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论文范例(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mmyan时间:2023-10-26 21:20:40)

【导语】创新教育论文范例(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创新教育论文范例(精品多篇)

创新教育论文 篇一

一、加强目标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每堂课上都要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过程与方法。新课改后,小学高年级语文在目标设计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指导,以及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通过语文课本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应用语文课本中内容的感染作用。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可以设计以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要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会读,会写,并且要会对生字进行简单的应用,对课文的含义能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能力目标: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课文中的生词。(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使学生意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目标,小学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一篇课文让孩子意识到环保、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远比第一个知识目标的意义更大。所以,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这句话,让学生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提高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精细设计实现教学目标。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张扬个性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创新上的意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了一种定性思维,创新意识经常被牢牢的压死。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使这种被动教学方式被打破,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挖掘学生的潜在能量,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培养下,能够得到提升。而这一切开展都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因为许多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在创新教育中,还需注重实践。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合理的转换为创新能力。如果没有实践,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彰显自我的才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而且可以充实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通过《养花》一课,学生将会懂得一些关于养花的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实践,那么不久后学生将会将掌握的知识都忘掉,因此,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养自己喜欢的花,这样不就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书本中的知识,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张扬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个性会影响人的内隐活动和外显行为。个性也被人们称为心理行为上的动力源泉。在小学生阶段,个性能够使学生沿着一个积极的目标进取,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快速的转变为创新能力。

三、拓展知识,创新解疑

语文课本毕竟只是一个语文教学的示范本,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学习,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显然存在很多不足。在进行课本学习结束后,应当让学生对类似的文章阅读进行扩展。类似的文章的选取应当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些高深的文章并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同时拓展的文章和课文之间应当具有相同点,便于学生对文章中的知识进行理解。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知识得到了巩固,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例如,在完成《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相应的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童话故事。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灰姑娘》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大声阅读,更深一层的了解童话故事的含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的自动探究能力,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生字、字义等,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在自我研究过程中,如果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进行标注,然后会有“亲友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留有7-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黑板上提出自己在自行探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作为遇到困难学生的“亲友团”,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如果存在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工作要在多个方面体现,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加上适当的知识拓展,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流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抒发自身的情感,实现语文创新教育。

作者:刘庆海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小学

第二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1确立教学目标

要达到创新教育目标,就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确立这种教学目标的策略,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是使教学具有以下三种性质:

1.1发展性

发展性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它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和语言实践,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主体性

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并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安排教学程序。它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但它同时认为,“主导”不是“主宰”,反对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和冷冰冰的面孔对待学生,要求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2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创新求变、灵活多样、具有个性化恰恰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根本目的,是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为此,必须采取以下两种策略来发展学生的个性:

2.1培养创造性个性倾向

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进取、探究、专注、自信、坚韧、自制、敢于挑战和冒险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精神。

2.2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由此从适应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来调整教师自己的教学策略,将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观念系统。为此,教学要求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训练分层、作业练习分层、个别辅导分层、学习评价分层。这种分层教学,既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让学生充分地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发挥主体作用。

3激励学生思维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因此,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在培养学生常规性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激励学生的思维:

3.1培养批判精神

人的思维是受观念支配的。在美国,各个学院乃至整个社会最忌讳因循守旧,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而我国小学生的传统教育是被动性的教育,“唯书”、“唯师”成了提倡和奖励的标准,他们缺乏批判质疑的精神。学会批判是学会创新的前提,没有对现有知识的批判,便没有知识的创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一方面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鉴别知识,将批判精神有机地融合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这样才有可能将知识变成创新的源泉;一方面还应当让学生学会将批判精神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上,不故弄玄虚。

3.2引导质疑问难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生疑,或于新旧比较之处生疑……“真正做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教师要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迸放出思维的火花。

3.3鼓励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是一种创新,它蕴藏着灵性和创造。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要求学生中规中矩,服从教师,服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一般是求同思维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教育和鼓励学生破除“唯书”、“唯师”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善于标新立异。

