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说到安吉,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著名的十二字箴言吗?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竖起耳。是滚筒、安吉梯等游戏材料?或者是孩子们拼搭的非高大上的作品?最初我对安吉的印象就是这样的,我憧憬的游戏就类似于能在滚筒上跑跳,或者是搭出美轮美奂的积木作品。我幻想着:如果我们班的孩子也能搭出复杂结构的作品,被参观的老师或者领导看见,我的天哪,我得骄傲的不要不要的!
一、“臆想症”初犯
终于安吉来了!九月份一开学,我园开始践行安吉游戏理念。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士兵”。当我得知九月份我班分到的游戏场地就是积木区时,我暗爽了很久:太棒了,来来来,我的孩子们,高楼、大厦各种高大上的作品给我搭起来;来来来,我的同事们,各种夸赞、掌声不要停。我脑海里已经浮想联翩了,我迫切的期望着看见孩子们玩出我理想中的样子。我得了臆想症。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太骨感的现实狠狠的给了我一耳光,打醒了我的幻想美梦。在积木区玩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崩溃了!我看到的是:偌大的操场上,充足的积木数量,我们班的孩子们更喜欢骑小黄车,更喜欢满操场跑来跑去,更喜欢爬树屋,总之他们更喜欢做一切跟积木无关的事情。我反思到:让老师闭上嘴,我闭住了,结果就是这样的?这怎么和我印象中的安吉游戏不一样呢?我该不该指导一下呢?放任下去会不会被领导骂?那我到底该怎么管呢?我不知道,没有答案。我的内心充满了挣扎、疑惑、不解。
盼望着盼望着,市教研室的范主任范大夫来了。教研时间,范老师理解我们的不安,安抚我们焦虑情绪,规划了本学期要我们走多大的步子,本学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的走好第一步:闭上嘴、管住手,发现不一样的儿童。范老师的话像给我打了一针镇静剂,在之后的户外观察时我冷静了不少。褪去盲目的炙热,我发现了游戏中那些可爱的身影。
看,那个女孩站的那么高,她是多么的满足!躺在自己做的床上,她是多么的沉浸其中!她享受着困在笼子里当猫咪的感觉。再来看看她,她的舞姿是多么的自信、洒脱,曼妙!
二、“偏执症”再犯
但是没多久,我的病情开始反复,偏执症犯了。
一个月的积木区马上要结束了,我班的孩子们依然没玩出花样。看看他们搭出来的作品,结构简单,形式单一,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我开始怀疑一切:肯定我班孩子的游戏水平不够,肯定是我缺少指导介入。是孩子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只有我们班这样吗?我询问在积木区的其他两个班的老师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结果我们的孩子状态都一样,老师们也和我一样困惑。
又到了园内教研时间,经过交流发现:只有积木区的孩子是这样的,沙水区、冒险岛等地方的孩子并不会这样。看来不是孩子的问题,不是老师的问题,是其他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10月份,安吉教研中心的葛老师来到乌海,虽然我们班十月份的游戏场地已经换了地方,但是孩子们在积木区的游戏状态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我就想弄清楚到底是哪出了问题!最终葛老师给了我们答案,他说:“如果是普遍的现象,不是孩子的问题,不是老师的问题,不是材料的问题,而是积木区的环境出现了问题。”如今户外我园积木区已经有了调整和改变,我非常期待当我们班孩子再一次去那里会是什么样呢!
长达两个多月的看诊疗程,在每一次看诊中自察,在每一天户外观察中揣摩,病中的我有了些许属于自己的觉知:1.积木区的问题就是周围的环境干扰因素太多,所以环境、材料对幼儿游戏状态的影响是隐性的,更需要用心观察和反思。2.教师需要转换自身的游戏观念,在幼儿游戏中看重游戏过程,不用太在意游戏结果。3教师要转换身份,在幼儿游戏中重观察、重倾听,轻指导。
三、疗愈后我的世界
看诊中学习、自察、自醒让我消除了好多心理杂念,不再担心孩子没玩出花样会不会被质疑,不再担心孩子在户外活动中到处跑行不行。放下了我的期待,假设,预期,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是孩子疗愈了我,结束了我反反复复的病情,痊愈后的世界变了。
他们变得有数:从高处下来没有盲目,孩子们是有自己的判断和方法。
他们变的有序:环境里没有散乱,他们让材料更加整齐和干净。
他们变得有道:想爬树,我有自己的智慧;为了搭心目中理想的滑梯,多次失败依然不言放弃,精益求精到每一处细节。
他们变得有趣:为了解决小红车归属权争端,争相化身奥特曼来比划,他们竭尽全力的样子充满了天真和童趣。
只在里面钻爬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他跑到了网子外面,此时我看到的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孩子。
回顾这几个月,他们在游戏中敢于冒险、全情投入、善于反思,享受喜悦,这是孩子们在自由、放松,可掌控的环境里迸发出来的能量。(喜悦处)要什么搭出高度的作品?要什么假模假式的花样?这种游戏状态才是我们最该要的,最想看的,最有价值的。
松弛、自在、愉悦、舒展、绽放,真游戏像阳光、像甘露、像土壤一样滋养着孩子们的生命,让孩子们的生命更加温暖、更加多彩,更加明亮。游戏点亮生命,点亮的不仅仅是孩子,还点亮了我的心,走出病态心理,带着满满的耐心、尊重、信任、理解来回馈我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