s1 = s2
分析中提出相关问题:省力、费力是谁相对谁而言?省距离、费距离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分析:从撬棒撬石头分析费距离的含义。
所谓省距离或费距离指的是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1 ,相对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2 而言的。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如图所示,当动力作用点移动 s1 距离时,阻力作用点移动s2 距离,且s1 >s2 ,因此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要求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 F2L2;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实践活动
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 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六、板书
第一节 杠杆(一)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
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 篇三
课 题
3.3 液化和汽化
课 型
预习+展示
达标测评:
见课件
拓展提升
8、如图所示,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水在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沸点为 ;若继续加热2min,温度计的示数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温度计周围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小水滴。
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 ②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让学生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观察并感受汽化和液化现象。 ②经历探究汽化的现象与实质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让学生参与本节课对汽化现象的探究活动,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物理现象。
课堂流程:
预习课:阅读教材10′→组内交流导学案10′→组间交流10→巩固提升10′
展示课:预习交流,发现问题3′→组内互动,探究问题5′→小组获取任务,明确答案2′→交流展示15′→穿插巩固,整理纠错2′→知识拓展5′→达标测评8′
学习内容:
1、观察沸腾现象,归纳总结沸腾的特点。
2、知道汽化会吸热。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四
(一)前提测评
1、什么叫质量?物理实验中称物体质量常用的工具是什么?
2、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要进行哪些调节?怎么调节?
答:⑴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⑵调天平横梁平衡,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中线处或指针在中线处左右摆动的刻度相等为止。
3、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被测物体放在哪一盘上?砝码放在哪一盘上?
4、一般按什么顺序加减砝码?在什么情况下移动游码?
答:⑴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接从大到小的顺序加减砝码。
⑵增加一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右边,而减少一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边,此时不加砝码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5、怎样读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答: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数。
7、怎样确定天平的最大称量值?
答:⑴根据天平底座上的铭牌的标称确定。
⑵根据天平配套的砝码的总质量数及标尺示数估计。
8.使用天平时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二)以学定教
实验活动: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导入:对话:
生1:只要把一枚大头针放到天平上称就行了。
生2:应该在托盘上多放一些大头针来称。
生3:应先测一空杯质量,再将一枚大头针放入空杯中测出总质量,两次测量结果相减即得大头针质量。
教师指导:
1、阅读实验要求。
2、讨论:上述三个同学哪个方法正确?为什么?
3、了解实验的目的、器材。
4、设计实验步骤。
5、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序号数量总质量单个质量
6、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师检查、指导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动手实验,也可以边做边商量,看哪组实验做得又快又好。做完实验后思考,针对上面实验设计提出有关问题,其他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若某组抢答不完善,其他组可继续抢答,抢答完毕继续自由提问,再抢答,直至完毕。
组长评价:①如果都动手实验,可获1颗红五角星;②如果实验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成功,再加获1颗红五角星;③提出问题或抢答成功的组,按评价小组的评价再加获红五星。7、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到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可以采用测多算少的方法(累积法),此结论应由学生直接去体验。
8、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如果偏差较大,要分析原因。
9、讨论:怎样测量一个微小物体的质量?以前哪些实验用过同样的方法?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也要用这种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五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生活中大量实例建立模型,引出功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只有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时,该力才对物体做了功。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了解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教材分析
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都与功紧密相连,而且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即能量的转化提供分析的基础,可见该节内容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在实际应用中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能正确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很多学生对于功的计算只关注力和距离,而忽略了物体移动距离是否沿力的方向,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一种模型,即物体在受到力时,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才对物体做了功,让学生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再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如铅球、哑铃等让学生体验,感受做功的多少与作用在物体上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都有关。在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再让学生体验测量直接提4个钩码上升5cm做的功。这样的探究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功的概念,使思路清晰起来,并逐步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受力分析、力的测量、判断物体的移动距离及其测量方法已经了解,但往往对两者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并不清楚;常导致功的计算产生错误,本课通过对大量生活实例的归纳,及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学习功,将有利于学生对功的理解。
学法引导
放手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认真观察,同时深入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之间动手做实验,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实验器材
教师器材:哑铃(大小各一对)
学生器材:每组一套共20组:弹簧测力计1把、刻度尺1把、钩码4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7分钟)
播放一段大力士拉车的视频,观察两位大力士的拉车情况。
教师:掌声送给取得胜利的亚诺,但我认为掌声更应该送给明知道已经失败却坚持到底的汤米。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上,到处充满着各种比赛,希望大家向汤米一样,勇于面对困难,永不放弃。
【设计意图】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培养熏陶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凡事有锲而不舍的勇气和决心。
教师:(展示两幅图片,①拉汽车水平运动,②提起重物)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时,是什么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拉力。
教师:物体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物体受到绳子施加的拉力,且物体运动方向与拉力方向一致。
教师:(再展示两幅图片,①搬石头却没搬起,②拉汽车却没拉动)人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
学生:拉力。
教师:这个力是否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物体虽然受力,但未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移动距离。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头顶西瓜的神骑哥;图片:学生背书包行走)在物体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人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
学生1:神骑哥给了西瓜向前的摩擦力。
学生2:因为西瓜已经匀速运动,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
神骑哥给西瓜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并明确学生2的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3:学生给书包施加了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足球比赛视频;图片:子弹离开枪膛的瞬间)不计阻力时,球离开脚后(子弹离开枪膛后)水平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受到什么力?
