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黄河教案(精选5篇)范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黄河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初中地理黄河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1:地理黄河教案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长江,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了了解,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教法:
(1)目标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展示预习学案,检测预习效果
(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3分钟)[引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诗。
[学生展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10分钟)[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
“动态移入”法首先画好黄河“几”字形状作为文本。
[师]“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师]鼠标点击动态移入地图上黄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复几次。
[学生自主学习]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探空间: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
[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课件出示]黄河的水文特征(10分)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49—50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
篇2:地理黄河教案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抗击外来入侵,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1、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
2.发电灌溉。
3.旅游名胜。
[板书]三、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黄河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提供的一首诗歌,对“地上河”的形成作一个总结:
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奔腾入渤海;
卷走黄沙十六亿,填充华北沉降带;
走南闯北拐大弯,泥沙滚滚多危害;
淤塞河道高筑堤,造就悬河飞天外.
[板书]4、易泛滥
播放历史上黄河泛滥时房屋倒塌,人民流离失所的凄惨情境的录像。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危害,产生强烈需要解决水患问题的情感.
师:这决口之险,我真的亲身感受过。98特大洪灾,大家还记忆忧新吧,其实96年时长江就发过大水,我是湖南人我家住在长江沿岸,当时长江水位几乎与大堤齐平,狂风暴雨,水天一色,只能听到风的狂吼,水的翻滚声。真的是令人担心啊,但我的父老乡亲没有一个人退缩,老少都誓死保卫大堤,堆沙包抬高堤岸。真的皇天不负有心人,那年没有决口。黄河流域的人民和我的父老乡亲一样,面对这凶猛的黄河,他们岂能坐以待毙。但如何合理的摆脱黄河的这些忧患,一直困扰着黄河流域的人民,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
板书:四、黄河的治理
加固堤防 保持水土 修建水库
篇3:地理黄河教案
【教具】: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泥沙多)
结合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篇4:地理黄河教案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
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
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评价、反思: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迫切需要去了解黄河。
滔滔黄河
板书:一、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
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
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评价、反思: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高涨。
活动二(分组讨论):
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
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以下几点: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评价、反思: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三:
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生:请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课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
生: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平原。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河的源流概况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能力。
课后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黄河忧患和治理方面的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撰写小论文“假如我就是水利部长……”。
篇5:地理黄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20xx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