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汇总9篇)范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9篇《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一:《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与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一、制造冲突,认识众数
1、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
招聘启示
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25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远东公司人事部
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远东公司月工资单(单位:元)
2、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
①这家公司是招聘启示是骗人的吗?
②大部分员工工资都是1000多,为什么平均工资会是2500元呢?
③用平均工资2500元来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
教师此时总结:平均数虽然是最常用的一个代表值。计算时它充分利用了全部数据的信息,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平均数的代表性较差。
④那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呢?
1500元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数学上我们就称1500元是这一组数据的众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众数的的知识、(板书:众数)
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呢?(学生自由的说,教师归纳: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再次板书:众数)
4、那1500元能代表员工A的工资吗? 能代表员工B的成绩吗?那他代表的是谁的工资呀?(板书:多数水平)
5、看了刚才的招聘启示,老师总觉得有些迷惑人。那你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能够反映大多数员工工资水平的一则招聘启示呢?
二、联系情景,理解众数
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2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①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②请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的众数。并说说在这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③那你认为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④和刚才工资单比较,通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众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呢?
2、已经学习了众数,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众数,你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吗?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六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14岁、15岁。你能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吗?
师:小结一下:同学们,从刚才的练习中,我们知道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可能只有一个众数,也有可能有2个或者更多的众数,也有可能一个众数也没有。
三、联系生活,应用众数,
1、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么多众数知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众数吗?
2、601班4名同学竞选班长,以下是他们的得票情况表:
如果你是601班的班主任,班长应该是谁是呢?为什么?
3、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如果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4、请你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5、选一选,请同学们分析、判断,看看使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选做)
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②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
③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说说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2、课后延伸
在这一组数据中,(100、99、98、97、96、95、94、93、30、30)
你觉得用什么数来代表这组数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板书:略
篇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以及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的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统计量的作用和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新知识的领悟。
三、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探索新知,整理数据,训练能力。
(1)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
(2)全班交流汇报。
(3)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3、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4、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4、通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用眼卫生进行渗透。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一般水平的方法,且学生对于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研究众数,所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体会学习众数的必要性与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并应用他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合理的安排活动,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或一般情况的统计量有哪些?(学生回忆)
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记忆,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学生对于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学习已有一段时间,可能有所遗忘。】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这段时间我们学校正在进行十优比赛,接下去我们学校还准备举行校园集体舞比赛,各个班级就要开始积极准备了。学校规定每班选10名队员,所以班级要先进行一次选拔,大家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选舞姿比较优美的,跳得比较好的或有舞蹈天赋的。
○选个头比较均匀的,这样组成的舞蹈队形才会整齐、美观。
师: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参与我们五二班的选拔,好吗?(课件出示例一主题图)
出示20名队员的身高情况。
1.321.331.441.451.461.461.47
1.471.481.481.491.501.511.52
1.521.521.521.521.521.52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服务,但也要为学生所接受。由学校正在进行的十优比赛引出集体舞比赛,从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引入,即自然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符合新课标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你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讨论,每人都谈谈自己的看法。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师:为什么?我们选平均数或中位数不行吗?
学生再次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做出决策(学生自由交流,得出结论):
平均数是1.475m,中位数是1.485m,身高接近1.475m或1.485m,虽然也可以,但与1.52m比较以后,还是发现1.52m较好。因为用这个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很好。你们说出了老师的想法,上面这组数据中,1.52m出现的次数最多,以1.52m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美观!那像1.52m这样的数叫什么呢?
1.52是这组数的众数,因为它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板书课题:众数)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不仅是能求众数,还要理解众数的含义。为了让学生对众数的认识能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在学生已找到1.52m为标准时,再让学生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发现众数是最佳方案,也为在具体问题中区分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埋下伏笔。】
(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师生共同分析三个统计量:
区别:描述的角度和使用的范围不同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居中的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篇三:《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
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
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
生:平均数。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学生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大学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心什么呢?
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招聘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
师:xx同学拿不定主意,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如果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生:当然是去苹果电脑公司,因为苹果电脑公司的工资高。这个孩子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大多数孩子都认可去苹果电脑公司。
师:噢,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一致。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只看平均数还不行,……(接下来说不清楚,只是一种学习的直觉,也不能忽略)
师:你的意思是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刚才我们说姚明身高的时候,平均数有那么多的优点,怎么现在又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了呢?
