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导读:教学评价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育评价论文 篇一
能,在系统的发展变化中,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学校内部教育评价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从结构上看,可分为以下几个要素(即子系统):
1.评价目标。又称为理想目标,是教育评价系统的导向系统。学校内部评价主要是为了改进教育者的工作过程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因而
应把提高工作和学习的过程质量放在首位。
2.评价指标。是评价目标的具体化,它应充分地反映评价指标的要求。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的重点也应放在过程质量上,以便让
评价对象随时获得工作与学习的有关信息,及时调整、及时改进、逐步提高。
3.评价主体与客体。学校内部教育系统的三大组成成分校长、教师、学生均应是评价主体,同时也均应是评价客体,这样才能保证反馈信
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4.评价方法。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评价者一般不属于专业评价人员,因而评价方法应兼顾科学性、可行性和教育性。
5.评价结构的处理方式。评价结果的处理方式直接关系着评价目标的实现,在学校内部,评价结果应主要作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了解工
作、学习情况以及改进工作的依据,而不应作为经济奖罚、提职晋级的直接条件。
(二)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的功能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所谓功能,就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在运动状态下所发挥的作用。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因而教育评价功能总
是随着教育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教育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各地的教育强调了一种选拔功能,教师和行
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各个重要阶段应淘汰的学生。"教育评价的目的是"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这时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鉴定功能,即对教育成就、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把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对象评定等级、区分优劣的依据。本世纪6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教育评价的目的不再主要是鉴定和选拔,而?quot;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教育评价的功能也相应地转变为以导向、激励和调控等教育功能为主。所谓导向功能,主要指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方向性。我国的教育评价是以国家教育方针所确定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为依据进行价值判断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要求,因而可为教师和学生指明教与学的奋斗目标。激励功能,即教育评价具有激发行为动机,调动积极性的功能。评价可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不足,激发起改进和提高的内在需要与动机,增强信心,努力改进工作和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所谓调控功能,又称改进功能,指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反馈的原理,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达到及时强化正确的教育行为,及时调整、矫正不当的教育行为的目的,从而使教育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
建立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者的素质,调整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过程;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鉴定学习成
绩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挖掘学习潜力,为学生接受终生教育、实现终生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的功能应以导向、激励调控等教育功能为主,以鉴定功能为辅。
上述各个要素(即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就构成了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这些要素在运动状态下所发挥的作用,就构成了学
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组成要素的及组成要素联系形式的变化势必引起系统结构的改变,而系统结构的改变又必然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
二、目前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认识不清。
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1997年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目前仍有13.4%的教师和31.3%的校长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因而没有把
搞好教育评价作为反馈信息,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还有部分校长、教师认为自己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搞评价,把日常工作与评价工作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认为评价是游离于日常工作之外的事情。
(二)评价系统结构不合理。
校内评价系统包括对校长、教师、学生的素质的评价及他们的工作、学习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的评价两部分。目前,从结构来看,还主
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即校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或者是校长(评价)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不仅未形成信息反馈网络,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评价系统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系统的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决定的。由于目前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结构不合理以及对教育评价的目的认识不清,教育评价的整体功能未
能充分发挥,只是部分地发挥了评价的鉴定、选拔功能,而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主导功能即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的改进措施
改进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应在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功能的基础上,以优化评价系统的结构为重点和突破口。
(一)变鉴定式评价为交互式评价
即变原来的"上级"对"下级"的鉴定式单向评价为"上下级"之间相互评价的交互式评价。
首先,这种交互式评价应表现在系统内相邻成分的相互评价上,即校长(评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这样,两个相
邻成分之间(校长、组长之间;组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评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回路,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他就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对象,即他既是评价主体,同时也是评价客体。校长也不例外。而原来始终是被评价对象的学生也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实际是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了。相邻成分的相互评价应是校内交互式评价的主体,因为他们之间平时的联系最多,相互最了解。
