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艺山东兄弟说课稿(合集10篇)范文

(作者:时间:2022-12-28 17:19:39)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0篇《九月九日艺山东兄弟说课稿》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九月九日艺山东兄弟说课稿》相关的范文。

篇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诵古诗,从而理解领悟诗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细品古诗,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感受兄弟情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的意境,体会兄弟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 :了解大意,体会作者思乡怀亲的思乡感情。

教具准备:准备朗读磁带以及歌曲《游子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备注

第一课时

一、意境渲染,课前铺垫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看不够的家乡景,念不完的家乡人,写不完的还是家乡情啊!你脑中有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句呢?老师这里也有几首送给大家(播放古诗意境动画):

1.王维《杂诗》。

2.张九龄《望月怀远》。

3.杜甫《月夜忆舍弟》。

4.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2.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3.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4.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5.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6.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第二课时

一、精读理解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③出示背景材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④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指导朗读。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____”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诵读。“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二、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2.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三、古今结合,拓展延伸

过渡语:的确,思乡是古老中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缕缕情思是对家乡、对亲人割不断的片片真情啊!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走出王维时代,来到现代,来到一位台湾现代诗人身边,他的名字叫余光中,欣赏一下他为我们带来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名诗《乡愁》。

1.听课件录音(或出示)。

2.我们也来读一读吧,想一想诗人不同时期为谁而愁。

3.谁能在读了诗以后谈谈其中的一点?

4.指导感情朗读。

结束语:不知不觉间把我也带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篇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异 字义:另外的;别的。异乡 怪异 奇异 惊异

倍 字义:加倍更加。倍加 成倍 加倍 事半功倍

茱萸: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正音字:茱萸(zhū yú)

释词:忆:想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今译】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每地重阳节在时候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想想家乡的兄弟们正在登高远望,都插上茱萸发现就少(我)一个人。

教学设计(a案)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当时正直重阳节,他的家人在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而诗人独自过节,显得十分孤独。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课件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 )”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 )

4.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5.配乐吟诵。

五、作业:

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教学设计(b案)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

篇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篇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说课稿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

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篇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说课稿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

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篇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意境渲染,课前铺垫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看不够的家乡景,念不完的家乡人,写不完的还是家乡情啊!你脑中有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句呢?老师这里也有几首送给大家(播放古诗意境动画):

1.王维《杂诗》。

2.张九龄《望月怀远》。

3.杜甫《月夜忆舍弟》。

4.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2.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3.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4。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5.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6.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第二课时

一、精读理解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③出示背景材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④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指导朗读。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____”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诵读。“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二、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2.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三、古今结合,拓展延伸

过渡语:的确,思乡是古老中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缕缕情思是对家乡、对亲人割不断的片片真情啊!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走出王维时代,来到现代,来到一位台湾现代诗人身边,他的名字叫余光中,欣赏一下他为我们带来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名诗《乡愁》。

1.听课件录音(或出示)。

2.我们也来读一读吧,想一想诗人不同时期为谁而愁。

3.谁能在读了诗以后谈谈其中的一点?

4.指导感情朗读。

结束语:不知不觉间把我也带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篇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是唐朝大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诗的内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

2、通过反复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读中品味,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教育

4、拓展积累相关主题的古诗,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的秋意、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古诗(《夜雨寄北》、《客中九月》、《梦中作》、《静夜思》、《夜书所见》等)。

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

《静夜思》《夜雨寄北》《夜书所见》

(一)古诗积累,入其境

1、师:听着同学们入情入境的吟诵真是一种享受。《静夜思》、《夜雨寄北》、《夜书所见》都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感情,这浓浓的情意深深地渗透在每句诗甚至每个字中。这节课,咱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此主题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读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师:这么长的诗题同学们能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也能将这首诗读好。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为下一步深刻领会古诗的意境做好语言的积累与情感的铺垫。)

(二)自主诵读,感其意

1、将古诗自由诵读四遍,要读出层次。前两遍要读准音——字正腔圆,后两遍要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2、学生自由读古诗,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古诗,随机正音、读准节奏。

4、师:经过努力,咱们已经将古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接着咱们该干什么啦?(生:理解诗意)。谁来说说,理解诗意有哪些方法?

5、指名说,师小结。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2)图文结合、想象情景来理解,(3)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来理解诗意,(4)联系生活实践理解诗意(5)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6、学生默读古诗,运用方法自己尝试理解诗意,并动笔写一写。

(设计理念:不动笔墨不读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咬文嚼字,品其精

1、汇报诗意,点拨引导。

(1)师:诗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什么意思呢?