4开放课堂教学

要实现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所形成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性教学,使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制定开放性教学的策略,主要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4.1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明确,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针对“三个中心”,教师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实行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牢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4.2开拓教学内容

现今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是“教教材”,就课文讲课文,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是要凭借教材,但又不能限于教材,而应该超越教材。以“超越教材”的方式来开拓教学内容。主要的方式有以下三种:将课外读物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相关学科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社会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4.3拓宽教学空间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但不是惟一的阵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求知领域的广泛性、社会生活的多彩性要求我们必须拓宽教学空间,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空间,为创新教育提供“硬环境”。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走进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领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5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策略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关键。以上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旨在从改变教师观念、发展学生个性和改革教学方式等方面来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从而将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作者:蒋力森·库斯马地尔 单位:精河县大河沿子镇第一小学

第三篇: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

一、营造音乐学习氛围

一个好的音乐教学氛围要靠老师主体把握,所以说老师要做好带动作用。在课前认真做好备案,知道自己在课上要讲什么,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哪些东西。课上尽量用幽默的语言授课,使学生愿意听,自己也乐意讲。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互动起来,尊重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看法、观点,对学生多加鼓励。同时可以进行一些音乐小游戏来带动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将音乐教学与其他文化相联系

艺术是相通的,它不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音乐作为艺术的具体体现,它与许多文化相关联。音乐的音符是跳动的数字,音乐中的歌词是优美的语言,音乐的创作背景、深层内涵更是对历史的表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能因为是音乐学科就只单单进行音乐教育,这样的教学只能是枯燥乏味的,一定要在教学中把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融入进来,这样既增添了趣味性,又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将器乐融入教学实践

创新教育论文 篇二

教师要学会全面分析每一位孩子的表现,结合他们的特点对其给出全面的、正确的、客观的评价。然后在教学中从这些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出来采取一些适宜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特思维能力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思想结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并且得到相应的发展。记得有一次,我运用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音符图片来装饰了我们的教室,第二天学生来到班级中就特别兴奋的谈论了起来,有的孩子说像蝌蚪、有的说像像气球、还有的说像勺子等,我听后感到特别的惊讶,因为在我们的隐形和思维中这些音符就像是豆芽,再也想象不出其他的物品。就是这件事情启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再固定幼儿的思维,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孩子的创新意识,并且要对孩子做出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效地保护好幼儿刚刚萌发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正确看待幼儿教育工作的职业和角色,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顺利完成教育工作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要把自己掌握的已有的知识全部都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我们总是会说教师是世界上最无私的职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快速变化,教师的责任和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进行知识的传播,而是要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很多角色。如教师要做一名出色的组织者,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还要是一名出色的管理者,管理学生有序地进行探索和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是协调者、决策者和激励者等。为此现代社会中的教师应该让自己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确保自己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身份和角色融于一身,为幼儿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提供最有利的保证。也就是说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不一定有知识、学历高的教师就一定能够胜任或是说很出色的完成任务。在幼儿园中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拥有足够的耐力和高尚的道德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为学生做出榜样。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真实的行动来感染和打动学生,为此幼儿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言行有责任感,对待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心,并且尊重幼儿们看似很离奇的想法,运用各种教学方式逐渐引导和培养学生,让幼儿们能够建立敢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对自己充满信心。

三、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幼儿园中的孩子年龄都十分小,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在幼儿园中能否可以开心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大部分都是凭借着自己对周边环境的感受和喜爱程度。如果孩子能够在比较自由和欢快的环境中学习和玩耍就会十分喜欢,反之如果教师的限制太多,氛围十分沉闷,孩子就会特别想要摆脱,不愿意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由此可见,周围环境对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影响之大,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班集体中的环境和氛围,用尽自己的所有办法来为学生创造一种比较宽松、自由和友善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班集体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给幼儿们建立一种信任、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励幼儿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来。

四、敢于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模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虽然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它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但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前进,那些“古老”的模式也就无法再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法顺利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师们,就要放开自己的胆子,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的指导下,敢于探索和创新出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新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产物适宜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这种新颖、有趣的模式和形式来激励学生,增大幼儿学习的动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幼儿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来增强幼儿的体验和情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力争在教学中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幼儿。

