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sss时间:2023-07-06 09:38:10)

【前言】教育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育论文精品多篇

关于教育论文 篇一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由于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必须寻求适宜的校企合作模式,文章基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提炼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现实依据,深入挖掘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瓶颈,探索以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论文

一、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依据

(一)理论依据

1、需求决定论指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顾客需求,进而生产相应品,体现“市场调查”架构的“顾客—产品”的双向需求思维。根据需求决定论,可以根据产业需求、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来决定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理念、功能、体制、评价和测量等。2.利益相关者理论由弗里曼于1984年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根据相关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是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分析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校企合作之中的影响力及定位需求,明晰校企合作的功能。

(二)政策依据

1、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鼓励公民接受职业教育,《劳动法(20xx)》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就业,《职业教育法》中强调了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2.国家政策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xx年)》首次提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可行性,20xx年颁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2006107号文),20xx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xx-2012年)》等,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度和创新性提供了理论支持。3.其他政策《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20xx年)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职业教育法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目标方向。

(三)现实依据

1、创新校企合作击碎校企合作三分化部分校企合作仅局限于课程实习、教学补充、基地建设等比较浅层的初级合作阶段,存在“逐利化”,学校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延时性、艰巨性与企业追求效益的“短、平、快”存在价值上的差异,造成校企合作“难产化”现象。2.创新校企合作聚焦人才培养的发展性校企合作必须确立以育人为目的的指导原则,架构师生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循环促进体系中的桥梁,促进师生在价值理念、知识结构、创新思维的磨合与碰撞,便于形成师生良性循环教育氛围。3.创新校企合作定位社会发展的需求性成人高等教育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致使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应以融合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解决教育、创新及市场分离的问题。

二、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瓶颈

(一)学校层面

1、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觉悟不深部分学校缺乏寻求合作机会的主动性,对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认识误区,难以准确把握学校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更加不能提出规避校企合作带来的风险预警机制,激活不了双方的合作动力。2.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治理能力不强-54-探索与实践部分学校的发展方式落后、办学思维较为固化。一是学校对内的治理能力。学校复杂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无法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二是学校对外的治理能力。学校对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定位、市场的需求方面缺乏敏锐的利益思维,不能赢得企业真正的信任。3.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学校对企业运作的模式和实习实训流程不甚了解,找不准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企业和学生监管的方向,导致对进入企业或者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学生的监督管理、后勤保障方面存在漏洞。

(二)企业层面

1、企业“逐利化”现象导致参与热情不高企业作为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实体,亟待看到利益成果。同时,存在因学生知识结构不强、技术能力不够、劳动效率低下所造成的资源和物质浪费,甚至会出现实训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所以企业出现“望而却步”的现象。2.企业“战略性”眼光的缺乏阻碍合作发展许多企业存在短期的经济利益,不能准确认识到自身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是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同时,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3.企业“教育化”意识的不强导致合作的不深入许多企业缺乏利用教育革新企业、行业发展的前瞻思维,缺乏利用科学知识武装企业发展的意识。企业未能清晰的认识到将盘活人力资源市场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教育挂钩,认识不到教育可以为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的提升。

(三)师生层面

1、师资队伍建设的不“鲜活性”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部分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思维的捕捉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和行业前沿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认识。成人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和理念受到高等院校学术性的制约和影响,影响人才培养的特色性。2.学生队伍的不“踏实性”影响校企合作的实效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上的不自信,缺乏争取成才的决心和毅力,存在想要坚持到底却又中途放弃的想法,进而造成责任心不强、半途而废,甚至好大喜功的表现,影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3.交往关系缺乏“情感化”导致校企合作的浅层性学校倾向学校本位,遵循人才培养需要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企业倾向市场发展,坚持人才培养需要符合企业持续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教师存在将学生送去企业就撒手不管的错误思想,企业存在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象,影响人才培养的深度性。