其次,这种交互式评价也可表现在非相邻成分的相互评价上,即校长与教师之间、组长与学生之间、校长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上。从
理论上讲,成分间间隔的距离越远,评价的难度越大。如校长评价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比较容易,要准确地评价全校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教师就比较困难,而要准确地评价全校几百、上千甚至几千名学生就更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只是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如校长通过听课,评价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质量;通过座谈等形式评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质量。而教师可通过面谈,学生可通过信箱等多种形式把自己对校长的评价反馈给校长,以利于校长改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这些评价方式尽管形式各异,有时却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学校内部评价应以自我评价为主
在自我评价中,"我"是评价者,同时又是被评价对象;"我"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客体,是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评价。自我评价可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他人评价做准备的自我评价,即在他人评价前(特别是在领导评价前)严格按照与他人评价相同的标准所进行的评价;另一种是评价者依据评价原理、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可以自己确定)和评价目的主动评价自己工作或学习的过程或结果。我们更提倡后者,因为①它更能充分地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②标准和目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确定,不受外界的控制和约束,同时又有较强的针对性。③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简便易行。④可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操作,机动灵活。⑤信息反馈迅速,便于及时调整、及时控制和及时改进。
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认为:教师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要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从而通过评价变管理中的"他控"为"自
控"。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开展了"四自"活动,这"四自"是①自选内容,即自己选择教学内容;②自请听课,即自己请学生家长到校听放心课,自己任意请其他教师和领导听课;③自看录相,即电教组把每一位教师的课录制下来,课后自己安排一节课时间看录相;④自己评课,自己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写出评课报告。这种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校一位教师看完自己的授课录相后说:"自己上课时胸有成竹,课后感觉良好,认为是一节较成功的课,但看完录相后,从教育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发现许多不足的地方。自己很不满意,应当改进?quot;这是一个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既能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比教师互评和领导评更能使教师心悦诚服,促使教师在完全自愿中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校内部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形成性评价又叫过程评价或进行型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并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它可以即时掌握工
作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或者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类型以及学习困难的原因,便于及时改进,所以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反馈调节矫正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特有的反馈作用,必须要求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才可能经常进行,反馈与矫正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改进的成效。二是必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突出在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形成性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应认识到:
1.评价并不是游离于日常工作之外的。不少校长和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非常紧张,根本没时间搞评价,若搞评价也只能到期中或
教育评价论文 篇二
在历史上,对评价的理解有几次重大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内涵的深入和外延的扩大的过程,但直到近段时期,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人们才认识到评价是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它与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导向性的影响。由此可见,随着对“评价”认识的逐步深入,评价的作用更为明晰,指导性也更为科学。
由人们对于“评价”概念的认识,可知“评价”除对绩效的认定外,还包括其他三个目标——判断质量、诊断问题和引导学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普遍意义上评价的四项目标。将普遍意义上的评价目标应用于教育领域,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教育评价主要有:鉴定和记录、激励和改进、可持续导向、管理和研究四项功能。完善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提供并掌握信息、做出决定并促进发展的过程,评价的最主要目的是提供教育培养状况的准确信息,促进教与学的改进。从根本上讲,评价就是帮助、激励和关心:帮助学生,让他们看清自己的方向;激励学生,让他们的潜力被最大化的开发和挖掘;关心学生,让他们更好的成长。教育评价的四项目标带来教育的“规模效应”——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成长。
二、传统评价方法及其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多采用量化检测性评价方式,根据培养对象的学业成绩、获奖等级来进行加权计分,优点是内容细致,整个评价过程简明易行,但人才培养活动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和个性化等特点,要对这一复杂社会过程和生命成长历程进行价值判断,量化评价实在有些勉为其难。因而传统的评价难免存在许多弊端,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陈旧的量化评价方法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对结果的评价上,鼓吹“结果决定论”,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忽略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个性化发展,甚至使学生产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一切行为以拿证为目的”的错误想法,将培养和评价工作本末倒置,将教育评价的导向引入歧途。
第二,目前的教育评价往往使学生产生抵触和防卫心理,其表层原因是因为教育评价总是与评优联系紧密。深究这一现象的实质,乃是传统的结果式教育评价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忽视学生主体性,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测评人的评价和填表,根本不清楚评价的深层功能,更看不到对自身发展的好处;测评人只重结果,学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过程中的努力也无法体现。三、何谓过程评价
