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热门56篇)范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6篇《古诗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古诗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1:《古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从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等不同的视角,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与喜爱。)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第二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荷、菊、橙、橘)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第三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篇2:《古诗》教学设计
有关《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 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 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 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 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 齐读;
⑵ 比赛朗读;(男女生)
⑶ 同桌互读;
⑷ 齐读;
⑸ 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
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2、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加。
3、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4、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5、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6、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⑴ 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⑵ 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
(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⑶ 读诗、读诗:
自读、互抽读、齐读、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篇3:《古诗》教学设计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篇4: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科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
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
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
代, 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
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
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
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
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
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
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
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
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示儿》。
2.背默古诗《示儿》诗、词、句意及中心。
3.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 定
悲 告
篇5:《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熟字带生字:
推──捕蜻──蝉共──黄认──诗
听──所意──童亲──立放──牧
②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所有放牧特草关闭闭路电视黄牛特童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⑴熟字带生字:
地──池明──阴错──惜情──晴雾──露。
⑵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荷花开。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四、课后延伸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小池惜晴柔
阴
露
六、课堂作业设计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放羊
牧:________
晴:________
惜:________
篇6:《古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嫦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嫦娥》一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嫦娥》的背后是一个神话故事,在教学时应做适当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也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做准备。
这首诗内涵丰富,字词较深,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朗读感悟,想象体会的方式。使学生对古诗描述的形象有所感悟,对古诗饱含的情感有所体会,激发起他们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对神话故事的喜爱。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顺学而导,因此,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为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烛、晓”两个生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和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今天,老师把一位美丽的仙女请到我们的课堂,看看她是谁。(出
示嫦娥的图片)
(二)关于嫦娥,有这么一个传说。
(三)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
(四)嫦娥离开了心爱的丈夫,在月宫里过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
(五)跟老师写课题。(提示:女字作为部首时,这一横不能冒出头。)
设计意图:理解《嫦娥》这首古诗,必须对《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有一定的了解,而故事的引入,又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一)读准确
1、自由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2、认读 “烛、晓”两个生字。
3、认读“烛影、晓星、屏风”三个词。
4、朗读古诗。
(二)读出节奏
1、咱们读诗,讲究的是节奏和韵律,谁来有节奏地读这首诗?
2、能听出他的节奏吗?
3、师生合作读(老师跟大家一起读怎么样?)
设计意图:有层次的读诗,从读准字音,到读得有节奏,步步深入。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回顾理解诗意的方法?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的意思。
3、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古诗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通过同桌间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五、品读古诗,体会嫦娥心情
(一)嫦娥在月宫里心情怎样?诗中哪个字直接写出嫦娥的心情?(悔)
(二)你能给“悔”字组词吗?
(嫦娥后悔什么?你能把嫦娥的心情读出来吗?)
(三)嫦娥为什么后悔?(预设:因为她想念后羿、因为她在月宫里过得很不开心……)
(四)你从哪里看出嫦娥不开心?(碧海青天夜夜心)
(五)“碧海青天”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嫦娥一个人在月宫中,每天看到的都是碧海青天,心里会感到怎样?(孤独、寂寞)也就是孤寂,(板书:孤寂),那“夜夜心”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这句?
