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师随笔(合集8篇)范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8篇《初中物理教师随笔》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初中物理教师随笔》相关的范文。
篇1:初中物理教师教学随笔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随笔
初中农村物理教学变革的根本是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早日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觉得农村的物理教学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使学生的主题地位凸显。
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资源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沉默,不敢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让学生形成观察和自学的能力,教师在整堂课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被动学习。所以我们应该倡导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让课堂变成集贸市场。教师在课堂中要适时的引导,既要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思考并及时解决,又要让学生的探究方向不偏离探究目标。作为一名农村的物理教师,新课程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挑战,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其次,使学生重视学法。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实际生活的物理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能力和课堂教学之外的各种探究性能力的培养。
再次,使教师教学方式形式多样,适时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教学不能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应该与时俱进,为新时代的教育添加新鲜的血液。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模型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篇2:初中物理教师教学随笔
物理教学中学生专注力培养策略研究
马小龙
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为什么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事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改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
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
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总之,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篇3:初中物理教师教学随笔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是初中最薄弱的年级,学生不愿意学习,好动、好奇、叛逆心强,不听老师的话,更不愿意听家长的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现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物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这科知识是难还是易,学生心理不得而知,也不会学习,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节课的时,我就列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中午时分,我们会发现在浓郁的树荫下优很多圆形的光斑,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原理是什么?圆形光斑是什么?光斑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提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后,由于学到了新知识,知道了原来不知道的知识和问题,学生们显得非常兴奋,热情非常高,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如问学生: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棍,会发现冰棍包装纸外有一层白花花的“粉”,打开包装纸后过一会儿,会发现冰棍的周围会产生大量的“白气”,吃一口冰棍后觉得口中很凉爽,吃剩下的冰棒放到茶杯中,过一会儿发现茶杯的外壁有水珠出现,又过了一会儿发现水珠慢慢的没了。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学生争先恐后的问,这是什么现象,怎么解释?让学生们先讨论、交流,这下学生科炸了锅,你说这,他说那,学生的热情非常高,积极性一下子上来了。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要想知道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就要学好跟热学有关的知识,这些现象跟物理知识优密切的关系,学好物理,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明白了。再如: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为什么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事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
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教会学生利用教材中插图,分析理解其中的内涵,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教材的内容和内在的含义;其次,我们要让教材中俄图真正的为教学服务,使抽象的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画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是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色彩,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用现有的语言积累,学会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脑的能力。
物理新教材选编的内容丰富,深受学生们喜爱。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生活的空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增长了知识,在课堂上学生勃勃生机,精神焕发,其乐无穷,学生的内在的潜能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教师从知识传授知识的教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习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伴侣,这些都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这才是动力的源泉。
篇4:关于初中物理教育随笔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上好一节物理实验课,将直接决定着这一节物理课的成败.而如何来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历年来物理教师们已作过不少尝试与努力,直到现在仍是我们物理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就如何来提高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效果,谈几点小小的看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刚接触物理实验的初中生,好奇心强,但自制力差,再加上对物理实验课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导致物理实验课教学很难组织,并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要想上好实验课,就必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物理实验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素质。
2、明确实验目标。教学应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应以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为依据,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和实验素质目标等。
3、布置实验预习题目。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果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之前,先布置预习题,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作用,根据什么知识可求的电阻?需要那些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应如何进行?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一门美学。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设置实验情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塑料纸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塑料纸鱼的位置那么准确。这时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塑料纸鱼的上方,然后引导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强,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的效果。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再美的事物,如果不被发现,那无异于明珠暗投,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物理教学的艺术。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
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然展现的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比如: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等。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
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光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做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节成功的物理课,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5:关于初中物理教育随笔
任教初中物理多年,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自使用新教材后,我们普遍感到压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精神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前教材中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而现在有用的有价值,有用的内容多了,并且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经常有“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新的发现,也有经常被学生难住的现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现在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经常开展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经常做家庭小实验,上网查资料,学生学习比以前更轻松了,更喜欢上学了,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上好一节物理实验课,将直接决定着这一节物理课的成败.而如何来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历年来物理教师们已作过不少尝试与努力,直到现在仍是我们物理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就如何来提高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效果,谈几点小小的看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刚接触物理实验的初中生,好奇心强,但自制力差,再加上对物理实验课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导致物理实验课教学很难组织,并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要想上好实验课,就必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物理实验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素质。
2、明确实验目标。教学应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应以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为依据,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和实验素质目标等。
3、布置实验预习题目。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果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之前,先布置预习题,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作用,根据什么知识可求的电阻?需要那些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应如何进行?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一门美学。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设置实验情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塑料纸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塑料纸鱼的位置那么准确。这时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塑料纸鱼的上方,然后引导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强,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的效果。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再美的事物,如果不被发现,那无异于明珠暗投,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物理教学的艺术。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
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然展现的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比如: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等。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
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光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做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节成功的物理课,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6:关于初中物理教育随笔
中考刚刚结束不久,学生们早已抛却学习的烦恼,如释重负般放飞自由.而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对于那紧张而忙碌的初三备考阶段,确实有必要进行一番梳理.