三、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建设

(一)协同联盟:发展双型人才

1、树立协同发展意识,发展研究型人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成人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具有共同科研技术合作需求的基础之上,双方在共同研究、资源互补、科学技术共享的情况下取得合作成果。如美国的科技园模式、英国的沃里克模式、法国的精英教育模式等,借鉴这类模式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法和考评机制,结合成教学生的特色,完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帮助成教学生树立自信,引导他们端正态度,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之间的桥梁,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区的合作通道,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研发能力。其次,帮助成教学生培养从“探索自身--探索专业—探索行业—探索企业—探索市场—探索自身”的动态创新意识。最后,引导成教学生参与人才培养考核机制的过程,从中发现自身不足,进而优化自我管理能力。2.树立联合培养意识,发展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实践技能的培训结合的基础上,培养适合企业、行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如美国的辛辛提那大学的培养模式、英国高校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首先,提倡成人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执行,行业协会全程参与,将实践技能所需知识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培养适合企业行业发展、市场创新的应用人才。其次,破解成教学生“闭门造车”心理,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将理论外化于实操,将实践内化为理论;禁止专任教师“固步自封”,加强教师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开发专任教师的前沿思维和行业发展的敏锐度,实现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市场的资源共享,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二)供需搭建:完善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是在需求关系、利益关系推动之下形成的育人机制,政府的政策保障、高校的科技资源、市场的经济效益,是校企合作双方在利益诉求方面的动力支撑。但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创新性发展,最关键的是加强课程教学,完善课程设置。1.设置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设置校企合作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企业专家渗透到课程体系建设之中,防止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学科性、系统性,阻碍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实行校企联合制订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由学校教务处、成教研究所、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计划,行业协会、学生代表参与,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技能为重点,选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方案。培养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综合的知识技能体系;促使他们了解本专业、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了解相关行业领域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培养他们的行业思维、创新意识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在对比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差值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真正让课程设置“满意”人才培养目标。2.设置卓越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卓越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依据专业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要求,与市场需求接轨。加强课程体系建立的实际教学性,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施教,突出重点。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是人才培养在专业上的理论基础,应该由学校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学科建设体系、学生发展规律等为核心来设计,企业参与制定,确保理论课程在其自身学科系统性前提下,保持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实践课程设置则主要以企业设计为主,学校参与为辅的形式,企业根据岗位能力标准、企业发展需求、市场经济诉求为核心,强化教学实践性,通过实习实训模拟教学,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注重挖掘可参与课程设置的高科技技术人才、行业协会专家、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者等重要人力资源,与时俱进的优化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三)畅通体验:强化评价监控

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同时,校企合作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导致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必须畅通情感沟通与协调机制。1.加强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过程监控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行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首先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行业所需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其次,评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成才效果的契合度,评估企业所需岗位人才与学生成才效果的契合度。最后,做好学生就业跟踪调查,健全学生自我评价、单位用人评价、社会需求反馈的机制,重视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同时,将家长对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满意程度与意见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之中,注重多方位的评价结果。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校企合作过程中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与回报为基准,确立以学校、企业、政府、学生为主体的分析结构,综合评价各利益主体的实施与结果。实施是指各利益主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是怎样就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际合作的。结果是指针对四个主体而言分别帮助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取得了哪些实际效果。比如,就学校而言,是否培养了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才,是否给学生创造了适应其全面发展的学习条件,是否为社会培养了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企业而言,有没有解决企业在员工培养、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是否实现了企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是否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与技术保障。就政府而言,在落实政策制度、培养合格公民、提高就业率以及协同创新,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是否做到尽职态度。而就学生本身而言有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以及为学校、企业、社会创造价值,都是综合评价人才培养效果的核心。校企合作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主线,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结构、行业市场的需求与定位,建立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突破学校教育的“围墙”、以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核心,联合各界力量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白逸仙。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2]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xx(1)。

[3]吕荣杰,祁乐乐,高记,杨占昌。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xx(2)。

[4]吴启迪。吴启迪:开创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xx(Z2)。

[5]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关于教育论文 篇二

1、临床药学教育的特点

临床药学是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客观需要,是在药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渗透中产生的。传统药学主要对药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来源、生产加工、药理作用、使用、分析鉴定以及应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以“药物”为中心的学科。而临床药学对药学学科进行了新的阐释,首先,重点关注药物临床应用,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概念,提出关爱患者、提高患者药物治疗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的理念。其次,伴随着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流行病学、循证药学等新学科也产生和发展起来,不仅拓展了药学学科教育体系,而且这些新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结果对药学学科基础理论的完善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对药物临床应用结果的关注,产生了药学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方法,促进了药学学科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临床药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及社会性3个特征:

