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推荐48篇)范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48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一:渔歌子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阅读中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悠闲自得的心情。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古诗词,对古诗词有所了解并掌握了相关学习方法。 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络查找,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回忆已学古诗词,说说对词这种体裁的了解 。
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1.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2.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其实,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教师范读,学生闭眼聆听,想象画面。
2.教师归纳,课件展示词意。
、探究设疑,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质疑、师发问:
(1)、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想回家呢?
(2)、词中描绘的渔翁到底指谁?
2.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后,教师点拨小结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指名说)
师小结,课件展示:这首词的作者借这样一幅春江水涨、细雨濛濛、渔翁迎风冒雨垂钓的画面,抒发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 学生默读,思考:(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颜色?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 交流:自己眼前仿佛出现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用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
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借助文本和多媒体课件,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绘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样始终都以学生为主体,人人有机会发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紧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再由教师凭借课件进行小结,使学生释疑,从而升华主题,领悟诗情。
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现在就请大家带着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词中的意境。
(出示课件)
1.配乐朗读:指名朗读,小组轮读,全班齐读。
2.配乐有感情地背诵,感悟意境。
3.
4.欣赏歌曲《渔歌子》 这部分设计了“读、背、找、唱”四个小环节,环环相扣。前三个环节,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不自觉地了解了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查漏补缺。最后那优美的歌声又让学生情绪高涨,身心都体验到了最佳的轻松感、愉快感。
七、教学评价设计
青云分校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对象:_________
评价内容 评 价 等 级 评价目的
优
(100-80) 良
(80-60) 差
(60-0)
坐姿端正 养成良好习惯
能专心听讲,主动发言 认真专注,敢于表达
能积极参与讨论,善于与他人合作 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善于与人合作
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学会欣赏和赞美 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
会读会写本课生字、词语 检查课时目标达成情况
理解诗词意思并会背诵 检查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培养学习兴趣
综合评价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校内示范课,所以,在备课时我百般研磨,精心设计,力求精益求精。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这节课亮点频出,高潮迭起。教学过程中的想象画面片段写作、师生唱和《渔父歌》等环节的设置,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参与度,将古诗词的美解析得淋漓尽致,而且升华了文本内涵,引起在座师生的情感共鸣。授课效果极佳,受到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本教案配套课件下载地址:/xiao/93471.htm
[渔歌子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描写老支书的词句感受他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镇定、不徇私情、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
3、品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特色,初步懂得通过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衬托主要人物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老支书的词句感受他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镇定、不徇私情、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1、了解文章的表达特色,初步懂得通过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衬托主要人物的表达特点。
一、了解洪水的可怕
1、师:同学们,有这么一个小村庄,里面住着一百多人,他们非常勤劳,突然,有一个灾难降落倒这个村庄(播放录像)。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二、体会人们的心情
1、师:这时,村庄被惊醒了。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8页,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生朗读(评:很了不起,读的如此有感情)
2、师:听了他的朗读,你听出了什么?
假如用一个字去概括你会用哪个字?(指生说)
师小结:是啊,他们惊慌失措,他们到处叫喊着,到处乱窜,这样的场面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板:疯)
师:在你们理解中什么叫疯?生说(理解的真到位)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从课文哪些字词的背后看出人们已经疯了?课文中那里有写到人们疯了?
4、反馈
(1)师:从课文哪些字词的背后看出人们已经疯了?学生回答
(2)出示: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
A、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人们疯了
B、师:你听(播放音乐)听完了录音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C、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当时慌乱的情境么?(似乎不慌乱,场面还是很有序)
5、出现“桥”
(1)师:是啊,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这跑跑,那叫叫,东面没有路,西面也没有路,洪水越来越大,就在这时北面出现一座桥(板:桥),齐读课题,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指生说
出示:一座窄窄的木桥。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桥?看上去?
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生:窄窄的桥,(你来读读)生读
(2)二读课题。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读课题,(齐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眼,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生说)--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感知老汉的形象
1、师:是啊,这是一座联系着每个村民生命的桥,这是通往希望的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人越来越多,洪水也越来越急,他们也越来越慌乱,假如就在这时他们冲上了这座瘦弱的木桥。后果会怎样?
指生说
师:是啊,同学们,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师:就在这一百多号人乱七八糟生命攸关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声音
出示:“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A、你来读,你来读,你来读,
B、这是来自谁的声音(生:老汉)他是怎样说的
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
师:请你来喊,你这样喊似乎会被那嘈杂声掩盖了,你再来学着老汉喊
C、师:同学们,此时,老汉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指生说)
D、我想最后请你再来向着这慌乱的人们喊一声(指生说)
E、师:党员也是人
F、师:接着老汉冷冷的地说:你来(指生说)接着夏老师想请我们班的8位同学来朗读接下去的13-20自然段的句子。
师:在开始之前,我要提个要求:把8个自然段读正确、流利。
评价师:很了不起,第一次读就能读得正确流利,但是读书不能只停留在读正确流利,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声音,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感情来。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13至20自然段,将自己的感情读出来等一下我又要请8位同学来读
师:读明白了么?这么自信,我又要请8位同学来有感情的读。
师:真不错,听着你们的朗读,似乎让我觉得这一切就发生在我身边,
你们又听懂了什么?你们有读懂了什么呢?
3、反馈
引导读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读着这句你想到了什么?
A、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读着老汉的言行哪个字印入了你的眼帘?“揪”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拉”吗?为什么?
b、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气、急)老汉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c、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这时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他揪出了什么?
d、(引:如果不这么做,会是什么后果?)体会老汉在危急时刻把小伙子党员揪出来,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们,把死的危险党员扛起来,避免再次陷入慌乱。请你再来读这一段
e、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B、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a、读着老汉的言行,又有哪个字印入你的眼帘?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仅剩老汉与小伙子两人时还你推我让这是为什么?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险情?
b、引导读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读着这话你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
c、此时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意味着什么?
抓“推”导读,就因为死亡已在眼前,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帮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出示: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我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C、现在我再请8位同学来读这些段落,相信大家会读的更好。
指生读
四、铭记老汉的精神
1、村民们得救了,那位小伙子还没来得及跨过木桥,洪水已吞没了他和全村人拥戴的老汉,让我们看看五天后洪水退却时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配乐激情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3、揭示课文结尾(最后四个自然段),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惊讶、敬佩)
4、当我们脑海中树立起这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你又联想到类似这样的其他人或事吗?
5、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众多前来为老支书送行者中谁在干什么,说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写)
(1)指名读。
(2)师小结:是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作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五、领悟课题的含义
1、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用“桥”为题?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1)指名说。
(2)师总结:这是老支书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是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桥梁,是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出示诗《桥》,教师配乐朗读
桥
负重的身躯
横跨南北
岁月
只是那桥下流动的河水
桥下走过的无数车马行人
你是那么不起眼
却挽救了多少了不起的生命
你总是将别人送往彼岸
却不知何时是自己的归途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
篇三:《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李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罗丹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全神贯注的精神。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罗丹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全神贯注的精神。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上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全神贯注)谁来读课题?
(生读题)
师:谁能在课题的前后加些词语,使它成为一句意思完整,又跟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生: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时候,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些词语,连成一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就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生:罗丹为什么要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生: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
二、读议结合,研究学习课文的重点句段
师: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塑像?要解决这个问题,该读哪一段?请读有关段落。
生:因为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所以要修改塑像。
师: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一读。
(生读:“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对不起,请等一等。”)
师:这个句子里头有个词--“端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看的意思。
师:怎样地看?
生:认真、仔细地看。
师:为什么要修改塑像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解决了。
师:谁来做总结,说说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塑像?不过,这次要加点难度,用上“虽然……但是……所以……”这组关联词。
生:虽然这个塑像仪态端庄,但是左肩偏了点儿,脸上也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
生:虽然这座塑像是杰作,但是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
师:第一个问题已解决,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生: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
师:到哪去解决这个问题?
生:第2自然段。
生:“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师:跟他划的一样的请站起来。(十多位同学站了起来)
师:(问刚才读句的那位同学)你为什么对这处描写感兴趣?
生:我觉得罗丹修改塑像时非常认真,入迷了。
师:用课题来说就是--
生:全神贯注。
生:我觉得罗丹聚精会神地,非要把塑像修改好不可,把一切都忘了。这是全神贯注。
师:还有划别处的吗?
生:(读)“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我很有感触,因为罗丹忙乎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塑像修改好了,轻轻吁了口气。
师:你能读出罗丹开心、舒服的感觉来吗?
(生很有语感地读句:“过了一个多小时……轻轻地吁了口气”)
师:读得很好。
师:还有哪处描写是你感兴趣的?
生:“罗丹一会儿上前……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
师:为什么感兴趣?
生: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是看塑像有哪些毛病。
师生:上前看,是看细微的毛病,往后退,是为了看整体,向前往后都是为了把塑像修改得更完美。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一刻钟过去了……情绪更加流动。”我从“半个多小时”看出罗丹很有耐心。
生:罗丹情绪激动,时间越长干得越有劲,更加说明罗丹干得入迷,是全神贯注。
师:还有其它句子吗?
生“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
师:茨威格说的话里,有一句是最重要的,能看出来吗?
(生读:“人类的一切工作,……就应该全神贯注。”)
师: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上课,我就认为这件事非常值得做,而且想把这节课上好,所以就全神贯注地上。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也是全神贯注地上课,所以把这节课上好。老师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全神贯注做事的人,将来成为科学家、数学家、音乐家或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
三、作业。
写写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感受。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四: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以下是关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可供参考!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2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高分析与推理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引入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圆片、学生课前调查并收集一些教据。
教学设想: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四个步骤。
课一开始,便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图,让学生观察想象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有怎样的现象?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推想、感悟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提供了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为了让深长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为学生提供了好多圆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是多少?”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了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去,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而且这一过程的设计也把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了实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在练习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知识,从而也发现了其它的一些问题,再次解决问题。学生在反复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整堂课都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借助多媒体和学具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富有人性化的氛围中积极探索,从而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多媒体出示图,师讲述:这是一个长方体容器,用三个闸门把这个容器平均分成4格在里面盛上高度不等的水,请想像一下,如把这几个闸门打开,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2.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3.小结:(多媒体演示)看,打开闸门,高处的水往低处流,最终水面高度相等,这个相等的高度就是水面的平均高度。
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平均高度”是怎么形成的?(水从多的地方移到少的地方。)
(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过程。)
师归纳: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评析:“水往低处流”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学生对这种自然现象也特别熟悉。此处,借助学生熟悉的这种自然现象来引入新课,一方面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从中感悟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提供了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师:拿出圆形学具按要求摆放,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 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要指一生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其他同学在桌面上摆。
问: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是多少?
a)学生合作探究:
怎样求出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看哪个组的方法多。(四人一组摆圆片,师巡视指导。)
b)交流汇报:
i.移多补少:只要从8 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是5。
ii.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片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片的平均数。
iii.师:谁能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求平均数呢?
(生答。)
iv.师小结: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用数据的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
[评析:“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圆片,让学生通过摆圆片来体验和感悟新知识。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a)师:课下,老师让你们收集了一些信息,下面各组说一说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你们组打算解决关于平均数的什么问题?
生1:我们组收集了我们班5位同学的身高,我们组打算计算一下这5位同学的平均身高。
(生边介绍边投影出示关于身高的统计表。)
师:在未求出平均身高之前,请你估算一下平均身高的所在范围和平均身高大概是多少?(生估算。)
生2:我们组收集了我们班两个组1分钟的跳绳成绩,我们想计算一下这两个小组一分钟跳的平均次数。(边说边投影出示。)
师:如果给优胜组发奖的话,你们认为应给哪个小组发奖?你们认为怎么比比较合理?
(生讨论后回答。)
生3:我们组收集了我班一组和二组每个同学的一次数学成绩,我们想计算一下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我们还想知道哪个组的成绩好。
……
师:同学们收集的信息真多,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好,下面就请你们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你们的问题吧!
b)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师参与指导。
c)生汇报结果,师评价。
(生1汇报后师问:从这个平均身高中推测全班、全校、全市乃至全国三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生推测。)
[评析: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收集、组织材料的能力。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了充分的选择权与自主权。学生在这种宽松、融洽的氛围中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年级学生平均身高的推测和平均值范围及平均数的估算,是对学生统计观念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a)探讨:
(1)(多媒体出示一片海域图片,标出平均水深5米。)有一艘轮船吃水深度4米,这艘轮船能不能安全通过?为什么?
(2)提问:“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
(3)小组讨论后汇报。
b)课外调查
为了反映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请各组设计方案,展开调查,并用平均数的知识进行汇总分析。
[评析:探讨问题的出示,是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的再一次巩固和更深的理解,这一问题,学生不是*单纯的计算所能解决得了的,学生只有在这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中去准确把握“平均数”的意义,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才能得到解决,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调查保证了课内与课外的紧密联系,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一次培养。学生通过对调查材料的汇总分析进一步体验求平均数和统计的作用]
总评
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说一说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在下一步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了自已身边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为教学和练习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可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统计方法就是解决如何从样本来研究总体的问题。在应用练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当有一组学生算出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据这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来推测全班、全校、全市乃至全国三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运用统计方法的自觉性,使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落实到实处。在这一环节教学中,还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平均数的范围和平均数的值,渗透估算的思想,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篇五:普罗米修斯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运用结构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五呼“普罗米修斯”,层层深入地加深对英雄的崇敬。
3.简要地感受人称代词的不同指代对象。
教学重点:运用结构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助教: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甲)我叫钟佳瑶,(乙)我叫魏世杰,这节课由我们俩协助吴老师完成学习任务。(甲)我负责展练,(乙)我负责纪律。请大家配合,谢谢!
助教甲: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以主人公姓名来命题的,让我们一起来正确地喊出主人公的姓名。(同学们齐读)出示课题:普罗米修斯
二、学习新课
(一)读准人物姓名
助教甲:课文里除了主人公以外,还有哪些人物呢?【引导:有成为“众神之王”的(宙斯),有太阳神(阿波罗),还有火神(火神的姓名叫赫淮斯托斯),也有“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点击课件出示人物姓名。大家再次齐读一遍人物的姓名。
(二)理清文章脉络
1.二呼英雄,体会重要
助教甲:认识了这些天神,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吧。有请吴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
老师:谢谢钟佳瑶同学,让我们一起从故事的开头了解起吧!