小结:正是因为每个夜晚都感到孤独寂寞,所以嫦娥才后悔。谁来读出嫦娥的心情?(出示后两句)
(六)抓住“深”和“渐”字体会前两句,并指导朗读。
小结:漫漫长夜中,嫦娥孤零零的一个人,每夜陪伴她的只有――云母屏风烛影深,看到的也只是――长河渐落晓星沉,她的心情会怎样?――齐读后两句。
(八)请闭上眼睛,让我们的思绪跟随着李商隐走进月宫,走进嫦娥孤独难眠的那一夜夜。(师配乐朗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九)、(配乐引读)
是呀!住在这华美的月宫中,嫦娥感觉不到幸福――齐读古诗
虽然能长生不老,没有亲人的陪伴,嫦娥丝毫都感觉不到快乐!――齐读古诗
从同学们的声音里,老师听出了浓浓的伤感,看来你们已经理解了嫦娥的心情,那李商隐写这首诗,又想表达他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这个环节以“读”为核心,以“品”为依托,以“情”为主线,让学生走入情境,走进嫦娥内心。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想象中还原古诗情境,“使其言皆出自我口”。这时候的 “读”已经成为一种读者与作者间共鸣的催化剂。
六、了解诗人背景,体会诗人感情。
1、课件出示诗人背景资料,老师介绍。(背景音乐)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3、内心孤寂的诗人望着月亮,想起传说中寂寞无伴的嫦娥,他会对嫦娥说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写下来。(课件出示:我会写)
5、诗人的心情全都化作了一首诗。(齐读古诗)
6、(配乐朗读)谁来当诗人,把你的心情融入诗中读一读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的背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而创设一个想象写话的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从而体会作者借由“嫦娥” 所抒发的孤寂之情。
七、感情,检查背诵
1、我们来分角色读,女生当嫦娥,男生当李商隐,看谁的朗读能打动老师。
2、评价:①我看到了孤独的嫦娥!②我发现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③带着同样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3、检查背诵
4、全体起立!让我们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吧。(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这一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八、拓展读诗,激发阅读兴趣
(一)、今天我们不仅学了一首古诗,还听到了一个动听的神话故事,同学们还知道那些神话故事呢?很多诗人根据这些故事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是老师搜集到的几句,我们一起来读吧!
(二)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故事的摇篮,还有许多经典的古诗和神话故事等着你们去阅读,让我们与经典为友,和故事相伴!
设计意图:回归到单元主题-----阅读神话故事,通过学习这首诗,激发学生主动去阅读更多的古诗,更多的神话故事,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
篇7: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及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这三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1)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边。题目意思: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以前读过他写的.诗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读过他写的《绝句》。板书:杜甫。)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学习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满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压”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黄四娘家的花开得十分茂盛,一丛丛鲜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鲜花压得花枝弯下了腰。)
④师小结:前两句诗是说花很多,开得很旺盛。
(2)学习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连”、“戏蝶”、“时时”什么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留连:舍不得离去。戏蝶:游戏的蝴蝶。时时:不停地。诗句的意思:快乐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娇莺”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恰恰:黄莺的叫声。诗句的意思:美丽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
③请大家想想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④师小结:这两句写出了蝴蝶和黄莺各得其乐的情态,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5.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
6.师小结全诗:全诗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从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边的春色。
7.谁能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8.有感情地读,读出读的情趣。
(1)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9.练习背诵。
篇8:《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篇9:《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3、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要读通顺,读流利。
二、对照注释,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适当讲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出示画面和节奏提示,让学生自主品读,同桌合作读读听听
2、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诗人能表达的思想感情,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在熟读读的基础上背诵。
四、检查识字
五、练习
1、评一评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六、作业:背诵古诗
篇10:《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 “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篇11:《古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 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 案
第一课 时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内蒙古包头市 姜杰)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1.“词”这种体裁在教材第1课已经出现,教师应事先了解一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背诵一些词,对“词”有哪些了解。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课前,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查阅作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以便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挂图。
2.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应当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教师可重点点拨《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可对词的知识再稍作介绍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
教学第一步,可让学生自读古诗词,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要求学生把诗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词的意思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有的小组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画好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什么景物,他们的色彩、形状、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画。本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看是否把诗词中的景象描绘了出来。无论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只要可以激发想象,能够加深对词句的理解,教师都应鼓励,并给以必要的指导。
第三步,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有条件的可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3.注意诗的语言的丰富意蕴。如《乡村四月》中的“才”“又”二字,《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也”、“学”二字使用都简洁传神。《乡村四月》和《渔歌子》两首诗词色彩明丽,其中写颜色的词语有很多,如“绿原”、“白川”、“青山”、“白鹭”、“桃花”、“青箬笠”、“绿蓑衣”,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4.课后,可以动员学生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练习朗诵、背诵,为后面的“展示台”做准备。
5.关于识字写字,“蚕”、“桑”、“蓑”、“塞”的声母是平舌音,“昼”、“箬”的声母要读准翘舌音。识记字形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以前掌握的方法帮助记忆。教师重在引导交流识记方法。要及时表扬识字巧、写字好的同学。
篇12:《古诗》教学设计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名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
《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篇13:《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三首的两乎《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理念】
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文本解读】
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若再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的种种所作所为,则更令人忧其所忧、愤其所愤。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特征。因此,如果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则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策略】
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
2、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正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对历史上曾经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自学诗意,感受诗境。
1、了解诗题。
2、根据注释,利用收集的资料,自学理解诗意。
四人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质疑,提出解释不清或不顺的词、句。
(2)交流,说说这两首诗的诗意。
(3)随机引入,展开想象。
关于《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吗?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师: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4、“暖风熏得游人醉”,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吗?你能看到他们在干些什么吗?