生:平均数也有不行的时候,如果说有的人工资特别高,而其他的人特别低的话,也有可能。
师:他刚才说的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
生:老师,我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有可能苹果公司工作人员的工资差距拉得很大。我举个例子说明吧……(很多孩子似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师:有道理么?谁能重复一遍?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具体工资吧,看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出示具体工资的幻灯片。
3、深化认知冲突。
出示两个公司员工的具体工资:
师:看了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情况,现在大家建议这位同学应该去哪个公司?
孩子们纷纷表示去粽子电脑公司。有几个孩子甚至开玩笑说如果xx想当经理的话,还是去苹果电脑公司的好。
师:为什么变主意了?怎么想的呢?
生:因为作为普通员工,粽子电脑公司的工资高。
生:苹果电脑公司只是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其他员工少的可怜。
生:苹果电脑公司当官的和员工的工资差距太大,而粽子电脑公司比较平均。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用平均数3000元表示苹果公司所有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合适么?
生:不合适。
生:不恰当,有点忽悠人。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有太大的数。
师:“太大的数”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比较特殊的数,比其他的要大。
师:也就是说有极端数据出现时,平均数就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整体水平。
(二)初步感受中位数、众数的含义
1、寻求新概念。
师:因为有极端数据出现,平均数3000元不能很好地代表苹果公司的整体水平,那究竟用什么数表示合适呢,我们能不能找一个合适的数?(学生独立探究,小组汇报)
2、揭示概念。
师: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都有道理。在数学上我们一般采用这三种方式来描述、分析和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首先当然是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用途很广泛。通过刚才的分析,平均数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我们这个时候一般会用中位数和众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中位数?
生:就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师:对,非常好。那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怎么求的呢?在求中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师:还有第三种就是众数。什么是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怎么求呢?(比较次数多少)
(三)深入体会平均数、中为数、众数的作用和含义
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15、19、23、5
2、5、13、15、19、23、 总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2、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12,15,30,18,30
40,35,62,40,99,62
1,2,3,4,5,6,7 总结求众数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五)小结。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所以,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有现实背景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以丰富认识。因此,此课的教学,更应注重过程。特别是对理解概念的活动设计,活动过程的体验感受等方面,更需要精心设计。
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就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一些特殊情况都在练习中反映出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篇四:《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3、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衣服吗?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什么型号的?你们买过“均码”的衣服吗?谁知道“均码”是什么意思?
“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
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
1.411.411.411.441.451.47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但是根据需要我们要从中选出10名队员,利用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庆六一这个现实的、有趣的,并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需要“统计”的最近发展区,会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
独立完成各抒己见
认识众数会找众数
【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明确认识。突破难点。】
合作交流统一认识
归纳总结明确关系
三、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下面大家看,这是老师从卫生保健张老师那里拿到的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统计:
4.84.95.04.95.35.24.75.24.94.85.0
5.25.35.04.85.04.55.05.04.64.74.8
5.05.25.04.75.14.95.05.04.84.95.1
5.04.55.04.65.15.14.95.05.25.0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近视了?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对教材练习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理解众数、中位数的区别。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引导学生将之与分数相联系,求出近视的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穿成珠,结成网。】
(三)下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刚刚考完的数学试卷)
老师从我们班和二班中各抽出了10张试卷,下面大家看这是这10张试卷的分数统计:
(1)班:98 98 89 94 95 95 97 91 92 93
(2)班:99 96 89 91 95 88 97 93 92 90
(1)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2)你有什么发现?(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这次考试,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呢?应该用哪个量来比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同时明确,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四、在数据分析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现在甲乙两家公司同时招聘普通职员,下面是这两家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老师家有一位亲威今年正好大学毕业,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应聘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帮他?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没有一个所谓的唯一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自己的选择,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可以。真正体现“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五、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五:《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4、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翩翩起舞,潺潺悠然,心神安和。舞出一幅美丽的风景,舞出中华民族之精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太极演员表演的太极拳,刚柔相济,动静相和,此刻的表演让整个鸟巢都笼罩在一片祥和宁静的氛围之中。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太极演员的身高都是1、70米。张艺谋在选拔演员时,为什么不选身高1、90米的大帅哥,为什么不选身高2、20米。不选身高1、40米的。便要选身高1、70米的呢?