请大家看第一句:“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由于神话故事没有确切的时间,所以一般都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头,英文是long?-long??ago。此时,地球上的人类强烈希望有一位英雄能够拯救大家,谁决心帮助大家?请大声喊出他的姓名!他准备怎样帮助大家?(偷火)就这样,普罗米修斯就和哪位天神联系起来了?(阿波罗)
过渡语:偷火有多重要,我们来看一看句子--对比朗读,体会重要:(1)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2)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读了这两句,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点什么?
2.三呼英雄,感悟英勇
教师:你们能这样想,说明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孩子。可“众神之王”宙斯却不是这么想的,他做了个什么决定?(最严厉的惩罚)就这样,宙斯和普罗米修斯就联系起来了。宙斯派的是谁执行惩罚?教师:就这样,普罗米修斯就和火神联系起来了。他马上执行了吗?为什么?出示句子,引导理解句子:(1)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
①(普罗米修斯)②(普罗米修斯)
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
③(??火神??)④(宙斯)⑤(普罗米修斯)
大家从句子中可以看出,同一个人可以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①②,同一个人称代词①④可以指代不同的人。大家在阅读和习作中要注意加以区分。
过渡语:普罗米修斯听从火神的劝告了吗?请看句子--(2)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你怎样理解: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为人类造福,没有错。)联系下文,你知道普罗米修斯忍受了哪些痛苦?(请阅读6、7自然段,找出来。①双手双脚戴着铁环;②死死锁在高高的悬崖上;③日夜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④鹫鹰啄食肝脏。)让我们一起轻轻呼喊英雄的姓名,帮他减轻一点痛苦吧!
3.四呼英雄,由衷敬佩
“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你猜猜可能有多少年?读一读
一年过去了,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两年过去了,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十年过去了,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一百年过去了,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一千年过去了,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一万年过去了,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三万年过去了,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
所以,作者说:“许多年过去了,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让我们一起齐声呼喊英雄的姓名,向他表示由衷的敬佩吧!
4.五呼英雄,欢庆自由
教师:联系下文,你知道谁解救了普罗米修斯?感谢大力神解救了英雄,他和普罗米修斯之间也联系起来了。让我们为英雄重获自由而高呼他的姓名吧!
你们的呼喊连著名诗人雪莱也听见了,他为普罗米修斯写下了一首赞歌,读一读《普罗米修斯赞歌》。
三、总结全文,进一步理清脉络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结构图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整个故事。我们以前就学习过利用结构图帮助概括主要内容,大家回忆一下,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结构图?(故事多、场景多、人物多)。这个结构图还缺点什么?添加序号。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结构图,同桌之间相互试着概括主要内容。抽一名学生上台说主要内容。
四、学习日记,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我的收获有??????????????????,我对今天的学习(??????)。【很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
五、拓展延伸,引导读书
1.老师:同学们,对于普罗米修斯,我们还可以了解更多。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本P151“资料袋“,加深对英雄的了解。
2.推荐阅读《希腊神话故事》。
3.老师:这节课,吴老师首先要谢谢助教钟佳瑶和魏世杰(请给他们热情的掌声),然后也要谢谢全班同学在课堂上有优异的表现(狂风暴雨般的掌声送给自己)。最后,谢谢我优秀的同事们,相信接下来的评课你们能让我有更大的收获!(让掌声来得更加猛烈些吧!)
板书设计:
①偷火???????????????????????②惩罚
③吩咐
⑤解救?????????????????????????????????????④执行
[普罗米修斯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六:《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5个生字,会写文中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会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
2、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教学反思: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七: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漓江的水,谁来说说漓江水有哪些特点?课文中
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课文除了正面描写了漓江水的特点,还运用了怎样的描写?
3.漓江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畅所欲言)
五、作业
1. 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第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及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谁还记得漓江水有哪些特点?
2、指名背诵第2自然段。
二、回忆学习方法
1、上节课,我们怎样学习漓江的水的内容?
2、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
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学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三、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生齐读最后一节。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起:甲天下
桂林山水 分述: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八:《生命 生命》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字,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
师: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同学们齐读课题,家看
这样的题目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什么,读;
师:看到这样的题目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要问的呢?
师:嗯,同学们真不错,请你读句子;我常常想,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有内在联系的,都和作者想到一块去了,以作者杏林子开篇就提出了关于生命的话题:(出示课件)(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2、师:现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怎么办?
3、师:谁敢来读?那么作者笔下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听几位同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段意)
3、师:谁回答作者笔下的生命是指什么?(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
4、师:这位同学真会学习!主要写的是谁呀?(飞蛾)写它怎么样呀?(在强烈的求生)希望其它同学都能像他这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的生命。(板书:求生的飞蛾)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板书:不屈生长的瓜苗)
5、师:这位同学挺聪明,刚才学习的方法,他马上就会运用了。
6、师: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读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然后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生命。(板书:沉稳有规律的心跳)(创造无限的价值)
7、师总结:我们初读了课文,这美美的散文被我们浓缩成为了一首小诗了!我们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小诗)
三、品读课文,理解积累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师:现在让我们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飞蛾“求”生的?(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2、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飞蛾在强烈的求生?
(挣扎、鼓动)
3、师:把这些词语带到句子中,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谁来读?
(指名读)
4、师:我感觉你在跳动,而不是跃动,谁再来读?
(指名读)
5、师:从“跃动”这个词中,老师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生欲望,咱们全班同学一起读。(齐读)
6、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是这只被人捏在手里的飞蛾,你们命悬一线,你会说什么呢?
7、师:面对这只强烈求生的飞蛾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呀?(生:震惊)
8、师:来,读出作者的震惊,读出你的震惊。(生读)
9、师:同学们,标点可是无声的语言,读出感叹号表达的情感,谁再来读。(生读)
10、师:作者震撼了,她在想什么?(出示课件:心想--)
(学生说话训练)
11、师:课件图片展出,讲解杏林子的经历
12、师:飞蛾飞走了,我们也该轻松一下了,来现在大家伸出双手,老师要送给你们两个宝贝,
第一个宝贝就是: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
第二个宝贝是:联系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结学法:同学们看,刚才我们怎么学的呀?抓住关键词感受飞蛾求生的欲望,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香瓜子是怎样“不屈”地生长,哪些关键词体现了这一点?(点学生回答)
1、师:你感受得很真切,把你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这句话。
你感受得很深刻,也请你读出你的感受。
你感受得很强烈,也请你来读。
(生回答:冒出、冲破、仅仅、竟然)
2、师:每个字每个词都在诉说作者的心声啊!我们从这些词语中品味到瓜苗的不屈,瓜苗的顽强,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不屈,读出顽强。
3、师:瓜苗仅仅只是想活下去吗?(板书:不屈向上)
4、师:作者看见这不屈生长的瓜苗又想到了什么呢?
5、师:我们又一次运用了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品读。
6、师:听香瓜苗对作者说了什么?
四、总结
同学们,小瓜苗如此的顽强生长,那怕仅仅只有几天的生命,但它还是活得如此的光彩,如此的坚强,是啊!生命就是如此的奇妙,同学们,生命成可贵,我们生命得继续下去我们要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更精彩,请同学们就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去学习下面的课文,下节课老师再来和你们一起研究我们的生命。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求生的飞蛾----珍惜
不屈生长的瓜苗----不屈生长
沉稳有规律的心跳----
[《生命 生命》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九: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像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十:《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无瑕、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冗立、连绵不断”等词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排比句,体会比喻句、对比手法的好处。注意分号的用法。
4、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摹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摹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桂林的资料,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2、“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3、因果关系说第一段内容,了解引号作用。
二、理清层次,整体感知。
1、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说出全文的内容和各自然段的内容。--桂林山水甲天下
(2)文章的结构--总--分--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作者笔下的漓江水是怎样的?学生交流,体会排比句式和比喻句的作用。指导朗读排比句,渗透“啊”读音的变化。
(“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比喻、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前字韵母 “啊”的发音 举例
a、o、e、i、ü ya 真绿啊、真奇啊
u、ao、ou wa 真秀啊
n na 真险啊
ng nga 真静啊、真清啊
2、作者除了用排比、比喻句式,还用了什么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指导朗读
3、引读,尝试背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方法同上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色彩明丽--山色;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
二、略读第四自然段
1、师引读,理解“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样的水?想象“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2、体会作者整体描述的方法--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
3、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及作用。
⒋背诵。
三、总结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齐读课文
四、完成课后练习
1、仿写排比句式。
2、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流动
水清:看见江底沙石
绿:无暇翡翠
借景--山水
桂林山水抒情--热爱
奇:形态万千
山秀:色彩明艳
险:危峰兀立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十一: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内容简析】
本文是写景的文章,文中写了作者因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去观赏桂林山水,他坐船荡漾在漓江上,看到桂林山水独特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不熟悉桂林的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读学贯穿,读中想象,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抓住词语读好句子,培养能力,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教育,培养爱美情操。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多角度具体形象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2.想象画面,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具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旅游?想不想去“天下最美的地方”旅游?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感知内容
1.播放桂林山水图片,学生谈感受。板书课题,读题。
2.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美写下来的呢?自由读课文。标出不懂的生字词。
3.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把握主要内容及条理。)
三、扫清文字障碍
1.查字典或问他人,认读难读字。
2.检查生字词是否读准。
3.选择喜欢读的句子读,检查是否能读准、读通顺。
四、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甲”,进而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查字典理解“荡漾”。
2.图文结合,学习第2自然段。
(1)观察图中水,说感受。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画出写水的特点的句子。
(3)汇报。
(4)指导朗读。①抓住“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体会“静”。自由读→汇报读→抓关键词句读→示范读→引读,读后让学生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写了水的什么特点。
②抓住“可以看见江底沙石”体会“清”。方法同上。
③抓住“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体会“绿”。
A.实物(或图)认识翡翠。
B.让学生自读体会特点。
(5)体会最后一句。
3.体会漓江水与大海、西湖对比的作用。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回读整段,读出喜爱之情。(注意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观看或想象画面。
五、总结
六、作业
仿照“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小结学法。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1)引导观察图片,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
(2)引导想象“还有的像……还有的像……”体会“形态万千”。
(3)引导想象,体会“秀”。
(4)看图片或录像,体会“险”。
3.出示图片或录像,与泰山、香山对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桂林“山”的向往、喜爱之情。
(注意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三、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感受
1.你们观赏了漓江的水,游览了桂林的山,感受是什么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2.自由读第4自然段,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大意。
3.结合本段上下文理解诗句。
4.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想象画面。
四、读课文,尝试背诵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六、拓展
你想怎样赞桂林山水?
师:桂林赞
桂林山水甲天下,
荡漾其中如在画。
莫道美景天上有,
神仙到此不归家!
七、作业
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十二: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 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 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 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 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 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一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 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 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简明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 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 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的事,或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 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的事……
3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 学生动笔。
5 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作文
一、词语盘点
1 学生自读。
2 同桌互查。
3 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 记记写写。
二 日积月累
1 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 逐句自读。
3 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 教师释疑。
5 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 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2 自读。
3 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篇十三: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 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 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 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 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 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一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 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 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简明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 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 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的事,或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 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的事……
3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 学生动笔。
5 相互交流,修改。
?????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作文
一、词语盘点
1 学生自读。
2 同桌互查。
3 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 记记写写。
二 日积月累
1 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 逐句自读。
3 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 教师释疑。
5 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 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2 自读。
3 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课后反思:
篇十四:《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21、《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李玲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去过乡下吗?说说你对乡下的了解。
我们基本生活在城市里,还是挺喜欢乡下的生活的。作家陈醉云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感受乡下生活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同桌互读,交流新字生词的读音。
三、再通读课文,找找中心句,谈谈乡下人家给你的印象。
全班交流:“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你是怎样理解“独特”和“迷人”的?
小结: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四、练习书写,巩固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二、品读课文,想象画面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三、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四、默读课文,对照插图,想想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组交流: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随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出示画面)瓜藤满架、花红竹绿、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花香月夜。
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风景,划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的读一读。(指导朗读)
句式训练:出示句式:乡下人家,不论???????????????,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用上这个句式来说说你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小结就是这样的乡下人家,门前花果香,屋后竹成行,真真切切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生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拓展练习:
除了课文中描绘到的画面,你能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也来描绘一道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吗??出示句式“乡下人家,______?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交流:乡下生活留给你什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画面。
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六、阅读链接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七、布置综合实践活动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十五:《麦哨》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和、应”。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借助拼音学习生字。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
3、师生共同学习,积累好词佳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家乡的好词佳句。
2、 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乡村孩子生活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美好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农村,大家对麦子都非常熟悉,都知道麦子是什么?麦子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老师引导)那有谁知道麦秆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喂牛、喂马)说得很不错,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麦秆还可以用来做什么?(板书:麦哨)揭示课题:“麦哨”就是用麦秆来做的哨子。
二、学习新课。
1、学生默读课文,可以用借助拼音拼读,同桌交流,问老师等方法来完成。
2、老师范读,帮助学生清除生字词。
和:hé(和平,和谐),hè(和着,一唱一和);应:????(应该,应当),?????(反应,应用)。
3、师生共同学习生字。
畔??兜??穗??裹??嚼??肺??腑??撩
三、品味优美段落。
1、用开火车的方式读课文(每个学生读一段)。
2、学生自由度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讨论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孩子们在田野、湖畔边割草、边玩耍、边吹麦哨的情景,写出了乡村孩子的天真、纯朴、可爱、欢快,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美丽景色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
1、写出本课生字词。
2、写出你喜欢本课中的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畔????兜????穗????裹????嚼????肺????腑????撩
[《麦哨》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十六:《麦哨》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24、《麦哨》教学设计
--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李玲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麦哨实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
1.板书课题,质疑。
2.解释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麦哨》,麦就是--(麦子),哨呢--(口哨),
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生读
湖畔??肚兜??嫩荚??麦穗儿??麦芒??擎起??包裹??嚼嚼??吮吮??直沁肺腑??撩起??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茅茅针??麦秆似的??结出??黑白相间??乐谱??剥开??和着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
4.学习写法:
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
(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请大家自读自悟,边读边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A、孩子们衣服美、外貌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B、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划出来: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4、仿写练习:(出示图片,看图,用“谢了……结出”说一个排比句。)
这段不但写出了田野里花果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里丰收乐。
C、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看到这么美的麦田,你想说什么呢?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整个田野就好象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丰收乐章。)
D、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如果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玩耍,心情会怎样?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读!)
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E、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读!)