以总结性为中心、注重结果式的教育评价,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等人提出了新的评价观。克龙巴赫认为,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以此强调评价的改进功能,认为教育评价是“为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斯塔费尔比姆也强调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他在和欣克费尔德合著的《系统的评价》中,进一步指出:“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
正如斯塔费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过程评价应运而生。而关于过程评价的论述也层出不穷。究其实质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学者李建平和王秋红认为,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即时、即地”的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积极意义在于: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师生关注、认识和把握如何改进学习的实际微观过程。而如何确定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将过程从整个发展中剥离出来则亟待解决,并且存在将“学习过程”形式化和规范化的威胁。第二,质性评价的过程。过程性评价是基于“过程性的观察为主”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评价”。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和质性评价方法,但实际操作中非智力因素如何表现是存在的问题,并且可能将学习效果的评价排斥在过程性评价之外,忽视了二者的整体性。第三,教学诊断、调节的过程。这种看法认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重视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了监测发展,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但却容易混同于形成性评价,容易在教与学的主次中迷失方向,并由于忽视了对学生通过何种方法成功的评价,而导致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评价的缺失。
总之,过程评价强调“即时、即地”监测学习过程,引导师生关注、认识和把握如何改进学习的实际微观过程;关注非智力因素,监测情商发育,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评价;重视阶段性成果,监测发展,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其内核是实现从检测到监测的转变。
四、过程评价的优势
过程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通过内外结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使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交叉、融合,使评价主体与客体互动、整合,全面评价学习的过程、效果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实现价值判断、过程反思与促进发展三方面的目标。
在实际的班主任教学管理中,通过一段时间小范围的选用过程评价的标准,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指标,制定不同的评价层次,让学生定期提交过程记录,根据质量进行评价,我们发现,过程评价可以很好地引导初中生关注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挥,具有测评和培养的双重功能。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志向和喜好,自由参加各类活动;对班主任而言,了解学生个性与发展轨迹,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并且可以积极地开展思想道德自评,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道德水平。
过程性评价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全面与深入:全面理解教育目标和评价本身,全面发挥评价的各种功能;采用包括质性评价在内的多种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习质量的评价层次更高也更深入。第二,灵活与及时:不过分追求目标的标准化、方法的规范化、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以及评价环境和程序的正规性和严肃性,利于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与教学同步进行,评价和教学相互交融,可及时发现问题,改错纠偏,有良好的导向功能。第三,连续与互动:变传统的间歇式评价为连续的、与学习过程相互交融的评价,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利于学生的发展。第四,发展性与可持续:把学会评价纳入课程的目标,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的评价观念。
但也不能过分夸大过程评价的作用,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以过程导向型评价为主,结果导向性评价为辅,二者结合,扬长避短,以期优势互补,构建出货真价实而又具有实际意义的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初级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摘要]一个正确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石和灯塔,既标明人才培养的目标,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发展。这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的初中生而言,十分重要。而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初中生教育评价机制方兴未艾,如果能及时引入过程评价,实现从检测到监测的思路转变,对于我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评价论文 篇三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崛起。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系统各方面日趋成熟。然而,作为衡量这种新型教学系统服务质量核心的远程教育的评价体系还有不足之处。文章以网络的自身特点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为基础,简要论述了可以应用在远程教育方面的一些评价策略。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协商(合作、会话)活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习者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合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
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主动探索、协作交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教学平台。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实现了双向交互、实时多点交流、广泛的传播、快捷的数据信息收集等多种功能,以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支起了技术框架。那么,在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下,如何进行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呢?以下从几方面谈谈开展远程教育的评价策略。
1开展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年终评定等。总结性评价用于指导、采纳和沿用方案方面的决策,它更多地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意在获得教学工作总效果的证据。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像建构主义学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反馈及时、管理方便、省时省力等优良特性,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跟踪监控、检测、指导。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就是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应变能力甚至情感、家庭情况等,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相应给出建议和补救方案。此外,为了使远程教育更有针对性、预见性,还需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置前评价,被安排在教学设计前,是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学习策略的依据。依据置前评价的结果,学习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2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溃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远程教育强化了学习的自主性,为自我评价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如集成化的学习环境,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等,使学生和学习结果之间有了更直接的联系。当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而学习者之问的相互交流、协商、评价,可能引起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文化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思维的碰撞,这有助于他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3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