五、总结

创新教育论文 篇三

高职生源普遍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能力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学习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坐一圈,是很好的课堂组织形式之一。分组围坐的模式,有利于小组成员间面对面地互相探讨、辩论、取长补短。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小组长是小组的总负责人,协调小组成员开展讨论,对培养其积极性、责任性有积极的作用。记录员负责将讨论内容的要点记录下来,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也便于讨论结果的总结、整理。每次课程更换小组长和记录员,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小组的成果展示及小组间的答辩、打分。每组请两名学生上讲台,通过幻灯片、白板等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进行必要的阐述,并由其他小组成员提问,类似于答辩过程。学生自我阐述、自我评价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而且能理清思路、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组与组之间的辩论、评价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学生用活页材料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综合开发用于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的文本材料,让学生记录各教学环节中的主要内容,如思考过程、讨论结果、重要知识点、操作体会及相关内容。学生用活页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用活页材料,有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目标性,并能对课堂学习过程起到很好的引导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条理性。课堂结束,学生看到自己写得满满的活页材料,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内适当运用趣味性的小游戏,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具有启发意义的小游戏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启发式教学的灵活运用是开展创新教育成败的关键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自身应牢固树立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启发式教学是否能真正落实到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前提。随时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加各项科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培训、继续教育以及顶岗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职教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真正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2.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根据课程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的发展,根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要及时根据择优原则、择新原则、适用原则、先评后选原则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未及时编入教材的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义、图片、实验册等纸质材料,设备、模型等实物资源,光盘、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内外作为课程的补充和扩展,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3.课堂内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内,教师应围绕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有目的性地在学生重难点知识上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为学生打开思路,通过班上学生集体讨论,相互补充,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

4.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

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既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科学的实训教学方案,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前提。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应减少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如认知性、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应增加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增加使职业技能熟练化的实践环节,如模拟性、操作性的实训类型。教师应特别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主动创新为主体是创新型实训教学环节的主要特征。

三、案例分析

以高职《液压传动》课程《绪论》内容为例对创新教育的课堂实施作进一步阐述。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液压传动》课程中通常会安排约两个学时来介绍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即课程的绪论。在《液压传动》绪论的讲解中,大多数教师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千斤顶为例,借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讲解帕斯卡原理,通过计算、推导,分析为什么人们可以通过较小的力举起较大的重物。其实,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教师设计一份用于《液压传动》绪论教学的活页材料,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的、需要完成的内容。课前,每小组桌上摆放一个实际生活、工程中使用的千斤顶。两课时的课堂教学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教学环节一:引入案例。

结合生活常识,由学生举手发言,表述日常生活中千斤顶的用处,并说出自己最大的感受,并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教师播放千斤顶在生活及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和视频。此环节通过引入来自生活的案例“千斤顶”,使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于接受,“问题式”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每人分发一份活页材料,使学生有很强的新鲜感。

2.教学环节二:趣味性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趣味性游戏。一人站立于千斤顶之上,另一人摇动手柄将其顶起,轮换操作,并将体会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游戏中,教师提醒小组成员间互相配合。趣味性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小组成员间的协同操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此环节中,教师提醒平时不愿动手、不愿参与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去,明确告诉他们你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学细节,能慢慢地消除他们排斥学习的消极心理。

3.教学环节三:自主探索。

此环节是核心内容,根据对千斤顶的初步认识,结合已学的课程知识,请学生亲手绘制千斤顶的工作原理简图。此环节难度较大,可分步进行。根据学生实际绘制情况,分阶段播放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和千斤顶内部结构的视频,逐步引导学生。在没有提示时,很多学生几乎没有头绪,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能表示出已学过的几类机械传动的模式,但是观看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后,不少学生试着将大小油缸表达到示意图中,但是对如何进油、如何复位等细节还是表达不清。观看了千斤顶的内部结构视频后,几乎每个组都能总结出一幅工作原理基本合理的示意图。教师请学生将小组讨论、总结后的工作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向同学讲解其工作原理,并接受同学的提问。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记录讨论过程,总结讨论结果,展示讨论成果,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教师巡视过程中,教师关心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每一位学生都会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果感到自豪。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4.教学环节四:真实环境体验。