生:借助注释。“九月九日”是指农历的重阳佳节,“忆”是想念、思念,“山东”指的是诗人王维的家乡,“兄弟”就是家乡的兄弟、亲人。诗题的意思就是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时思念家乡的亲人。

(2)师:好一个“思念”,诗中哪句明确写诗人想念亲人的?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

生:抓关键字“倍”和想象。

生:每当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今天是重阳佳节,家家户户都在热热闹闹地过节,诗人王维想到家乡的亲人们(生:插上辟邪的茱萸,登上了高处)。这真是(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孩子们,让我们将这强烈的思念读出来。

(3)师:家乡的亲人们都登上了高处,却少了谁?

生:诗人王维。

师:此刻,王维身在何处?(外地)哪句诗?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具体是哪些词?(生:异乡、异客)

师配乐介绍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去亲历诗人的情感世界,达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来真切地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师:同学们,这两个“异”还有“独”令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这个“独”字让我想到王维是独自一人,很孤独。

生:窗外热闹非凡,屋内的王维却是寂寞、孤独。

……

其实:家乡的亲人有何尝不思念这远离家乡的游子呢!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设计意图:虽然理解诗意不必每个字都要理解,但对于诗中的重点字词必须抓住,解决得扎实。这不仅能为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的意境奠定一个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运用诗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四)配乐吟诵,悟其情

1、师:孩子们,将这份浓浓的思念融入到我们的吟诵中,用我们的声音将它表达出来。

2、学生配乐自由吟诵,齐诵。

3、师: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漂泊异地的游子的心声,成为了千古名作,尤其是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家喻户晓。这样好的一首诗,咱们怎么能不将它背诵下来呢?

4、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学生尝试背诵,齐诵。

5、指导写字,抄写古诗。

(“插”的笔顺,“遥、茱、萸”的笔画。)

(设计意图:在感受了诗的意境、体会了诗的情感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背诵、积累,显得水到渠成、效果极佳。)

(五)拓展阅读,陶其性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诗词可以更好地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培养咱们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老师特为同学们留了一份文化大餐,供大家品尝。

1、阅读相同主题的古诗。如:《客中九月》、《梦中作》。

2、读一读王维的其他佳作:《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重阳思念家乡亲人

独自

孤独

七、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孩子理解诗意的方法运用还不够熟练,由于理解诗意用的时间叫较多,致使抄写古诗的时间就没有了。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学时间,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创设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氛围中,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

篇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诗的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 “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 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本课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篇9: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本课生字词。2、能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关于对题目的理解,我先出示了一幅王维独自一人伏案写诗的图片,诗中的王维表情孤独,满眼落寂,看后使人油然生出一丝浓浓的乡愁;然后我又出示了王维的简介,让学生从文字中了解到王维15岁离家,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备尝孤独寂寞,特别是在亲人团聚的重阳节,作者的思乡之情更浓,为了排遣寂寞,就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作。是历朝历代思乡诗文的代表。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必须掌握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意境。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四)在背诵的基础上,在感受诗人的思乡感情基础上,我让学生用笔划出表达作者思乡感情的句子,从而再次来体会这句千古名句的魅力,最后由“关怀是爱、期待是爱、呵护是爱、责备是爱”引出“思念是爱”这一主题,至此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诗文在毛阿敏的“思念”歌曲中落下了帷幕,王维的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深深地铭刻在学生、老师的心间。

(五)布置作业:以“王维,我想对您说____”为题目,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关心之情。把诗人的思乡,思亲人的感情潜移默化的学生自己身上,从而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

篇10:三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三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诗的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 “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 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本课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反思:上语文课难,上一堂诗味语文课难,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喝了几大杯水:一杯古诗教学法,一杯王维诗选,一杯古今思乡诗集,昨天才教给学生一杯浅浅的诗茶。这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我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由于时间处理不当,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以至于最后拓展环节中的这些美文没有让学生尽情尽兴的品读,我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其他们还想去美美地读那《水调歌头》的,这是遗憾!由于本人是个急性子,课堂中我自己的语言可能过急,以至有些地方自我感觉语言不够简练或者不够逻辑,以后的课堂上我会注意的。“一堂好课,是那天边的山,走近了,却又远了”,恳请大家帮我拨开迷雾,让我离山近些。


更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章推荐阅读:

1、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2、三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评课稿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说课稿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范文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模板

word该篇九月九日艺山东兄弟说课稿(合集10篇)范文,全文共有1585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九月九日艺山东兄弟说课稿(合集10篇).doc》
九月九日艺山东兄弟说课稿(合集10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