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往传统教学的评价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却无视不同学生各异的特质、情感和学习风格,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远程教育的出现顺应了个性发展的需要,为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远程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运用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者潜意识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众多更具特色的学习个体融于网络学习这个大环境中。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丰富了远程教育的评价手段,具有多项测评功能的评价系统的实现已不再是梦想。
4根据评价目的和标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目标与测试标准是否一致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参照标准越是接近教学目标,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越接近理想的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具体化了的评价标准。作为一种规范,评价指标体系是明确的、可测量的、可被观察到的。
教育评价论文 篇四
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这是毫无异议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一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低,教学效果也很差,然而,有的学生由于个人的勤奋努力学习,平时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者由于家长的得力辅导,他们的学习成绩很高。也有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较高,但少数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愿努力学习,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差。一个教学质量很好的教师和教学质量很差的教师,他们遇到不同的班风、学风和学生整体面貌差距很大的班级,同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取得不同的成绩。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当然有责任教育学生,但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光靠任课教师是完全不能解决部分学生不愿学习的问题的。这个问题需要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风教育、班主任工作、团队的活动、家长等几个方面综合治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质量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就要深入分析研究形成不同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师工作的不同质量做出准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公正的评价,也才能增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公平竞争力,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果学校管理者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和个人的私情及利益关系为出发点,光把文化成绩作为唯一的依据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就会使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些思想品质低劣、师德差、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低的人,搞投机钻空子,而让那些思想品质好、师德高、具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和奉献精神的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二、近年来
学校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出现的不公正、不科学、不符合教师本人实际和学生实际的、片面的、错误的评价,导致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不公正、不科学、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错误性评价。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片面性的错误评价,导致了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这就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给教育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大力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极大付出和在付出中取得的成绩,要得到符合客观事实的评价,得到公正的认可。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彻底改变唯分数论这个不客观、不符合事实、不科学的评价模式,要始终按照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评价原则,以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公正公平为前提,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对教师做出公正科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论文范文 篇五
目前,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已具有了多元性,但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五轻重”,即重量轻质、重结果轻过程、重奖惩轻发展、重评价轻改进、重体系轻制度。
二、四变———制度构建的观念转变
制定合理的系统的细化的中职教师教学质量多元评价制度势在必行,首先要实现四个观念的转变。
(一)变统一为灵活
对文化课、专业理论、实践课的教学质量评价,不能采取一把尺子衡量,各种课程类别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不一,应该在大方向下有细化、有针对的评价内容。对于教师的评价,大方向可以涉及教学态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诸方面,而不同课程类别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不一;对于学生的评价,大方向可以涉及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结果或各种能力等,而不同课程类别的具体内容也不一。另外,教学存在动态性,经常会出现新情况、新变化、新发展、新改革,评价制度也应有一套与之适应的完善制度,逐步增删评价内容,实现对评价的再评价。
(二)变单一为多样
中职教学质量的多元评价制度,不仅体现终结性评价,还体现过程性评价;不仅体现师生、学校评价,还体现自评、第三方评价;不仅体现结果性评价,还体现发展性评价;不仅评价教学或学习成果,还评价教学或学习态度、行为。
(三)变繁琐为整体
中职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自然显得繁琐,如何变繁琐为整体呢?策略为各评价主体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运用相同评价内容(标准)评价教与学的过程,进而将各相关制度明确化,做到内容体系化促进制度整体化,运用制度化推动体系化。