回顾中考复习,总体的印象是我很忙碌,除了忙于班级的日常管理,剩下的时间似乎都是在进行教学设计,做题,选题,编题.只要班级事务稍稍松一口气,似乎所有的时间都是用在了中考题上.似乎我天天都在围着中考题转,以至于临近中考的最后几天,我一见中考题竟然有一种莫名的厌烦与恶心.既然中考复习是跟习题泡在一起的,那就来谈谈我对习题课的感受.
中学物理习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问答题,实验题,作图题,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物理习题教学是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习题课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确切含义,掌握物理基本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应用,能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为了发挥物理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首要的工作是精选习题,杜绝“题海战术”.采用“题海”战术,就是对习题不加选择,将泛滥成灾的各种试卷,复习资料原本发给学生,学生就成了解题机器.不少题目学生要重复练习多次,一些偏题,怪题更是让学生伤透脑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采用题海战术,结果收效甚微,还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及摸索,我觉得在设计习题课之前,一定要根据专题精选习题.要选好习题,就必须对题目做认真的分析,一般应分析:解这个题要用到那些物理知识,题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的复杂程度,以及涉及的条件如何(是否有隐含条件,多余条件);解题时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在这方面要训练达到的程度;解题中的困难,关键和易错处等等.我在复习压强专题时,对近三年中考试卷及各区一模,二模试卷中有关压强的所有题目先做一遍,然后按考点精选分类,最后由易到难编制出学生用习题.从搜集习题到做题,选题,编制题目,用时不少,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大部分学生通过这份专题训练,由简单入手,循序渐进掌握了有关固体,液体压强计算问题的一般解题策略,普遍感觉以前不好做的压强问题不再是令人一筹莫展,而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物理习题课教学中,例题讲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精选习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例题的选取.
(1)举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除了巩固和运用学过的知识以外,还应当有计划地做到: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教给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2)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即题目的内容应能充分反应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和关键,练习的深广度和难易水要准确的反应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题目本身不宜过多过繁,可用一题多变办法,不断改变条件,逐步引申,还要避免过于繁杂的数学计算.
