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价值在文本解读的实现范文
【摘要】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风口浪尖,非议最多争议最大。原因在于不少语文老师,不能准确地解读文本,文本教学价值得不到有效挖掘。本文基于这样的现状,探析原因;谈谈语文教学价值以及如何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关键词】 教学价值 语文教学价值 文本 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一直饱受诟病,原因众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在语文教师自己。语文课上走味了,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价值异化。我们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沁园春·雪》时,讲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时,让学生谈谈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认识。于是学生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直谈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师生投入,课堂气氛活跃。
案例二:在九年级下学期的课堂上,一名教师执教《藤野先生》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讲授:花10分钟简介《朝花夕拾》;然后画重点字词;接着概述“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最后识记作品表达的情感。一课时讲完了《藤野先生》。
案例三:在省级的一次优质课中,一位老师执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苏教版七年级),课上得绘声绘色,讲到诗歌之美时,她讲了闻一多对诗歌的“三美”主张: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然后和学生一起品味《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我们明晰几个概念后再评析这几位老师的教学。
一、厘清几个概念
1.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是指教学活动的有用性,即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的某种需要。它不同于教育价值,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是人们有意识地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
2.语文教学价值
语文教学价值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实现语文教育的某种需要。具体表现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丰富情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文本
它分为“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连续性文本”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一个篇章。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本文中的文本指的是语文教材中的“连续性文本”,即文章。
4.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获得教益的过程。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几节课:案例一中的老师引申太多,该教师闯进了历史教师的一亩三分地;案例二中的教师直指中考知识点,纯粹的填鸭式的功利化教学;案例三中的老师,没有根据七年级学生实际,拔高了解读标准,有高校文学课的味道。类似的文本解读还有很多,它们都背离了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二、语文教学价值在文本解读中难以实现的原因探析
1.教师层面
雾里看花——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不清。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文本解读是以语言为内核的,语言不仅是表达的符号,更是思维的工具。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强调的就是语文的工具性。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语文的人文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些教师对语文课程特性认识不明,文本解读不能从语文的工具性出发,不能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出现种种语文课程不能承载的重负,偏离甚至背离了语文的教学价值。
学艺不精——个人业务能力欠缺。教师个人业务能力不高,一是文本解读能力不强。不会解读文本或解读不精。现在有些文本解读课变成了“主题班会课”、“影视欣赏课” 、“才艺展示课”……表面热热闹闹,为了活动而活动,但语文味没了甚至语文“缺席”了。一位年轻教师说,教了三年《送东阳马生序》,才把文章的意思搞清楚,这很可怕。以其昏昏,如何能使人昭昭?二是研究学生能力不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解读要研究学生。比如前面那位老师将闻一多的“三美”理论带到七年级教学中,就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文本解读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的。
2.学科层面
语文课程包罗万象。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很多语文教师笃信“大语文观”,仿佛什么都是语文,于是文本解读不加辨析、取舍,大肆延展,结果偏离、远离了语文。
文本研究眼花缭乱。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研究者甚多,各种解读眼花缭乱。同样一篇文本,往往因人的视角不一样,时代不一样,其呈现的价值也不一样。从文化发展角度来说,文本多元解读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可是很多解读都是自说自话,并非从我们语文教学价值的角度解读。有些语文教师在纷繁复杂的研究大潮中失去了自我,随风飘荡。有的采取拿来主义,有的教师“自立门户”,有的中庸,可惜他们没有在文本教学价值的前提下解读文本,文本解读失效。
三、语文教学价值是文本解读的首要考量
1.课程性质决定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特性。前文对语文的课程的性质已经有了论述,此处不再赘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了语文教学任务,它是语文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课程标准,从语文的角度教给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价值。语文教学过程主要就是师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毫无疑问,文本解读必须以语文教学价值最大限度的实现为原则,这是语文学科存在的价值。不符合语文教学价值的解读就是乱弹琴。
2.文本价值决定
每一篇选文,其价值是多元的。教材编写者是从教学价值角度精挑细选文章的。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一部史学著作。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出自《史记》的课文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鸿门宴》。这本是史学著作,语文课程不是研究历史的,我们为什么还选用这些文本呢?只因其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不能从历史学角度解读,只能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否则就可能越俎代庖,离题万里。
3.多元解读决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说:“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这就是文本的多元解读与个性解读。但多元解读不是自由解读,个性解读不是胡乱解读。无论怎么“个性”“多元”,文本解读都有一个前提,一个界限,那就是语文教学价值。我们追求的是教学价值下的“多元”“个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是贾宝玉,更不是焦大。正因为解读文本时的偏、错,我们更要强调文本的教学价值,以求拨乱反正。
