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我校在山西,高考使用全国卷一,普通高中采用的教材是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本系列书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在前三章运动学和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运动。2017年新课程标准关于本章的要求是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本节汇报课是本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新授课。
牛顿第二定律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加速度与它的受力以及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因而成为了牛顿物理学的核心。本节课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定性的知道了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而惯性表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以程度,换句话说,加速度与力和质量都有关系。然后学生在实验室完成了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的探究,获得了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了m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F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这样的结论。在这样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提下,开始本节知识的学习,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
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2)知道1N的定义;(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性(4)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2)通过1N的定义,体会单位的产生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提升对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体会牛顿第二定律是确立运动与力之间关系的桥梁,体会定律中的因果性、瞬时性等特征。
二、教学教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产生力的单位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获得1N的意义。在课堂总结环节,通过问答确认本节课目标是否达成。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首先从问题引入,通过展示学生上一节探究实验的结果,即依据数据画出的a-F图像和a-1/m图像,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通过数学知识将定律表述为F=kma;引导学生体会比例系数k的值是由m、a的单位决定的,并给出1N的定义,通过小组讨论,当质量单位取克、克拉时,k的取值,深化只有当都采用国际单位制时,k才取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简化为F=ma。
然后通过教师推桌子推不动,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F为合外力,并进一步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举例详细阐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因果性、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同一性这些特性,并简要说明还有相对性这个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课本上的例1和斜面上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求解,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和受力进行分析,体会牛顿第二定律的桥梁作用,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得物体的加速度,对定律进行简单应用。
最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
四、教学反思
本节汇报课整体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清晰的理解k的取值,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特性,会求简单问题的加速度。但是也存在不足:
1.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和同一性的理解,限于课堂时间有限,需要学生在后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
2.课堂内容设计充分,有层次性,但是进行到最后十分钟,节奏明显加快,可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适当做减法,保证课堂节奏始终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3.部分环节学生的参与面太少,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教师讲的太多。虽然教学设计改进了许多,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该在之后的课堂设计中,增加学生的活动,多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将发现式学习法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