①临床药学是医学与药学相结合的产物,还涉及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学科,是沟通药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发展也取决于药学与医学等相关学科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②临床实践内容构成临床药学的核心部分,提高临床药物应用质量,唯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实践和检验。因此,除了熟练掌握药学和临床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也是临床药学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掌握丰富临床药学知识的临床药剂师,活跃在药物治疗一线,在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丰富的人性关怀,学科内涵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性。社会因素是影响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药学实践的重要因素。临床药学的研究工作与临床实践不仅是以人的生物属性为基础,更要考虑人的社会性,关注心理、环境及社会等因素对用药结果的影响。临床药剂师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建立与患者、医师、护士及医疗管理人员间的良好关系,具有丰富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和交流沟通技能是成为优秀临床药学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也就成为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临床药学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相比,起步较晚。受传统药学重生产、重科研,轻临床应用的影响,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停滞。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医院药学都停留在药品调剂的范畴,进入90年代后,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药物使用咨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监测与报告等内容才逐渐被纳入医院药学的工作范畴并引起重视。20xx年以来,临床药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在就业前景不明确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的困扰下,临床药学的学科设立长期受阻,更遑论建立合理规范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

2.1就业问题虽然我国医院药学在逐渐转型,然而进程迟缓。尤其国内医院“重医轻药”的观念由来已久,短期内临床药学并不能在医院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部分医院对投资较高但经济回报较小的临床药学服务望而却步;同时,医院药学从业人员所受过的教育多为传统药学教育,缺乏临床医学知识,主要从事调剂等工作,很难带动医院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全国医院临床药学重点专科仅有北医三院、哈医大二院、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大新华医院、郑州大学附属一院5家医院,数量较少,相关人才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情况无疑限制了临床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成为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的阻力因素。

2.2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不完善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经过数年发展,由于各院校的培养目标,学历学位,学制,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实践安排,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不尽相同,所以培养的临床药学人才良莠不齐,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临床药学教育实践时间较短。国外临床药学教育学制多为6~7年,时间比较充裕,可安排1~2年甚至更长的临床实践,有些国家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即进入临床参与实践,了解适应临床环境。而国内学制通常为4~5年,相对较短,因此临床实践往往被压缩在最后一年以内,有些学校的临床实践甚至不足半年,学生无法充分了解临床相关工作,这对本专业学生开展未来的临床药学工作相当不利。国内临床药学教育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沟通等临床工作技巧的培养。在美国,临床药剂师沟通于数十年前就已经引起了充分的重视,进入20xx年以后,美国75%的药学院都专门开设了临床药剂师沟通技巧课程,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国内医药院校,而国内院校即便开设沟通技巧课程往往也是作为考查课、选修课等,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2.3师资力量薄弱临床药学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没有顶尖级学术领军人物,缺乏一批懂医精药,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深谙临床实践的校内教师和临床药剂师。所以,梯队建设较慢、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国家研究基金中尚没有临床药学专项。这种现状需要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来逐渐改变。

3、对我国开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建议

3.1制定统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应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制定统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案,设置临床药学的专业学位,培养以服务患者用药为目标的高层次临床药学人才。

3.2加快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与药物应用密切相关的药学研究工作,重视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生物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建设,积极开设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循证药学及医药伦理学等新课程,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卫生资源、人类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健康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体现人、疾病、药物、健康的统一。教学内容应该以专业为导向,循序渐进、有机结合、互相融合,构建系统的临床药学知识体系。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编制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3.3重视实践安排,制定临床实践考核制度临床药剂师肩负着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重任,需要接受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美国6年制的PharmD临床药学教育,实践渗透于PY(PharmacyYear即PharmD教育第3~6年)各学年间,采用早期见习,后期强化的制度。建议借鉴其渗透式的早期见习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最后一年集中临床实践或与考研、找工作时间相冲突而导致实践质量下降的情况,也能够在相关理论教育后进行实践巩固,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灵活。由于国内临床药剂师制度不健全,学生实习常常按照住院医师的标准进行培训。建议聘请行业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在师资中引进临床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意识,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使医药兼备的专家参与到教学建设中,共同制定适合临床药剂师的实践考核制度。

3.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反对灌输型和封闭式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例如:适当选择一些专题,以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再以演讲的方式汇报结果,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向学生普及关怀患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注重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4、结语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任重道远,国家通过临床药学教育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使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并着力培养领军型临床药学人才;通过制定临床药剂师岗位职责、临床药剂师准入标准,不断提高临床药剂师的社会认可度,改善临床药学人才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其中,成为未来的后备人才。

