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语感的培养范文
浅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福清洪宽中学俞建华
试用修订版的初高中语文新大纲都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任务。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语感本来就是语文教学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务,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可以在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中自然形成。即使是学龄前的儿童,凭语感大多数也能够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通顺的句子。虽然说这句子结构非常简单。诸如回答客人问询父母去向时,学龄前儿童就能回答:“爸爸上班去”,“妈妈买菜去”等。显然学龄前儿童是在家庭环境、人际交往中、在没有教师理性指导的情况下,完全靠听话、说话的语言实践形成语感的。但这种口头语感往往是低层次、低品味的,有时甚至是不完善的;而高层次、高品味的语感,尤其是书面语感的形成,则主要靠学校的语文教育,靠教师理性指导下的有意识的语感训练才能形成。
吕淑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先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该怎样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质的基本内容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能力的获得与形成主要靠语文课堂的训练来实现。因此,要培养发展学生语感,就应通过读、写、听、说诸方面的科学训练来达到这一目标。
第一、“读”中品味语感。
“读”,主要是朗读,“书读白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意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也是训练和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会读,而且读得好,是有语感的表现,以声传情,景随声出,也能使别人产生语感。如教学《杜少府之任蜀州》时,除应指导学生注意感情外,还应体会当时的意境。这是送友人临别赠言诗。三四句“与君离别意同时宦游人”,为劝勉之词,朗读时声音要显得凝重。语调平而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后四句又进一步劝慰,尤其是五、六句热情奔放,肺腑之言,感人至深,为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朗读时音色转为爽朗,语调稍上扬,“存”、“若”二字稍长音,体现豁达的胸襟,又显得深沉真挚,由此引导掌握方法,反复诵读,既理清了诗的内涵,又陶冶了情操。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
如果教师只重视增加朗读的成分,没有重视朗读的质量,即没有进行切实的训练,如朗读前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节奏、停顿等一概不提,朗读后没有给予中肯的评价,而只是你方读罢他登台,不评析,不比较,读得好的不表扬,读得差的也不予以纠正,这样的话,学生也根本不知道怎样读好,怎样读差。如此又怎么能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训练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呢?因此,把好朗读的质量关对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至关重要的。
乡下中学的学生,由于诸多原因,朗读能力与城市学生比有不小的差距,诸如读错字,读破词、句的现象普遍存在,更别说分角色朗读时,担任角色的学生能读出感情,因此加强朗读训练,把好朗读的质量关,对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它不只起正音、读出节奏和句读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用“抑扬顿挫”之声,读出“酸甜苦辣”之味,读出“喜怒哀乐”之情,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确定课文的情感基调,为理解打下基础,悟出“语感”。
第二、“写”中积淀语感。
“写”是将形象化、情感化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达,即学生的“作文”。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的重要尺度。因此,为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师常鼓励学生多练笔,除了课堂作文外,还希望他们写日记、周记。以期在学生不断“写”的过程中,提高谴词造句的能力,使得语言的运用得到严格的训练,从而培养出敏锐的语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提高学生“写”的水平,除了引导学生将视野投向生活,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外,学生还必须要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平时阅读中注意积累词汇,做好读书笔记。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文时,可要求学生写、读结合,写完之后可以认真读几遍,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也可要求学生写后读给同学听,听听同学意见,再认真修改,力求读得“上口”,这就是在写作文过程中训练语感,若持之以恒,定能取得成效,使学生作文的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听”中感悟语感。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培发展学生的语感,则培养他们的听知能力不容忽视。因为它是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也是一个正常人一生中用得最多的能力之一。如果没有较高的听力素质,就会“听而不闻”,甚至会“南辕北辙”。以下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
前几年,绍兴市中考语文增设了听记测试题。哪料到听两遍新闻录音后,有近一半考生无法将“横空出世架长虹”这七个字标题全写正确。“横空”写成“航空”;“出世”写成“出势”、“出事”;“架”写成“驾”;“虹”写成“鸿”、“洪”等,错误五花八门。
答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映出考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语感差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力素质。
注意力是听力的第一要素和基础,要培养听力素质,必须首先加强训练学生能够比较持久、专注地“听”而不分“心”,有时还要“听”、“记”(作笔记)两者同时进行,而不能顾此失彼。教师可先用记录速度朗读文章,让学生耳听手记,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理解力是人脑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具体化等复杂加工能力,是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内在化的关键,表现在听力上主要是对说话的词义、句义、情节、意境、主题等的领会。要训练学生在“听”时能够把握要点,概括内容,领悟深意,可以让学生听从未听过的寓言、童话等,听后引导学生领会言外之意,探明蕴含的主旨。
实践证明,听力训练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块主阵地,就一堂语文课而言,听的材料确实不少,有诵读、讲解、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可以说,听力的训练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教师应作精心的安排,最大限度地将听力训练落实到实处。这样就利于学生辨别语音的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语意色彩。
第四、“说”中培养语感。
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迅速地听懂对方的话。并用自己的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语文教学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初中学生说话常表现为跃跃欲试,想说又怕说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全责备,打击他的积极性,而应该鼓励他们踊跃“说”,说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一种和睦融洽、积极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其次是要精心设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学生对发生在学校里的事,身边事,往往深有感触,也最让学生有话可说,比如,有的班主任排座位时不管个子高矮,把上课纪律差的学生一律往后赶,并美其名曰:“免得让成绩好的学生受影响”;成绩好的学生个子再高,也安排坐在前几排。说是“保住重点”。以此为话题,最易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和兴趣,要求学生谈看法时,发言十分踊跃,大多能从后进声受歧视,造成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等方面加以议论,不打发言稿,全是即兴发言,有理有据,还不时赢得大家的掌声。
再则要多创设机会,让学生多“说”。
比如课前让学生针对当日班级常规评比情况,作“一分钟讲话”,课外多安排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说的机会多,说的能力自然就随之提高,语感的培养就不是一句空谈。
另外,可结合语境要求学生模拟“说”。
语感不只是准确敏锐的理解,由外部语言流畅地把握思维,还必须能准确敏锐地表达,将思维流畅地外化为外部语言。有鉴于此,要求学生结合语言情境模拟“说”不失为一种培养语感的有效的方法。如教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可要求学生模拟老大臣及诚实的官员看了布料后如何向皇帝说“布料”;教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要求学生模拟韩麦尔先生最后对学生及镇上人如何“说”,“说”后师生再共同品评,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
综上所述,语感是在大量的读写听说实践上积聚而成的语言感觉,只有通过科学训练才能形成高品味、高层次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