学生想象说话。(游人——掌握国家命运的统治者们。想象他们穷奢极欲、沉迷酒色的无耻丑态)
5、自由练读。指名读。
关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抓住“遗民泪尽胡尘里”
1、什么是“胡尘”?
2、听录音,想象:金兵的铁蹄践踏在什么地方?
3、交流
4、诵读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充分地、饱含深情地朗读两首诗,想象:你在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2、交流。
将两首诗所勾勒的画面相互交织起来,形成对比。教师随机点拨,将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①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被南宋统治者们抛弃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当权贵族们在小小的临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断、歌舞不绝;沦陷区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骑之下苦苦挣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几乎将眼泪流干。他们还挣扎着,是因为他们的心底还有一丝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见南宋队伍的旗帜在南边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
③补充陆游《示儿》。
过渡: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④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3、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满江红》
篇14:《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准备】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乡村四月。
师生谈话: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师:作者用这些特有的景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述?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
3、师小结全诗:
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 桑 昼 耘 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联系诗词,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刚学的两首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比较一下,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了解作者:
张志和: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市人,在朝廷上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著有《玄贞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你了解或背诵过哪些词吗?试着背一背(本册学了《忆江南》)。
二、初读感知,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鹭”“鳜”“箬笠”“簔”的读音。
2、组内轮流读词,相互纠正读音。
3、小组合作,自己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三、交流讨论,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1、学生围绕词的内容质疑。
2、归纳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
生:也许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师:大自然真的很美吗?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鹭展翅高飞,肥美的鳜鱼在水面跳跃”我觉得美。
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读──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鹭高飞,我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
师:真会联想,请你读此句。生读──
生:我觉得“青山、白鹭、桃花、鳜鱼”都美。
师:这些景物的确很美,师边做手势(姿态语言)边读前两句词。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景物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师:真能干,大家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再仔细想想。
生:山是青的,鹭是白的,桃花是红的,箬笠青的,蓑衣绿的。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
师:真会发现,一青一白,一红一绿,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词,还有什么赶来啦?
──斜风细雨(生齐答)
师:是啊,整个大地低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更让人流连。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一切都显得诗情画意,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被陶醉,我要大声赞美。
生:我要把它画下来。
生:我要悠闲自在地体验一番。
……
师:大家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了吗?