关于教育论文 篇三

近五年来,天水市育生中学积极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和教育形势,以推进素质教育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大力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善和强化管理,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促进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使学校各方面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由700多人增至1350多人。

20xx年9月,现任领导班子上任后一致认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创建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打造平安校园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为此,该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等法律法规,其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依法治教,提高师德水平。校领导坚持在行政会上安排法律法规的学习,使班子每个成员知法、懂法,依法办教育、依法管理。学习中要求每个人写心得、谈体会,对照自身找差距。经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全体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师德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针对学校周边环境常有社会小青年打学生、抢钱、骚扰学生等现象,制定了校领导值周检查制度与校行政人员校园周边环境巡查制度。制度规定,值周领导负责检查中午放学、下午放学校门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直到全校学生走完。学校班子全体成员每周两次分三组在各个方向巡查放学路上的情况,对一些社会小青年及时驱逐,发现打架、斗殴、抢钱事件及时与派出所联系。特别在毕业生毕业时,学校更是加大巡查密度,坚决排除一些不安全事件。由于检查巡查到位,学校周边环境大大改善,学生上学、放学感觉安明显增强。同时,由于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学校多次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育生中学在提高教师法律意识,创建平安校园周边环境的同时,加大对学生法制教育力度。学校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每学期学校都要邀请法制副校长给全校师生进行法制讲座;学校政教处要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一次以“知法、懂法、守法”为主题的班会;每班每学期要办一期法制宣传的黑板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全校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校风。

另外,学校还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教育学生时刻注意交通安全,要求学生校园内不许骑自行车,马路上骑车不许带人,不许比赛,过十字路口不许闯红灯,过马路必须走斑马线……放假时,要求学生外出要告诉父母,不许夜不归宿;出门注意锁门,防水;到有森林的地方不能携带火种,以防引起森林火灾;游泳时要有大人陪同等。

为了保证学生饮食健康,学校慎重选择饮食摊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健康证,所售食品必须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坚决禁止三无食品出售,学校后勤处每隔一段时间便要抽查所有摊点的食品,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坚决辞退。学校还给学生提供了干净安全的纯净水。夏天时,学校要求学生不吃不卫生的食品,而且要求学生保持教室卫生干净、通风。校医经常检查学生个人卫生,后勤工作人员隔段时间给厕所喷洒消毒药剂,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夏季流行病的发生。

近年来,由于学校在打造平安校园的工作中有制度、有措施,着力抓落实,所以,学校校园内外未发生一起安全事件。全校师生法律意识强,“安全”二字常记在心,学校成了家长学生心目中的放心学校,安全学校。

关于教育论文 篇四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迎来了多媒体信息化时代。根据时代的变化特点,教育机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旨在教育出能够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青年。幼儿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其中接受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儿童将来的发展。近年来,家长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同样深刻的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幼儿园中建立科学的教育机制,以便维护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逐渐成为了整个社会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模式;儿童;身心健康

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是儿童学习和智力的启蒙阶段,教育尺度的拿捏非常关键。教育尺度如果过于紧张,将放大儿童的负面心理;如果过于松散,则不易激发儿童的智力成长。所以,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模式,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做到松弛有度,注意维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以确保儿童能够从心理上和身体上进行全面发展。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学前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待改善。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幼儿园教学经验,接下来从四个方面探究如何树立科学教育观、维护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策略。