五、学生自读,交流美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
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你还有不会的吗?那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
总结:文章以麦哨为线索,以首尾呼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丰收在即的田园风光,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就像麦哨的声音,这哨声是那么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和孩子们的欢乐,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写文章的方法,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
1.乡村的生活是如此的欢快、柔美,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但是这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同学们可以想想你们身边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之间与“欢快、柔美”有关系吗?老人们健康长寿;孩子们聪明可爱;夫妻们恩爱美满;邻居们和睦相处。是呀,乡村的景色是怡人的,乡村的人们更是美,美在:朴实、热情、善良、纯真,美丽的景色和这些可爱的乡亲们构成了一副欢快、柔美、和谐的画面
2.有一位读者读了《麦哨》这篇课文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麦哨》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十七:《万年牢》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邢台县宋家庄完小??李圆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的糖葫芦将例如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
歌曲《冰糖葫芦》,冰糖葫芦图片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老师哼唱歌曲《冰糖葫芦》“都说冰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裹着酸,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
在解放前的天津,就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气,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的父亲。
(二)齐读课题,先理解“牢”,再理解“万年牢”。
“牢”的解释:
1.养牲畜的圈
2.古代称作祭品的牲畜
3.监禁犯人的地方
4.结实,坚固,固定
万年牢(永远牢固,永远结实。)
(三)到底什么东西会万年牢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课前导读,明确本次略读课文的要求。
1.想一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2.谈一谈: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二、初读感知
(一)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二)检查字词: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火候、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三)自主读顺课文
三、深入探究
(一)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3.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深刻含义?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做上记号。
(二)全班汇报交流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讲父亲自己经营制作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并保证产品质量。
第二件事: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期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了工作。
2.重点指导理解问题3: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板书:糖葫芦――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小组讨论。
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板书:做生意――万年牢)
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
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板书:做人――万年牢)
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三处“万年牢”由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环紧扣一环,叙事清楚,很有条理。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线索写事情的写作方法。
3.你说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认真、实在、讲良心、不马虎……)
四、联系实际
(一)出示父亲的话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二)你是怎么理解父亲所说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五、课后作业
(一)收集有关做人认真,实在的故事。
(二)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糖葫芦――万年牢
做生意――万年牢
做人――万年牢
[《万年牢》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十八:挑山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⑴ 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⑵ 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⑶ 读生字组词。
⑷ 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⑸ 组词:
溜( ) 货( ) 奏( ) 衡( ) 诵( )
留( ) 贸( ) 泰( ) 横( ) 颂( )
杖( ) 肌( ) 耽( ) 误( ) 哲( )
仗( ) 机( ) 枕( ) 娱( ) 折( )
5、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⑴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⑵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⑶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⑷ 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⑴ 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⑵ “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⑴ 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⑵ 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⑶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小精灵儿童网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⑴ 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相遇?
⑵ “攀谈”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⑴ “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⑵ 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⑴ 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⑵ 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⑶ 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⑴ 略
⑵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⑶ 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⑴ “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⑵ 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
⑴ “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⑵ 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⑴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什么?
⑵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什么?实际指什么?[小精灵儿童网站]
3、交流:
⑴ 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⑵ 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⑶ 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
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
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利用视频资料──情景剧的播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挑山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十九:《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的可爱。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课文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郁金香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郁金香代表哪个国家吗?
2、汇报资料:
师:是的,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
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3、简介荷兰:
师: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去感受真正的荷兰。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谁能评一下?(教师相机出示重难点词语和生词,提示朗读。)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读完后,你能用文中的词句来完成老师大屏幕上的填空吗?
白天,奶牛_________,骏马_________,家畜_________。
傍晚,人们_________,这里一片寂静,__________________。
夜晚,_________不断地运往远方,车船过后,__________________。
3、填完以后,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师:是啊,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娇艳欲滴的郁金香,动物们的自由王国,黄昏挤奶的劳作,寂静无声的夜晚,这一幅幅画面就组成了荷兰无限美丽的田园风光。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请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读,把体会写在旁边。
2、谁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生说,师评价。
4、白天,在荷兰,这个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牛羊、小鸡、马群、黑猪是主人,那儿是它们的王国,那么夜幕降临晚上的荷兰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同桌之间读读第五段,找出一个最能概括荷兰晚上的词语。
5、生读,找词语,读出感受。
6、就让我们在读中来欣赏这真正的荷兰吧!欣赏图片8--11
7、所以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生齐读句子,练习说句子:是……也是…
四、拓展迁移,发展语言
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相关资料,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写具体。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兰是“牧场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祖国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全文:
虽然我们没有去过荷兰,但学了课文,这个国家就如此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感受到了荷兰景色的优美,动物与人的和谐统一,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风光图片,并写上简短的描述。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十:《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情境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乡下人家。用心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二、:细读探究:
1.自学提示: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呢?请大家细细品读课文,边读边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还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再美美地读一读。??????时间:5分钟
2.组织汇报:??(1)雄鸡悠闲自在。
师:当然对于一些享受诗情画意生活的人来说,在屋前搭一个瓜架是不够,那么谁再来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风景?(学生汇报交流)
师:[投影出示此句]
师: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学生看书自由说。
生: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读句)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呀?
师:带看你的感觉再读一读
师:你来表演表演那只高傲的大公鸡吧!谁来配音!所有的小鸡一起读。
师:让我们再读读可爱的鸡鸭吧!同学们这幅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美景在城市里很难见到啊,这可是乡下人家一道独特的风景。(齐读最后一句)
小桥流水戏鸭:出示动画配音:学生感受并齐读。
(2)门前种鲜花
生汇报。
师:谁被这些花给陶醉了?你来读读,(出示图片)。(生读)
师: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眼前的景色呢?(五彩缤纷、花枝招展、百花齐放……)
师:你们来到诗情画意的乡下人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五彩缤纷、花枝招展、百花齐放的鲜花,你的心情怎样?
师:请你带着你的感情读好这句话。
评:你读得真棒,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一朵朵面带微笑的鲜花了。
我们都像他一样美美地读读吧!
3、?????屋后春笋冒: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了吗?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机勃勃、春意昂然……)
师:哪里看出来的?(绿绿的浓阴、成群、探……)
师:你们能边读边做做这个动作吗?
师:多可爱的一群小笋芽啊,告诉老师你探出头来想干什么?你用充满好奇/调皮地读读
(出示图片)
师:如果将“探出头来”换成“长出来”,会是什么感觉?试着读一读,并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对呀,一个探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笋芽儿竭尽全力,才钻出了地面,当他第一眼见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惊喜地欢呼?女生一起读读调皮的笋芽儿。男生一起读读调皮的笋芽。这样有生机的景象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雨后春笋)(出示图片)
我仿佛看到了-----?(学生回答)????我仿佛看到了-----
师:于是它们不停地往外冒,多富有情趣的一幅画面啊!我们一起读读这春雨竹笋鲜花的美景吧。(出示第二节)
5、?????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轻吟唱:生汇报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可以配乐)
门前吃晚饭学生汇报。
师:播放图片。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练读,指名读背。
6、?????夜静催眠曲
学生汇报
师:课文哪里描写了这幅画面,你能用朗读把宁静的感觉读出来吗?(多叫几个学生朗读)
三、总结:
1、?????课文总结:我们信步乡间小路,饱览了:齐说屋前搭瓜架、门前开鲜花、屋后冒春笋、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的乡间美景。作者被眼前独特、迷人的美景陶醉了,所以情不自禁地赞叹道: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2、回读全文:
师:在乡下,袅袅升起的炊烟萦绕着屋檐,浓绿的大树掩映着乡村,绿绿的田野,不时掠过的燕子构成了乡村特有的风景画……老师也被深深的感染了,一起看画面回读全文。
3、提炼写作方法:
课堂小练笔:描写乡下人家的冬天
师:很遗憾作者没有写冬天,那么你想象中乡下的冬天是怎样的?(出示图片)其实乡下的冬天也很美,你能把它写下来吗?老师的图片仅供参考,同学们可以大胆想象。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十一:《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2、通过学习,认识生字新词,理解词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3、凭借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盲童的内心世界,进而体会她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板书“春天”)
过渡语:歌词中说“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可是有一个小女孩却永远看不见了,她只能--(师板书“触摸”)
1、理解“触摸”(用手轻轻地接触)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用过“触摸”?
2、齐读课题,轻轻地读。
3、过渡:身体上的残疾并不能阻止小女孩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触摸春天》,认识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安静。
二、初读课文,走近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习字词。
3、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出示填空题:
“盲童安静整日在春天的花香里(流连)。她凭着(灵性),用手(拢住)了一只蝴蝶,并将其放飞,体验了一次(全新或飞翔)的感觉。”
4、齐读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走进故事。
课文中是怎样写这个事情的呢?
1、请自由读课文,划出安静拢住蝴蝶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
(1)出示: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2)“悄然”和“静悄悄”读音不同,意思有点相近。(寂静的,没有一点儿声音的意思。)“悄然合拢”写出了小女孩的动作怎么样?(动作很轻很轻)谁能用“竟然”说一句话?(结合句子解释竟然的意思表示出乎意料,让人意想不到的意思)这里是指什么事让人意想不到?(盲童安静能用手拢住蝴蝶,让人意想不到)
(3)就是平常人去拢蝴蝶也做不到,而盲童安静却拢住了蝴蝶,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语,真是一个--奇迹!课文中奇迹就是--安静用手拢住了一只蝴蝶。结合学生拢蝴蝶的经验,说说“奇迹”的意思。(极难做到的事情却做到了,这就是奇迹)
(4)朗读指导。
指导:
a、“悄然合拢”要轻一点,大声就不是悄然了。
b、“竟然”要突出来,“真是”要强调出来。
(5)盲女孩拢住了蝴蝶,真是一个奇迹,女孩自己也感到意外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从“惊讶”可以看出她也感到很意外)
安静以前有拢住过一只蝴蝶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这是全新的经历)
3、解析文本,感受热爱春天。
(1)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人意想不到?
提示: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a、哪些地方让你意想不到?(安静是盲童,却走得那么流畅,让人意想不到)
b、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说明了什么?(安静对这里环境很熟悉)
(2)安静为什么对这里这么熟悉呢?请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找出答案。
出示句子: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a、师:知道“流连”的意思吗?(因为依恋而舍不得离去)
师:安静依恋什么而舍不得离去呢?(依恋春天的鲜花、花香而舍不得离去)
b、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你读出了什么?(安静爱花,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c、你们能通过朗读,让我感受到安静对春天的热爱吗?
(3)对话、想象。
安静是一个盲童,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她看不见鲜花,她能用什么去感受春天?
安静在花丛中还能听到什么呢?
安静在花丛中还能闻到什么呢?
安静在花丛中还能摸到什么呢?
(4)她能准确地摸到花园中的月季花吗?(能)
课文中哪里看出来?
提示: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哪里看出她摸得很准确?
a、为什么在“准确”前加上极其?(非常准确的意思)
b、安静为什么会这么准确?(花香的引导,整天触摸的结果)
小结:安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那都是她对花朵的喜爱,更是对春天的热爱。
四、拓展阅读
1、安静用一颗热爱春天的心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名字叫海伦凯勒,她也是位盲人,她在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春天,并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出示文字:我是个盲人,但是我光凭触觉就能发现数以百计的有趣的东西。我能摸出树叶的精巧的对称图形。我的手带着深情抚摸银桦的光润的细皮,或者松树的粗糙的凹凸不平的硬皮。在春天,我怀着希望抚摸树木的枝条,想找到一个芽蕾,那是大自然在冬眠之后苏醒的第一个征兆。我感觉到花朵的美妙的丝绒般的质地,发现它惊人的螺旋形的排列--我又探索到大自然的一种奇妙之处。如果我幸运的话,当我把手轻轻地放在小树时,还能偶然感到小鸟在枝头讴歌时所引起的欢乐的颤动。
(1)师配乐范读。
(2)说说作者摸到了什么?
2、结课:同学们,安静热爱春天,用心去触摸春天,竟能摸到这么多的东西,只要我们热爱春天,热爱生活,就能创造奇迹,让我们也向安静学习吧!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十二:《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为本,强化体验,激活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反复诵读、理解想象中与文本充分对话,做到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思想。
[教材分析]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8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编了4篇有关生命的课文,从而使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学会善待生命,热爱生命。《触摸春天》讲诉了盲童安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感受春天的美好这样的一个故事。编选本课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明白每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就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前三年的学习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他们能够较好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另外,学生缺乏对盲童生活方式的体验,他们很难真正体会盲童春天、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创设情境,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 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学会“径,畅,磕”等9个生字,认识“畅,磕,弧”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 能借助“三读(读通,读准,读好)”学会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句佳句。
3.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爱生活,珍惜生命。
4.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蕴含的道理,并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会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每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就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朗读法,想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触摸春天》,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述说自己的疑问,比如春天怎么能触摸,为什么要触摸春天,是谁在触摸春天,怎么样触摸春天等等一系列问题)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引导质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正所谓“学贵有疑”,一个题目就引发了你们这么多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自己能否解决刚刚提的问题。(板书:盲童,安静)
⒉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字词,注意提示纠正“小径”的“径”读jìng;“磕磕绊绊”的“绊”???读bàn;“悄然合拢”的“悄”是个多音字,读qiǎo;“清香袅袅”的“袅”读niǎo.注意“磕、瞬”的笔顺书写。(教师范读,板书范字)
3.请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想一想盲童安静是个怎样的女孩子,用一个词来形容她。(神奇,不可思议,善良、、、)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他们对于母语有一定的敏锐度,所以生字词的学习主要以学生同桌、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做到点面结合。
三、 重点研读,感受神奇
㈠ 引导: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哪些字词或者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神奇、不可思议?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第4自然段。
㈡ 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1.出示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⑴ 你从句子中哪些字词感受到神奇,不可思议?
⑵ “竟然”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安静本来想拢住的是什么?“竟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你能用“竟然”说一句话吗?
⑶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悄然合拢”,全班做“悄然合拢”的动作。
⑷ 指名读,范读,齐读这个句子。
2.出示句子: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⑴?想想在生活中,你抓过蝴蝶吗?能抓住吗?好抓吗?