(四)变形式为实质
多元评价得到提倡并实施,确属改进,但往往流于形式,以形概质,这就需要制度化,对制度实施督导,让评价做到实处。评价也不是评价结果,关键在于对结果的处理,利用结果改进教学,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发展。
三、四化———评价制度构建的原则
中职教学质量多元评价制度构建的原则涉及到“四化”,即保障化、整体化、细致化、动态化。
(一)制度保障化
多元评价制度的制定应起到规范作用,进而起到促进、提高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制定有关制度落实的保障制度,如多元评价制度的落实责任制等,明确评价人员的评价职责、追究职责,同时,制定显化评价过程的流程制度。另外,为了保障制度制定的科学顺利,也要有一定的保障机制,如明确制度建设领导小组及职责、具体制定主体职责、制定程序、确保制定经费及时到位等。
(二)制度整体化
制度整体化是指将多个评价主体依据多方面的评价内容运用多样的评价方式的评价整合为一个系统,这是多元评价制度的主体部分。
1.从整体上看,横纵结合。
横向为是从时间即教或学的过程进行评价,纵向为从方式、内容的角度进行评价。横纵结合就是在教或学的过程这一横向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及相应评价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制度。另外,纵向还表现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相互纵向渗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涉及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过关率等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涉及教师组织的模块测试(即阶段性测试)、学业水平测试等。
2.从过程上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例如,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定随机评价制度(用于常规评价)、定期评价制度(用于结果评价),用这两个制度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及结果。再如,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制定平时表现评价制度、模块评价制度(等同于阶段性测验)、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等,用这三个制度规范对学生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
3.从内容上看,态度、方法、行为、能力评价相结合。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涉及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业务水平、上课、备课、科研能力、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等。这些内容贯穿在教或学的过程中,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中都有体现,且按照一定的比重连成一体。
4.从方式上看,自评、互评、师生评、督导评、专家评、企业评等相结合。
渗透到教师的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学生的表现评价与模块评价等中去,尤其注重第三方评价。不同评价主体,能够从不同角度发现不同的优点及问题,有利于更客观的评价教师与学生。
5.从目的上看,注重评改相结合,共性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评是为了改,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应注重评后反思、思后举措、行后再评的循环性评价;学生既是社会中的个体,也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评价应注重共性化的学业水平测试,也应注重个性化的模块测试(即阶段性测试)。
(三)制度细致化
在制度整体化的基础上,对各个评价部分要细化。对不同课程类别的评价制度要区分,对不同形式、不同主体、不同内容的评价制度要明确,对评价制度的落实责任制要详细,对制度的再完善制度要完善。
(四)制度动态化
任何一个评价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完善,才能趋于完善。多元价制度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空间性,允许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允许评价内容的机动性等。在制定整体的制度、细化各制度的基础上,应考虑这个方面,在评价制度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留有再完善的空间,如撤换陈旧的评价内容,增加新的评价内容;采取加分制增添新出现的内容等。
四、三制———制度构建的内容
根据以上所述,中职教学质量多元评价制度可以分为管理制度、教师教学质量多元评价制度、学生学习质量多元评价制度三个方面。管理制度侧重管理层,为后两个制度提供保障,做到公平、合理;教师教学质量多元评价制度侧重教师层;学生学习质量多元评价制度侧重学生层;教师制度与学生制度又有所渗透,相互促进。
(一)中职教学质量多元评价管理制度
中职教学质量多元评价管理制度,为多元评价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效保障。多元评价管理制度分为制定保障制度和实施保障制度。制定保障制度涵盖制度建设领导小组责任制、制度制定责任制、制度制定流程制;实施保障制度包含制度组织管理制、评价人员追责制、评价使用制、评价结果使用制、评价流程制等。
(二)中职教师教学质量多元评价制度
按照思路制定总的《中职教师教学质量多元评价制度》,规定评价阶段(时间点)、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比例、评价具体内容等,进而细化其中的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座谈制度、教师谈话制度、课堂抽查制度、随机听课制度、家长评价制度、企业评价制度、定期评价制度(含自评、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
(三)中职学生学习质量多元评价制度
按照制定总的《中职学生学习质量多元评价制度》,规定评价时间、主体、内容、方式、比例,针对文化课、理论课、技能课有所不同,同时,明确平时表现评价制度、模块评价制度、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等,对其中使用的各种评价细化为学生自评制度、学生互评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督导评价制度、实习评价制度等。以上就是在对目前评价现状的研究基础上,从制度构建的观念转变、原则、内容等展开论述,旨在构建合理、科学、系统、灵活的中职教学质量多元评价制度。
五、结语
教学评价论文范文 篇六
我们进行教学评价时,首先要看教师导演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高涨,学习内容是否适宜,学习方法是否贴切,学习方式是否合理,学习效果是否明显等等。而不是教师表演下对学生有多大的吸引力。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高宝芹史翠林辽宁省机电工程学校摘要: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教学评价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提高。改革中职教学评价方法,促进中职教学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主题词:中职教学评价方法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实际上应该是个导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与做事。
二、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
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方法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应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思维,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现状,构建开放型的“大实验实训”环境,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在实践教学中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围绕实践教学设备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在教学既不能弱化某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强化某一方面,应该有机融合在一起,因此教学评价也要注重完成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评价方法
