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摘 要: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每个中学数学教师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兴趣;学习情境;问题意识;数学课外知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教材不断改革的今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数学教学的一个核心。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当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著名教育学家马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兴趣既是最好的老师,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也才会爱学、乐学。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个人兴趣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初中学生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逐渐减弱,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不变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宇宙,每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的好奇的表现应予以充分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初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的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有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性情、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还必须要把握住以下三大环节:
(1)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要有“数学味”。所谓“数学味”,也就是不论你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有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所学的数学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数学化”思考,发展思维,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情境要有现实意义。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该具有一种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让学生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划分等级。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人为地将师生划分为两个不可融合的阵营。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为共同学习者,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关心、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要鼓励他们质疑,鼓励他们思考,树立一个理念: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其次,培养开放的课堂和和谐的、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猜测,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提问。教师应及时地提供信息让学生选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意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信息,同学互相评价。教师评价时应注重过程,以激发个人的、相互的问题意识。而不是去指责最终结果的失败。保证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生生平等、师生平等,真正把课堂的主权交还给学生。教师还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问,而且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问题,绝不能敷衍任何一个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办法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鼓励和协助学生对此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提问题,或者提出疑问,尤其关注“学困生”的问题,多给机会,适当提示,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放性的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习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丰富数学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联系实际,延伸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训练。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意义的问题,把它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联想有关知识,使实际问题“数学化”,再将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八年级几何教材中四边形这章中,配了好多有关对角线方面的问题,可以给学生编拟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学校要设计一个四边形草坪,当它满足那些条件时,这个草坪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贴近生活,应用数学。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很少谈数学、用数学,这正是我们教学的误区。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多用数学,更深入到学生中去,同他们一起用数学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讲利率时,教师让学生做了如下的调查:当地银行贷款的年利率是多少?对应储蓄的年利率是多少?请你把100元钱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本息是多少?用你的观点分析一下,你若有一部分钱,是用来投资还是储蓄?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慢慢养成了用数学的意识。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课改中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这就迫切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参与,并积极配合,才能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初中教育才有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