⑵自由朗读这句话。
⑶“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自然段。(板书:神奇的灵性)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在这一环节,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再配以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盲童安静拢住一只蝴蝶是多么神奇的事,也为后文学生感悟“神奇的灵性”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㈢ 感受“神奇的灵性”
⑴ “神奇的灵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先别告诉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3自然段,圈一圈,看一看,哪些词句在像你透露着答案。
⑵ 学生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句子,引导理解“神奇的灵性”)
1. 出示句子: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① 什么叫“整天”流连,早晨在花丛中穿梭,中午在花香中流连,晚上还在花丛中走着,从早走到晚。
② 安静为什么每天在花香中流连啊?什么叫“流连”。
③ 正因为安静整天在花丛中流连,所以,出示句子,齐读:?“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2.?出示句子对比:
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① 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说说更喜欢哪句话?
② 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 同桌互读、小组读、指名读、范读、齐读这句话。
⑶?教师总结:正因为她整天流连在花丛中,她对每一朵花都是极其熟悉,她能够在花丛中自由的穿梭,她是如此的热爱春天,热爱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命的安静。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啊,神奇的灵性不就是安静对生命的这种热爱吗?板书:热爱生命)
⑷?同学们,让我们跟随安静去感受这神奇的一刻把!(播放音乐,教师深情诵读):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轻轻地,悄然合拢,一只睁着眼睛的蝴蝶被你拢住了,一个鲜活的生命跃动在你的指间,跳动在你的心田,睁开眼睛,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上的语言味要通过朗读、品味语言表现出来,语言不是无情物,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语言文字才能更好的解读文本,理解文本,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句子的比较、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真正做到了“形于外而感于内”。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最后自然段。
2. 教师总结: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今天学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家用心想一想,你对生命又有了怎样的感悟呢?
五、 布置作业,迁移内化
出示作业自助餐:
1. 喜欢写作的你,把你对想对安静说的话,或者对生命的感悟写在一张小卡片上。(必做)
2. 喜欢积累的你,把文中你认为好的句子词语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必做)
3. 喜欢讲故事的你,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选做)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采取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空间。
[板书设计]
触摸春天
盲童?????????安静
神奇的灵性???????热爱生命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十三:《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李玲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它表现热爱生活的事例作品。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会的方法理解字词。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操。
教学重点
1.体会盲童安静的内心感受。
2.体会重点句。
教学难点
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介绍海伦凯勒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2.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表达的对生命的思考这样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3.她还曾经这样说过:“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4.那同样是盲人的小女孩安静,她又是怎样感受这个世界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盲女孩的内心世界,和她一起去触摸春天!(齐读题目)
二、初读
1.先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说说安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触摸春天的?
(1)自读要求:不动唇、不出声、不用手指读,只用眼睛扫视,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跳过去,不回读。
(2)反馈:春天的一个早晨,安静在花丛中用心触摸春天。
2.大家默读课文时遇到的不认识的字词,请自学解决:自由朗读课文,依据拼音读准、记住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
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评价初读
1.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记住了吗?(投影出示)
盲童小径流畅权利磕磕绊绊
一瞬间弧线飞翔缤纷清香袅袅
(1)先自由地读一读,不会读的字词可以看看课文里的拼音。
(2)指名读,读错纠正,
(3)齐读。
2.生字词读准记住了,就为读通课文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再抓紧时间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穿梭:本文指安静在花丛中来回走动。
清香袅袅:?形容香气缭绕不绝。
奇迹:?没有想到的事情或根本做不出来的事。
3.生字记住了,词语理解了,我们一起书写生字,认真观察、分析、记忆字形
重点指导:?“弧”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瓜”的“竖提”中的竖是这个字的主笔,要写得垂直。“弧”这个字才端正美观。“瞬”容易写错。这个字的倒数第二笔是“竖折”。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齐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反复读书,对安静为什么要触摸春天这个问题有新的认识了吗?其实要想全面准确地弄懂这个问题,必须要到课文中找到描写安静触摸春天的语句认真品读体会,这样才行。这个工作,我们到下节课做。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可爱而又乐观的小姑娘,她是--安静。她是个盲童(师板)当美丽的春天到来,我们在用明亮的双眼欣赏桃红柳绿的时候,双目失明的安静又用什么来感受春光呢?
(鼻、手、心……),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够用心灵触摸到。让我们随着课文的作者一起来走近安静,看看她是怎样触摸春天、感受春光的.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她!
二、走进文本,品析语言,探究感悟。
师:盲童安静做到了一个盲人可能永远做不到的可以说她创造了奇迹。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品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那些奇迹?动笔划一划,并旁注自己的感受。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交流。
3)根据学生发言,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出示“安静在花丛中穿梭......?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4)你为什么认为这是奇迹?(请一名同学蒙上眼睛从自己的座位走到讲台上)
5)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6)出示“她慢慢地伸出双手......?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B?大屏幕去掉“慢慢地”和“极其准确”两个词语。
师:这两个词去掉可以吗?(生答)看来读好这句话,重点要读好这两个词,你想怎样读?
7)出示“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A.?“竟然”可以换成其他的词吗?用“竟然”说一句话?
B.?“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神奇的灵性”来自于哪里?
C.?小女孩的力量神奇吗?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D.?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8)出示“我静静地站在一旁......?我深深的感动着。”
9)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随着安静感受她的内心世界,全体起立,跟着老师的声音做动作。(停顿片刻)
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师:这就是小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作者被深深地感动了,你们被感动了吗?让我们再继续看课文,看看你还有哪些感动你的地方?
10)出示“许多......?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A?“张望”是什么意思?用动作表示。
B?“张望”应该是用来形容有视觉的人,而安静是一个盲人,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准确吗?
C安静的眼睛看不见,可她什么地方能看见?(心里)因为她的心里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么,她心中那双明亮的眼睛张望到了些什么呢?她可能又在想什么?
填空:现在安静的眼前是一片()的世界,拿起笔填一填吧,填得越多越好。
课件出示:(五彩缤纷、七彩斑斓、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绚丽多彩……)
D刚才我们用那么多的词,来感受安静张望到的缤纷世界,而课文中用了一句特别优美的句子来写出安静的这份美好体验--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这条美丽的“弧线”是指什么?我们给蝴蝶飞过的美丽弧线它加点颜色吧,我加绿色,因为此刻安静的心中肯定看到了蝴蝶在那碧绿碧的草丛间嬉戏!你能加吗?
出示:我加(??)色,因为此刻安静的心中肯定看到了蝴蝶在那(????)
五彩缤纷的弧线告诉安静的就是飞翔,你觉得此刻安静心中的飞翔概念该是怎么样的?飞翔是快乐的,飞翔是自由自在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随心所欲的……
E你听到她的心在说话了吗?在说------(飞吧!飞吧!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吧!尽情地去看看远方的世界有多美!
(?四)?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1.课文读到这里,你觉得安静是个怎样的女孩?
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乐观,坚强,热爱生活。”
2.下面请同学们自读“阅读链接”(幻灯片展示)一个和安静同样境遇的小女孩,你们想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吗?
3.出示课文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特的照片、张海迪照片、贝多芬照片
教师相继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来感受美好春天.她告诉我们--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舞蹈《千手观音》,这是一群平均年龄才17岁的又聋又哑的姑娘表演的,这一群又聋又哑的姑娘用他们精美绝伦的舞蹈告诉我们--
她--海伦.?凯特,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的人却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告诉我们--
张海迪胸椎以下全部瘫痪,但她自学了好多门外语,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不屈服命运的张海迪用她灿烂的笑容告诉我们--
贝多芬26岁就开始耳聋,但是他不屈服,写下了许多不朽名作,失去听力的贝多芬用他的《命运交响曲》告诉我们--
史蒂芬威廉霍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化症的他,近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10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他的行动告诉我们--
4.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5.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触或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请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所思所悟。
6.总结升华:他们虽然没有健全的体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生命的强者,正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所以他们同样感受到像春天般美好的生活,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对于我们这些拥有健全体魄的并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的人,我们就更应该热爱生命,让我们一起热爱生命吧,去编织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背下来。
2.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传》《贝多芬传》
3.收集身残志坚的人物事件资料,写下阅读后的感受,以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17?触摸春天
奇迹
创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缤纷世界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十四: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在这明媚的春光中,你最想做什么?(????????)我们可以去湖边欣赏翠绿的杨柳,去野外观赏粉红的桃花。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以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春色。可是,有一位女孩,她的眼睛却无法看到这一切。他是谁?(?????)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盲女孩安静,她和我们一样,也在享受着这美好的春光。那么,她又是以怎样独特的方式来感受春天的气息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他一起去触摸春天。(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研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边听边想像画面。看一看,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片段。(配乐朗读)
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个盲女孩捉住了一只蝴蝶,这真是一个奇迹!那么,盲童安静都创造了哪些奇迹呢?课文又是怎样来描述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细细的品读课文,从中勾画出相关语句。画完以后,可以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感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一个人物,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样你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的。假如你就是安静,让我们来试试看。
盲童安静都创造了哪些奇迹呢?把你感受较深的地方读出来。
出示: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谈谈你的体会。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抓住重点词来理解和体会,这是读书的好方法。你能解释“穿梭”吗?你见过什么在哪穿梭吗?举个例子。
很快的走来走去,安静可是个盲人,在你的印象中,盲人是怎么走路的?(小心翼翼,很慢的,步履蹒跚)
可是,安静为什么能流畅的穿梭呢?你知道吗?你是从哪句话中了解到的?(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整天是什么意思?(从早到晚)她在这干什么呀?(??????)安静在花香中走来走去,漫步,玩耍,她在花香中玩啊,这时候,要吃午饭了,妈妈叫他:安静,回家吃饭了!她怎么说呀?(??????????????????)这样的表现可以用流连来形容。说说流连的意思。(留恋,舍不得走,长时间停留)你还学过哪些和流连意思相近的词语?(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通过这些词,你能看出这个小女孩怎样啊?
一个盲童,她不愿意整体呆在家里,喜欢外面的世界,渴望感受这美妙的春光。所以她天天留恋此中。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安静还创造了哪些奇迹?(她慢慢的伸出双手,在花香的指引下,极其准确的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哪个词让你体会很深?极其准确,不是一般的准确,说说你的体会。她怎么就能这么准确的判断这朵花的位置呢?
说的真好,你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准确读出来吗?谁能读得更好?老师听得出来,你在极其准确这用了重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让我们接着来感受安静创造的奇迹。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你有什么感触?(惊讶,出乎意料,不可思议)你还想到了哪些词来形容你此刻的心情?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这种感情?你能换一个吗?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谁来试一试?
睁着眼睛的蝴蝶被盲女孩捉住了,真是一个奇迹!让我们设身处地感受一下那种神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你就是盲女孩安静,慢慢的伸出你的双手,在花香的指引下,极其准确的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那朵花上,正停着一只蝴蝶,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蝴蝶在你的手指间扑腾。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到的地方。
谁能告诉我,你现在体验着什么?你有什么感触吗?此时的安静脸上充满了惊讶,安静为什么那么惊讶?
蝴蝶在安静的手里扑腾,她终于知道蝴蝶是什么样子了,这是她从未有过的经历,所以作者说(????)。
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到的地方。
此时此刻,在拢住蝴蝶的安静心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安静的内心正经历着什么?体验着什么?
同学们,谁说盲人的心中是一片黑暗呀?现在,让我们走进安静的内心,看一看,此时此刻,安静的心中正经历着什么。(看大屏幕,蝴蝶飞舞,阳光烂漫,春景满园,谁说一说她看到了什么?她的心灵正经历着什么?)
(富有勃勃生机................)
虽然安静的眼睛看不见,但她的心灵一定感受得到。
现在,让我们也来走进安静的内心,充满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和安静一起触摸春天。(指名读、配音乐、一起读、做动作)
老师能听出你们走进了安静的心灵,跟她一起触摸到了春天。
就是这样的一只珍贵的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意义,那她怎样对待这只蝴蝶的呢?
(许久,她张开手指..........)
(述说着...................)
她怎样对待这只蝴蝶的呢?
“许久”是多长时间,(很长很长),你体会到什么?所以她才能拢住蝴蝶许久,虽然舍不得,可她还是把她放了,蝴蝶沿着一条美丽的曲线飞走了。你看,她多想跟随蝴蝶的翅膀去远方看一看哪,她仰起头来张望,什么是张望,谁来做个动作?(向四周看)
你认为“张望”用在这里准确吗?
“虽然看不见,她仍在努力追寻着蝴蝶的踪影”,她的内心充满了渴望,我们看她在张望什么呢?同学们说,此时的安静张望到了什么吗?
虽然她的眼睛看不到,但是她的心灵一定感觉得到,因为,“上帝她关闭了一扇门,却又在心中为她开启了一扇窗”,这是一扇心灵之窗,让我们共同祝愿吧,安静一定能看得到了!
让我们再次走进安静的内心,来读一读这一段。带着我们美好的祝愿(指名读)
老师相信,你和安静一样,感受到了春光,感受到了飞翔的快乐,学到这儿,我们也被安静深深地感动了,她虽然看不见。却在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想安静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人生的篇章,你还知道哪些身残志坚热爱生命的人呢?这些人虽然身体上不健全,可是他们用自己的热情描绘了一个缤纷世界,这些人,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谁”指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安静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她仍然可以用自己的内心来感受,用自己对生活的热情感受着美好的世界,她的内心是多彩的,是缤纷的。
那么,安静仅仅会触摸春天吗?
在安静心中,不仅仅是春天,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缤纷的,美好的,快乐的,她是如此热爱生活的每一天,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谁”指的是谁?
除了安静,你还会想到哪些人?
你还知道哪些身残志坚的故事?
“谁”仅仅只残疾人吗?
“谁”包括你我他,包括我们每一个人,作为身体健康的人,你是怎么想的?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同学们,人的一生会无数次的面对暴风骤雨,甚至是生命的残缺或死亡,不管怎样,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命的心,能够坚强乐观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热情和精彩1
当我们遇到挫折自暴自弃时,当幸运之神不在降临我们时,不要灰心,让我们将强勇敢的对自己说: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
老师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每个人都是最棒的,都是生活的强者!
让我们为自己写下一句生命感悟!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十五:《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李玲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题: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二、重点、难点
1.领会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领会蝙蝠的特异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从书、词典辞海、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板书:蝙蝠
(1)同学们,对于蝙蝠大家都见过,那么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2)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课文题目用“和”把蝙蝠、雷达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学习了课文你就明白了。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
(3)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3.重点讲解形似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的内容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3-6)讲蝙蝠飞行秘密。
(二)(8)雷达怎样帮助飞机在黑夜里安全飞行的。
(三)归纳两者关系。
五、齐读课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词语,回顾课文大概内容。
(二)按要求,读课文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四、拓展思维
联系世界生活,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发明是学习动物而来的?