要重视课本内容的二次开发中职学校在教材选择上,可以说,一个学校一个样。这一问题的存在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各个出版社都出版各种专业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千变万化。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千差万别,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教材都不能够满足教与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评价时,就要考虑教师备课是不是简单的备教材。这就要求教师首先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然后在领会学科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不是课本上的,只要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就可以,也就是说现在的教学需要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水平代表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代表着教师是经验型教师还是研究型教师,预示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和专业发展前景。同时要求教师的工作需要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不仅有利于一节课的教学,也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关注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四、教学评价方法应鼓励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课堂秩序,“学生安安静静听课,老师认认真真讲课,只有教师一个声音”成为教师调控课堂能力较强的体现。现今,各国在职业教育中,采用了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普遍采用“双元制”;北美及其它一些国家的“能力本位教育”职业教育模式;国际劳工组织提倡的“三重三轻”的现象;日本自80年代开始在东京都等地应用一种名为“采用单元作业方式进行个别训练(简称单元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等。无论哪种模式教师已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和推动者。以上各种职教模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体现了现代个性教育的特点。这些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生“会学”,也就是教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了独立自主,平等,合作,对话的意识,使学生长大成人后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主人翁责任感,参与社会决策,与他人友好相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因此鼓励教学评价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关注了教学的即时价值,也关注了教学的长远价值。
五、教学评价方法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过去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中,出现了很多令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不满意的评价结果。比如以一堂课的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唯一依据;以期末的一次考试作为学生的评价结果;当学生走向社会,展现出来的一切素质都不能令人满意。应聘时,初次见面的问候省略了,回答问题的礼貌没有了,更为可怜的学过的专业知识答得驴唇不对马嘴,这怎能让招聘单位满意,这样的中职学生怎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评价中,一定要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评价。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过去对于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对于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的评价,间或对于学生的考核。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第一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我们中职教学的目标;其次才是教师,教师能否引导好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不久如此我们还要对中职学校进行评价,评价该学校培养了这样的合格人才。
(二)评价客体多元化。对于学校的教学评价,我们不仅要学校内部进行评价,而且更离不开外部的评价。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评价中更要重视校外的评价,更要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更要以是否培养了合格的人才来建立评价方法。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我们在教学评价中,从内容上不仅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评价,也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以此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评价可以采用现场评课、录像评课、调查学生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可以采取口试、听力测试、笔试、非测试型形成性评价等多种方式。
教学评价论文范文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58-02
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素质教育成为了主流[1]。在素质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又是重要的一部分。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型社会的一个需要。因为大学生是人才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培育状况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状况,影响着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说,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必要的。此外,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必须的。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身是一种教育,因此它同样具备普通教育的课堂性,会有第一课堂这个主要的阵地。从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拓展第二课堂,并且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二)促进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培养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注重知识的储备,同样也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状况。因此,高校应该系统、客观地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应该具备的一些主要素质进行一个分析,然后根据市场的情况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状况进行调整[2]。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因此师资队伍的状况尤为重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素质养成起到影响。在高校,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很少,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队伍,而是由辅导员、团干担任这部分的工作。非专业化的一个队伍从知识层面上就不能更好地保障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还需要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用以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教育地更好进行。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应该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导向性
