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做法研究范文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做法研究
所谓“诗言志。”《荀子》中有载:“志,从止从心”。“志”在古代的写法上面是停止的“止”,下面是“心”。因此,志,就是指停留在心头上的东西。所以,诗歌最初是用来抒发个人感情的。学生学习诗歌,就是要走近诗人,聆听诗人的心声,领会诗人的意图,体会诗人在诗中用艺术化的语言所传达出的一种情感,从而接受来自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熏陶,并转化为自我修为的营养。
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是对古诗进行的一种再创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准确理解古典诗歌的内涵,界定诗人的情感基调,是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基础。
下面对古典诗歌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几种做法加以论述。
做法一:诵读法
古人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足见朗读诗歌的重要性。明白了朗读的重要性之后,很多老师自然利用早读,课前5分钟等时间来安排学生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
有的老师更是别出心裁,紧紧抓住诗歌的音乐性这一特点,将古典诗歌与音乐巧妙的结合起来,让配乐为学生的诵读推波助澜。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乡情、别情”等相关情感方面的古典诗歌,有的老师就会选择《故乡的亲人》这首歌来配乐,让学生来诵读与之相关的一些古诗,诸如《逢入京使》(岑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次北固山下》(王湾),等;另外,一些经典的乐曲,如班得瑞所创作的轻音乐(《春野》),二胡曲(《二泉映月》)、钢琴曲(《献给爱丽丝》)等,常常会成为首选配乐。主题较悲凉的古诗就选择低沉之乐,主题较喜悦的古诗就选择欢快之乐。这样,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学生一面聆听动听的乐曲,一面有感情地诵读典雅的古诗,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
然而,这样的诵读常常有它的不完美之处。比如:有些学生有口无心地读,或者根本就是滥竽充数;有些学生读出来的声调平淡而且单板;有些学生的朗读与诗歌本身的情感不相融合,声调忽高忽低,与配乐的基调大相径庭。显然这样不完美的诵读只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而已。可见,学生缺少对诗歌的正确理解,不能很好的体会诗人的情感,形成这样的诵读现状自然与老师的初衷相违背。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有声调的语言,声调的作用除了区分字词之外,还可以恰当地表达情感,尤其是古典诗歌中的声调的使用,是很有讲究的。诗人常常在古典诗歌中精心地安排平仄声调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在不断起伏的字符中得到有效的传达。所以,老师一定要有效地利用好汉语声调的这个优势,让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古诗。教师可以自己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跟着录音来进行仿读。模仿是学习的一个法宝,很多语言的语感都来源于模仿,这个道理自不必讲,汉语语音语调的模仿对于学生学习古诗也是很有效的。与其自己去一遍遍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来读,不如直接让学生来模仿正确的朗读。模仿一遍比强调十遍也许更有效。当然,方言的负迁移也是我们在教学当中需要注意的。我们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方言发音的影响,常常会在默写中出现一些错误。例如:在学生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时,受前鼻音和后鼻音分辨不清的影响,就会在第二句的首字上出错,默写时将“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字写成“引”;此时,教师在让学生不断深入理解诗句含义的同时,就需要不断纠正发音。久而久之,学生在古诗诵读的能力方面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做法二:分析法
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得它外面的皮壳子,又识得它里面的骨髓,方好。”要想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解读古典诗歌的“骨髓”,分析很重要。即借助于对诗句、作者的身世、写作的背景等内容的分析,这样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诗句的同时,产生自己的想像和联想,从而对古诗有较好的定位。
常规的分析法,就是老师让学生将古诗读上几遍之后,就开始逐字逐句的分析,其间还夹杂着对作者身世的介绍。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基本把握古诗的内涵,然而,深刻性就值得商榷了。所以,接下来,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巩固背诵,也许还会有许多当时没有听明白的学生,由于对诗句理解不到位,而出现诸多的默写错误。
单纯的分析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古诗的愿望,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讲课,之后再举行一定形式的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古诗,从而得到不断的积累,这样的做法也许会收获更多。
做法三:联读法
通过前两种方法的分析,我们发现,古典诗歌的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联读法可以为古诗教学提供更广的发挥平台。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联读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总结如下:
(一)以活动的形式实现联读。
第一步:进行诗歌横联,列出依据。
让学生先将当册书中所出现的所有古诗放在一起,打乱顺序,然后进行重新的排序。从接受者的角度来对古诗进行横联,归类的标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相同题材横联;⑵相同意象横联;⑶相同诗眼横联,等等。这个过程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学生自主的完成之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将意见不一致的诗歌再进行第二次的横联,最后,老师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将横联好的诗歌按照新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这个做法我称之为“收心”。
古诗讲究静心、内悟,这与当下快捷、多变的信息文化是不一致的。要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我们就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肯定学生自己的个性体验。学生为了将古诗进行正确的归类,拿出自己的见解,就不断地开动脑筋,查询相关资料,列出横联依据,自然而然地在竞争意识中走进了古诗。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学生的正确识记古诗打下了基础。
第二步:进行古诗诵读,写出体会。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在大声的诵读中加深对古诗的认识,从而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之生的记诵。为学生能够正确的默写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提倡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将古诗的诵读与自己的写作联系起来,写出自己的诵读体会。根据所读诗歌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己创作一首新的诗歌,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联想画一幅画,还可以由诗中的人或事想到的生活中的某些人或某些事,从而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古诗与自己现实生活的连接点,读与写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的古诗学习不再单薄。
第三步:展开诵读比赛,提升能力。
这个环节带有一定的总结性,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蕴含的美,包括语言美,也包括节奏美。要让学生知道凝练的古诗语言中有无限浓缩了的美。古诗学习练就的是一个人的修养,而并非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默写而已。因此,我会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对古诗的朗诵,以自己横联出的古诗为主,当然,在内容上不只局限于对当册书上的古诗,也可以拓展到课外的古诗,一定要自己配乐,自己设计朗读的语音语调,态势语,等,更重要的,是每人要诵读同一主题的诗歌最少三首,多者不限。大约准备一周的时间,这节古诗联读朗诵比赛课就可以展示在学生面前了。
古诗的诵读是对学生一个极大的考验,也是一种挑战。同学们自己选择、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我想对古诗的熟悉与热爱程度已经在不断加深了。来自古诗的熏陶、来自同学间诵读的熏陶,已经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同学们的心灵了。也许,在不经意之间,还能拨动某些学生内心深处那根艺术的弦呢!
(二)课中诗歌联读的运用。
余映潮老师说:“联读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苦与享受的过程。它需要优选内容,巧选角度,精选材料”来完成,
以余老师的课例来看,在岑参的《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的联读教学中,他提供了以下多种角度:第一,岑参诗联读。第二,吟雪诗联读。第三,送别诗联读。第四,边塞诗联读。第五,诗行体诗联读。第六,军营诗联读。余老师尤其推崇“边塞诗联读”为更好。从“内容组合、文化内涵、异域风情等方面都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诗歌中感受到什么是边塞诗,感受祖国古代边塞视野的辽阔。”这也是诗歌联读教学带给学生的宏阔大气的课堂风格。
总之,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巧妙地将诵读、分析、以及联读的方法结合起来,从而达成激情诵读,理解文意,多向联读支撑下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