五、作业布置
1.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2.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学习哪种动物,制造什么?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十六:生命生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19《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河材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作提示:明确了本次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回忆旧知,引导学生发现藏在语文书中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习作要求:通过阅读找出语文书中的故事,进行筛选与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或者写写读完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第三部分是照片一,呈现了课本的封面插图,以及两篇课文的文字与插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二、学情分析:
课前要提前一周的时间,引导他们翻阅语文书,发现藏在书中的故事。提醒他们,选取的故事不受局限,可以是成语故事,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小说章节的前后情节故事、神话故事、插图故事等。
三、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四、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
2.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点拨、创设情境、品析词句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品析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情境教学法: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以情激发爱,以情打动人。
2、点拨法:?生命的话题有点厚重,学生通过读文,虽然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但是,游离于文本,脱离体验的体会只能是口号似的。所以,教学本课,必须通过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促悟。
(二)学法: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梳理脉络。
课始,引导学生快速读文并回忆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飞蛾求生??缝中瓜苗???静听心跳?)
【?设计意图:回顾文本,梳理课文脉络,?符合学生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
(二)赏析词句,感悟内涵。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的哪些思考?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句子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点拨方法:
(1)比较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感受“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
(2)换位体验:假如你就是那只握在别人手中的飞蛾,你会想什么?
(3)范读--感情读。
(板书:敬畏)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体验方式,引导学生从文悟情,用激情洋溢的范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句子2: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点拨方法:
(1)联系香瓜子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一连使用两个“竟”字的作用。
(2)换位体验:假如你就是那颗掉进砖缝的香瓜子,你会想什么?假如生命只有几天,你是否还会出去迎接光明,茁壮成长呢?
(3)情感朗读,回归课题。(板书:赞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体会生命的顽强、作者用词的准确,激发了学生从内心感悟生命的情感?,体现了课标中“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的要求。】
句子3: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点拨方法:
(1)亲身体验--摸。
(2)直观感受--听。
(3)联系生活说说怎样是“好好使用”生命?
(4)激情朗读,读出对生命的珍爱。(板书:珍爱)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的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过程既是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际平台。而充满激情的朗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境界。】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讨论、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
1、杏林子全身瘫痪,行动不便,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
2、交流搜集的名言,感受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板书: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
3、播放《命运交响曲》,回读全文,并试背课文。
【设计意图:音乐是流动的语言,用贝多芬的音乐,更能起到渲染的作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赞美和珍爱。】
(四)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书籍:
1、张晓峰的《敬畏生命》
2、毕淑敏的《我很重要》
3、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5、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乐曲:
1、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英雄》《田园》
2、华彦钧(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特别是几首乐曲的推荐,打破了学科界限,让学生在多学科的综合熏陶下,感悟生命。】
[生命生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十七:《麦哨》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经老师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设计
24、麦哨
欢快?柔美
无拘无束
[《麦哨》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十八:《全神贯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导学案
《全神贯注》导学案
学习内容:
略读课文《全神贯注》
课标解读:
《全神贯注》这篇课文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懂得做什么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全神贯注,教育学生学习罗丹做事专注,投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罗丹的语句,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理解课文结尾的一段话。
课前准备:
罗丹或其他名人全神贯注读书、工作的小故事。
学习形式: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生字自己拼读,设法记住字形:
邀请???????挚友???????痴迷??????????径自????????上锁
全神贯注???仪态端庄???叽哩咕噜??????莫名其妙
2、根据下列的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2)、仔细地看。????????????????????????????(?????)
3)、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端正庄重。
(?????)
4)、自作主张,直接行动。??????????????????(?????)
5)、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二、我认真地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的人物是??????????????地点在????????????,
起因是??????????????,经过是????????????????????????????????????????????,
结果是????????????????????????????????。
三、我能划出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语句。
四、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请写下来。
课前准备:
师:1、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老师想让大家做个小游戏,叫作“反动作练习”,想不想试试?听清老师的要求:老师说动作,你要做得与老师说的动作相反。明白了吗?比一比,谁的耳朵灵、谁的反应快。
2、好,注意力集中,我们开始啦!(举左手--举右手--抬头-起立-坐下)
3、游戏结束。
课中
导入:1、同学们,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做好一件事,除了反应快以外,还需要我们把全部精神集中在一起。
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起”,你能用一个四字词来概括吗?(全神贯注)??出示课题。
3、非常好,请同学们伸出手,跟我一起写写这四个字。(注意“贯”的笔顺)
4、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有一次到罗丹家里做客,看到了令他震撼的一幕,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茨威格的话)生齐读。
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注意力集中的词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大家知道的词语真多!
5、大家在课前有没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自学导学案呢?(真有自信,让老师来检测一下吧。)
班级展示:
师:1.准确读出生字词。2.举手抢答。
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故事记叙的人物是……?事情发生在……?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事情的经过是什么,结果怎样?
生: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师: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我发现他刚才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抓住了文章的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总结,以后我们再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也要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师:本文的主人公是罗丹---法国伟大的雕塑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传世杰作,是近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雕塑家。请欣赏--这是他的代表作“思想者”。
师:罗丹的成功是全神贯注工作的结果。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罗丹,去感受他全神贯注的一幕吧!罗丹他是怎样全神贯注工作的?谁知道?学生朗读。(罗丹自己端详一阵…..?修改起来,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组合作:
1、哪个自然段最能表现出罗丹的全神贯注?
2、这一段哪一句最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
师:哪个自然段最能表现出罗丹的全神贯注?
生:第二自然段。
师:老师特别想再听听本班同学的朗读这一段。生齐读。
师:声音真响亮!这一段哪一句最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
生: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象已经消失了。
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最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他是真的喝醉了酒吗?是整个世界真的消失了吗?
生:不是。
师:大家联系生活想一想,喝醉了酒的人是什么样子呀?
生:晕晕乎乎的,胡里胡涂,脸红,东倒西歪,嘟嘟囔囔,什么也不清楚了。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脸红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吗?
师:我听你把“异样”读得重一些,可以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哦,当罗丹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时,当然会特别兴奋了。
再点读,齐读“异样”一句,做动作,脑海里浮现罗丹那种投入、忘我工作的情景。
师:东倒西歪是什么描写?你能找出来吗?嘟嘟囔囔又是什么描写?找出来吧?从动作的词语,我们看出罗丹很忙碌。
哦,原来在描写人物特点的时候可以抓住神态,动作,语言这些方面来写,祝贺大家,学到了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师:喝醉了酒还会胡里胡涂,什么也不清楚了。可罗丹有一点是决不会忘记的,那就是--修改女像。
师:只见罗丹一会儿……
师:在朗读的时候不光强调重点词,还要注意快慢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语感。
师:作者他有没有直接写罗丹全神贯注?我们是从他的动作体会出来的。还有没有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他的全神贯注?
生读:“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
师: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时间很快过去了。
出示:“他像歌醉了酒一样,……”齐读。点读。
师:罗丹忘记了挚友,忘记了整个世界。罗丹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师:此时此刻你觉得罗丹的“醉”是喝醉的“醉”吗?
生1:陶醉。生2:沉醉。生3:如痴如醉。生4:心醉。
师: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只有雕像和罗丹在一起。这就是罗丹的整个世界啊!让我们别打扰罗丹,与这位大雕塑家一起进入到雕像世界中如痴如醉吧!读“他像喝醉了酒一样……”
师: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和重点句理解,是我们常用的,也是很重要的方法。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师:联系下文,还从哪里看出罗丹全神贯注?生读句子。
师:茨威格是什么人,你知道吗?
生:奥地利作家,他是罗丹的挚友。
师:看到罗丹已经沉浸在工作中,甚至完全忘记了自己,茨威格可能会怎么想呢?
生1:他可能感到惊讶。
生2:他可能感到奇怪。
生3:他可能感到意外。
师:书上用了一个词--
生:莫名其妙。
师:谁能读出莫名其妙的感觉?
指名2人读,自由练读,齐读。
分角色读。一人读罗丹的话,一人读茨威格的话。
师:你们觉得茨威格会不会见怪啊?
生:不会,,因为他们是挚友
师:是啊,罗丹对艺术的追求就是这样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完全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真是--
生齐读:“他像喝醉了酒一样……
师:同学们,当一篇较长的文章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段,还要善于抓住重点句、重点词,不仅如此,我们还得用联系的观点,去联系上下文读书,这是一种把长文章读短,把书读薄的本领。当然,这需要我们长期练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师:第二段最突出写出了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在课文一开始并不是这样写。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师:不要第一段可不可以?
生:没有第一段,就没有这个挚友。第一段写的是事情的起因,不能去掉。
出示女像。
师:大家看这幅女像,在你看来这女像怎么样?(漂亮,仪态端庄)
师:他的挚友茨威格是怎样评价他的作品的?(仪态端庄)你满意,我满意,茨威格拍手叫好,可是罗丹是怎么说他的作品的?读罗丹的话。
师:他在挑自己的毛病。
师:从他们对同一作品的态度完全不同,从中你读出什么?
生1:对细节的关注。 生2:对艺术精益求精。
师:那能不能不要这段?
生:不能。
师:读到这里,你我都明白了罗丹对艺术可真是精益求精,全神贯注啊!茨威格看到了这一幕会有什么感受?
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为什么说茨威格一下午学到了比多年学到的还要多?他知道了什么?
生:做什么事情都要全心全意。
师:罗丹就是这样,值得去做的,就要全神贯注地去做。
我们知道---生齐读:“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全神贯注工作、学习的人?
师:茨威格被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深深打动了,从这件事上他感触很深。我们也很有感触-----“今天上午,我在课堂上学到的,……”
师:多好的一句话!相信它是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大家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吗?
质疑探究:
大胆提出问题,人人互动参与。
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全神贯注”为题,能不能改为“雕塑像”?为什么?
测评反馈:
一、 看拼音写词语。
yāo??qǐng??????zhì??yǒu
小灵明天要过生日了,想(???????)她的(??????)以及一些比较要好的同学来参加
yí??biǎo
她的生日聚会。我很高兴,到时候我要注意(???????),不能让小灵扫兴。在放学路上,
jī??lǐ??gū???lū?????????????????????????????????????chī??mí
我和笑笑(????????????????)的商量着送小灵什么礼物,听说她很(?????????)周杰伦,
suǒ
我们准备送她一个有周杰伦照片的带(????)的笔记本。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读罗丹工作时全身贯注的语句,完成下列练习。
(1)这些句子紧紧抓住罗丹修改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具体展示罗丹忘我工作的情形。
(2)我读了《全神贯注》这篇课文,我明白了做事???????????????????的精神。
*三、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哪些事情需要全神贯注,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再写下来。
师: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上课,我就认为这件事非常值得做,而且想把这节课上好,所以就全神贯注地上。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也是全神贯注地上课,所以把这节课上好,真的谢谢同学们,谢谢!大家回家可以将你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经历写下来,我相信大家全神贯注地去做一件值得做的事,一定会成就你们的一生!
课后反思:
[《全神贯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十九: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 学生带感情读一自然段。
2、 填空:虽然 但是 。
二、 研读品味,感受乡下生活的美。
1、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2、 合作学习,感受美。
同学一起学习,细细品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相关的段落,美美的读一读。
3、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抓住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感悟乡下人家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生活,体会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手法,感受生动的语言美。
4、 知道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美。
5、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课文主旨。
(1)齐读这一自然段
(2)讨论探究:“独特”、“迷人”是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它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 课堂练习
1、 这么生动的语言,这样优美的画卷,你能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2、 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作业安排: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篇三十:《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创作一幅以表现心中的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感受家乡的田园风光。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能用不同的创作方法,绘画不同特色的乡下人家。
教学难点:感知文体,学会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教时:13课时
《乡下人间》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以《乡下人家》为载体,以乡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背景,体现“美术、人文”融于一体的创新教育理念,引领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享受乡下人家的生活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善于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创美热情,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乡下人家》文本的细谈、赏析。结合自己生活的环境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家乡。再通过作品展评。张扬学生个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以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创作一幅以表现心中的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感受家乡的田园风光。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能用不同的创作方法,绘画不同特色的乡下人家。
难点:感知文体,学会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让学生通过学习“乡下人家”,观察家乡,了解家乡。
2.绘画工具材料。
3.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的迷人的风景,不信你听。
2.田园小诗:(屏幕出示)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蜜。
二、探究学习最美乡下人家。
1.生:交流:你认为小诗怎么样?有什么感受?谈一谈。
2.说说自己的家乡,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家乡的变化。田园风格的家园(自然环境的优美,花草树木、鸡鸭、小动物、房屋、生活方式,返璞归真、健康环保等)
3.揭题:美丽的家园。
三、分小组创作
描绘美丽的氛围,创作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家园。
1.创作指导:①工具、材料;②创作方式;构图、添加;③方式(蜡笔画、水粉画、剪贴等)
2.学生创作、教师巡导。(小组合作)
四、作品展评
生:介绍画中的新园。(小组中有特色一点的作品)
五、课外延伸
更进一步了解家乡,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写一写家张。
教后记:学生学会了观察,能用不同的创作方法,绘画不同特色的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三十一:中彩那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2.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疑,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出示关键词。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请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
三、学习生词,理清脉络
1.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找出比较难度或容易读错的字音。
3.?理清文章的脉络。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全班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
2、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我家当时的家境。(拮据)
3、为什么我家这么拮据?(指名反馈)
4、母亲面对这样的生活,她的态度如何?(“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5、指名回答“梦寐以求”的意思。父亲梦寐以求的愿望是什么?
二、走进中彩那天,了解“故事的起因”
1、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
2、我这样的兴奋,但是父亲却并不高兴,哪里告诉我们?
出示小黑板: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3、读到这儿,你们心中有怎样的疑问?(学生自由发言。)
三、走进人物内心,感受矛盾
1.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突出父亲的不悦。)
2.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
3.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深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板书:经过:(道德难题﹞
四、揭开真相,感受“诚信”
1.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
他又做了些什么?
