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体育院系跳远运动员助跑的准确性范文
摘 要 跳远助跑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运动员试跳的成绩,研究如何提高跳远运动员助跑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在文献资料调研基础上,对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并找出影响动作质量的主要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旨在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帮助。
关键词 跳远运动员 跳远助跑 准确性
一、引言
跳远是学生的田径必修内容,助跑起跳又是跳远教学的重点,助跑的准确性是助跑教学的难点,助跑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影响着试跳的成绩。据报道:世界高水平男子跳远比赛的踏板成功率为75%左右,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踏板的成功率大大底于这个比例,大约在62%-67%之间,初级运动员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在中学跳远教学和运动队的训练中,除了提高跳远必要的技术和素质外,如何提高跳远运动员助跑的准确性应成为跳远教学和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加以阐述并提出训练建议。
二、技术因素
1.选择适当的起动方式
助跑最初几步是影响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而启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前几步的稳定性,助跑的起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静止状态开始,采用两腿微屈,两脚左右平衡站立的“半蹲式”或两脚前后站立的“站立式”。二是行进间开始,先走几步或慢跑几步踏上标志后开始加速,这种方法的助跑动作比较放松自然。
选择那种步点应该根据训练水平确定,对于中学生的非专项运动员,在学习任务紧张、训练时间较短的情况下,适宜采用站立式助跑,原因是这种姿势固定了助跑的启动方式,容易控制身体姿势,使双脚站立的距离,双膝弯曲的角度容易掌握,上体前倾的角度容易保持一致,从而使蹬地力量、速度及步长增长规律保持稳定,为后面的助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助跑的准确性。对于专项运动员训练水平较高而又适宜行进间开始助跑的,应在训练中把其开始走步或碎步跑的那几步的步长和节奏逐渐固定下来,从而提高整个助跑的准确性。
2.选择适当的加速方式
助跑的加速方式有两种,一是积极加速,从开始到最后在保持步频的前提下,用步长加大的方法提高速度。二是逐渐加速的方式,开始步频较慢,步长较小,随着跑进距离的加长,步频加快,步长加大。助跑的加速方式因人而异,运动员应根据个人特点和习惯等实际情况采取各自的加速方式,一般身材较矮速度快的运动员,从助跑开始就要全力跑,步频始终很高,用增长步长来提高速度;身材较高的运动员多采用逐渐加速的放式,开始步频较低,在逐渐加大步长的同时提高步频来提高速度。
3.高速短跑能力和良好的助跑节奏
跳远的助跑速度是一种可控的速度,既在保证完成起跳动作的前提下,在较短的助跑距离内发挥出最大速度。这种可控速度的特点是:加速能力强,绝对速度快,节奏分明,步点准确,动作自然。因此速度训练是跳远训练中的重点,短跑能力强的运动员其每次试跳的速度较为稳定,每次试跳中相应的步长也较为稳定,从而能为准确地起跳打下良好的基础。
助跑节奏不稳定,常见为最后几步出现拉大步或倒小步。跳远的助跑不仅要求运动员跑得快,而且放松自然,有节奏,并且还要准确。有些学生最后几步出现拉大步或倒小步的现象,主要是步点不准或节奏较差,其次是在助跑中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到了起跳上,怕多跑了或少跑了步数。要发挥出自己的速度能力,运动员就不应当有助跑到了踏板初就结束助跑的错误意识,必须把踏板看成是要以最快速度冲过去的一段,以最大速度跑向跳板,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就要培养这样的意识。训练时一般采用标志进行助跑,在每两步之间放置一个标志,跑的节奏要与跳远助跑相同,在最后几步达到最高速度,并要求跑过最后一个标志不要立即减速,还应向前再冲几步。练习时,先在跑道上画一标志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消除踏板与沙坑对运动员的限制作用,克服因准备踏板而导致速度下降,最后转移到助跑道上。
4.科学确定助跑距离
每个运动员的助跑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助跑距离应随成绩水平和素质能力,尤其是速度素质的提高而变化,合适的助跑距离根据自己的短跑速度、生理学原理和客观环境来定。原苏联著名教练波波夫在1982年提出,跳远助跑距离的选择,必须使它与运动员的速度能力相符,可根据30米和100米跑成绩的运动员的速度能力作出客观的评定。
过短的距离不利于起跳前达到最大速度,过长的距离也会使助跑过多,步长的错乱可能性加大。再则,跳远过程是一次无氧代谢过程,人体维持无氧代谢过程的能力不超过5秒,助跑距离过长,代谢过程超过5秒,会造成无谓的体力消耗,起跳前速度下降,肌肉收缩能力下降,从而不能进行强有力的起跳。丈量助跑距离的长短也因身体状态的不同而不同,身体状态好时丈量助跑距离要长。比赛时一般把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因此丈量步点的练习应在身体接近于比赛状态下进行,其效果最好,丈量出的步点也更加接近于比赛的步点。助跑道情况,天气状况和风向,风速的不同会引起助跑动作、节奏发生变化,而导致步长发生变化,影响跳远助跑的准确性。所以助跑距离的调整成为准确助跑的先决条件,必须根据运动员的跑道情况、竞技状态,天气状况灵活掌握。如:在逆风的情况下,助跑距离一般要缩短30-50cm,在条件有利,运动员斗志旺盛的情况下,助跑距离可适当延长20-40cm。因此,平时要在不同的天气,跑道上进行训练,使运动员能够根据场地,气候的实际情况,灵活准确地调节步点,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保持助跑的准确性。
