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校高校七一党课讲稿主题教育党课讲稿多篇范文
【引言】2023年学校高校七一党课讲稿主题教育党课讲稿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3年学校高校七一党课讲稿主题教育党课讲稿3篇
目 录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1
一、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是我们党的优势 1
二、新时代更需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3
三、新时代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途径 6
坚持人民至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
一、聚力“两个大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
二、聚焦“三位一体”,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2
三、坚持创新驱动,塑造教育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形态 14
主题教育党课讲稿: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 17
一、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17
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19
三、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领域各环节 22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同志们: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做好青年工作、用党的科学理论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一、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是我们党的优势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做好青年工作,同样需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xxx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我们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我们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是青年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青年工作,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教育青年、引领青年。
科学的理论是正确行动的先导。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是我们党的优势,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成了人类历史观和政治观上的科学转变。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为人类提供的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彻底的科学性,使得我们党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地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引领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因此,这些科学理论才能被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信赖。用这样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青年才能得到正确的政治引领,青年的力量才能被有效激活。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是我们党的优势,我们党真正赢得了青年。青年意味着未来,赢得青年就是赢得了未来,因而青年历来是政党争取和教育的重点群体。但是,由于政党属性的根本差异,不同性质的政党对待青年的态度、教育青年的目的存在本质区别,赢得青年的效果也就不同。资产阶级的政党把青年当作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由于没有从绝大多数青年根本利益出发,资产阶级的政党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青年的广泛政治认同,不能够真正赢得青年。与之相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青年当作朋友、接班人,为青年的根本利益计。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本质上是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实现方式为何,让青年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因此,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真正团结和赢得青年。一百多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青年工作,特别强调对青年的理论武装和政治引领,把这项工作当作战略性工作来抓,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理想信念坚定、能力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的不断开辟,足以说明我们党的事业始终后继有人,这无疑是我们党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最现实写照。
二、新时代更需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全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二〇二二年到二〇三五年,现在的青年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期,从二〇三五年再到本世纪中叶,你们年富力强,将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担当重任。”完成中心任务,新时代的青年必将作为党的重要依靠力量全程参与其中。因此,把青年培养成能依靠、可信赖的接班人格外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党的青年工作,围绕党的青年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的青年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把我们党对青年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更好团结、组织、动员广大青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现在起,距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只有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任务的艰巨性更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从时间上看,现在的青年一代无疑是现代化主力军,做好青年的思想工作尤为必要。长期以来,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和放弃过对我国青年的西化、分化,用各种方式向我国青年灌输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和思想,企图从意识形态阵地上突破我们的防线。一旦青年一代丧失理想信念,精神世界垮掉了、政治上动摇了,我们就有失去未来的严重危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青年的政治引领搞不好,总有一天是会出大问题的”,对青年“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难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所以,在新时代新征程,争夺青年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斗争,必须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以使他们保持清醒和坚定,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能够肩负起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这就更需要加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提高青年分析和识别各种各样错误思潮和观点的能力,帮助青年廓清思想迷雾、破除思想障碍、化解消极情绪、增进政治认同,进而增添精神动力、坚定理想信念。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对青年的理论武装也应该跟进一步。坚持把党的理论创新和党的理论武装相衔接是我们党进行理论武装的基本经验和客观要求。理论武装是把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实践主体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创新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基本前提。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聚焦和回应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实现的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这一思想,而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我们党将这一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其指导地位,更是在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明确和强调了确立其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因此,新时代更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让青年经过系统学习,深刻认知、理解和领会其精髓要义,进而在理论认同的基础上掌握这一思想武器,增强应对和解决新时代各种问题和风险挑战的主动性、前瞻性。
三、新时代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青年工作提出一系列实践要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全党指明了青年工作的着力点和路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管青年原则”,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拿出极大精力抓青年和共青团工作、切实尽到领导责任,深刻揭示各级党组织是青年工作的领导者、青年工作是党必须亲自抓在手里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思想政治引领,反复强调要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教育引领青少年一代,特别重视用党的光辉历史、革命传统、精神谱系教育青少年,加强政治塑造、思想淬炼。理论武装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人本身出发,在针对性上下功夫。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群体也会有各自的特殊性。新时代青年理论武装不仅必须在内容上与时俱进,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还要在方法上适合新时代青年的新特点,着力提升新时代青年理论武装工作的有效性。
强化系统性,完善党领导的青年理论武装体制机制。青年时期是人的成长,尤其是心智成长变化最明显的时期。相应的在青年的思想变化上呈现出承续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特点。具体来说,中学时期不同于大学时期,学生阶段不同于工作之后,但总的来说是一脉相承、逐步变化的。从青年成长的这一特点来看,青年理论武装要从整体上统筹,既不能简单化、只用一套方案,也不能各自为营,缺乏理论教育的连贯性和进阶性。新时代要在增强青年理论武装的系统性上持续发力,系统化、分众化部署安排青年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职业群体的理论武装工作。在教育主体上,强化各级党组织、共青团、党校、大中学校等的主体责任和协同配合;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注重差异化教育,又要注重跟踪式培养;在教育手段上,针对大中学校的青年学生要突出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针对国企、农村、社会组织等各领域青年要重视常态化理论宣传、阶段性集中教育培训的引导作用。此外,还要不断创新青年理论武装工作机制,及时把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一些经过实践检验、成效突出的方式方法用政策、制度予以确立和推广。
突出实践性,引导青年在实践中自觉成为党的理论的信仰者和践行者。青年的思维最为活跃,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新时代青年思维更为活跃。对于党的理论,青年并不会仅仅因为书本结论就自觉地坚定认同和信仰,往往更加关注理论的实践成效,把实践成效作为他们要不要认同、要不要信仰的评判依据。此外,马克思主义政党强调理论的实践性,认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脱离是有害的,坚决反对“本本主义”,要求青年理论武装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如列宁曾指出:“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因为这样的书本知识仍然会保持旧时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如果我们只求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那就更危险了。我们若不及时认清这种危险,不用全力来消除这种危险,那么xx万至xxx万男女青年这样学了共产主义之后,将自称为共产主义者,这就只会使共产主义事业遭到莫大的损害。”因此,新时代的青年理论武装工作一方面要向青年理直气壮讲清楚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用详实具体的实践成就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引导青年深入社会,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加深对党的科学理论的理解、认同,更加坚定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