创新教育论文 篇四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导向,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从根本上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创新教育理念不仅要求创新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改革,还要求对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致力于培养解决模糊领域问题的人才,也就是生产知识者;在教学要求上,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在学习主动性方面,创新教育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在教学组织方面,创新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作出行为选择。总体而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并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着力。

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往往表现为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现实的质疑和求异意识,并能够独立地进行思维和批判。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主体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自觉与自制,同时,因为环境和现实生活压力的影响,这一意识往往显得模糊和不稳定。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发挥学习榜样的示范作用、和谐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设问答疑,细微观察外在事物并捕捉错误价值,创设教育教学情境,来深化和提高创新精神。

2.养成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主体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实现人的创新活动由感性到理性的重大飞跃。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要求创新主体能以新颖独创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提出解决方案。创新人格是创新主体养成的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己任,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独立自觉的品质特征,本质上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品质和德行问题。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对主体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创设情境,增加教学活动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3.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实现创新教育目的的载体,又是创新教育本身的价值目标之一。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新主体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在实践活动开展中,能应用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来指导创新性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应注重对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的培养,还应帮助教育对象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培养教育对象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对高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要求

1.创新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根本要求对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高职体育教师而言,首先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掌握体育教学的一般理论和知识,还必须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应用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外,拓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开展实践活动以及适应社会的素质能力。其次,体育教师应秉持和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高职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同时具备动手能力强和可塑性较强的特点。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实际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应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进行分类教学、分层次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锻炼,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在创新性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除此以外,体育教师还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设置某些情境和教学环节,界定明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两种方法的应用比较切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一是开放式教学法。教师应立足学生掌握的知识的动态性,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较为稳定的能力特点。如在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突发刺激能产生及时的应变,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多种以上的传接球动作。一种是研讨教学法。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对示范动作和团队配合状况开展组内交流和研讨。如在组织团队的竞赛活动中,某一团队能否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仅取决于每一位成员的能力和表现,还与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有很大的关系。借助竞赛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可及时组织学生研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新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创新性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成功与否,同学生的密切配合与支持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树立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思维意识。首先,作为创新主体,学生应正视自己的创新潜能,端正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正确认识。高职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只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态度,具备正常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思维层面的能力,还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动作的练习、完善产生的创新性体验,等等,这都是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巩固可以获得的。其次,作为创新主体,学生应养成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创新学习意识和创新学习习惯。在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中,学生会对自己完成任务的状况产生情绪化、感性化、表象化的认识。学生应及时捕捉自己的真实想法开展自我反思、自我答疑和自我评价,并将新获取的创新性体验应用于教学任务当中,模仿尝试,反复练习,巩固和提高对任务完成技巧、规则等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创新性的思维和成果。在学习方法上,创新教育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创新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成为学习领域的辨别者、筛选者、思考者、实践者与合作者。学生要学会总结经验和不足,敢于质疑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法,学会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发挥学生这一创新性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与其他成员的合作交流中深化自己对创新性体验的认识,巩固和提高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和创新能力。

3.创新教育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设计原则的要求

应用创新教育理念来指导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遵循体育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尊重学生既有的客观实际,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总体而言,必须符合四大原则,一是以增强学生体质耐力和身体素质为最主要目标。任何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应偏离教学本身的目的和目标。体育教学的本质在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这一重要目标的基础上延伸拓展而来。二是把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求。不同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应因材施教,开展层次性教学和分类教学,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三是依据精心设计和筛选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在讲授、示范、练习、巩固、提高等方面与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发挥教学方法应用的最大效应。四是保持教学方法应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知识性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独特趣味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认可度和主动性。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1.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旨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性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体验式教学法主要依据高职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客观实际,将难度系数较大的技术要领转化为简单易学、模仿性较强的关键动作,忽略对学生完成动作时间、难度系数和准确度的要求,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规范。高职大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对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认可度比较高。成功参与体育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性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对自我的认同和愉悦感受,从而消除“教”与“学”的客观障碍,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意识。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为学生创设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成功”体验中深化自己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解,提升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获得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能力。

