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旨在培养创新范文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旨在培养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引导小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江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指出:“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只有树立了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才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而中小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黄金时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紧急而迫切的任务。那么,怎样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搭建平台,民主教学,点燃创新火花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教学上只重视了知识传授,忽视了创新意识到培养,因而也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要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火花,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那里创造平等、民主党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诱发创新意识。在教学的实践中,只有教师相信学生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让学生先想想又什么办法来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这时学生开始观察、思索、点画等,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生1说,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所学过的三角形就可以计算了;生2说,放在方格板上就可以计算出来;生3说,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就能算出来等方法。在教学中搭好平台,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创新空间,使得人人有言可发。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和参与,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可见,有些知识老师告诉学生,还不如让学生动起来,从中自己获取知识,尤其给学生“黄金”,不如让他掌握“点石成金”的方法,这样在学生过程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地愉快,也演绎了学生精彩的创新过程。
二、置身幕后,突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虽然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只要我们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营造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只有遵循学生学习中的“实践—提高—再实践—在提高”的原则,就不难做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建多向交流,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甲同学答错或答不上来,再请乙同学回答。在这种一对一的交流形式中,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规规矩矩的举手,耐心地等待发言的机会。这样不但埋没了许多聪明学生的智慧潜能,还扼杀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我提倡多向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幸福的体验中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向交流即可以面向学生个体也可以面向学习小组。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教学内容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其中1、2组的同学分别制作等底但不等高的圆锥与圆柱;3、4组的同学制作等底等高端圆锥和圆柱;5、6组的同学制作等高但不等底的圆锥与圆柱。并准备足够的沙子做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后,并进行交流,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结果。1、2、5、6组没发现什么规律,但3、4组的同学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就有学生问这是问什么呀?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学具的观察以及与其他组同学的交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正是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及相互间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开启了创新的萌芽。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哪怕是有一点进步,也是发展,也是成功。
2、创设良好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应在情感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主动构建机子的认识结构,在与原有的认识和经验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已有的认识结构,从而获取知识,实现主动发展,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力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的全过程。尽可能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往的过程。如:在教学“统计”内容时,我让学生走进社区进行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媒体的使用数量调查,收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再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制作统计图表。
小小调查员 | 固定电话 | 手机 | 电脑 | 地域(对别) |
结果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统计表数据制作出漂亮而又有创意的统计图表。从而达到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通过主动实践和自身情感体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三、由教“学知”转变为启“思创”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尽可能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方法来“排斥异己”。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能让学生自学的让学生自学;新知识能让学生探索发现的让学生去探索;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发问,就会激发思考的兴趣。在教学中,问题有教师提出与学生提出大不一样,教师提问是针对教学目标,目的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置好的题目,学生提出问题则是针对知识的疑点,目的是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那么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进性创造性地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疑点提出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大家都来想办法,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古人语:“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维“大进”例如,我教学“一般应用题”时就特别重视学生的思维阐述过程,也就是学生的问题反馈意识。在两步应用题中,提出一个中间问题,三步应用题中提出两个中间问题。如:“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有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读题分析,理解,列式计算,有一学生列出:40×4=160(人);38×3=114(人)。让其口述解题过程,题中告诉我们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问题是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我就必须知道四年级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用图表示:
三年级有多少人? | 四年级有多少人? | 一共有多少人 |
班数已知,每班人数已知 | 班数已知,每班人数已知 | 合并 |
这样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参与做、讲、说的过程,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例如: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树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题目出示,让学生先读题,老师问学生,你看这道题,想到了什么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最后学生阐述: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先要求出三、四年级栽的棵数,再结合五年级栽的树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算出五年级的栽树数。让学生试着列式,有两种情况:(1)56×2-10;(2)56+56×2-10。学生又纷纷议论不断,这时,教师让其分别说出列式的想法?经过这场交战,一名学生知道自己列出56×2-10是错误的,而另一名学生说明了自己列56+56×2-10的观点,我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又知道三年级栽树56棵,所以我想,四年级栽多少棵?列出:56×2,可题目最后问的是五年级栽树多少棵?于是我又根据五年级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列出:56+56×2-10,就是五年级栽树的棵数。可见培养学生抓住条件,提出中间问题,将所求的问题转化为基本数量关系后,结合已知条件解决中间问题,继而前进,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后达到要解决最终问题的目的。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所学知识的范围扩大了,思考问题的方法灵活了也学会了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导向作用。学生的思维有了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性质。我们不但要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又有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必须从素质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来思考我们的教育,那就是放开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有可能打破那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师生信息交流单一,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呆滞的课堂教学局面,才有可能创造一种师生情感交融、民主和谐,学生又能积极参与,思维活跃,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自主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从中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将它们转化为能力,形成严谨求学,不断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这就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