关照时代性,重视互联网新媒体在新时代青年理论武装中的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现在的青年几乎人人都上网,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党和敌对势力争夺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新时代做好青年理论武装必须抓住互联网这个关键。在工作开展中,要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研究和掌握理论武装的互联网运作机理,努力实现内容严肃、理论性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形式活泼、情感互联的网络传播之间的有机融合,让理论武装更符合新时代青年的心理特征和接受习惯。在话语表达上创新,打造易于青年理解、接受和认同的新表述,深入浅出阐述党的理论。在方法途径上创新,更加广泛地开展线上理论学习培训,进一步创建和开放“学习强国”“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求是网”等党的理论学习网络平台,为青年自主理论学习提供便捷。总而言之,就是要利用互联网这个新渠道,增强党的理论武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青年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让党的理论浸润广大青年、入脑入心。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一代培养得如何,直接影响未来中国的前途命运。历史表明,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是我们党探索出的一条培养青年的成功道路,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优势。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做好青年理论武装工作,尤其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把新时代青年培养成为一代能够承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合格接班人。
坚持人民至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从根本任务、教育公平、体制机制、学科建设、深化改革等方面展开阐述。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是国家提供的利国利民的公共产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厚植于中国共产党人一百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之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融通创新,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品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过多次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为民情怀。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正确解决补短板与强质量、尊重规律与顺应民意的辩证关系。
一、聚力“两个大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自古以来,众多有识之士对教育强国都有深刻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索。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认为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是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而西方国家的强盛在于其先进的教育和学说。在《创设储才学堂折》中,张之洞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阐述了教育、人才与国家富强的密切关系。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人才是多方博弈的关键变量,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定性力量。站在“两个大计”的高度,立德树人是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根本遵循,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也是践行“两个大计”的时代要求。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基础性意义。注重品德修养,以德育才、以德蕴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关于立德树人这一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有过多次重要论述,不同的文件、会议也作过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都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对立德树人优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立德的根本要求,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的用人标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人才支撑。努力培养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期待、时代呼唤的人才,是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应有之义。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我们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多措并举。一是深化改革,建立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体制机制入手,通过改革搭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大平台,构建大格局,打造有助于任务落实的环境和生态。二是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五育并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为支撑;要坚决破除“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痼疾,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要“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三是融会贯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工作。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升学生理论素养;要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注重二者的协同发展;要注重完善思政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要着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动员全社会资源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二、聚焦“三位一体”,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三位一体”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谋划,既表明了三者有机统一,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形态,也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特征,回应了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一是教育是基础,是推动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时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一国的创新力、创造力成为抢占先机、获得先发优势的重要砝码,“而创造力和创新力依赖于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二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的改革创新需要科技提供新的技术与载体,科技领域也是重要汇智平台和人才孵化器。以科技创新来引导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中,科技自主创新成为多方主体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依托。三是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和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要素。由于人才在整个国家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凸显,所以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关于人才的表述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才”的定位已经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战略资源,提升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第一资源,这也表明人才是所有资源中最为关键的资源。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热词和目标任务。20xx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2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指出上述目标并作出战略部署。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根本宗旨。需要指出的是,“满意”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随着世情国情社情的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满意”的标准和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也更为多元化。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教育事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容易导致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出现差异。因此,要把教育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需要处理好补短板与强质量、尊重规律与顺应民意的关系。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和普惠发展,解决群众在教育上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教育公平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要抓好育人这个“牛鼻子”。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眼于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具有总体性、战略性特征。规划要落地,需要综合研判,抓住重点,由点及线带面,引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一是更加重视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从育人主体层面看,办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家庭、社会都是育人的重要主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任何一方教育的缺位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家校社”在教育层面的有机结合,构建各方协同育人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应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二是更加注重实践育人。推动学生走进工厂、社区、乡村等实践课堂,见证时代变化,感悟发展成就。从人才素质角度看,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懂得书斋里的学问,而且要体察真实世界,发现并思考如何解决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实践育人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三是更加注重促进教育公平。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教育发展确实存在差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均衡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普惠发展”,这些关键词都彰显了对教育公平的重视。