2.激励式教学法

激励式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励式教学法主要采取情境设置的办法,由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良好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激励和正面评价,并将学生创新思维的成果应用于具体的活动情境,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组织竞技性活动赛事,如篮球比赛,来具体应用这种方法。学生在篮球比赛中能否合理站位和相互配合,同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有很大关系。教师应正确对待竞赛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失误和能力不足,并及时叫停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战术板的演练,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不足和提出解决方案。对学生提出的正确建议,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激励,并将其建议即时应用在比赛中。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认同,并自我激励去适应团队活动的要求,自觉培养相应的素质和能力。

3.趣味教学法

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兴趣同样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教学法主要是应用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感受中增强对体育教学的主动参与度,变“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中培养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和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如篮球的四角传接球游戏。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站在半个球场的四个角上,将两个篮球顺利地传跑起来。教师可先组织几个技术好的学生进行示范,在其他学生获得相应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组织开展游戏活动。这一方面立足于培养学生传接球的技术技能,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趣味心理,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创新教育论文 篇五

一、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视为教学的附属,被动的参与者,机械的记忆者,使得学生只是在一味地接受知识,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与思维的机会,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被束缚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使得学生失去了自身的个性与活力,其巨大的创新潜能被压制。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要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这样,学生才能展开一系列积极而主动的思维活动,从而去发现、去创造。

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对立面上,学生处于被压制、被管理之中,没有丝毫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一切都是在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展开,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何谈创新。为此,教师必须改变对立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不因学生小而全权代替,而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学习者,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教学,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全面参与到探究中来。这样,学生才有了创新的基础。

2.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还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让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与教师,而是能够勇敢地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感受。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无拘束、不畏缩、畅所欲言的健康而积极的学习心理,将学生从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创新。

二、强调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思考方式,有着鲜明的个性,在教学中经常会提出许多看似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或是不寻常的观点。这些在以往的教学中被视为与正常无关而备受教师

的压制,使得学生的个性受到抹杀,只能让学生成为机器。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向往与好奇。只有当学生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时,才能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展开主动的思维认知与积极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运用提问艺术,以问题为切入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中展开主动探究,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并能培养学生不盲从、不唯上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2.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在思考问题时角度不同自然也会得到更多不同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小到一个标点大到篇章分析,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让学生各抒己见,不求观点一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

我们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如可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进行自由会话与演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学生主体活动,如朗读、讨论、表演等,也可以进行专题讨论,还可以开展比较性阅读等。以丰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只有将教学延伸到宽广的生活空间,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不断地接触外界新鲜事物,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闻,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展社会调查、报告会、访问等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这样更能培养学生勇于开拓与拼搏的精神,让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四、总结

总之,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末,以创新观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引导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展开学习,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孔爱花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实验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体育教学创新教育分析

一、创新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社会性作用

“创新”对于体育教学来讲,有深刻的发展意义,一方面,体育运动模式、行为内容不改变的话,怎样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培养优秀素质的体育人才,是创新教育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初中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影响力不是很强,如何让体育教学被学生青睐与喜欢,也是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要突破的工作难题。现阶段,学生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会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习中,而忽视体能训练,甚至于有的学生会放弃掉自己所有活动的时间,躲在教室里学习。这一学习趋势,让初中学生的体能素质严重下降。为解决“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与不足问题,初中学校纷纷将关注点集中于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上,希望凭借体育教学的影响力,把学生的目光转移到体育活动、锻炼上,并通过科学、优质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体能素质,达到强健学生体魄、运动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落实、推进初中体育教育的对策与办法