一、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儿童自身为本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幼儿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是充当着听众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及时掌握儿童真实的学习状况,不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开发儿童的学习思维,也无法监管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变,以适应新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模式,应该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儿童自身为本。让幼儿成为教学的主体,将传统的“教学为主”的理念转变为“教人为本”。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等方式,及时关注儿童的学习状态,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教师可对儿童普遍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在儿童精神疲劳时讲授一些有意思的非重点内容,针对大多数儿童喜欢的课题进行探讨等。教师通过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儿童自身为本,就可以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足,或为儿童及时进行解惑,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二、适当采取游戏教学法,锻炼儿童的身体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若想从身心两个方面对儿童进行培养,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必须保证每种方法的科学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幼儿的文化教育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对幼儿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欠缺。幼儿园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相对较少,而且对儿童将来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要保证儿童在接受文化教育和身体锻炼两个方面不能失衡。为了保证儿童能够从身心两个角度全面发展,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可以多开展“游戏教学法”。例如,幼儿园教师在讲授某篇课文时,可以按照课文中的情节组织开展活动,让儿童们都积极的参与进来,从而鼓励儿童进行动手、运动、劳动等,锻炼儿童的身体机能协调能力,教给他们一些运动技巧或劳动技能,有效锻炼儿童身体的同时,使他们更加有效的接受文化教育。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儿童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教师的表达方式通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听课质量。在当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下,儿童大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比如儿童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手机等。所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势必会有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另外,在学习比较复杂的章节时,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化难为简”,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画或视频,从而帮助儿童更好的理解相关内容。同样,多媒体技术在降低儿童学习难度的同时,会有效激发儿童的思维,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

四、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确保儿童身心健康

对儿童的教育只依靠学校是明显不够的,应该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的比重。因为,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始,也是伴之一生的教育。家庭中成员的行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决定儿童的行为思想。所以,家庭教育是确保儿童能够身心健康成长的源泉。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建立(QQ、微信、博客等)交流平台、定期组织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等,引导家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式,保证儿童能够时刻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总之,幼儿园学前教育是莘莘学子学业生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幼儿园校方和教师都应该以儿童将来的发展为出发点,并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既要注重儿童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也要注重儿童身体上的健康成长。为了达成此目的,幼儿园校方或教师可以参考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着手,从而更好的维护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惠;边防。幼儿科学教育下实施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与研究。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xx—09—10

[2]袁慧。浅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新课程(上)20xx—01—08

作者:孙宇丹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本钢欣欣幼儿园

关于教育论文 篇五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xx.9.

[2]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计,20xx.10.

[3]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中国统计,20xx.1.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于教育论文 篇六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碗?“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

“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比较后一遍。“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比较后剩的也吃了。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身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牢!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儿子一脸无奈。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不后悔?”父亲问。“不后悔!”

儿子回答坚决。儿子吃的很快,面见底也没看见蛋。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吃起来,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更没想到的是下边还有一个蛋。父亲指着蛋说记牢:“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第三次,已过数月。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父亲问:“吃哪碗?”“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那我不客气了。”

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儿子平静的端起无蛋的面,一碗面很快见底。儿子意外发觉自身碗里也藏着蛋。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

关于教育论文 篇七

摘要:高校在远程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开展教育教学,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名师名校的精品课程。远程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渗透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适应远程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步突破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束缚,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关键词:远程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自主学习

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是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自主学习模式的重要性,走出传统角色,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对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从而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1激发英语学习动机

接受大学英语远程教育的学生最初的想法是为了获得新的技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这样的教育形式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远程教育技术下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督促和引导学生按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和各项作业,让学生逐步走出单纯为了获取文凭而被迫学习的误区,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自身学习水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动机和获得的结果是有直接联系的,只有当学生具备极强的学习动机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他们开展英语学习,为他们的持续性学习提供持久动力。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远程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文化知识学习和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如开展英语经典篇章阅读赏析活动,听英文歌曲学英语或者看英语电影练英语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2加强学习策略训练

远程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推进自主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突破出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使他们更有效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第一,元认知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计划管理,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元认知学习策略是直接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挂钩的,因此当学生在参与远程教育英语学习时,必须善于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来提高自主学习水平。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并为目标实现制定科学的计划。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和适时调节。自我监控是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关键,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师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那么就需要学生提高自主性和自觉性,通过自我监控调节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使他们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更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第二,认知学习策略。认知学习策略指向的是学生具体的学习活动,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学生具体讲解相关的学习策略。例如在讲解词汇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构词规律进行总结,从而提高词汇记忆水平;在学习英语阅读知识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当学生在借助各种工具书或者互联网学习知识时,训练学生分辨能力,从而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遗忘归律,提示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时间。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在远程教育技术的支持下,为了确保大学英语教学的高效发展,教师要积极研究与远程教育相符合和相适应的教学质量标准,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掌控,积极落实教育水平提升的各项标准和制度,同时也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为了不断完善远程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考核和评价机制,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建立教学和学习质量监控系统,督促学生保质班报量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反馈,确保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水平的增长。另外还可以有效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建立完善的学习档案,有效记录学生上网学习频率、作业完成状况、参与讨论成效、为教学提供的反馈情况等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一定的约束,从而确保自主学习的质量。远程教育技术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也为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学生在远程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指导工作,采用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作者:黄玮娇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文丽。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xx,(5):54-56.

