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3-6岁幼儿绘画灵感的培养策略范文
浅析3-6岁幼儿绘画灵感的培养策略
科目:幼儿教育
摘要:绘画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绘画,幼儿可以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观察、领悟,宣泄自己的情感。幼儿的绘画活动需要灵感:有了灵感,幼儿会选择与其经验和兴趣相关的绘画主题;有了灵感,幼儿会通过绘画表现出自己的情绪情感;有了灵感,可以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及绘画表现能力;有了灵感,幼儿的画也同样栩栩如生。教师需要在组织幼儿的绘画活动中,通过多种策略启发他们的灵感。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触动灵感;其次,交给幼儿在学会观察中找到灵感;第三,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展开幼儿灵感想象;第四,丰富幼儿绘画的表现形式,让幼儿收集更多的灵感;最后,理解和尊重幼儿作品。
关键词:幼儿;绘画活动;灵感;策略
绘画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幼儿心智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绘画,幼儿可以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观察、领悟,宣泄自己的情感。
孩子们喜欢绘画活动,但很多时候却总会发现孩子对自己的作品毫无兴趣。究其原因,是孩子在绘画中缺少了灵感。
一、灵感在幼儿绘画中的重要性
有了灵感,幼儿会选择与其经验和兴趣相关的绘画主题;有了灵感,幼儿会通过绘画表现出自己的情绪情感;有了灵感,可以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及绘画表现能力;有了灵感,幼儿的画也同样栩栩如生。
二、教师在幼儿在绘画中寻找到灵感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幼儿的艺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强烈愿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由此看来,教师对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寻找灵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培养幼儿绘画灵感的策略
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触动灵感;其次,交给幼儿在学会观察中找到灵感;第三,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展开幼儿灵感想象;第四,丰富幼儿绘画的表现形式,让幼儿收集更多的灵感;最后,理解和尊重幼儿作品。
(一)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欲望
在绘画操作过程中,幼儿的手部小肌肉群逐渐发育成熟,手、眼、脑逐渐协调,对多种材料和工具的使用逐渐熟练,对外界信息的把握逐渐丰富,对线条、色彩、空间等艺术语言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对形式美的领悟,也逐渐深入。这些作用决定了培养幼儿绘画兴趣的重要性。具体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1、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幼儿兴趣
孩子天性爱玩,常常提出“玩”,时时念着“玩”,学与玩既对立,又统一,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把玩的要素渗透到学中,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园组织了一次亲子春游活动,在出游之前布置了花春天的题目,回来后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图便跃然纸上了。有的幼儿虽然画的不怎么形象,但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表现已经获得了最宝贵的经验,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引起幼儿兴趣
丰富的绘画材料,自由地选择条件,作品展览方面,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多为孩子创设这样良好的绘画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己创造性地画想画的内容,自己粘贴展览作品,他们的兴趣会特别大。
幼儿只有将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时,才会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以浓厚的兴趣,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把幻想、心情发挥出来。
3、大胆鼓励,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在绘画中不管画得好坏,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讲评孩子的作品时,对不满意的作品绝不能简单粗暴地说:“你画的是什么,真不好看!”如果这样批评孩子,孩子对绘画不但没了兴趣,还会失去自信心。相反,如果换个方法,说不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幼儿有了绘画的兴趣,教师再给予正确指导,幼儿的绘画能力就会渐渐提高。
(二)引导幼儿学会观察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
例如:在画小鱼时,我问小朋友,鱼是什么样的?幼儿不能进行准确的描述。
因此,可以问得细一些:“你看看这只鱼的脑袋是什么样的?尾巴什么样的?身上的鳞片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幼儿就可以观察得更完整些。我还组织孩子到户外写生,通过实地观察,孩子们的作品更加栩栩如生了!其次,教师还应注意个别教育,对观察较弱的幼儿给予及时指导;对于观察力较强的幼儿适当提高观察要求,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绘画活动需要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作为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像,大胆创作。
如在一次绘画蝴蝶的活动中,在观察了解蚂蚁特征的基础上,我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结果孩子们提出了不同的画法,有的说先画头、胸、腹,再画翅膀,有说先画触角再画头、胸、腹,在与孩子们的讨论中,使我了解绘画的顺序与方法不止是一种,可以有多种,使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与启发,使我更重视了幼儿的主动性、创作性的培养。
(四)丰富幼儿绘画的表现形式,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好奇是幼儿的重要的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和教学手段,只会使幼儿感觉索然无味,失去原有的兴趣。例如:在“妈妈的花裙子”这个活动中,我与幼儿一起商量用什么样的绘画方法给裙子设计漂亮花纹?幼儿的兴趣很高,想到了他们想尝试的各种方法:沙画、刮画、吹画、弹珠滚画等。
(五)理解和尊重幼儿作品
教师不要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去要求幼儿进行创作,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标准,给幼儿的美术教育带来许多的误区。要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正确对待幼儿的美术活动过程和作品。
1、教师要读懂幼儿的作品
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眼、手、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各异,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幼儿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一旦幼儿作品受到老师的承认和赞许,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
例如:一次美术课上,教师请幼儿画绿叶,发现有一个孩子画的是红色叶子,就耐心地询问:“你为什么把绿叶画成红色的呢?”孩子回答说:“因为我喜欢红色,我想如果叶子是红色的会更漂亮。”教师鼓励他说:“你真会动脑筋。”
2、教师评价作品要看创意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鼓励幼儿标新立异,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教师评价幼儿作品时,应首先让幼儿介绍自己作品和对别的作品的看法,这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及时肯定幼儿思维的闪光点。
例如:在一次绘画“美丽的鸟”的主题活动中,有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棵大树,画得很漂亮,可就是没有鸟,教师问他画得是什么的时候,他说森林里的树都被砍了,小鸟没有家了,我画了一棵大树等它回家。听到这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指责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