4.职业价值决定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语文教师的职业价值决定语文教师必须践行其职责。在文本解读时必须以语文教学价值为前提,否则难以称之为语文教师。如果从文化学角度进行解读文本,或者从美学角度解读文本,这不是语文老师的活,不能在自己田地里种别人的庄稼。每一科教师只能从本学科的角度解读文本,否则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四、怎样解读文本,语文教学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如下解读能更好地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1.从语言入手,涵泳品味,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是言语的学科,解读语文最重要的抓手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张志公先生说:教一篇文章……必须带领学生好好地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读懂。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必须帮助学生弄清楚,语言如何充当材料与主题的“中介”。《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
抓住一个“敢”字细细咀嚼:小姑娘究竟是“敢”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一词。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还有,一根火柴热量很少,光亮很小,作者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过涵泳品味,我们可以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这样的解读,学生语言得到了积累,语感得到了提升。
韦勒克在《文学原理》中说:“把艺术品分割肢解,断章取义,对理解其内在统一性是一种灾难。”这是我们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要警醒的。
2.从问题入手,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解读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学生的问来体现。文本解读中,教师应当而且必须设计一定的问题——最好是提纲挈领的问题,给学生适当的思维容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2012年“师陶杯”论文颁奖活动中,梁杰老师执教了《母狼的智慧》一课。这篇文章极其简单,学生一看就懂,如何给学生适当的思维容量呢?问题设计很有难度。既要符合学生学的实际,又要符合教师教的实际。梁老师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中的“渐渐”你是如何理解的?文中的“沙丘”起了什么作用?
这两个问题设计非常好,一下子开动了学生的思维。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出狼离死亡越来越近,情势危急;第二问题让学生探究“沙丘”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狼为了取得隐藏小狼的时间故意这么做的,体现母狼的智慧。最后梁老师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两只小狼的最终结局怎么样,碰到你会怎么做呢?你知道老猎人是怎么处理的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又开动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对问题的预见直接导致着对文本的解读的正确方向。教师的问题意识直接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会提问题学生才会提问题,学生会提问题才会学习。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但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捆绑学生的思维,不能牵着学生走。
3.从习惯培养入手,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该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是当务之急。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效果。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多读文本,不愿思考、倾听、观察,有时上课连书本都忘了。在文本解读中,我们应该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读书、倾听、观察、思考等学习语文习惯。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一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一次校内公开课,王老师执教《范进中举》,他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下面就是笔者的观察:
同桌一本字典、词典,阅读中学生碰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自行查字典。好几个学生查“胡屠户吃的醺醺的”中的“醺醺”,还有同学查“作揖”。阅读过程中,每位同学都拿出笔,在书上“圈、点、勾、画”,并写批注,一位同学在“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一句旁批注:“横”、“腆”二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屠户的粗俗,栩栩如生。还有同学还把认为好的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不动笔墨不读书,王老师做得真好!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生。在文本解读中,我们要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魏书生老师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斯言诚哉!
4.从情感入手,熏陶感染,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语文文本解读中要有适当的情感容量,要承担起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材编写正基于此,力求文以载道。仅以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教材为例:
第一单元是“咏物抒怀”,第二单元是“道德修养”,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第四单元是“小说之林”第五单元是“人生体验”,第六单元是“精彩演讲”。
教材中有丰富的情感容量。“文学是人学”,换言之,“语文是人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情感教育。在张家港的一次省优质课赛课中,一位教师在执教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绝好的情感教育文本,对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帮助极大。该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感动与温馨,比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等,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温馨与美好……”然后她播放了自己一家三口温馨的画面,播放了她和丈夫照顾女儿的图片,照顾老人的图片……
学生看了后很受感染,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很受感染。通过这样的情感铺陈,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对爷爷奶奶的照顾最温馨的画面。有的学生没回答说就泣不成声了。这不是煽情,而是唤醒学生对真情的感悟,文本的情感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情感教育成了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文本解读中适当的情感容量才引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教书育人正是如此。
当然,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还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结构等。备课时要把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作为目标。史绍典老师指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则是一种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的背景是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而对话过程中的‘话题’,毫无疑问就是文本本身,以及由文本衍生而又与文本切近的‘论域’。”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该紧扣阅读教学的特点,不能游离于语文文本的教学价值,文本的多元解读、个性解读只能在教学价值这个规定的范围内解读。
附:参考文献
[1] 孙绍振. 名作细读.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金振邦. 文章解读的理论与方法.2001[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振村. 慢慢走,欣赏啊!——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谈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教师[J],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