[2]王庆莲。浅谈远程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xx,(8):17-19.

[3]黄俊霞。远程教育视野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现在教育科学,20xx,22(13):77-79.

关于教育论文 篇八

摘要:产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在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中,产生了将产品的审美性与现代功能性应用相结合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新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在美术运动中,由于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化,传统的审美方式在大产业的快节奏发展中被逐步改变,此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发展趋势带来全新的艺术审美,以艺术的形式美来反叛学院艺术的严肃的古典思潮。

关键词:产业;美学;现代艺术;艺术教育

产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它的文化蕴含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产业文化的梳理与保护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重塑了人们对自然规律与人本质的定位,注重客观与科学的自然本质追寻,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第一次产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英格兰中部地区首先完成资本主义产业化的最初萌芽,以从工场手产业向机器大产业转换为标志。科技的进步使得大机械生产规模化,从而取代传统手产业作坊的小规模生产活动,机械生产代表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后,在大产业的时代背景下,产业文化衍生成为文明进步的组成因素,其中艺术也通过产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艺术载体形式。产业革命的标志为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全新的改进,此后众多的科技进步推动着机械生产的步伐,这场重大的生产方式革命性转变迅速席卷欧洲大陆,并在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第二次产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电气时代,以美国的大量生产的技术革新与德国的科技领先为主导。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产业革命的爆发至使产业体制与产业社会的产生,产业文明也随之应运而生。产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对待科学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成为这场革命的源泉。产业革命由资本主义经济客观发展所带来,它的发展代表着产业体制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1870年左右,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开始在欧洲蔓延,艺术家的创作开始与哲学、科学、民族、社会等因素相结合,拓展出艺术的形式语言性、表现性、装饰性等语言探索。艺术家个体的精英化精神,取代了美术创作的群体化标准,个性语言成为艺术表达的宗旨。产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带来大产业的全新生产模式,它取代了手产业时代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模式。生产模式的全新确立,产生了在产业流程中出现的具体分工,产品的生产与设计出现了与传统手产业制造工匠完成制造与设计模式的区分。在社会分工上,设计成为单独领域从生产过程中脱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大产业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艺术观念出现矛盾,此时艺术设计出现依赖产业的机械生产,而并不关心产品的艺术性与普通人的关系的问题,产业生产流程化带来产品质量的粗陋,产业技术开发人员与工厂雇主只关心产业产品的营销与技术和材料的更新,对产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持不屑态度。

一、亨利伯格森的哲学理论与现代艺术

产业发展与科学进步带来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追求全新的艺术形态,努力寻找着全新的思维拓展领域,发掘着主题的深刻性,生活的瞬息万变成为创作观察的切入点,其观念的产生依附于产业发展后社会出现的现象。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的哲学观点对现代派艺术影响巨大,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伯格森对人的思维中理性成分持批判态度,他主张艺术创作要避免理性将事物的真实性所带来的静止。他提倡运用人的直觉,因为直觉会持续推动事物变化的量,并延续事物的运动。事物的存在是发展的,在发展中保持运动的方式,也是事物相互作用中延续的过程。伯格森认为人类思维与生存意识的解放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它可以触发人类在既定社会标准中释放和投入对生命本质的需求。在艺术形式中,无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是一首乐曲,其作品功能会让人产生联想与思维的跳跃,艺术成为精神载体的途径来自作品在欣赏者中产生的共鸣,作品的来源出自作者的思想浓缩与对物质事物的提炼,在这里,伯格森的艺术主张为“精神物质主义”。时间作为理论使得帕格森理论为对19世纪末期出现的新型艺术的解释带来启发性的含义,在艺术创作中,时间作为无休止的运动规律影响着艺术作品产生的即兴感,其意在突出和重视作品产生过程的灵感。这一点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创作与作者主观感受便密不可分,作品以分离似的色彩附着于绘画形式之中,使作品明晰作者的瞬间感受。艺术家的内心活动更加清晰地在艺术创造中显露,在观者的思维推动下,联想、记忆、情感触碰在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中出现新的感知触碰。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下,19世纪以后的现代艺术开始与人的思维产生共识,并逐渐成为新型社会意识形态中艺术发展的主流。