3、生边读边想象这幅画面。
4、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塞 鹭 笠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匀称。“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鹭”中“路”不能写得太宽和太长。
五、作业
1、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自选(为语文园地六展示台做准备):
⑴ 选择一至二首诗词,诗配画。(可以是收集的诗词)
⑵ 写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境美──人忙
成人──日夜辛劳
四时田园杂兴
儿童──天真可爱
白鹭 桃花 鳜鱼
渔歌子 乡村美境
斜风细雨
篇15:《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
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3、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4、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1、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2、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篇16:《古诗》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
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二、阅读诗歌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整首诗的大意:四月的春天,万物复苏,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在乡村的四月,闲人很少,他们都很忙,他们才刚刚把蚕送上山,又忙着插秧。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五、小结
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学们试着说说你们收集到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如:
过故人庄 书湖阴先生壁 游山西村
唐 孟浩然 宋 王安石 宋 陆游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长扫静无苔, 莫笑农家腊酒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丰年留客足鸡豚。
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水护田将绿绕, 山重水复疑无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两山排闼送青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1、写生字“蚕”“桑”,并至少组两个词。
2、抄写诗歌并能默写。
3、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至少一首。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重点、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target=_blank>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 箬 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 箬 蓑
斜风:微风 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 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朗读
背诵
24. 麦 哨
石桥铺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经老师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语文园地六
石桥铺小学
一、教学目标
1. 能表达清楚、思路清晰、内容详实地介绍乡村生活或景物
2. 能将自己的收获写成文,内容表达清楚,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 学会写拟人句,体会拟人句的特点
4. 能背诵6句和乡村景物、生活有关的诗句
5. 充分准备展示资料,大胆展示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三、教学过程
l 口语交际习作
1.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
2. 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感受、体验。
3. 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汇报,可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
4. 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5. 我们听了同学的汇报,自己也有很深的体会,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
6. 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l 我的发现
1. 自己轻声读一读句子,仔细看看句子中带点的部分,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 生汇报
3. 全班齐读,再次感受
4. 你能仿写出这样的句子吗?
l 日积月累
1. 自读,想一想,这组诗句和什么有关?(都是和乡村田园生活有关的)
2. 师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
3. 有感情地朗读
4. 试着背一背
5. 比一比谁在短时间内记得又多又好
l 展示台
可结合口语交际,展示小组合作和单独完成的成果。如:“农村风光”图片展、讲一个农村儿童生活的故事、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等。
篇17:《古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后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
2、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4、听老师读古诗,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5、串讲古诗(讨论式)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赤日炎炎》,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
赤日炎炎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字意:
题解:这首民歌摘自《水浒传》。标题为选入教科书施加的。
焦:枯死。
汤:热水。
王孙:指贵族子弟。
2、诗意:
火红的太阳如火焰在燃烧;
田野里的庄稼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苦枯死了。
农夫的心里十分焦虑,好似有一锅开水在煮烫一样;
而公子王孙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的摇着扇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进行扩字练习。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以多画或者少画。
三、作业:
1、背诵《赤日炎炎》。
2、写生字。
篇18:《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重要,从而抓紧时间学习。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三首古诗,并会背诵。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理解三首古诗表达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小朋友,看一看这块钟表,你有什么感受呢?(秒针转一圈)感觉到时间怎么样了?今天我们就在“快乐读书屋”中学习三首以“珍惜时间”为主要内容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2、小组互动:小组内互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相互读,互相提提意见。)
3、展示读书: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4、教师范读。
三、指导品味,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标记下来)
2、师生合作读。(理解大意)
3、生生合作,说说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教师点拨指导学生不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
4、通过自由读。(有感情自由读)
5、指名读(比一比)
6、齐读。(使学生对古诗更有兴趣,加深记忆。)
7、背诵三首古诗。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相互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样抓紧时间学习的,或读了三首古诗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打算怎样做。
五、检查,指导识字。
六、作业
找一找有关珍惜时间的古诗句,名人名言或谚语俗语,摘抄下来,并坳手制定一个小计划。
篇19:《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够用自己的笔触描写诗中画面,体会诗中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人呢?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这首传言是吕洞宾写的诗中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牧童》。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教师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出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7.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8.全班齐读此诗。
(三)深入研读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五) 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牧童》这首诗,说说牧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随机点名的方式请学生做出总结。
(六)作业
1、预习剩下的两首诗
2、搜集八仙过海的故事,下节课来讲一讲。
篇20:《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篇21:《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同上
教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 (让学生根据自身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教学步骤同上)
六、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七、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八、(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九、(5)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十、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反映了钱塘江大潮的真实情境,在教学时借助图片以及音响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潮的声与形,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篇22:《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教学过程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 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能否触动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是一位教师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节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你的课,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今后自己课堂的再次展示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2、引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学生仿写思乡的诗
篇23:《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第一课收录了《塞下曲 》、《春望》《示儿》《前出塞》四首诗。
《塞下曲》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 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
3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第一、二课时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试讲每首诗的意思。
3.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二、学习《塞下曲》
1.解题,介绍作者: 《塞下曲》 :“塞”为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 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3.思考: 《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一位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1/ 读诗句。
2/ 小结 三、作业:
1.抄古诗。
2.练习朗读课文,背、默《塞下曲》。学习《示儿》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 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
4.练习背诵.