生:身高1、70米的人多。
师:多还可以用哪个字表示?引出: 众数。
二:认识众数。
1、定义。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 板书 众数
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练习。
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 :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三、比较3个统计量的区别。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板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种统计量,这三种统计量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他们又有所不同,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统计量,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1、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
师:辉煌公司人事部需要招聘技术员一人, 小范去应聘,赵本山经理告诉他:“我这里报酬不错, 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你在这里好好干!”第二天,小范兴高采烈的上班了。可是职员C却偷偷告诉他:“我的工资是15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垂头丧气的告诉他:“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200元。” 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 ,气鼓鼓的去找赵经理理论:“你欺骗了我,我已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2000元、 ”赵经理却振振有辞的反驳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00元,你看看公司的工资报表、”
思考:
(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经理是否欺骗了小范?
(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3) 你认为用什么数据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
(4)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比较 。(举例说明)
2、 举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练习。
下面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幻灯12、13、14、15)
四、拓展延伸,体验成功。
1、下面,我们开始打擂比赛。比赛规则:每一排为一小组,每组有一道题,请在小组讨论交流后,选派代表上来演板。解答正确的小组奖红旗一面。一组解题时,其他小组也选派一名评委,判断对错。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小组也奖红旗一面。(若两分钟后仍不能解题,则此题变为抢答题)听清了吗?好,比赛正式开始。
(幻灯17到22。)
幻灯17:时光飞逝,转眼间,去年5月12日那令人心碎的汶川地震已成记忆……上天无情,人间有情,在“情系汶川”的捐款活动中,我班八个组的捐款金额统计图如下。请求出中位数和众数。
幻灯18:看图讲故事。
2、反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比赛结果,哪组是第一名?奖你们小组金牌一枚。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又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种统计量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确定合适的统计量。
六、作业:P124的1、2、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个数: 唯一 唯一 不唯一或没有
求法:总数÷份数 先排序后求数 次数最多
篇六: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王兰刘方张欣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143140142144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
数量/个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课后反思:
本课我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我利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制造了认知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七: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00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考与讨论
(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3、交流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00,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数的平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顺序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明:平均数会因为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还应当关心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近一次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比较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平。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知识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就会非常接近,甚至相等。这种情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比赛,获得胜利者将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射击比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绩如下:战士甲的平均分7.8环,战士乙的平均分8环。你想推荐谁?
(1)说明推荐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小调查
同学们看过电视上很多比赛活动,评委是怎样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你认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求的平均数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选手的成绩?
六、教学反思
市教科所的领导听课的点评:
1、重难点把握得好,一针见血;
2、基础打得好,明确内涵,理论运用入木三分;
3、学生紧密配合,参与学习,引人入胜;
4、把学习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标新立异。
个人遗憾:
1、在同学们报出的实时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还不够突出;
2、练习量较少。
篇八: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众数”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它既是一个教学难点又是一个教学盲点。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班级选拔人数参加集体舞比赛,发现参赛选手身高是多少厘米比较合适,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
学情分析: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
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道众数的含义,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经历数据的分析和对事物进行简单预测并做出决策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情境一:
小范应聘记
师生共同观看小范应聘过程。
师:你能帮小范算算该公司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吗?赵经理是不是忽悠了小范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平均工资没错是2500)
师:那问题出在那里呢?(小组讨论)
预设:
生1:这个公司只有总工程师和工程师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所以用平均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不合适。
生2:用中位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生3:用1200来代表工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因为拿1200的人最多。
分析: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知的学习,一方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情境二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
1.47,1.48,1.48,1.49,1.50,1.51,1.52,
1.52,1.52,1.52,1.52,1.52,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分析: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
统记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说说你是怎样考虑的?
生1:我算出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所以,我认为应该选择他们身高的平均数。根据这个平均数去挑选比较合适。
生2:我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师:嗯,那你们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生2:中位数。
师:哦,是吗?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几?
生3:中位数是(1.48+1.49)÷2=1.485米,只要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
师:根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485米,应该选择哪10名队员呢?他们之间最高的与最矮的队员身高差是多少?
