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学随笔范文
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师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
班里很乱,我在嘈杂声下看着窗外,想着未来,那天阳光很刺眼,晃得我看不到孩子们,也看不到未来。
2016年8月,我如父母所愿,考上了特岗教师。之前就已经听说过特设岗位的条件不会太好,也给自己做了一定的心里建设,但是当我到了北甸子教学点,情况还是超出了我的意料,感觉好像穿越回了我小时候上学前班时候的情景。看着和村委会共用几间房屋的小学,家长在院子里焦急的等待着新教师的来临。院子里三棵高大的柳树遮住了照在我身上的阳光。刚一进教室就看见11名学生好奇的眼神,环视一下教室,破旧的房屋和门窗,墙上布满了裂痕,弯下身子甚至能看见隔壁的光景,黑板上还留有上一任老师留下的两行字。就这样我迈出了属于我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接手这个班级之后,一切都需要适应,我要适应孩子们,孩子们也要适应我,现在回想起来,在前半年的相处中,我更多关注的还是我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说中午吃什么饭,没有水了去哪个同学家里打水,又或者是周五放假了我应该怎么回家,这些私事,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我的本职工作。到了期末,看着和我同一期的老师们所带的班级里的孩子们,成绩、习惯都特别好,而且学生们和老师的关系相处的特别融洽,这个时候我才开始知道着急了,不为别的,要脸。
我开始向老教师请教管理学生的办法,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教学方法,去教参书和课标中寻找我需要的答案。那时候我才知道《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中的要求,是需要细心、耐心,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我开始认真的备课、上课,课后认真的批改作业,因为平时都是一个人在教学点,我就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在网上看一看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我开始改变自己的语气,拉近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了亲近感,上课的时候都觉得比原来“热闹”多了。这时,新的烦恼又来了。那时候的我比较重视孩子们的成绩,所以对成绩稍差一点的同学比较严厉,有一段时间总是盯着他们的错误,反而忽略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比如说我们班的“小管”,这个孩子成绩不太好,很聪明,但是很懒,不愿意写作业,我必须得盯着他完成课上作业,完成的情况也不太好,字写的“嚣张跋扈”,后来去他家里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平时家长都在工作,没时间管孩子,经常是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家,在家时孩子也省心,不出去乱跑,就一个人在家看姐姐之前看过的课外书,课外阅读量特别大。自那以后我开始留心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将一些微小的闪光点不断的放大,再放大。我开始学习一些鼓励学生的话,还有鼓励学生的策略。
转眼到了2017年5月,学校盖了宽敞明亮的校舍,还安装了网线,这样我就有了更便利的条件学习了,也是那一年,我开始接触到了新教育。我理解了阅读对孩子们的重要性,每天带领着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诗,让孩子们讲一讲绘本故事;我理解了良好的班级环境能够让学生们体验到家的感觉,我开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布置教室;我也慢慢的理解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知道孩子们的书写,我开始练字,我开始利用我的专业知识,给孩子们上几节“别开生面”的美术课,比如用蛋壳、树叶粘贴出美丽的图画、鼓励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出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就这样慢慢的,我融入到了孩子之间,我才发现这些孩子们的世界好简单、好快乐!几只蚂蚁可以观察一整个课间,简单的游戏能让他们在课间玩儿的大汗淋漓,春天院子里面开出的鲜花、夏天雨后的“踩水坑”游戏,秋天散落满地的柳叶、冬天大家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就这样,我在北甸子教学点和孩子们度过了四个难忘的春秋。,我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
北甸子教学点只有一二年级两个年级,所以学生换的也很快,每一年都会送走一批二年级的学生,又会迎来一批一年级的,我以为,不出意外的话,我会在这个教学点待很久的吧,直到2020年,因为生源减少,全校只剩下2名二年级学生,我调回了太平庄中心小学,任教六年级数学,并担任班主任,正巧的是,当年我带的第一届的二年级的学生,那一年在中心小学上六年级,就这样我又和长大后的“小管”见面了……新的环境、新的知识、新的面孔,这一切都预示着新的开始,但是这次我并没有像之前一样茫然无措,我和“小管”也不再是当初第一次见面时的样子了,“小管”数学成绩不好,但是阅读量是在班级里数一数二的,我虽然没有教过六年级数学,但是我知道怎样去找重点、抓难点了,这几年的时光见证了我和孩子们的成长。
去年我看了《感动中国》中的“燃灯校长”张桂梅的事迹,我为她:“用全部的生命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所折服,我才明白了尼采说的那句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也许是我太狭隘了,但我不愿成为张校长那样的教师,我所期望的是能够成为和学生一起进步的教师,我现阶段认为教师是一支已经燃烧的蜡烛,学生是还没有燃烧的蜡烛,教师用知识点亮了学生,在点亮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的光交相辉映,一起用光照亮整未来!
某一天,我站在教室里,听着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向窗外,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的身上,不偏不倚,那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