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叙事文本教学的有效策略》心得体会范文
找准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效率
——学习《叙事文本教学的有效策略》心得体会
2021年12月25日,我有幸在线上学习了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吕新平老师《叙事文本教学的有效策略》一课。
吕老师从袁洁、平丽雯、周红云三位老师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三节课的基本架构,品评三节课各自的特点,提炼出在本次讲座中心“叙事文本教学的几个策略”。讲座环节层层推进,在策略讲解过程中辅以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和感悟。
叙事类文本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叙事文本包括故事、散文、小说等。初中语文教学中,随着学段的升高,小说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篇幅也越来越多。所以在小说这类叙事性文本教学中找准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效率就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思考方向。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必须要了解事情的梗概,能够简要描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人物和细节,说出自己心中独特的喜爱、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这揭示了叙事性文本教学的核心,即在引领学生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在角色置换的基础上感知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文本的体裁样式,探寻文本所蕴藏的核心价值,使阅读教学沿着言意兼得的思路不断前行。
吕老师建议从四个方面提高叙事性文本的教学效率:发现矛盾、视角转换、寻找凭借、立足语言。
在吕老师的讲解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师研读教材的重要性。发现叙事性文本中的矛盾并以之为抓手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转换视角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故事叙述视角转换后的多样理解,比如以皇帝、骗子、小男孩、大臣等不同的视角重述《皇帝的新装》,就会在具体情景的体验中感受叙述视角不同,领略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魅力。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增加引用教学材料既能够发挥材料承上启下、推动课堂进度的重要作用,也能在必要时辅助学生理解、丰富课堂内容,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理解”一词不能仅仅视为是对文本词语的一种解释,而是在充分整合文本语境的基础上,探寻其所蕴藏的丰富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悉心揣摩、巧妙思辨,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联想中,感知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强化学生运用规范性语言的意识和能力。要理解叙事性文本的言语形式、掌握它的写作策略,就要从文本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找寻到文本内在的表达秘妙,使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叙事类文本的有效教学能让语文课程丰厚起来,语文学习具备了深度、厚度与长度,会引领着学生不断地朝向具有鲜明语文学科特征的专业化道路走下去,朝向“未来”走去。每一种文体的教学都是如此,只要抓住“牵着牛鼻子的绳”--文体特征,找准有效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的“有效”就能不断地朝向“未来”,朝向学会学习,朝向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