1.丰富教学资源

初中体育理论知识并不多,所以在软件方面,体育教育的资源并不丰富,要想让初中教育变得耳目一新,展现创新特质,丰富教学资源是必要前提。一方面,依靠网络资源优势,结合国内外、示范学校教育模板等先进资料,总结、提升、优化自身教学资源,如:安排体育教师到外学习,购买、收集具有创新教育思想的教材与资料,按照不同年级和学期,把教学资源转变成以学生学习心态、能力、素质为基准的教学课程,而不是为教育而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挖掘体育运动中的创新元素,如:让学生动手制作乒乓球拍、足球、跳绳等运动器材,并运用各自的工具进行体育比赛,把并不是专业的体育器材带到教育中,虽然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却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性。总之,教学资源的丰富体现在方方面面,只要有利于吸引、延展学生目光,任何有关于体育运动的教学资源都可以被合理应用,这需要学校、体育教师协作努力,构建教学平台、创造教育条件。

2.创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会改变学生学习心态和运动能力,为此,教师应设置特殊情境,把体育教学的课堂变成一个具有新奇创意、体育激情的活动现场。首先,尽可能选择户外运动,即便在理论知识教学时,也要采用半课堂、半活动的方式,因为学生在室内坐着学习久了,会渴望到室外活动,如一如既往的在室内教学,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其次,教育环境要有局限性,为保持整个学生团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要摒弃“自由活动”模式的教学,采取以比赛、情景表演、运动技能训练等为主的活动方式,把学生圈定在固定体育学习框架内,并依靠教学要求和任务,促使其团结、协作,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可以在教师的控制范围内活动,还能有范围意识,时刻注意到自己身在体育训练、活动中,要保持步调一致,不能轻易掉队,从而更加专注、认真的参与活动。一系列环境设置手段,虽然不能直观的表现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但却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教学从量变与质变的教育影响。

3.发扬学生体育个性

不同学生爱好的体育项目、活动不同,如男生喜欢球类运动,足球、篮球等,女生喜好行为不激烈的运动,乒乓球、羽毛球等,也可能不存在“普遍性”。为此,在创新教育时,可引入“针对性”教学策略,在教育之初,便将学生分好“队”,让学生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之差别分类,打乱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学生队伍,使其根据自身爱好学习,充分发扬学生的体育个性。在兴趣的促进作用下,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积极的参与活动,教师亦可将更深层、更系统的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实现“一专多能”的体育素质培养计划。

三、总结

总而言之,创新教育的思想趋向是科学的,它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能拓宽培养体育人才的有效路径。教育改革不是目的,改革后让教育充分发挥其社会影响作用是关键,为此,广大体育教师都应遵循创新原则,把人才培养当做己任。

作者:章昆 单位:古县渡中学

第三篇:初中体育创新教育模式分析

一、初中体育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校及教师忽视体育教育

虽然已施行教育改革,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依然占主导,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学校及教师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剥夺了学生上体育课的机会,布置了更多的学科任务,学生为了完成文化课的课程,不得不占用更多的体育课时间来学习。有的初中学校虽然设置了体育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短缺,体育课已演变为“自由课”,体育教师本身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使得体育教学质量日趋下降。

(二)教师无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体育教学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集合—示范—模仿—解散。传统的程序化教学使得学生得不到重视,硬性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流程,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了配合应试教育,体育自然也是采取考试考什么,体育教师叫什么的情况,体育教师没有创新性。不仅阻碍了初中体育创新模式的开展,达不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创新体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改变教学模式

创新体育教育模式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换教学方法。首先是对教材的有效利用。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教材是辅助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的知识,有效的结合各种外界资源,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实际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其次要从教学内容上要有所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看上去很丰富,技术性也很强,可以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创新体育教育模式要求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了解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投其所好”,教学内容上更多地融入一些初中生喜欢的内容,只有抓住学生的喜好,才能更好地展开创新教育模式。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不应过度地灌输理论知识,要采取劳逸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一些创新性教学内容的融入,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最后教学方式至关重要,很多时候学生是喜欢教师的教学方式才会喜欢一门学科,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教师教学思路力求大胆、创新,灵活多样,富有创造力的课堂会使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对实现创新体育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有效利用周边资源