科学性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评价的体系不够科学,那么评价的结果就会失真,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导向性则是要求这个评价的体系应该有明确的引导方向,能够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目的进行引导,从而使得评价的结果能够对文化素质教育起到引领作用,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评价体系的一个存在价值性原则。如果评价的体系不具备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就会失去评价的意义,所得到的结果也不能更好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有的评价体系过于追求形式化,使得实效性不明显,操作起来也不切实际,最终的苦果只能由大学生来承担[3]。
(三)基础性和全面性
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基础性的教育,是促进全面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凸显基础性和全面性,保障基础性的东西能够得到良好的运行,同时又确保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全面性,能够跟得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果评价的体系失去了基础性,那么学生的成长就是根基不稳的。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树立文化素质教育观念,完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是进入21实际以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素质教育和过去的应试教育是相反的,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和观念的影响,高校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存在着不够重视的情况。不少的教师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只要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观念使得高校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试想,素质教育都得不到重视,那么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可想而知也不会乐观。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角度来说,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决定这个评价体系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评价体系科学性缺乏,那么就不能对文化素质教育做出客观且有效的评价,从而也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三)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公平、公证、公开性将决定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性。我们不可否认作为一个评级方式,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主观的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建立一些科学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能够较好地促进评价方式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行。如果评价方式缺乏了公平性,那么就会破坏了教育的平等性;如果评价方式缺乏了公正性,那么所得的结果就会失去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意义,不利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甚至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四)建立评价的反馈机制
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评价目的不是在于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一个评价和衡量,分出高低,而是让学生通过评价的结果对个人的情况进行一个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进行巩固和提高,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清自我,进行不断的提高,同时也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增瑞,商闯。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11,(08).
[2]李\庆。浅析当前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3]赵燕。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4).
[4]刘韵凤,敖鹏翔。浅谈构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评价体系的意义和目的[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6).
收稿日期:2016-10-10
教学评价论文范文 篇八
1.1教学质量评价不完善
原有的教学质量评价都是他人评价,缺乏教师本人评价。教师本人评价过程也是一种反思过程,反思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康发展。中职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培养的学生怎么样,社会、企事业单位最有发言权。加入社会、企事业单位评价,深化校企合作,才能改变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与中职课程内容陈旧,知识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实现促进中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
1.2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就学生评价而言,以往的学生评价仅在学期末进行,最终老师看到的只有分数,注重的也只有分数,从而这种终结性的教学评价不利于提升教师发现问题、改变问题,对教师的成长起不到促进作用。原有教研室主任、督导组评价仅在学期末对教师进行终结评价,即忽略了日常教学检查反馈,又反映不出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劳动与付出。
1.3偏于教,忽略学
原有的教学质量评价注重评价教师教的怎样,忽略了学生学的怎样,学生学会了没有,学的知识过不过时,是不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知识。
2现代中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情况,我校构建了现代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新增加了教师自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社会、企事业单位评价,完善了学生评价和教研室主任督导组评价,加上原有的同行评价,形成的评价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分别权重为:学生评价40%,教师自评10%,同行评价10%,教研室、督导组主任评价20%,学习效果评价10%,社会、企事业评价10%。
2.1新加入的教师自评和社会、企事业单位评价
(1)教师自评。教师自评[2]旨在提高教师的自我认识,从而提升自我,提高教学质量。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30分,包括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内容;专业知识方面30分,包括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内容;专业能力方面40分,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内容。总分100分。(2)社会、企事业单位评价。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要进入社会就业的,企事业单位是检验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各个教研室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人员、行业专业构成第三方评价,就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个方面,同时,参考学生的考证率、就业率、就业底薪、企业的认可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满分100分。
2.2完善学生评价和教研室主任、督导组评价,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