一、学习《春望》。
1.介绍作者和背景。 作者是大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元月,京城长安沦陷。不久杜甫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报国心切,只身投奔灵武,不幸中途被叛军俘虏,解送到沦陷的长安。这首诗就是在长安的所见所感。 春望:就是在春天远望的意思。
2.逐句讲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由于感慨时局,伤怀国事,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使人流泪,因为身陷敌手,远离家人,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是听了不是使人高兴,而是使人惊心。 烽火连天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争已经连续经过了两个阳春三月,由于战乱,家里已久无音信,一封家书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由于过度的忧愁,使我满头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快要插不住一支簪子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感情,充满了爱国情怀。 学习《前出塞》
1.介绍背景。 作者杜甫,《出塞曲》是古代歌曲的题目,内容和《塞下曲》一样,大多是写边境上士兵的战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这里选的是杜甫《前出塞》之六。杜甫是用士兵的口气写这首诗。
2.逐句讲解。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拉弓就应当拉强硬的弓,用箭就应当选用长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要射敌人,先得射中敌人骑的战马:马射中了敌人也就摔下去了;要捉敌人,先要捉敌人的头儿:头头被捉住,敌人就会溃退、投降。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句意思: 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也都有自己的边境。如果能制止敌人的侵扰就行了,难道打仗就在于多杀伤些人吗?
思考: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诗人是怎样把这一意思有力地表现出来的? 使人通过反诘的语气,把这一意思有力地表达出来的。
3.背诵古诗。 课后小结::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课文要动脑、动口、动手” ,本课是四首古诗,更能体现出“读”的重要性。
1.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词句的意义和情味,使“知”和“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1.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
篇24: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点:读议结合,理解诗句的意义,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习他的另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分析诗题,梳理信息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指导认识三个生字,学生讲识记方法。指导书写:孟。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出下面皿子底写时要内收,学生再练写一遍。
2.借助注释“之”,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韵
学习自读;指名读,指出停顿;范读,声断气不断,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练读。
四、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通过读诗中的句子告诉我。(前两句)
(1)板画地理方位图,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2)借助注释,说说是怎么回事?(出示后两个注释)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识记“辞”
(3)古诗中用“烟”来描述花草的颇为常见。请看:(出示诗句,以便积累,让学生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烟花山际重,舟楫(jí)浪前轻。 ――杜甫《泛江送客》
2.说起“故人”,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吗?(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友情的故事)。借助资料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古诗。
3.送故人远行,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后两句)自由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基础上作以下点拨――
(1)点红“孤帆”。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 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激情:老朋友正离我而去,我的眼里心里只有老朋友,就这么一直看啊,看啊!读出我的不舍吧!(指名读第三句,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读的时候,看着远方的那条孤帆!)
(2)诗人一直看了有多久?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汇报后,点红“唯见”。是啊,最后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引说,让几位学生接着说)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
(3)出示文中插图:诗人就这么一直望向天的尽头,他的心里在诉说着什么?