创新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有更多的优势,合理利用有效的物质资源能够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离不开对体育器械及周边资源的运用,比如说要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及反应能力,组织一些跨栏比赛,摇绳跑圈比赛。不定时安排一些球类训练或比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三)巧妙运用“游戏”教学法

初中生的天性就是爱玩,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展开创新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生爱玩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游戏法,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在玩时吸收知识,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乐于学。例如,学生喜欢玩篮球,在风和日丽的周末组织一场篮球比赛,教师先将篮球的基本技巧及方法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再打比赛的时候运用刚刚讲授的技术。评分规则:由投篮分数和技巧分数两部分组成,比赛过程中运用课堂讲授技巧次数多的可以加分。学生通过比赛不仅能满足他们玩的需求,而且很快能将篮球的技能掌握。丰富的体育游戏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保证锻炼身体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进而有效地开展创新体育教育。

(四)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根本

有效展开创新体育教育需要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时,总是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是从内心里想要去了解,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达到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鼓励,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优化,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体能测试中,初一(3)班的谢同学,在体育课上表现非常积极勤奋,主动参与教学,并且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有所进步,但是由于自身肥胖原因,1000测试时还是没有达到考核标准。我并没有直接批评他或指责他,因为我看到了该学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不能因为自身肥胖而打击他勤奋向上的态度。我同样给予他及格的分数以兹鼓励,不仅能够保持该学生积极的态度,也能让他更加发奋图强。在展开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很重要,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配合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不要遏制学生大胆的想法,要加以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在体育锻炼中实现创造性的突破。

三、总结

创新教育论文 篇六

对于创新概念而言,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里的“东西”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思想。这里的“新”,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改进升级的”。但是,无论如何理解创新概念,实施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人才,而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人格特征。

1.良好自尊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既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要有不同于常人的思考,对现有知识就要有独到的见解或者质疑,而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独立人格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在创新教育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人格层面,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包容和鼓励。只有宽容、民主、平等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具有良好自尊的学生反过来也会以宽容、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的创新活动都会得到尊重,而这种尊重反过来又会促进个体良好“自尊”的建立,从而个体的创新潜能就会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形成创新思维。

2.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早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就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十个“非智力”人格特征,即①独立性强;②自信心强;③敢于冒险;④具有好奇心;⑤有理想抱负;⑥不轻信他人意见;⑦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⑧具有艺术上的审美;⑨富有幽默感;⑩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在这十个方面中,与“自尊”有关的方面包括①、②、③、⑤、⑥、⑨六个方面。可见,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建立良好自尊对塑造“创新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良好自尊是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来源。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自信心就会减弱,从而会越来越关注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自尊心和爱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而拥有良好自尊的人,在探索新机遇的时候,即使遭到拒绝或失败,也有能力控制和减少恐惧感。从事创新活动,常常要面对这种新机遇,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此时就需要这种源于良好自尊的自信。

4.良好自尊需要可成为一种创新动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需求为五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四是自尊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创新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创新动机主要是受到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驱使的。而且严格地说创新动机是无法训练的,只能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而间接培养的。因此,作为一种创新动机,个体的自尊需要应当受到保护和尊重。在创新教育中,可通过人文学科潜移默化地加以培养。

二、自尊培养是创新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自尊培养就应当成为创新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那么,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培养良好自尊?

