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艺术,提升小学生音乐欣赏力的催化剂范文
聆听艺术,提升小学生音乐欣赏力的催化剂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更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培养合格的听众。”聆听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音乐风格,感受音响效果背后的艺术美,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聆听是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感知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聆听;教学策略
[引言]: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注聆听是音乐审美的前提。美国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过:“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从教以来,我一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培养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爱好与修养是我们一线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一、音乐聆听的重要性
音乐是需要静下心聆听和感悟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聆听能力,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一)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力
笔者在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发现,低年级的欣赏课纪律往往不够好,相对于唱歌课来说,学生容易坐不住,并且不知乐曲所以然,更加不懂如何欣赏,所以根据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聆听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在欣赏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时,我先出示一组图片,并请学生联系图片编故事,按照故事的发展进行分段聆听。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全曲有三段,在聆听中结合图片编织成完整的故事,对乐曲形成了更深的理解,就像一幅淳朴的中国乡村风景画展现在眼前。由此看来,教师在欣赏课中是主导作用,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和有效聆听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欣赏课。
(二)突破音乐知识难点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大多数学生都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这样的表现欲和积极性是我们鼓励的,但学生没有经过深入学习和指导无法到达教学目标,而且错误的发声方式和演唱姿态一旦形成很难改掉。所以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指导和帮助,为学生积累正确的音乐记忆。
比如笔者在教唱《小螺号》时,由于这首歌曲大多数学生都耳熟能详。所以在聆听环节要注意学生情绪体验,以故事背景做切入点,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回忆海边嬉戏的场景,体会乐曲中更深层的内涵。在聆听之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海边的故事,为歌曲打下童话背景,引导学生用“听故事的耳朵”去听。初听时,我提的问题是“歌曲里有哪些场景,你的感受如何?”;复听时,提出“用手指在空中画出旋律线,并说说哪里的音调有趣?”,引导学生认识波音、滑音,从而更好、更迅速的解决了难点。再听时,请学生轻轻哼唱,进一步体验波音、滑音的音调变换和旋律特点,不仅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情感,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促进聆听和欣赏的方式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们的生活体验,通过故事情景和背景介绍,引导小学生们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
(一)结合生活体验,展开音乐欣赏
小学生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习惯于和生活场景关联起来。教师可以创设契合音乐主题的生活场景,激发小学生们的音乐共鸣。
在学习音乐《村晚》时,结合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学习,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首先请学生一边听一边发挥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画面中有哪些人物、景物?学生会根据所听到的来回答:这是一个傍晚,长满了绿草的池塘几乎要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落日把影子倒映在水中,牧童横骑在牛背上,随口吹着短笛缓缓地回家。学生听到的每一个旋律都在不断的编织着这个图景,贴合平时生活中的经历,很快能把自己代入歌曲中,同时教师加以语言引导,使学生听着音乐仿佛自己就是这美好画卷中的一员。
(二)了解乐曲背景,感知音乐内涵
教材中有些乐曲距今年代久远,生活在美好年代的学生很难有深刻的理解。为了更好的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内涵,要引导学生先了解乐曲创造的年代、背景、创作意图等。
比如《牧羊姑娘》是金砂创作于1946年的歌曲,作品如泣如诉,叙述了旧社会的一个穷苦牧羊女的凄凉生活,反应了旧社会里弱者的现实写照。我首先引出曲子中的主要乐器——双簧管,再引出乐曲的创作背景,充分演绎了牧羊女的悲惨遭遇。引导学生分段聆听,结合创作背景感知音乐,体会每部分的情绪特点。乐曲第一部分用双簧管独奏出牧羊女内心哀怨的情绪。音色忧郁悲伤,旋律由高向低进行,不断的渲染牧羊女不幸的遭遇,使得听者落泪。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聆听节奏旋律的变换,节奏活泼、丰富了一些,旋律走向略上扬,音乐色彩稍明亮,这或许是牧羊女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也可能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在双簧管独奏的华彩段之后,哀怨、心酸的主题旋律的出现,交织出可怜的牧羊女和饥饿的羊儿的悲惨命运。
(三)通过叙述故事,感受音乐魅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收入了不少西方古典音乐作品,这些乐曲对年纪小、知识阅历尚浅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很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排斥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叙述故事,把乐曲当做故事书来读,从而逐步引导学生领略乐曲的独特魅力。
如学习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时,教师可以在聆听乐曲之前,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在欧洲中世纪的音乐会里,经常来听的大都是上流社会的贵妇,她们不懂欣赏音乐却来附庸风雅,还经常打瞌睡,海顿对此感到非常生气。于是他创作了一部新曲子,第一乐章速度节奏都很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而且开头是弱起,听众感觉和以往作品没什么两样,便又昏昏欲睡。就在此时,乐队突然惊雷似的爆发出巨大音量,把正在打瞌睡的贵妇们吓了一跳,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旋律更加跳动欢快,仿佛全场都在舞池中跳舞,一曲演奏让贵妇哈哈大笑。从此人们把海顿演奏的这首乐曲叫做《惊愕交响曲》。
三、小学音乐聆听的具体实施策略
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聆听能力,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策略,首先让小学生们整体感知音乐,然后有针对性地欣赏和体验音乐。在深度聆听的过程中,不断地感知和挖掘音乐作品所蕴含的美感,提升音乐欣赏力。
(一)初次聆听,整体感知音乐
初听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在这个过程要注重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的奠定。教师要设计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和有效的活动,指导学生聆听音乐时要注意作品的情绪、节奏等方面,给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充足的准备。
例如教学《久不唱歌忘记歌》时,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① 初听这首乐曲,歌曲速度有什么特点?② 歌词有什么特点?③ 会给人什么样的情绪情感?问题从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培养了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二)深入聆听,体验理解音乐
在初步聆听的基础上要设计多样化聆听,要调动多种感官体验理解音乐,从各方面投入欣赏和学习。
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青蛙音乐会》中再次深入聆听的片段:师:引子中青蛙们共鸣叫了几次?生:4 次。师:请你们再听一听这四遍叫声都一样吗?生:不一样,第四遍最后多叫了一声。师:你们能模仿一下吗?(生一边哼唱蛙声,一边画旋律线)学生通过深入聆听,调动多种感官进一步欣赏,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融入哼唱以及动手画旋律线可以让学生体会旋律的高低走向、节奏长短的变化,从而直观的体验音乐情绪,培养了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和自主分析音乐的能力。
(三)反复聆听,鉴赏感悟音乐
教师要在反复聆听的环节走入学生当中去,总结学生的音乐体验,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教师从中得出教学经验,有利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
总结:
在音乐学习中,反复聆听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完整感受、情感体验和音乐记忆,从而深化对乐曲的理解,形成更为多层次的音乐体验。通过叙述故事,让看似复杂的音乐变得平易近人,让学生有兴趣的初步感受音乐,让音乐的魅力缓缓注入学生内心。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主要传播方式是声音,只有通过聆听才能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在聆听活动中多让学生去感悟体会,去表现创造,这样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