(4)说不尽的不舍与留恋,让滔滔的江水传达情意吧!(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4.结课:你瞧,后两句没有出现留恋、不舍等字眼,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意,这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在学习第二首诗时,你一定会有类似的发现,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画) 扬州
西辞 } 叙事
黄鹤楼
孤帆 (画画:孤帆到碧空尽)
} 写景抒情
唯见 (画画:长江流向天际)
篇25:《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篇26:《古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2、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3、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情入境。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们曾写过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歌颂春天的诗。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注意会认字的读音。
2、学生圈出会认字,看拼音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读,再分别组词。
4、学生自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了解诗意。
1、板题,说说题意。
2、学习第一句。
(1)、试着把第一句的意思讲给同桌听,教师巡视。
(2)、指名说一说。
(3)、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讨论。
(4)、春天的早晨多美好啊!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句。
(5)、背诵第一句。
3、学习第二句。
(1)、学生自读第二句,把这句话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指名读,要读出语气。
(4)、大家评议。
(5)、背诵第二句,背诵全诗。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四、学习会写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
3、书空练习。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读《村居》。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能初步用自己的话讲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指名背诵《春晓》。
2、指名读《村居》。
二、自学古诗,教师指导。
1、自学古诗,学习本诗中5个会认字。
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三、小组学习,交流学习体会。
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说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3、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
教师巡视。
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五、想像。
读完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六、巩固生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讨论识记方法。
3、书空练习。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七、拓展活动。
1、朗读古诗比赛。
2、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交流。
3、合作给古诗配画。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篇27:《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二年级)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板书诗题: 春雨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
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 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 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春晓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 指名读四句诗。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 ”,不是“ ”,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 (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 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 (“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 (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 齐读这两句诗。
(6) 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
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
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篇28:古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2、比较鉴赏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3、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深入探讨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6、个性解读
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
篇29: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篇30:《古诗》教学设计
有关《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篇31:《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推荐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草》。
(板题)
这是从原诗中截取的一部分。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师范读古诗,生认真听生字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把枯和荣分别贴在相应图片的下面,并说出理由。
⑶ 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离离。
⑷ 谁知道岁是什么意思?
⑸ 指导朗读。读出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
⑹ 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⑴ 你怎么理解烧不尽、吹又生?
⑵ 指导朗读,读出野火的无情、野草的顽强。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
(男女生比赛读)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枯、荣、烧。
2、练习组词,并用光荣造句。
3、观察每个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讲解、示范、指导。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你还知道白居易的哪些诗作
七、课堂总结
篇32:《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篇33:《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两首古诗,领悟诗意,做到感情朗诵、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
紫烟――紫色的云雾。
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三、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
(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
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
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拓展训练
1.背两首古诗
2.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篇34:《古诗》教学设计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篇35:古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蜂》《悯农》《赤日炎炎》三首古代诗歌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课,紧紧围绕“同情弱者”的单元主题,鞭挞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七言绝句,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的奉献精神。《悯农》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七言绝句,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赤日炎炎》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
设计理念
先引导学生整体悟诗情,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学法,导学结合。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自读古诗,展开想象,边读边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2.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4.认识“限、闰”这两个生字,会写“限、悯”等7个生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诗境,感知诗味
农民终日忙碌却常被剥削;农民常年辛勤劳动到头来却只能忍饥挨饿;农夫与贵族统治阶级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这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探个究竟吧!
二、整体感知,初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大家订正,相互欣赏。
3.领读:师带领学生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日炎炎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一)回顾学法,导学结合
1.了解诗题和作者。
2.抓重点词,明诗意。
3.透佳句,悟情感。
4.想象画面,朗读品悟。
(二)师生合作试学《蜂》这首古诗。
1.我们先来看诗题《蜂》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印象,教师随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采蜜的情形,师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的大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诗句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对不理解的地方重点指导。
重点词:无限、占、尽、甜。
预设需要指导的诗句:
无限风光尽被占:凡是景致美的地方都有蜜蜂奔忙的身影。
为谁辛苦为谁甜:到底蜜蜂为谁辛苦忙碌,为谁奉献甜蜜呢?