学生1:足球在草地上受重力和支持力。
学生2:子弹受重力。
教师:它们的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两个物体运动方向都与受力方向垂直。教师:(用课件将以上四种情况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请将上述四种情况对应填入下表。
是否受力 运动距离 两者方向
1
2
3
4
学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的思考,通过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发现这些现象中的异同点,从而提炼出物体受到力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这一模型,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解
1.功的定义(约8分钟)
教师:在物体学中,把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的情况提炼出一种模型,这种模型叫做功。
(板书功的定义)
教师:由定义可知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必须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教师:对,这也就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用哑铃完成一些动作,大家一起判断他是否对哑铃做了功。
动作1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小哑铃平举在手中,从讲台左侧匀速慢慢走到讲台右侧。
动作2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小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至与肩齐平。
动作3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大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至与肩齐平。
动作4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大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过头项。
学生:判断A是否对哑铃做了功。
教师:请A同学谈谈将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时,是举哪一对哑铃更累?
学生A:举大哑铃。
教师:请大家思考,学生A将大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更累说明了什么?
学生:学生A将大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时要做更多的功。
教师:请A同学谈谈都是举大哑铃时,举到与肩齐平还是举过头顶更累?
学生A:举过头顶。
教师:请大家思考,学生A将大哑铃举过头顶更耗体能说明了什么?
学生:学生A将大哑铃举过头顶时要做更多的功。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强化学生对于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的理解。同时意识到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与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多少都有关。
2.功的计算(约4分钟)
教师:通过以上的体验活动,大家知道了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与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多少都有关。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W=FS
教师:介绍功的单位及焦耳生平。
板书:功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进行人文教育,并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为了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教师:请大家想想,刚才所举的事例中,另外三种情况为什么没做功呢?
学生1:第2种情况物体受力但没移动距离。
学生2:第3、4两种情况物体受力也移动了距离,但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刚刚建立的功的概念,反推不做功的情况,强化学生对于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的理解。
3.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约5分钟)
教师:请大家设计实验测量直接用手提起四个钩码上升5cm所做的功。
要求:
(1)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选择实验仪器
(3)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选择仪器,设计数据表,然后进行实验。
教师:请大家在实验时必须沿力的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及仪器,并设计数据表,如下表: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钩码上升的距离S/m 做功的大小W/J
直接用手做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仪器并动手实验,练习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约5分钟)投影
1.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司机对汽车做的功是多少?
2.如图为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a到b,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
B.从b到c,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
C.从c到d,没有力对铅球做功
D.从a到d,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的变化
让学生快速思考回答,老师做适当点评。
五、达标测试(约8分钟)学案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以及达标测试演练、课后作业等方式,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考核评价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定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二、功的计算:
1.公式:W=FS
2.单位:J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大量的生活实例,并从生活实例中熟悉的受力分析和与移动距离找出共性与差异,提炼出要研究的物理模型,符合STS的理念。提炼出模型之后,再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为了化解本节课的难点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从学生身边的场景设问,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实验探究”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破“外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及做功多少”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
1、出示连通器,请同学们观察这种容器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将连通器装入水,让同学们观察水位,把连通器沿竖直面旋转,但水未溢出,继续观察。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让同学叙述自己所见过的哪种属于连通器。
茶壶,水塔,锅炉水位计等。
3、请同学上台把两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组装成连通器,并装入水体验连通器的特点。
二、船闸
介绍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我们要把长江拦起来?当长江拦坝之后会出现什么难题?