(3)举例还要具有针对性,即题目的深浅程度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题目要能针对学生在解答时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问题.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物理题型很多,每种类型都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要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又要使学生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求解.例如,解计算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审题,确定研究对象,简要写出已知条件,然后可按照“由未知找需知,由已知找可知”的思路进行推演,直至首尾两条线索相交于某个已知条件为止,这样就理清了从已知到所求未知的来龙去脉,最后按照理清的思路写出解题步骤即可.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老师要做到少讲,精讲,学生还必须在课堂上有教为充足的练习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独立的练习时应注意:题目的选择应当配套,由易到难,以训练基本功,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主,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要求和指导上要注意区别对待,特别要注意指导在解题上困难较大的学生;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不同的解法和典型的错误,问题,为练习后的分析及今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变化之一:由以往孤军奋战到集体备课。今年学校非常重视教研组工作,物理组单独成立了备课组,由朱校长亲自下到组里监督。两节课的备课时间由上周总结、本周复习指导两大部分组成。老师们都很积极地参与到备课组活动中,收获很多。
变化之二:复习顺序做了调整。以往都是从八年级开始复习,然后再回到九年级。今年则从九年级的电学开始复习,然后到热学,最后回到八年级。这样面对第一轮模拟考试,老师和学生心里就更有底了。
变化之三:往年的复习我都是要求准备笔记本,我在黑板上书写复习内容,要求学生记下。几年下来,效果不明显。学生上课动手过多,动脑不够,课堂效率很低,到了后期复习时间往往不够。本次复习,我特地定了一本带有知识整理的复习资料,只有资料上不够详细的重点知识,我才让学生补充在资料上,这样就把我以前书写、学生抄黑板的时间节约下来强调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为了避免学生光划不看的现象,我把知识点编成填空题的形式,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并订正,并且每次上课前我都要抽出5到10分钟来提问,对于回答不出来的学生,要求抄写重点知识点两遍。
有关浮力的计算问题种类繁多,并且在分析和运算能力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浮力”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内容。以下是有关浮力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典型运用问题的解析的归纳:
一、压力差法求浮力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下表面向上的压力为F向上,对物体上表面向下的压力为F向下,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向上-F向下。即浮力等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
适用:于物体的形状规则、密度均匀、它所受浮力可用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来计算。
例题: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浸没在水中,物体的上表面与液面平行,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14.7N,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4.9N,求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解:根据压力差法求浮力:
物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F向上-F向下=14.7N-4.9N=9.8N
二、用称重法求浮力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再将物体进入液体中,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则浮力大小为F浮=G-F。
适用:有弹簧秤读数,形状可以不规则的小物体。
例题:一个重为1N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当钩码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0.87N时,这个钩码受到水的浮力是多少?
解: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为F浮=G-F=1N-0.87N=0.13N
三、利用漂浮或悬浮条件计算
若物体漂浮或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时,应根据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浮=G物)来计算。此法也称为平衡法。
适用:漂浮或悬浮
例题:一艘30000N的轮船在海上航行时,受海水的浮力多大?从海上到长江上航行时浮力多大?
解:因为这艘轮船是漂浮,所以轮船所受的浮力F浮=G物=30000N,轮船从海上航行到长江,轮船重力不变,所以所受浮力不变。
四、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用公式表示就是: F浮=G排=ρ液 gV排。ρ液gV排表示液体的密度,g=9.8N/Kg, V排表示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当物体浸在气体中时,则F浮=ρ气gV排
从公式上看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只跟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大小有关,与其他无关
适用:知道排开液体的重力或体积。
例题:有一个小石块,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溢出15的水,求小石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
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
小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浮=G排=15N
以上四种方法是在初中阶段求浮力的几种方法,在解题时应注意运用,分清用哪种方法解题。
篇7:关于初中物理教学随笔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设置实验情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塑料纸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塑料纸鱼的位置那么准确。这时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塑料纸鱼的上方,然后引导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强,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的效果。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再美的事物,如果不被发现,那无异于明珠暗投,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物理教学的艺术。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
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然展现的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比如: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等。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
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光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做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节成功的物理课,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8:关于初中物理教学随笔
任教初中物理多年,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自使用新教材后,我们普遍感到压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精神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前教材中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而现在有用的有价值,有用的内容多了,并且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经常有“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新的发现,也有经常被学生难住的现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现在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经常开展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经常做家庭小实验,上网查资料,学生学习比以前更轻松了,更喜欢上学了,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上好一节物理实验课,将直接决定着这一节物理课的成败.而如何来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历年来物理教师们已作过不少尝试与努力,直到现在仍是我们物理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就如何来提高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效果,谈几点小小的看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刚接触物理实验的初中生,好奇心强,但自制力差,再加上对物理实验课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导致物理实验课教学很难组织,并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要想上好实验课,就必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物理实验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素质。
2、明确实验目标。教学应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应以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为依据,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和实验素质目标等。
3、布置实验预习题目。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果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之前,先布置预习题,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作用,根据什么知识可求的电阻?需要那些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应如何进行?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