4.透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让学生谈谈体会。
5.小结。
四.想象画面,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诵诗,悟诗。
(1)多媒体课件播放蜜蜂采蜜那忙碌的身影和场主甩蜜的情形。
(2)从这两组画面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3)配乐诵读。
(4)练习背诵。
五.总结方法,自主解读
1.总结学习《蜂》的学习方法:了解诗题和作者、抓重点词、画面联想、朗读品悟。
2.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悯农》《赤日炎炎》。
3.交流汇报。
4.指导朗读、背诵。
5.小结。
第2课时
一、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有感情的诵读三首古诗。(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试背三首古诗。
3.在品读的基础上,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思考三首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二.积累内化
1.认字写字。
(1)认读2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课后由生字构成的词,开火车读。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悯、堪、焦”的写法。
(4)练写生字,注意笔顺。
2.独立完成自选佳句。
三.拓展延伸
1.课内阅读拓展。
(1)自由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26课《避难的翅膀》一文。思考:对于麻雀提出到翅膀下取暖的要求,鸽子的态度开始怎样,后来是怎样的,结果如何?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2)读后交流
2.课外阅读拓展。
(1)推荐课外阅读李绅的'《悯农》。
(2)用自己的话把其中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叙事小短文。
(3)收集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的诗词和文章,再和大家交流。
篇36:古诗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篇37: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
2. 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 配合《阳关三叠》的乐曲,在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到哪里?”(安西)解读“安西”。学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的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
3.同时出示标有三个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算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再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牛�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是“后之咏别者,纵有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根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但由于年代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第二课时:《赠汪伦》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1)(不敢高声语) (2)白发三千丈 (3)(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4)(朝辞白帝彩云间) (5)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导入。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对李白的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便于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
三、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第三课时:《别董大》
授课时间:
一、审题导入。
1.审题,引出是送别诗。
2.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今河北沧县人,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后,他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直至做到散骑常侍,因此世称“高常侍”,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唐书》也著录其文集20卷,但都已遗失。现存《高常侍集》,有诗87首。
3.诗人在送别董大时的情景如何,会说些什么呢?
二、理解诗文。
1.感悟诗文,学生自由读诗文。
2.明确学习目标。
(1)读懂加点词和每句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3.学习方法指导。
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结组学习,准备汇报学习成果。(全体参与)
4.理解指导。
(1)前两句写到了哪些景物?
(2)学生谈感受(景象凄凉),体会读。
(3)诗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4)最后两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对他说呢?
高适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庭兰虽然身怀绝技却常无人赏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朋友董庭兰的。
(5)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莫”、“谁人”)
5.感情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体会、表达诗情。
三、课外拓展与能力提高。
1.激趣导入:古代送别诗还有很多,如下面列出的几首。
《赠汪伦》 《 夏口夜泊别友人》 《 送桂阳孝廉》
2.能力运用实践。
(1)体会几位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2)发现诗人的优秀品质。
(3)发现写法上的不同特点。
(4)其他课题(自拟)汇报时可以结合其他的诗。
(5)可以利用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3.组织学习结果交流,鼓励学习精神。
四、小结。
古诗词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动大量阅读。
篇38:《古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4.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举起空白的第四课)同学们,老师今天这节课没有准备,想请你们来当我的老师!
大家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当我的老师,你教教我怎么学这两首古诗呢?
(二)师生共同设计自学步骤:
1.我们先用第一首诗做实验。(生讨论如何教老师,全班交流)
2.师引导小结(即学生自学方法)并板书:
①解诗题(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②解难解词。
③理解诗句(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
④归纳中心(体会作者情感)
⑤谈读诗感受。
⑥有感情朗读。
(三)实施师生共同学习:
1.请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全班和老师解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2.理解难解词: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诗意:
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串讲: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b积累词语:听到喜讯为何还“涕泪满衣裳”?可以用哪个四字词形容他?(喜极而泣、唏嘘不已……)
c有感情地朗读。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看插图,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词语积累:“喜欲狂”和“涕泪满衣裳”矛盾吗?可以用哪个词解释?(悲喜交加)
c想象:诗人离开家乡这几年,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师补充: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d串讲: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e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串讲:在大晴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b“白日”每天都有,为何此诗要强调呢?象征着什么?(诗人的生活重见天日,心情愉悦)
c读出诗人的好心情。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诗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么?可见诗人语言精练。
b串讲: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⑤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5.师引读,生齐读.