引入船闸。
让同学先阅读课本船如何从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后起来叙述船又是如何从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应用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练习:
1、潜水艇潜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压力越 ,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处受到的压力 。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 。
3、船闸是根据 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茶壶 B、自来水笔 C、水渠的过路涵管 D、锅炉水位计
5、潜水艇深潜到104m的海底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一条约30cm的扁鱼在海底游动,这条鱼的形状为什么是扁的?如果将这条鱼拿出水面,它将怎样?
6、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7、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
能力提高
8、探究: 。
9、请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乐瓶等)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试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八
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认识惯性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小车、棋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电脑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提出问题】
钢笔帽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击打纸条后钢笔帽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请优胜者讲一讲取胜的关键;
1、抽纸条比赛:(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纸条又不倒则为胜)
将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食指宽和长的小纸条,将纸条用钢笔帽压住,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此时学生互相比赛,找窍门,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回答:静止;仍然保持静止状态。
【新课教学】
惯性
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课堂演示: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为增加趣味性,可将木块改成模型人)
3、请两个同学做击打棋子的实验; 同学们观察现象。
让学生描述以下情况:
1、用力将鸡蛋下纸板弹出,鸡蛋不随纸片飞出,而是落入杯中;
2、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模型人并不停止运动,而是向前倾倒;
3、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不随它而飞出而是落在桌子上。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九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十
一、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基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观察折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②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在自主实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索、讨论等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动手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通过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方式。
六、教学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简要复习"光的反射现象",设问: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除了在表面发生反射外,还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呢?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观察几种现象:
现象一:观察水中的游鱼
由看到鱼时光的传播路径提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又会怎样呢?"。
现象二:水中断筷
从以上现象引入,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折射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出课题)
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为下面的自主探索实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3、新课教学
(1)课本活动4.1: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装置,然后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学生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试问:谁能将所观察到的光路图大致画出来?请一同学上黑板画光路图,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然后互相交流、评价。
(2)课本活动4.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的情况。首先由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让学生用观察到的现象检验猜想是否真确,画出光路图。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交流。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先由学生评价再与教师事先画好的规范的光路图比较,同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相关概念。
(3)分析论证、归纳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光路图分析归纳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各组的结论,不断补充整合,归纳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老师可作适当启发:除了发现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外,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时候有的同学还可以归纳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等相关知识。
(4)。知识迁移、深化理解
设问:如果让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画出猜想的光路图。
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实际做一做试试看。
学生接着继续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情况,并通过充分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介绍光的可逆性。
为了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作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光路图。
5、规律应用、首尾呼应——师生共同解释现象(渗透STS思想)
现象一:水中断筷的现象(学生分析+多媒体动画解释说明);
现象二:折射使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现象(安全教育);
现象三:视频演示说明雨后美丽的彩虹、海市蜃楼、大气的折射等现象的原因。(书本p86生活、物理、社会)
课堂练习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达标测评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8、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练习册相关习题。
3、预习第二节"透镜"
七、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在界面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应用:海市蜃楼,彩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十二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简单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学习重难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具准备:
质量不同的小钢球、斜面、木块、橡皮筋、弹簧、装满沙土的透明玻璃槽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物体由于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________的物体都具有动能。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____________.物体的重力势能与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
3、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发生__________的程度有关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______(www.haoword.com)___
二、合作探究
1、动能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预习课本实验、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
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
C、在试验中如何改变钢球的速度?
2、实验过程
①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分别从斜面的不同位置释放,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③换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3、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回答以下问题
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重力势能的大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演示
实验过程
①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
②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4、弹性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1用橡皮筋弹射纸弹:橡皮筋拉的越长,纸弹移动的距离越远
实验2将一弹簧压缩到不同长度去弹同一木块,观察两次木块移动的距离
分析总结: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5、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能够用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符号
三:巩固提升
1、一辆沿着平直街道匀速行驶的洒水车正在洒水,在它行进的过程中,动能________;洒完水后,返回的途中洒水车要经过一段下坡路,在下坡时,洒水车的重力势能________(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飞行的子弹一定比缓慢飞行的飞机的动能大
B.一根弹簧被拉长时弹性势能增加,被压缩时弹性势能减少
C.离开了飞机的跳伞运动员在下落的过程中动能一定不变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课后作业
四:教后记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