2.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竟委屈得差
点流泪了。
出示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哦!”我激动地说。
3.?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①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
②“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
③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
4.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
三、想象拓展,升华主题
1.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是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
读最后一段。(板书:结尾:受益匪浅)
2.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板书:诚实守信)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5、中彩那天
开头:诚实+信用=财富
起因:﹙神情严肃﹚
经过:﹙道德难题﹚
诚实守信
结果:﹙特别高兴﹚
结尾:受益匪浅
[中彩那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三十二:《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顾炳海
《触摸春天》是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板块的第一篇课文,它文质兼美,情感内容丰富,讲述了一位盲童女孩安静,在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凭借自己对小区绿地的熟悉,在花香的引导下,依靠自己的“神奇的灵性”抓住了一只睁着眼睛的蝴蝶,使她感受到了“一次全新的经历”,“心灵来到了一个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篇课文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对生命热爱的画面,而且还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设计的是否全面、具体,是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更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指导教师设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做为教研员的我们指导教师备好课的关键。
⒈指导教师把握年段重点和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教学目标
《触摸春天》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个年段的重点应是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它还应为向高年级过渡打好基础。课程标准对这个年段的阅读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等。这是我们对全册教学目标的把握。
⒉指导教师抓住每个板块的“导读”和“语文园地”设计教学目标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每个板块的前面安排了“导读”,后面安排了“语文园地”,这种编排的特点,不仅提供了这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更主要是揭示了这个板块的教学重点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因此,在指导教师备课时要尤为注意。
《触摸春天》这个板块的“导读”是: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美好的。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无不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去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重点要注意“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这是本板块的教学重点。“语文园地”中我们重点要注意“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通过“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实的感受”,可以总结出“把握文章的具体内容,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是这个板块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这是我们对这个板块教学目标的把握。
⒊指导教师依据课后的“思考练习”设计教学目标
“思考练习”经常被一线教师误认为是对学生进行课内、课外练习的题目,而在教师备课时往往被忽视,实际上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在“思考练习”中蕴涵着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触摸春天》的“思考练习”第一题,告诉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用背诵的方法来积累文中的优美句段。第二题告诉我们采用联系课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文中类似于“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含义深刻的语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第三题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既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理解关键词语的方法,还要渗透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这是我们对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把握。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确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⒈学会“径、畅、磕、绊、瞬、弧、翔、权、缤”等9个字,认识“袅”字,理解“流连、流畅、磕磕绊绊、竟然”等词语。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⒊学会运用抓住重点词语、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等含义深刻的语句。
⒋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与安静一起来感受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语句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意图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重点的落实服务。教学过程的设计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按照学生的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按照教学目标调控预设的课堂教学。因此,要指导教师重点完成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设计。
⒈指导教师上生成的语文课
教学《触摸春天》时,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生成,在生成中探究。课前安排预习,除认识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外,还要提出对课文的质疑;在课的伊始,要让学生把预习中的收获和质疑在小组内交流,并试着合作解决问题,总结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全班汇报;经过师生共同梳理、筛选生成出下一步重点理解和探究的问题:“为什么安静抓住这只蝴蝶是一个奇迹?”“‘蝴蝶在她手指间扑腾’和放飞时,安静会想些什么?”“‘我’仿佛看见了安静怎样的内心世界?”“‘这样的道理’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
⒉指导教师上阅读的语文课
教学《触摸春天》时,要引导学生在关注阅读的基础上,关注阅读的效果。
读通,就是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和认识10个汉字,理解“流连、流畅、磕磕绊绊、竟然”等词语。
读懂,就是要借助朗读把握这篇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课文蕴涵的情感,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读好,就是能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升华自己对生命的热爱。
⒊指导教师上感悟的语文课
教学《触摸春天》时,要引导学生借助各种方法来感悟文章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的妙处。
通过理解“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等语句的意思,感悟安静对小区绿地环境的熟悉,体会安静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利用“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与“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的对比,来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和恰当。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抓住“竟然”“真是一个奇迹”“神奇的灵性”等重点词语来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采用想象的方法,感悟“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和“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的含义,体会安静的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播放“千手观音”的画面,引导学生把握“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真正含义,从而感悟生命的美好。
⒋指导教师上拓展的语文课
教学《触摸春天》时,要引导学生广泛地搜集资料,用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神奇的灵性”和“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含义。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感受生命的美好,并能利用课后时间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方法的渗透及目的
“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下,不仅仅应该是要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而且应该是加上具体学科思维方法的三基。因此,我们在指导教师备课时,要引导教师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触摸春天》做为第五板块的第一篇课文,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要求,它承载着向学生渗透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这节课我们要渗透三种方法,一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一是联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一是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三十三:四则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 四则运算(例4) 时间 2011.2
主备人 年级 四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材
简析
例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4是既可以用三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它以冰雕区的活动场景为题材,完全用文字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的全貌,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得出三条数学信息,在分步解决的基础上,再将上面的两种解法分别列成一个算式,并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
目标
预设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
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师准备 主题情景图
课前
学生
知识
储备 1.能熟练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篇三十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再复习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2、理清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把四边形分类。
3、练习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中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教师演示。
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1、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量一量书上的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三、巩固新知。
1.教材P72“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十二第1题。
2.练习十二第6题。
篇三十五:《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设计者:张吉林???????????工作单位:?郧西县羊尾镇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乘法分配律??? 学科 数学 总课时 ??1
单元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页码 ??36 执教者 彭素娟
版本名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 年级 四 册??次 下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继续由主题图引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通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己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再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并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使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相对简便一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导入投影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第??1????课时)
一﹑知识回顾
1﹑口答: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2﹑口算:?40×23×25?????????????125×16
要求学生回答出结果,并口述在口算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二﹑类比感知
1﹑投影出示:
4×(5+8)???????????????8×(4+5)???????????????(7+6)×3
4×5+4×8??????????????8×4+8×5???????????????7×3+6×3
2﹑分组讨论:(1)上面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2)根据这个特点,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可以怎样连接起来,用以表示它们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举例,让学生初步体会出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的不同,对将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质疑释疑,研究归纳
1﹑出示主题图,根据图中信息,让学生讨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根据情况给予解答.
3﹑提出例3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集体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4+2)×25???????????????方法二:?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6﹑分析比较:观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建立表象:以上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4+2)×25=4×25+2×25
8﹑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板书)
9﹑探究规律:
结合以上几个等式,让学生分组讨论:
(1)这些等式的左边是怎样的?右边呢?
(2)结果又怎样?
(3)从以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4)你能再举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吗?
(5)能用字母表示吗?
(6)抢答:a(b+c)=?
(7)归纳乘法分配律并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四﹑知识巩固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5)×4=(??)×4+(??)×4
18×(31+16)=18×(??)+18×(??)
(25+26)×a=(??)×(??)+(??)×(??)
53×a+47×a=(????+?????)×a
48×a+(??)×b=(??)×(a+b)
25×36+25×64=25×(?????+?????)
2﹑连线
(25+24)×5?????????????(25+75)×16
25×16+16×75???????????a×b+a×c
a×(b+c)???????????????a×c+b×c
(a+b)×c???????????????25×5+24×5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不同?
六﹑知识拓展
你会算吗?
111×999????????????????999×222+333×334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教材38页6﹑7.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4+2)×25???=???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学生举例;……
……
……
篇三十六: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例题3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认识远远不够,且定律的叙述又比较繁琐。教材是按照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问题、列式解答、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从例题3的知识点看主要是乘法分配律及用字母表示的2种情况,但从做一做中体现出了把乘法分配律从右往左运用的情况。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算。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但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概况、归纳能力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乘法分配律又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更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同学间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发现与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干旱图片,使生感受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课件出示问题(一):一号井5吨/小时、二号井10吨/小时,两口井一共出水多少吨?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并计算,发现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和结果相同,得出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接着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3、课件出示问题(二):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几名同学参加植树?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猜测结果,计算验证得出结果相同,同样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新知
1、引出课题。通过观察得出2个等式都是由3个数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等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2、发现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1)请同学们观察这2个等式,等号左边、右边是怎么算的?请生算一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好吗?
(2)请同学自己任意用三个数试着组成这样的算式,验证是否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3)生举例并展示,共同验证并读一读式子。
(3)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能举得完吗?讨论是否存在不符合这样规律的式子?
(4)同桌互相试着说一说规律,请生汇报,总结得出乘法分配律,请生打开书P36读一读。
3、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4人小组讨论,请生汇报,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并读一读。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简洁的表示出来。下面同学们敢接受考验吗?
四、分层练习,逐级达标
1、填一填:习题卡??第一题
巩固乘法分配律并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了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呢?习题卡中的例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请生选择方法,说一说理由。
2、看一看:习题卡??第二题
3、应用:请生完成书P38第7题。使学生感受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用处是使计算简便。
五、回顾课程,进行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学习了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10)×24?=5×24+10×24
(a+b)×c=a×c+b×c
25×(4+2)=25×4+25×2
a×(b+c)=a×b+a×c
习题卡
填一填
1、(32+25)×4=32?×(???)+25?×(??)
2、(64+12)?×5=(?????)?×5+(?????)?×5
3、(7+6)?×8=7?????????8???????6????????8
4、(43+25)×2=
5、?3×6+7?×6=?(??????+???????)
看一看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9+28)?×?56=19?×56??+28??????(????????)
(7?×?3)×?32?=?7×?32?+?3?×?32??(????????)
64×64+36?×?64=(64?+36)?×64????(????????)
篇三十七:《触摸春天》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新字词,正确体味“奇迹、流连、流畅、悄然、神奇的灵性”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奇迹”的含义,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方法:主题阅读及美读。
教学步骤 教学内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由
感知春天
一、揭示本单元主题“生命因你而美”
P81单元导读。要求学生浏览单元导读内用。提问:本单元各篇课文围绕什么来写的。找出依据。
浏览,找主题,说依据。
主题单元中包含两部分内容1、本单元主题。
2、建议我们学习本组课文的方法。
单元导读除了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题,还告诉我们什么学习方法? 说学习方法。
例如: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
有时间的话可以把本单元把每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概括一下。有利于深化主题。
二、读小诗《光明的追求者》
经典诵读P85 出示《光明的追求者》ppt 学生看书和老师合作读。
把学生的情感带入感悟生命的主题之中。
三、检查生字词 生字词教学
流畅?小径??????磕磕绊绊
弧线?飞翔????????一瞬间权利?缤纷世界??清香袅袅
出示生字词ppt 个人读,男女生读。
指导学生写难写的字。如:磕、瞬等字。要求学生闭眼书写,目的是体会盲人做事不易。
从而引出安静拢住蝴蝶是奇迹。
教师先示范写。 学生闭眼写“瞬”字。
触摸春天
一、阅读1-4自然段,做批注。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找:盲童安静在触摸春天的过程中,创造了哪些奇迹?用“?____”画出来,关键词“?▲?”用标出,并在旁边写写感想。 巡视,尽量给学生充足时间说。
学生默读做批注,然后分享。
分享是检查学生思考的过程。
提示其他同学认真听同
学发言,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品读释义
分享学生批注过程 (??)在哪里,安静就朝向哪里,因为她是一个春天的追求者,她在触摸春天。课文这样写:
出示ppt
学生将找出来描写奇迹的句子用小诗的形式汇报。
训练语句组织能力
受诗歌的节奏美
可将关于奇迹的句子进行归纳。
品读重点词句过程 重点品读流畅一词。
教师提示语:
1.花香在哪里安静就在哪里。
2小路延伸到哪里,安静就在那里。
读: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师生承接读
允许学生对流畅一词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读只是方式的一种,不要忽视学生的思考。
理解慢慢地,极其准确地表达的含义 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闭眼想象画面。
减词对比读
品读释义
引导学生将慢慢地读出味道来。
读出画面感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指名读,全班读,
教师要求学生闭着眼配合动作读。
安静仅仅是用手去抓住蝴蝶吗? 学生读
体会悄然的含义 闭眼配合动作读。
品读释义 品读重点词句过程
思考,表达。
引导学生体会安静用心去触摸春天。
品读整天的含义 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是什么使她对花园如此熟悉呢?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减词对比读?目的是强调整天一词。
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在花香中流连。
清晨,天刚刚亮??,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在花香中流连。
,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在花香中流连。
安静会在什么时候去花园?
清晨
中午
下午
傍晚 想象补白读句子。
想象空白读能突出重点词语的含义,整天一次反应了安静是个爱花,爱发现,爱生活的女孩。
生:小女孩久久不愿意离开。她在花香中流连。 早上妈妈叫她吃早饭......
中午爸爸叫她休息...... 生:小女孩久久不愿意离开。她在花香中流连。 师生承接读
紧扣主题读句子 3-4自然段
师:她虽然什么也看不见??,可是--
师:她虽然什么也看不见??,可是--
师:她虽然什么也看不见??,可是--
师: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生:??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生: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生:这真是一个奇迹!
放飞梦想 激发学生合理想象 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她也许会想:(?????????)
她也许会说:(????????)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生五花八门地想象, 想象空白读句子,激发学生想象力。
放飞蝴蝶敬畏生命 师:?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
生:???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
师:???善良的安静在春光里放飞了蝴蝶,也放飞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生:???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
师:这美丽的弧线是蝴蝶用对生命的追求描绘的。
生:?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师:安静的心随蝴蝶飞向蓝天,飞向光明,飞向自由。在安静的心里,蝴蝶和她一样都有生活的权利。
配乐读?体会安静充满着对自由的渴望。
放飞梦想 贝多芬?张海迪
聋哑人的《千手观音》
大家
我 (???????)有生活的权利,(??????)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了解故事会后填空读。 名人效应,有利于学生对“生命”主题的深化,也可将学生的情感升华。
名人名言分享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法国】雨果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法国】卢梭
1.学生读。
2.一分钟速记。 同一主题下的名人名言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三十八:乘法分配律 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激问导学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 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
部分组成????????????????????????6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14
体验学习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2)17×17+15×16
(3)14×9+9×36?????????(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
篇三十九:《假如》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我们应当看到,儿童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会认会写“寻”等八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1.?????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六、课前准备
(1)教具:课件、字卡、词卡。(2)学具:红色心形卡片
七、学习过程
(一)?故事导情,激趣入题
1.讲故事,奠定情感基础:
a.?播放课件中《神笔马良》的故事。
b.?激情引说:是啊,这枝笔可真神奇!画什么,什么就会变成真的。假如,你有一枝这样的神笔,你最想画什么?