二、包豪斯学院与现代艺术教育

产业进步带来物质的丰富,在18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重视科学与发展的客观思维,这种对自然物质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的重视,至使欧洲社会的思想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物质的迅速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道德、精神、审美取向等并未和物质的发展同步。在产业链条中,人的主导意识开始服从机械生产的束缚。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伊始阶段,欧洲的复古风潮为产业设计的实用性带来不切实际的繁琐矫饰。英国人威廉莫里斯在19世纪后期发起了艺术与手产业运动,但是莫里斯在这场运动中过分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性,而脱离了大产业产业化模式,这使他未能解决新兴产品技术与艺术观念的矛盾。20世纪初出现的新艺术运动,也未对大产业革命性生产作出明确的判断。德国现代艺术史的代表人物海尔曼穆特修斯针对英国的艺术设计的问题,确立了以艺术设计的形式解决大产业生产与手工制造之间的矛盾。德国产业同盟组织的出现,为美术融合于产业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青年时代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地,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育理念将产业社会的发展与艺术关于美的功能进行了现代含义的协调,将艺术的审美与技术发展融合于一体。格罗皮乌斯致力于在设计中向无生命的产业产品注入生命力,探究历史上美术家将造型观念融入各个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推崇在欧洲古代的众多画家涉猎很多设计领域。格洛佩斯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师,包豪斯的校舍由他亲自设计,并遵照建筑的功能规律与实用性,突出现代产业技术材料与建筑结构功能的特性,发挥建筑自身构成所表现的美学特征。这些校舍成为包豪斯建筑设计的开端,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先河。在包豪斯的教师队伍中包括了众多的现代艺术的大师,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承担现代构图理论知识的课程,《点、线到面》的出版将美术中的组成因素,分化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俄国的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理念被康定斯基带入包豪斯的教学之中,他强调将线条的变化引入画面的节奏的关系,在空间中创造出线条的三维变化,将艺术思维方式建立于想象、分析具象与抽象元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他将绘画的抽象元素作为展开思想与精神的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作品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启发。另一位在包豪斯执教的现代派艺术的代表人物瑞典艺术家克利,他被赞誉为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在克利的艺术中,他将图像分解成几何的形式与色域之间的体块。他的艺术图像风格多变,在物象的选择上运用色彩来穿梭于具象符号与线面节奏之间的变换。由于他的绘画主题充满了幻想与奇妙,使他的艺术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范畴。他将个人情感与绘画中创造性的要素联系起来,将客观存在的事物转换成思想的意识形态。在设计中,包豪斯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熟悉现代产业生产技术方式的同时,并寻找现代设计中的规律性发展。将美学理念融入产业机器的生产复制方式中,形成一种简便明快的产业生产形式,将产业设计中的现代性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与其教育过程,形成了现代设计理念诞生的过程。同时,包豪斯在其美学中也出现对构成主义的过度关注,为突出产业产品设计上的材料学与设计形式的简约而忽略人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包豪斯学校把现代产业生产与传统手工制造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学与生产制作工艺相结合,并形成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将艺术的形式带给社会中的大众,艺术的形式不在受控于阶层的分化中,同时,它将现代技术革新融入生产设计之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现代材料的功能化应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艺术开始走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剑虹。具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2]蒋跃。绘画形式语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3]布伦丹普伦维勒著。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M]。应沂,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艺术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关于教育论文 篇九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美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项目分为三类:硕士项目、临床型博士学位项目和联合项目。联合项目以硕士层次为主,但学生可选修博士课程。所有培训项目均为职后教育,即申请项目的学生必须为弗吉尼亚认证的注册护士,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育课程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辅以麻醉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贯穿了整个培训周期。

1.1.2中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中国徐州医学院现有的麻醉护理相关教育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历经中专、大专和本科三个层次,为职前教育,即学生尚未获得中国法律认证的注册护士资格,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时2.5年的普通护理学教育,第二阶段为历时1.5年的麻醉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

1.2方法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

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3)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以护理学位教育为未来目标。通过以上努力,以保障患者临床麻醉护理安全,推动麻醉护理学科发展。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教育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教育论文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542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教育论文精品多篇.doc》
教育论文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