生4:应该选择1.46米到1.52米。他们身高差是:0.06米。
生5:我觉得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不是很好。我发现有七名同学的身高是一样的。都是1.52米。如果根据身高接近是1.52米的来选择队员的,那么,应该选择1.49米到1.52米之间。这样最高的队员与最矮队员的身高差就是:0.03米。这样选出来的队员身高就更均匀些。做操时会更整齐、好看些。
师:你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道理。
师:老师也觉得他分析的很对。事实上,仔细观察这组数据,我会发现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把这个数给它起个名字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分析:本环节教学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
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不断探索,使学生感受众数的意义。使学生真正
感受到众数所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循序渐进,尊重学生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境三:
1、五(1)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 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3) 你认为用那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4) 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五(1)班同学左眼的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2、国家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2012年奥运会,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十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 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篇九: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2~123页例1及“做一做”,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能力目标:学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态度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尝试题,小组合作学习:
1、师:同学们,为了庆六一,老师想选10名队员排练一个舞蹈,老师先选了20名舞姿好的同学,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
课件出示: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m)。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2、质疑问难。师:请同学们当一当舞蹈老师,选出你认为身高合适的10名队员。
3、小组合作学习。师:大家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民主导学】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温馨提示:(时间:5分钟)
1、自己思考选择的标准并勾选出10名队员;
2、在小组内交流,确定标准及选出的10名队员的身高,完成作业纸(一)。
汇报评分规则 :完成后,组长示意老师,按完成的先后顺序汇报, 推荐几号加几分 ,组内有一次帮助机会,加1分。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有请第一个完成的xxx组说说你们组选择的标准。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
预设:
1、方法不统一,各组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请大家就这几种意见再次进行讨论。
2、方法统一,看来大家的意见达成了共识,都认为这个方案合适,确实是这样,这样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
师小结:这个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板书: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反映集中情况)
三、【小试牛刀】
师:真是团结力量大!刚才我们在小组努力下认识了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就是1.52。你能自己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吗?(能)老师看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我来尝试】我能行!找一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答题要求和规则。
课件出示:【我来尝试】我能行!P125:第4题。温馨提示: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做题方法。(时间:4分钟)
汇报评分规则 :老师决定答题同学序号,抽号决定答题的组,组内没有帮助机会,分数见题目要求。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班:88 87 88 87 85 96 98 90 87 91
93 99 87 95 88 92 94 88 87 88
五(2)班:82 86 87 89 94 95 83 96 92 84
93 97 85 98 99 88 91 90 81 80
第1组数据的众数:( )(2分)
第2组数据的众数:( )(2分)
我的发现:
(2分)
2、学生答题,老师巡视。
3、展示交流。
师小结:这个发现让我们加深了对众数的了解。通过两轮比拼,xxx组暂时领先,老师看到了你们组的自信,请不要骄傲;同时老师也看到了其他组的不服气,希望你们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有没有信心?(有)下面老师出一道既有众数又有中位数的题:
课件出示:【学会应用】我会用! P123:“做一做”:(1)(2)(3)(4)温馨提示: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做题方法。(时间:5分钟)
汇报评分规则: 组长抽签选题 , 老师决定答题同学序号,组内有一次帮助机会,加分减半。
2、课件出示:P123:“做一做”。
五(1)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每空1分)
左眼视力4.54.64.74.84.95.05.15.25.3人数
(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众数是( )。 (每空2分)
(3)我认为用( )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4分)
(4)视力在4.9及以上为近视,五(1)班同学左眼的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每条建议1分,最多说5条)
3、师:同学们提的建议都很合理,希望大家都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其实众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数学”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含着平均数和众数原理。
4、(渡)师: 我们已经学了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三个统计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四、【学生讨论】
1、小组讨论:这三种统计量有哪些 联系和区别?
2、按要求完成作业纸(二)上的表格。
汇报评分规则 :完成后,答题同学示意老师并选题,分数见题目要求。
师:看来同学们对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师:同学们,针对这三种统计量,在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时应灵活选用。同学们敢不敢迎接挑战?(敢)下面,进入必答题环节。
五、【练习应用】
答题规则 :组长抽签决定选题顺序,分数见题目要求。若有不同意见,举手示意老师,给最先举手的同学答题机会,答对加满分,答错扣1分。
选择: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外书,应选取( ) 。(2分)
2、容易受极端数据影响的是( )。(2分)
3、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在所有选手中处于什么水平,应选取( )进行比较。(2分)
4、如果要评估五年级四个班的成绩,用( )比较合适。(2分,说明理由另加2分)
5、一组数据:30,25,25,25,50中,加入任意一个数据,一定不改变的是( )。(2分,说明理由另加2分)
师:通过这一轮的角逐,老师发现同学的知识掌握得真扎实!进入下一环节:快速抢答!
答题规则 :每题2分,若有同学质疑,需说明理由。每组1号同学听口令抢答,违规扣2分,每位同学有4次抢答机会,若有不同意见,其他同学起立回答,答对并说明理由加2分,答错扣1分。
判断
1、平均数一定比众数小 。 ( )
2、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 )
3、在一组数据中可能没有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 )
4、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能相同。 ( )
六、【课堂小结】:
师: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过去了,计算各小组得分情况,(若有时间,可以计算5个小组分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反映集中情况
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