(“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a.?引语:小朋友的愿望都那么纯真而美好,今天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另一位同学的愿望,她写了一首小诗,名字叫《假如》。
b.?板书课题,齐读。
(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二)?初读感知,趣味识字
1.配乐范读,激趣读文。(在优美的音乐中,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合作,利用扑克牌识字。(在玩中识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全班交流,游戏识字:
a.?七巧板游戏:如果大家能把这些生词都读准了,那么,这些卡片会变成有趣的图形来。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缩着身子??遥远??寻食??哭泣??健康??操场??开火车读与齐读相结合。)
学习“遥”时,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谚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学习“健康”时,引导学生想想,你在哪个地方见过“健康”这个词?
学习“泣”时,鼓励学生思考,你有什么识字好办法,向大家推荐一下?
b.?出示心形生字卡,指名读与齐读相结合。学生读一个字,就在黑板上贴一个字,并有意识地贴成一个大心形。
(在游戏识字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的情感,并且爱学乐学,认真投入其中。)
5.引导发现,指导书写:
a.?课件出示“良”“食”,引导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b.?老师要写这两个字了,谁来提醒我,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c.?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d.?学生练写: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写得好,就在旁边画上一颗五角星。(这是学生自评的学习过程。)
e.?练习给“良”组词。(用“善良”这个词自然过渡到课文的朗读。)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1.指读正音,并思考:善良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
2.指名回答,出示课件:
a.?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b.?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c.?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3.创设情境读,练读第一小节:
a.?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冻得瑟瑟发抖。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b.?老师相信,现在,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那么,就带着这种体会和感受有感情地读这几个词。(出示词卡: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c.?小作者感受到了小树的寒冷和孤独,于是,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阳光好温暖啊!这样,小树在冬天也能---(出示词卡“快活地成长”)谁来快活地读一读?
d.?带着你的独特感受练读第一小节,老师相信,这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学生自由练读。)
e.?谁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展示读)
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评读)
你能比他读得还要好吗?(激读,赛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本环节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展示读、评读、激读、赛读的方式,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过程。)
4.同桌合作读,读中感悟第二节:
a.?激励引读: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请同位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练读第二小节?。
b.?同位展示读。(可引导同位每人读一句。)
c.?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d.?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当你饿了的时候,在家等妈妈,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小鸟的心情和你一样,它只能呆在家里,干什么?(引读?“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读出感情。)
e.?小作者想到了小鸟的可怜,就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师生合作,接读课文。)
f.?指名读第二小节。
(学生的体验来自生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感悟文本,这样,读书时的表达真实有感染力。)
5.小组合作读,读出对西西的祝福。
a.?小组合作练读第三小节。
b.?小组展示读。
c.?置疑导读:我们都有健康的身体,能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而不幸的西西只能……现在小作者给不幸的西西画了一双好腿,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可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他还可以……
d.?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第三小节,共同为西西祝福吧!
(合作探究是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有所发现,而且,合作精神、协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6.?合作练读,感悟全文:
a.?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女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最后一小节,男女齐读。
b.?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学生接读。最后一小节,师生齐读。
c.?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什么?
(结合板书中的心形,在两种方式的合作朗读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
(四)情感拓展,练习写话
1.教师激情总结:小作者极其渴望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没有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了小树,小鸟,还有不幸的朋友西西,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人啊!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所写的也都会实现,那么,你最想写什么呢?拿出你手中的神笔,模仿诗中的格式,把你的想法尽情地表达出来。
2.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
3.学生在心形卡片中写话。
4.在音乐声中,学生展示读,并把写话内容贴到墙壁上的“爱心家园”?中。
5.播放《爱的奉献》,升华情感。
(将朗读与写话相结合,让感悟的情感及时留于笔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自然流淌,此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五)课外延展,布置作业
把你美好的愿望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来,并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这种作业设计,使学生带着美好的愿望,带着自己独特的读书体验走出课堂,走向宽阔的心灵牧场。)
[《假如》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四十:植树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植树问题》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117~118页。
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对应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对应思想的妙处。
2、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激趣导入。
1、人与桌子的一一对应。
师随机选一组问人数,再问:不用数你能马上告诉我这组由几张桌子吗?怎么想的?
生1:一个人坐一张桌子,几个人就几张桌子。
师:是吗?每个人对应一张桌子,第一个人对应一张桌子,第二个人对应一张桌子,直至最后一人也对应一张桌子,人数和桌子数是一样的。
2、树和花的一一对应。
师:学校的教学楼前有一条路,为了美化环境,打算给它绿化。是这样种的:先种1棵树为了好看再配上1株花,依次交替种植。
讨论3种情况下,树的棵树和花的株数那个多。(第一种树和花一一对应一样多;第二种最后一棵树没有对应的花,树多;第三种最后一株花没有对应的树,花多。)
师:像刚才的人和桌子一个对应一个,树和花一个对应一个,我们在数学上可称为“一一对应“(板书)
3、手指与间隔的一一对应。
师出示手掌图片,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看看能夹多少枝笔?
怎么回事呢?引发思考,引入“间隔数”。?这个“空”,数学上称为“间隔”。从图上容易看出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要在每个间隔处夹1支笔,知道了间隔数,就知道了笔的枝数。
师:这里什么和什么是一一对应的?
生1:手指和笔一一对应。
生2:手指和间隔一一对应。(师:笔放在间隔的位置上,手指和笔一一对应,也可以说手指和间隔一一对应)
6根手指能加几枝笔?为什么?(有5个间隔)
假如有100根手指,还是这样,每相邻两根手指之间夹一枝笔,一共夹了多少枝笔呢?(课件)
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生2:100根手指排成一行,就有99个间隔,所以能摆99枝笔。
师:你怎么知道有99个间隔呢?
生3:5根手指有4个间隔,6根手指5个间隔,所以,100根手指就有99个间隔。
师:你从简单的数据中总结出规律,并应用到复杂的数据中。真了不起,这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是我们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生4:你看,从头开始,一根手指一枝笔,一根手指一枝笔,最后这根手指后面没有了笔,所以笔的枝数比手指的根数少1,一共可以夹99枝笔。
师:听懂他的意思了吗?
师:尽管数变大了,我们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出示图)。可以像生3那样思考问题:从头开始,一根手指对应一枝笔,一根手指对应一枝笔,最后这根手指后面没有了笔,所以笔的枝数比手指的根数少1,一共可以夹99枝笔。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借助于画图和“一一对应”的方法,就容易找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二、深入探究。
1、介绍:学校门口有一段20米长的路想种上树,请同学们帮忙设计一下怎么种?
出示题目:这条马路全长2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板书:间距)师:有多少个间隔?间隔数和棵树是不是刚好一一对应呢?
c、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我们不忙着下结论,大家画图研究一下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方式?能设计几种就画几种。可以用这条线段代表20米的小路。(师课前给学生准备画有20厘米线段的纸张)?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设计的方案画一画。?(同桌活动)
2、反馈交流.
师:很多小组都已经完成了,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根据你们的方案,分别需要种几棵树?棵树和间隔数有没有刚好一一对应?
师:(看数据)这三种方案的相同点是什么?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路,同样的要求,种的棵数却不一样?(这三种设计方案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两端种的情况不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两端都种。
(2)只种一端。
(3)两端都不种。
30米会怎样?
3、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师:3种方式中棵数与间隔数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汇报,从一一对应的角度去解释,结合图作说明。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板书: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5、数学建模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跟植树这样的问题类似,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
师生交流,如:植树问题、路灯问题、锯木问题、排队问题、爬楼问题等等。
师: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谁和谁是“一一对应”的?
生1:我们讨论的是路灯问题,路灯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
生2:锯木问题里,锯的次数和锯的段数一一对应。
师:锯的段数也就是间隔数,锯的次数也和间隔数一一对应。
生3:排队问题里,人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
生4:植树问题里,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
生5:爬楼问题里,爬的楼梯数和楼层数一一对应。
师:在爬楼问题里,两层之间的楼梯数也就是两个楼层的间隔,楼层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
师:大家想一想,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与“间隔”有关。
师:对,不管是树的棵数,路灯数,排队的人数,楼层数,还是锯的次数,它们都与“间隔数”一一对应,属于同一类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你认为要解决植树问题,关键是找到什么?
生:找到间隔数。
师:对,找到了间隔数,再按照一一对应的方法,就能找到跟它对应的数量了。
三、应用。
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现在要在每两棵树之间种两株花,一共要种多少株花?
2、一条马路长60米。环保部门要中间的绿化带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3、附加题:学校8点钟铃声响起第一节课开始(只响一次),每节课40分钟,课间15分钟。现在是今天第7次铃声响起,请问这是今天的第几节课的铃声?是上课铃声还是下课铃声?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画线段图)
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篇四十一:《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32、《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李玲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抓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从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增强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
课上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和关于《东郭先生和狼》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相传古时候,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名叫山努亚。有一天,山努亚和他的弟弟萨曼来到一片紧邻大海的草原,当他们正在一棵树下休息时,突然海中间冒起一个黑色的水柱,一个女郎来到了他们身边,并告诉他们天下所有的妇女都是不可信赖、不可信任的。
国王山努亚和弟弟萨曼回到萨桑王国后,他们杀死王后和宫女、奴仆。从此,山努亚深深地厌恶妇女,存心报复,他开始每天娶一个女子来过一夜,次日便杀掉再娶,完全变成了一个暴君。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
宰相的大女儿桑鲁卓,对父亲说她要嫁给国王,她要试图拯救千千万万的女子。”进宫后桑鲁卓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这样,桑鲁卓每天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山努亚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便有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也叫《天方夜谭》。你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呢?《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学生充分自学,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⑴利用生字卡片,多种形式地读生字。
⑵通读全文。
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学习,理清脉络
1.小组交流:
故事较长,但过程很清晰,主要分三个部分:
无意中救魔鬼、魔鬼要杀渔夫、渔夫战胜魔鬼
2.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相应段落。
四、投影提示阅读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说说魔鬼和渔夫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有关语句划下来。
2.小组交流:
魔鬼:凶恶,狡猾,愚蠢
渔夫:从容,镇定,聪明
3.练习读一读划出来的句子。
五、全班交流
1.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以要杀了他呢?
你们相信魔鬼的话吗?联系前后文,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
2.读一读魔鬼的话,感受魔鬼的凶残本性。(投影字幕)
3.渔夫又是怎样战胜魔鬼的呢?
指名说说渔夫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再读一读,从中感悟渔无偿援助机智,聪明。(投影字幕)
六、读一读
出示挂图投影,学生多种形式练习读书,培养语感。
1.分角色读。
2.表演读。
七、讲一讲
指导学生讲故事,重点讲好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和渔夫战胜魔鬼部分。可以展开想象,有所创造。
八、总结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九、课外拓展
课后阅读《一千零一夜》中的其它故事。和《东郭先生和狼》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四十二:第一场雪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大干中心小学??张文英
教学设想: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在自主学习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目标三个维度的整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大、雪美、雪好,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领悟雪景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教师念雪的歌词,学生边听边想象雪景画面。 2、谈话导题:同学们,听了这歌词,你喜欢吗?想说些什么?作家峻青也很喜欢雪,他写的“第一场雪”可美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说明】兴趣能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情境导入,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和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与探究的氛围中。??㈡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舒展其灵性和个性。 ㈢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1、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初读,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这场雪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心情等。 2、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在预习及整体感知后,通过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人人参与,说的内容更为广泛。让学生质疑,更能使学生说得兴致勃勃。 ㈣重抓特点,读中领悟。 1、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雪大”“景美”的?怎样体会出来的? 2、重点练读第3、4、5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指名读文,师生评议。 【设计说明】读是学习语言、理解课文、感悟文本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通过默读、自由读、指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写景抒情的方法。 ㈤激发情感,总结升华。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首先,引导学生从雪大、景美、人欢以及作者的联想等方面去体会。 其次,抓重点词句读一读,以更深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2、教师讲述时代背景。 3、请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再读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设计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读--思--议--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思中感悟,体会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㈥反复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说明】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这是对学生的尊重。熟读成诵,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拓展延伸 1、课前搜集雪景图片、雪的诗文以及雪的作用的等资料。 2、课后要求选做以下内容:(可以完成一题或多题) ①抄写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②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句子,可以写一句或两句,也可以写一段话。 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设计说明】将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注重语文实践,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鲜活的个性凸现出来了,这才是新课程追求的境界。
[第一场雪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四十三:《线段、直线、射线》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P38-P39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开始时出示了直观图,借助直观图引入了直线和射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区别。教材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出示了两个实物图,借助直观图引入了线段,在学生感知了线段后,引入了线段的特征和表示方法。第二部分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引入了直线,这部分教材呈现了直线的特点和表示方法。第三部分呈现了3张生活图引入了射线,然后呈现了射线的特征以及表示方法。最后教材提出一个问题: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呈现了本课时的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四年级的学生,她们的空间观念在四年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而生活中的各种线也为本课时的学习积累一定的经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射线,什么是线段,能够在不同的图形中判断出哪条是直线,哪条是射线,哪条是线段。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独立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画直线、射线以及线段的方法,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关于直线、射线、线段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直线、线段和射线三者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直线、线段和射线三者之间的联系。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
2、学生准备:直尺,草稿本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画一条线段
师:孩子们,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线段,现在刘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画出一条3厘米的线段?(表扬用直尺画线段的小朋友,提醒小朋友直尺是我们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好帮手)
2、提问导入新课
师:刚才你们都又快又准地画出了线段,那关于线段你们都已经有哪些认识了?
学生交流汇报说出关于线段的认识。
师:看来我们的班的孩子都和线段这位朋友很熟悉了,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些新的线,它们是线段的兄弟姐妹,也希望成为你们的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她们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进一步认识线段
师:在认识新朋友之前,刘老师先问你们一个问题(出示课件中一条线段)
师:线段有几个端点?
生:2个
师:那现在我们用我们的英文字母A和B来给这两个端点坐上记号。在数学上为了表示方便,我们可以用端点的字母来表示这条线段。例如:线段AB。(板书:线段AB)
师:如果我把字母AB换成其它字母,能不能表示我们的线段呢?
生:可以/不可以
师:为什么可以呢?
生:因为那个只是线段的名字。
师:孩子,你的联想力非常棒,AB是我们为它取的名字,就像你们一样都可以有不同的名字,在学校你有全名,家里爸爸妈妈都是叫的小名,虽然叫的不一样,是不是都是你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不是仅仅A、B才能表示两个端点,所有的字母都可以表示两个端点。)
2、认识直线
课件演示把线段两端无限延伸
师: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伸,会是什么样子?
师: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师:你们能画出一条直线吗?(适当提醒:直线是没有端点的)
师:如果我们所画的直线变化位置,你们认为它们是否还是直线?