(1)学生评价。学生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期末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价定质,每班聘请一名教学信息员,每天填写教室日志,每学期中,举行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根据学生反馈良好、合格、较差,系数分别为1.05、1、0.95。期末学生测评定量,分教学态度、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效果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态度方面20分,包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态度认真、因材施教等内容;教学组织方面20分,包括维护课堂秩序,组织管理学生、下班辅导答疑等内容;教学方法方面20分,包括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启发、重点突出、联系实际、课堂气氛等内容;教学内容方面20分,包括熟悉教学内容、内容新颖、讲授准确,布置并认真批改作业等内容;学习效果方面20分,包括专业认知、情感认知、个人成长、知识获得等内容。学生评价分数=期中学生评价系数×期末学生评价分数,满分100分。(2)教研室主任、督导组评价。教研室主任每月对教师从教学态度、备课情况、上课情况、作业情况、辅导情况、考试考查、实验实训、教研活动等方面进行测评,权重70分。督导小组成员每天对教师的教师态度、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评价,权重30分。满分100分。每月公示一次,学期末进行统计。
2.3“教、学”同评,继承同行评价
(1)学习效果评价。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已就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在技能试题库建立的基础上,技能考核成绩权重70分;国家、省市、学校技能竞赛成绩权重30分。满分100分。(2)同行评价。该项工作由各教研室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主要从听评课和教学研讨两方面进行。听评课方面70分,教研室组织包括教学管理部门在内,至少1/2以上本专业教师参加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推门听课,对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等;教学研讨方面30分,教研室组织本教研室成员的教学研讨中,学识渊博,注重把自己的教学新法和技术向同行传导,或者积极学习,注重自己的知识更新,这种评价方式可强化教师间的合作和研讨意识。总分100分。
3结论
教学评价论文范文 篇九
“以学论教”的具体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呈现的五种状态: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以下分而述之。
一、从学生的情绪状态考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及其目标实现程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发展,更要重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获得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此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卓越和崇高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实现与否,在课堂中的外在表现就是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是否对所学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是否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能否自我控制和调节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的意愿的动机是否持续增强。我们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表现感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获得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学生也在这样的积极情绪状态中得到智慧的启迪,丰富情感,磨砺思维,从而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有智慧、有作为的幸福快乐的人。很显然,学生这样的课堂学习的情绪状态,反映的是教师教学的成功和有效。
二、从学生的参与状态考查教师教学的内容组织及呈现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考查学生学习的参与状态,主要观察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参与的深度和参与的广度。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踊跃发言,所谓“小手直举,小嘴只张”的热闹状态,而且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思考是否深入,是否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深度则体现在学生的参与行为是否只是表面化的,有些学生虽然也配合老师的问答,但只是听命令式的条件反射,并不是真正地参与学习。有效的学习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等,往往有以下具体表现: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积极运用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可以观察到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学习过程中有实质性的思考、表达、讨论,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己能够制订进一步学习的计划,协同老师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试。而考察参与的广度则可以看“学生自主活动和学习的时间有多少,学生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的人次有多少;是否全体学生参与了学习,是否投入了学习的全过程”,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参与活动的感官种类应该包括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总之,一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语文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成功设计并组织施教的能力。
三、从学生的交往状态评估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水平。
以往评价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水平更多地是看课堂纪律,但课堂纪律只能反映整体情况,甚至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教师严格的课堂管理手段和强有力的课堂调控能力就是保证教学有效的必要前提,事实上这是片面的。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形式,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需要通过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来完成。因此,评估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水平,就可以从课堂上学生的交往状态这个角度来衡量,可以看学生之间是否有良好的合作;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能否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能否针对学习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是否顺畅,信息反馈是否及时;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的交往是否处于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状态,交往的气氛是否民主、宽松、和谐,学生在交往中是否普遍能畅所欲言,是否提出新问题和新观点;学生的奇思妙想是否被嘲笑,教师的评价是否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些具体的课堂交往行为和状态都将展现一个教师民主平等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也体现教师管理课堂的真正内涵。
四、从学生的思维状态衡量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评价学生的思维状态,要考查学生在课堂上学生能否围绕重点的问题积极思考,是否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批判性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否体现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答问语流畅和有条理、有个性也表明学生思维的缜密和灵活度。总之,不仅仅要看老师思考了什么和怎么思考,更要看学生思考了什么和怎么思考。
五、从学生的生成状态判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教学评价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