1.构建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为个体提供平等、民主、自由讨论的场所和时间,对于能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学生,要多鼓励引导,使得“爱提问”、“爱思考”的人受到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价值能够被充分尊重,个体的良好自尊也容易形成。特别是师生的人格平等方面尤为重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自尊培养的最基本途经。此外,当学生出现情绪低落或自卑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注,要充分相信学生自身的调解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施加思想教育。换句话说“,给他一点时间,他会好起来的”。这种运用个体的自我调解反馈机制进行的纠正,要好于那种“谆谆教诲”,也是学生独立人格成长的必由之路。

2.提供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特别是在不断失败中寻求成功的训练。自尊本身属于个体的一种“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却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提供给学生适当难度的项目,让他去体验,经过尝试失败和探索努力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三、总结

创新教育论文 篇七

【关键字】创客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在“互联网+”及大数据环境下,随着全球创客活动的不断开展,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与创新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被世界各国高校重视。高职院校内部共享的实验场地、硬件及耗材等实体资源,为校园创新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在高校内开展创新教育,拓展师生研发创新的新空间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我国是最早提出创新教育的国家之一,但目前高校创新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拟在高职院校打造优质创客空间、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建设专业的创客教育师资队伍,让教师充分利用智能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及服务。同时吸纳热衷创新、喜欢和学生交流学习的软硬件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兼职创客教师,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展基于实践和创新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将创新理念及创客运动倡导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的创新精神融入各专业教学过程[1]。

一、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以兴趣为导向的小组式教学

目前高校中多采用讨论式、项目驱动式等教学方法,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此大班教学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按兴趣划分为小组,在兴趣的引导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小班教学的过程中,能兼顾每位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之中,使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2.融入科研成果的验证式教学

钱伟长院士认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职教师在教课的同时也要做好科研,科研成果代表的是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对科研成果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2]。同时以传帮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研究工作之中,亲自参与项目研发的各环节,形成以科研实践带动教学的良好氛围。

3.以赛促教的探究式教学

高职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在“互联网+”的创新环境下,通过政府、企业的支持,校方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引导学生参与比赛,完成创新产品。同时在比赛中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使学生、指导教师和企业研发人员的智慧碰撞出新思路,新创意,积累更多的创新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其次,创新大赛深受社会风投资金的关注,获奖团队成员受到风投公司的青睐,一些创新项目得以转化和推广进入商业运营阶段。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3]。

4.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式教学

由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创新工作室,利用企业提供的硬件和学校的人力优势,实现了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让学生了解到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也解决了企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在创新工作室由企业硬件设备搭建的工作平台上,学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节省企业研发成本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二、教师对创客空间的参与

1.引导学生参与创新项目

在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总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产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努力营造的创新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成学生在现有环境中产生创新灵感,从而产生创新行为[4]。在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科研项目、软硬件环境、图书等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提出合理的问题,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引起他们探索的热情,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所创新。

2.辅助学生完成创新项目

提出问题后,对于问题的解答教师不必给出限制的范围,此时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团队,充分发挥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根据问题的难度和紧迫度列出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然后通过网络及图书等资源查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有些问题会被解决掉,有些问题会被否定掉,仍然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研究进度,划出一个方向和范围,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教师对于项目的难度要合理把握,太难,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易,会达不到培养效果。同时在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要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合作意识,通过项目的解决磨炼其意志[5]。

三、创新教育与专业的结合

1.建设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路线图,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经济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更好的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型人才。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类课程,可以更好的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配合高校创业政策为学生们规划自己未来的创业路程做出铺垫。对于专业课程上的融入,可选择项目类教材,使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设定自己的岗位,着重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同时邀请一线技术人员做课程助教,弥补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创新行为。

2.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印发了《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和《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目的是加快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组建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的教学团队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教师创新意识培训。第二,邀请企业研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第三,寒暑假组织教师去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调研[6]。只有组建起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团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从而更好的把创新精神传授给学生。

3.建设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各系部结合专业特点,创建了创新创客空间,3D打印工作室,VR工作室,物联网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创业平台。努力为师生营造创新氛围,同时开展社会服务,在赢得社会知名度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2]章文。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7(11);53

[3]李海波,旷晓霞。论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的价值与运用--高校创业教育系列研究之一[J].钦州学院学报,2015(12):46-50

[4]涂艳蓉。丁晓旭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J].现代交际,2013(1):209-209

[5]张爱勤。论教师在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的角色和地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8):5-6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创新教育论文范例(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创新教育论文范例(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372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创新教育论文范例(精品多篇).doc》
创新教育论文范例(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