师:结合刚才我们表示线段的方法,你们开动小脑筋想一想你们想怎么表示直线?
总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动,都是直线。直线可以像线段一样表示,例如:直线AB(板书:直线AB)也可以用小写字母l来表示(板书:直线l)
(备注:直线AB中的AB不是表示端点,而是直线上任意两点。)
3、认识射线
出示课件中的三幅图片(电筒的灯光,汽车的灯光,)
师:你们用过电筒吗?当我们把电筒打开的时候是不是会从电筒里射出许多的光线?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电筒射出光线的特点吗?
学生描述: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无限延伸,没有尽头。
师:大家闭上眼睛听我口令,我从我的电筒里射出了一束光线,它足够强大,它射出了我们三小,射出了我们整个三台县,射出了我们的绵阳市,它一直无限延伸,没有尽头。
师:你们是否想象出这样的线了?
师:像这种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笔直地无限延伸的线,我们就把它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师:你们能够画出一条射线吗?
比较同学所画的射线。
问:她们画的都不一样,那她们画的是不是都是射线?
总结:只要具备了射线的特点,那这样的线就是射线。
师:射线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齐答)
4、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⑴文字总结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的兄弟姐妹了,她们长得很相似,但是我们的小眼睛是不是很亮呀?要找到它们的不同来区分它们,不然认错了,那我们就尴尬了。
师:你们能填出下面表格吗?
图形 端点个数 延长情况
直线 0 两端无限延长
射线 1 一段不限延长
线段 2 不可延长,可测量
(备注:学生要知道只有线段可以测量,直线和射线都不可以测量)
(2)小游戏(有时间就进行5次)
师:根据刚才我们所总结的特征,刘老师来跟你们玩个小游戏!我说你来做。
(示范:三条线段用身体表示的动作)
(三)习题练习,新知巩固
1、完成教材上P39上方的“做一做”
2、加深难度:完成教材上P44练习7的第一题
总结: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什么?
八、教学板书
直线、射线和线段
图形 端点个数 延长情况
直线(直线AB) 0 两端无限延长
射线 1 一段不限延长
线段(线段AB) 2 不可延长,可测量
篇四十四:寓言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张太斌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
3. 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求治到不治的经过.
学习难点 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
活动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神射手? 让学生独立思考 各抒己见 初解课文
活动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对字词有哪些质疑? 学习生字,释词 掌握识字方法,理解重点词 识字释词
活动3.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 两则寓言各讲了件什么事? 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读文交流,汇报成果 了解寓意
活动4.?细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 飞卫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呢? 读文讨论 讨论并回答 深入理解寓意
拓展升华 你对两则寓言的体会是什么? 分组讨论 各小组选代表回答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 1. 你认为蔡桓公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2. 你觉得是什么害了蔡桓公的性命?
3. 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不信????????︱
请治?{?皮肉之间?????不高兴比理睬︱
肠胃?????????非常不高兴??︱
不治――深入骨髓?????浑身酸痛---病死
作业设计 1. 将下面技能与其基本功搭配连线.
射箭??????????练腕力
唱歌??????????练基本招式
书法??????????练眼力
武术??????????练丹田之气
教后反思
[寓言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四十五:中彩那天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5.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节“据”;能正确读写“维持、精湛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务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务更珍贵的道理,理解道德难题的含义。
2.难点是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节“据”;能正确读写“维持、精湛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设疑: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珍贵的财富吗?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2.读准课题(多音字:中),理解“中彩”
二、自学课文
要求:1.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能提出自学后还不理解的的词语。
2.说说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
三、反馈交流
1.指名读词语,随机学习
多音字:据、闷
组词:库、捎
书写指导:驶、德、惑、拨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发生:父亲中了大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汽车。
经过:父亲面对道德难题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结果:父亲吧汽车还给同事库伯。
四、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默读思考:父亲中彩后,我的心情又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反馈,随机指导朗读
高兴--闷闷不乐--迷惑不解--激动
句子一: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明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句子二: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对比我与父亲的表情(表情严肃)
句子三: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
思考:“刚才的情形”是指什么?
3.朗读
五、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道德难题的意义,体会父亲的情感变化,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务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2.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着重指出多音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1.出示问题
问题一:“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题?
问题二:父亲最后拨电话给库伯,让他把车子开走,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2.解决问题一
(1)难题指的是该不该把车还给库伯。
(2)重点理解为什么说这是道德难题,从文中找句子来说明。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3.解决问题二
(1)为什么说是值得?
(2)从句子中说明:
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失去汽车后与之前得到汽车时,父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父亲在失去汽车后反而显得特别高兴,还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父亲打电话通知库伯,失去的是中奖的车子,但得到的是诚实、守信用?,是更多真正的朋友,得到心灵的宁静和快乐,所以他显得特别高兴。
(3)读句子:虽然失去了梦寐以求的汽车,却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三、学习文章的结构
1.指名读开头和结尾
2.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3.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对妈妈说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有什么体会?
3.男女对读,说说文章的结构
四、积累关于诚信的名言
1、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2、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也就没有了生命。????--大仲马
3、诚实是这么美妙的东西,重金难买。????????????--会冶
4、没有一种遗产能像诚实那样丰富了。???????????????--莎士比亚
五.课堂练习
1.读句子“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①划线部分改为陈述句。
②“迷惑不解”造句子。
2.比一比,再组词。
捎( ?)??痕( ?)??忆( )赠( ?)??据( ?)??享( )财( ?)??富(? )
梢(? )??狠( ?)??亿( )增( ?)??剧( ?)??亨( )材( ?)??副(? )
3.?三、根据意思选词语。
拮据 面黄肌瘦 闷闷不乐 梦寐以求 教诲 迷惑不解
①心事重重,烦闷不快的样子。(?? )
②缺少钱。(??? )
③睡梦中都在寻找,追求,形容愿望强烈、迫切。(??? )
④教导。( ????)
⑤辨不清是非,让人很难理解。( ???)
⑥面色发黄,身体瘦弱,形容不健康的样子。(???? )
4.?四、在括号里填入适当的词语。
( ??)的技术 ( ??)的工作???( ??)的汽车????( ??)的人群
( ??)的生活 ( ??)的神情???( ??)的时刻 ??( ??)的体会
[中彩那天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四十六:触摸春天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四下《触摸春天》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的重点:立足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抓住安静的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动作来深入体会安静的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
教学的难点: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解读感悟作者要表达的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主旨。
教学流程示意
(一) 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二) 品析语言,探究感悟
(三) 补充资料,扩展总结
(四)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眼中的春天。
2.盲人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安静一起触摸春天--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喜欢谈话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品析语言,探究感悟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安静做出了哪些令你感到不可思议的动作,画出相关的词语。
【设计意图】浏览课文有利于抓住重点词语,提出质疑。
反馈学生画出的词语,有三个词语能够表示安静创造出的奇迹--流畅穿梭、极其准确、拢住蝴蝶。(板书)
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在讲述着这些奇迹?并画出来,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受,接着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句子,如?:
句子1:“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你感到这是一种奇迹?”指导学生抓住“流畅”、“极其准确”两个词,让学生感受一个盲童能够流畅地在花丛中穿梭,并极其准确的把手伸向月季花,说明她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句子2:“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先让学生说一说对“竟然”“神奇的灵性”的理解,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接着请学生闭上眼睛,伸出手,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做动作,说一说感受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安排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安静当时的感受,使学生与安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解到正是因为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才使她抓住了这美好的瞬间。
句子3:“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在理解“张望”时,我先质疑:安静明明是个盲童,她怎么会“张望”?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最后一致得出尽管安静双目失明,但是我们相信她一定看到了,因为她不是用眼睛,而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接着,我马上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蝴蝶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望到了什么。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内化了语言,并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她对美好世界的强烈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读中感悟,以读见悟。“围绕”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个话题,抓住课文中最为关键的词句或段落,引领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匹配、重组,从而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再用融入了自己理解和情感的语言去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呈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
(三)补充资料,扩展总结。
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中,我补充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身边其他的人如何感受生活的乐趣,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然后通过想一想,填一填,读一读的方式升华情感,增强感悟。接着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随机旁白,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这些事例的所思所悟。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总结板书: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本环节我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和课外人物的介绍,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健康人有,残疾人也不例外。当出示引领全文的中心句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节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把自己得到的启示写一写。
(五)
板书设计:
17??触摸春天
流畅穿梭
极其准确??奇迹??????热爱生命
拢住蝴蝶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还存在许多欠缺的地方,在此真心地希望各位老师们能给予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触摸春天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四十七:蝙蝠和雷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温州市岠江小学???邵建斐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科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2、自主填表法弄清三次试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设计理念
常识性课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其本质还是语文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把握课文传递的知识和说明方法,渗透科学精神等,只是常识性课文教学的一大任务,而不是唯一和根本的任务。
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再次,合理利用电脑课件,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来说一说(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对蝙蝠和雷达作简单介绍)
1、 老师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图片,学生简单介绍。
2、 读题质疑: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活动二:我来读一读(通过自由读课文画出蝙蝠和雷达有联系的句子)
1、?根据自学要求,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1)把课文都通顺,读完之后同桌互当小老师检查课后的生字,如果都读正确了请你给他画个笑脸。
(2)课文哪句话最能说明蝙蝠和雷达是有联系的。请你画出来。
2、反馈自学情况
(1)分节读课文
(2)回答思考题。
活动三:我来填一填(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填表说图助学4、5、6自然段)
1、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没响 夜间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靠的是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巴
2、小组汇报
3、得出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4、齐读第6段
活动四:我来想一想(自主阅读,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小组合作探究: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雷达是怎样探测障碍物的
(一)探究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探路
1、学生默读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2、齐读,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蝙蝠一边飞一边从(???)里发出(??????),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它的(?????),它就立刻(???????????????????)。
3、 老师板书,学生根据板书自由说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4、 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根据蝙蝠能在夜间安全的飞行的原理给飞机装上了什么?(雷达)那么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
(二)探究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自由读第7段,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2.模仿老师的板书试着在自己本子上板书一下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3、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三)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1、读7、8段,同桌讨论思考题
2、个别学生反馈,师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活动五:我来学一学(通过课外扩展,让学生了解仿生学知识)
1、出示有关仿生学资料,学生读一读。
2、总结:通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很神奇,人类也很聪明,人类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这门科学就叫仿生学。大自然的奥妙真是无穷无尽,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用你们的慧眼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活动六:我来练一练(让学生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1、写一写:《蝙蝠的自述?》
2、说一说:回家向父母介绍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启示
嘴?→??超声波↘??????????↙无线电波?←天线
蝙蝠↗????????????障碍物????????????????????↖雷达
↘?耳朵→?反射↗???????????↖反射???←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四十八:《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来宾市武宣县实验小学???????韦俏娟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例1。
教材分析:
1.选取的素材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为了把生活中的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教材选取了生活中的事例、场景、现象和现实问题。因为这些素材源于生活,学习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很容易被唤起,这样,学习就有了基础。
2.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空间。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内容多以实践活动为主设计,例题和练习中有多处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经过合作学习、探讨交流,不仅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确定位置的方法多样化,而且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了解确定位置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发展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 激趣游戏--找地鼠,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来玩个游戏--找地鼠。请看屏幕:
(1)一号地鼠:我在房子的正北方向上,距离是100米。
(2)二号地鼠:我在房子的正东方向上,距离是200米。
(3)三号地鼠:我和房子的距离是300米。你能找到我吗?(不能)为什么?(不知道方向)
(4)四号地鼠:我在房子的东南方向上,你能找到我了吗?(不能)为什么?(不知道距离)
归纳:确定物体的位置,只知道距离或者只知道方向是不够的,必须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位置与方向》
板书:位置与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复习旧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这样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旅程,是很惬意的。距离房子300米的地方是一个半径300米的圆,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里不展开介绍。)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教材情境图,介绍什么是“定向运动”。
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罗盘)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在参赛过程中,参赛者按照标绘在地图上的方向线,在野外环境中自行选择行进路线,依次通过各个检查点,以最短时间到达终点者为胜。辨别方向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是参与定向运动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2.学习例1.?在起点的同学想通过平面图确定1号检查点所在的方向,你能帮帮忙吗?(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距离是1000米)还缺什么信息?
板书:
确定物体的位置:距离??(1千米)
方向?
(2)一号检查点在起点的什么方向上?你是怎样确定的?(东北)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归纳:
①?在观测点建起方向标,确定四个正方位;
②?量出物体所在的方位与正方位形成的角度;
(3)指导学生正确描述一号检查点的方向:(请同学们想想,和同桌讨论讨论,这方向该怎么说。)
一号检查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方向上,
明确:也可以说“北偏东60°”,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夹角小的方向。
(4)描述一号检查点的位置。
“一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方向上,距离是1000米。”或者“一号点在起点的北偏东60°方向上,距离是1000米。”
(设计意图:确定方向是个难点,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在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地方就放手,绝不代替,视实际情况而定。)
3.小练习:说一说,地鼠在什么位置。
(1)地鼠在公园的东偏北25°方向上,距离是1000米。
(2)地鼠在公园的北偏西25°方向上,距离是1000米。
(3)地鼠在公园的南偏西30°方向上,距离是500米。
(设计意图:突出教学的重点。活泼的地鼠能让学生学习的兴趣继续高涨。)
三、实践应用。
1.教材18页“做一做”(附图1),学生四人组分工合作完成后,互相检查,集体交流订正。(进一步明确:怎样确定方向?怎样确定距离?)
2.量一量、说一说,我们实验小学和武宣镇中心校分别在八仙迎宾池的什么方向上。(附图2)。(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练习三第一题改编,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感觉更亲切。)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说物体的方向要准确到角度,一般说夹角较小的)
五、拓展延伸。
1.地鼠迷宫,根据描述找到地鼠。(课件出示平面图)
(1)地鼠在宝塔西偏北25°度方向上,距离是400米。
(2)地鼠在宝塔南偏正西40°度方向上,距离宝塔200米。
(3)地鼠在宝塔东偏南50°度方向上,距离是400米。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形式与开课一样,但难度增加了,进一步强化了本课学习的内容。期望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这会儿能达到高潮。)
2.根据描述,在图中标出物体的位置。(附图2.)
罗老师家在八仙迎宾池东偏北15°的方向上,你能找到吗?
来,拿起你手中的地图,跟同桌合作,讨论完成。
(设计意图:这一知识点是后面例2的内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解决。)
附图1:
附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