5.标志的设定
运动员在助跑过程中为了更加准确的助跑,加速提高运动员的信心,设置助跑标志是很有必要的。设置标志的目的是增强助跑的准确性和起跳的信心,提高助跑速度,或是在维持高速中进入起跳。助跑标志的设置要适宜,不宜设置过多,以免分散助跑的注意力和影响助跑的连贯性,一般设置2—3个为宜。比赛中设置标志物的人数越多,设置标志区域的标志物往往十分密集,不宜分辨或容易造成判断助跑标志失误,以至影响整个助跑的准确性。因此应尽量选择与周围标志物不同形状,大小或颜色的标志物,其放置方式也不同。
三、心理因素
1.心理素质对跳远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跳远助跑的准确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多年来,一直被教练员所忽视,很少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使得这方面成为运动员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一是比赛时心情过分紧张,思想上已出现怕犯规的心理,所以就不自觉地缩短步长或减慢助跑速度,造成助跑不准,为了能够踏上板不得不拉大步子或捣小步,结果不仅正确的助跑节奏完全被破坏,难以有效的转入起跳,造成犯规。当犯规后,向后移标志线,却又怕踩不到标志而盲目加大步长,结果又造成犯规。反之,如踏不上板,向前移动标志,缩短步长,仍踏不上板。这就是在比赛中,无论怎样调整助跑的长度,起跑点仍不准确的原因,这就是各种不稳定的心理因素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二是助跑时怕踏不上板,眼睛密切注视着跳板,影响了注意力分配;三是助跑时受当时特定环境的影响,注意力分散,不能使大脑兴奋,使运动中枢神经受到影响而降低准确性。
2.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助跑准确性的重要保证,在训练和比赛中可采用下列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一、训练中应结合跳远专项技术进行必要的心里训练,注意意志品质的锻炼,加强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训练和测验。二、平时让学生查看一些心理学书籍,使运动员从理论上认识人体心理活动规律及良好心理状态的方法。三、向运动员介绍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比赛中克服紧张心理、调节竞技状态的有关方法,逐步加强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自我调节能力。
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跑道情况、身体状况、天气、裁判、观众等都可能对运动员产生影响,引起助跑动作、速度、节奏的改变。所以,应让运动员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训练,多参加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测验与比赛,逐渐加强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能随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助跑的距离和节奏,另外,在比赛前要尽可能让运动员熟悉和适应比赛的场地,克服环境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助跑的准确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跳远助跑准确性是提高中学生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准确的跳远助跑离不开合理技术的建立,由助跑开始到踏板起跳的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潜能,建立合理的节奏形式,对启动姿势、加速方式、速度与节奏、助跑距离、最后几步技术和节奏加以控制,形成完好的动力定型;并在助跑技术形成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运动员的时空感知能力和自身动作的控制能力,以保证合理技术的建立,达到控制跳远助跑准确性的目的。
二、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心理训练对运动技能形成有积极作用,在学校教学时有意进行心理训练有利于提高助跑的准确性,希望广大教练员多加采用。
三、环境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训练和比赛时要充分考虑一些不利的客观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办法改进,充分发挥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就能在助跑准确性方面少一点遗憾,多发挥一分水平。
参考文献:
[1] 冷晓松.助跑节奏对提高跳远踏板准确性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7),7071
[2] 周建,杨强,马强.跳远助跑准确性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1),114-116
[3] 周时国.提高运动员跳远助跑的准确性[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版),2000(3)159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