三、坚持创新驱动,塑造教育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形态
创新驱动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要发展,需要不断在理念、技术、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技术赋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变革性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也在积极部署信息技术新赛道。在理念层面,党的二十大第一次把“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一新赛道的重视程度。在实践层面,教育部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工作,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此外,2023年x月,中国举办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顺应数字时代进行教育创新,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数字教育,经过持续努力,全国所有中小学都已接入互联网,99.5%学校有多媒体教室,建成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总之,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相互融合,发挥技术优势,可以更好服务育人本质,进一步赋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教育发展新动能。教育事业要发展,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参与。如何激发体制机制和各方主体活力,让教育动能充分迸发?归根到底,需要依靠改革创新的力量。在办学体制方面,注重各类型教育融合融通;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比如,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定位,提升其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推动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化人才,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从学科建设、跨领域人才联动等方面建章立制,理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奖惩等机制,充分释放科研院所和拔尖人才的发展潜能。在教学管理改革方面,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以评促教;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比如,教学评价体系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指挥棒。要建立符合全面依法治教、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课程方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体系“指挥棒”的作用,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完善现有评价体系,为学校、教师、学生松绑,进一步释放教育动能。此外,分门别类建立、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从理念、目标、措施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模式创新,塑造教育发展新形态。一是教学模式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教学模式依托慕课、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网络上的自主学习与传统课堂的线下学习融会贯通。这种“互联网+”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培养模式创新。信息化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尖兵利器,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课堂模式,还需要打造可以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的教育生态。三是治理模式创新。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要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力,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推进教育数字化,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
主题教育党课讲稿: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
各位老师,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丰富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把立德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立德的根本要求,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根本定位与时代特征,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立足点,是我国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立德是培养什么人的首要任务。培养什么人,是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首要问题,“德育”居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之首,立德是培养什么人的首要任务、根本要求。当前,我们的教育正遭遇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社会各种思潮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向青少年奔涌而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给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以引导,青少年可能就会迷失方向、丧失信念。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把促进人的德性成长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之大“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我国发展的实现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之路,确保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各领域得到贯彻,确保各级各类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朝着完成立德这个根本展开。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一中心任务,需要培养数以亿万计能堪当这一时代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培养奋斗精神,教育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把德育摆在教育的突出位置,是我们党抓教育工作的一个鲜明特征和基本经验。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党的教育方针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但始终强调德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我们党历来重视以德育人、以德治教,始终把德育摆在突出位置。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重视德育成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一以贯之的鲜明特征。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提出,深化了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规律性认识。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实际对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解和把握。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对德育优先始终坚持批判性的继承与弘扬,始终坚持在传承德育优先思想优秀内核与丰富立德树人深刻内涵相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凸显德育优先的时代性特征。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更加突出立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如何落实立德这个根本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立德的重要性,不断丰富和发展立德的内涵。在目标原则方面,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实施路径方面,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检验标准方面,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将立德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强调不能仅仅将教育等同于智育,而是要把握思想根源、道德品质这些核心问题;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更要培养有道德的人才。
立德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突出教育立德,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着眼于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彰显了我们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指明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牢牢把握的前进方向。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战略环境,面临的道德挑战日趋严峻,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加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强化和突出德性的价值,把立德作为根本,着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三、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领域各环节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来设计,教师“立德”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立德”来学。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课砥砺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最好教材,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中全覆盖、全过程贯通,全面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信仰信念、深厚为民情怀、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不断夯实立德的思想根基。
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把所有德行教化经过实践转化为个人本领和能力,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基础作用,围绕立德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多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同时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同向同行、携手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这个根本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将陈列在祖国大地上、融含在民族历史里、贯穿在勇毅前行中的各种宝贵教育资源有效汇聚起来、组织起来,教育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引领思想、塑造价值、陶养品格,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时代新人。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从教师思想建设入手,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求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使每一位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成为学生完善人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典范和引路人。引导教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自觉做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2023年学校高校七一党课讲稿主题教育党课讲稿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