6.请一位同学带大家读背古诗。
(四)师引导生认识这首古诗结构、韵律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⑤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篇39:《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篇40:《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板书诗题: 春雨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
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 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 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春晓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 指名读四句诗。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 ,不是 ,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 (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 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 (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 (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 齐读这两句诗。
(6) 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
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
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 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 不可写成党字头 ,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 底部齐平。
晓: 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 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 ,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 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 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 ;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 三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 放录音。
(2) 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 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 齐背。
(6) 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 (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 (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
春雨--- 。
3、说话练习。
(1) 话题: 春天来了
(2) 提出要求: 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 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 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 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附板书:
(一)
知时 发生
春雨 好雨
随风潜入 润物无声
(二)
(春)
眠、不觉 (想)花落
篇41:《古诗》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说明】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保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同学独立考虑、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同学已知入手,研讨未知。强调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布置自学环节,鼓励同学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同学创立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效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同学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沛地让同学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局部同学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同学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同学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发明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同学学习的需求动身,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激发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同学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同学品味诗句意境和理解后的再发明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只要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发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争辩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争辩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同学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同学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同学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括,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协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同学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同学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同学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同学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和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发明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同学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同学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和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同学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沛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只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设计与研讨】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同学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深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同学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只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依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同学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同学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同学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同学注意听,和时发现同伴的优点。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身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同学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同学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同学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身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同学自身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同学)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誉的是,对同学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考虑,解答,不代替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发生的意思,所以用同学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发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同学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干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身放开声音读一读。
(同学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同学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身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同学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方能用自身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同学,让同学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同学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助?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同学)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假如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抢着答)包括!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同学,同时加深了理解)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同学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轻快地)“两个黄鹤……”
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同学再次自由练读)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一同学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同学学得很开心。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
生:(深思片刻)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假如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同学们深思)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篇42:《古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浥”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读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是啊,离别是岸上的踏歌声,碧空尽的孤帆,离别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送别诗。
二、指导读诗《送元二使安西》
1.刚才已经有同学忍不住读出来了,看看每个字都写准确了没有。特别是这个字念yì(注音)。
2.诗是一定要吟诵的,我请同学们来推选任意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重点指导读好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试与老师的朗读比较 “元二”后有一个停顿。
3.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4.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浏览网页,学生自学)
5.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就更好了!
6.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1.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和元二是好朋友?
(“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2.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 也是一杯祝福的酒。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3.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窗外哪些景物,使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雨、客舍、柳)
4.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5.师生交流
6.自古人生重离别。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7、学到这里,你能体会到诗人和元二的情吗?(板书:依依不舍)
四、教学《别董大》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哪些景物?
3.“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
4.自由读。
5.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此景次情,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
6.为什么而愁?(为眼前的环境而愁,为前途而愁)
7.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对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五、结课
离别是岸上的踏歌声,是碧空尽的孤帆,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送别诗,感受一下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篇43:《 古诗》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 千捶 万击 墨梅 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 粉骨碎身 若等闲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 池边树 朵朵 淡墨痕(写实)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篇44:《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推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 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篇45:《古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 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 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 醉春烟 儿童学
拂堤杨柳 早春 竟放纸莺
篇46:《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篇47:《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篇48:《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篇49:《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图片、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乞巧)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和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记忆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
学习古诗有很多的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板书课题。)
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交流反馈:
1.汇报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2.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当时的情景怎样?(学生自由说说,借机理解“碧霄”)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能背诵杜甫的《牛郎织女》吗?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说说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各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 ——乞巧节。(古代家有女孩,总希望她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乞巧节又名女儿节出示古诗“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4.想象古人在过乞巧节的心情与情景,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
反馈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
2.她们穿了多少条红丝呢?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再诵读诗句。
拓展感悟: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2.同学试背。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哪些同学还搜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拜新月》、《开元天宝遗事》、《迢迢牵牛星》、《七夕》……)
第二课时(嫦娥)
复习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
体会
1、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2.从神话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3、其实诗人的想象也挺丰富的。(自由读诗,体会想象意境)
自学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这首诗题为嫦娥,却着墨不多,通篇看到的都是云天幻景,说说你的所见。(读句子联系注解读懂字面意思。)
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那么嫦娥呢?(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嫦娥孤单寂寞的处境)
4、除了,这渺渺云天,皎皎河汉,嫦娥还能见着什么吗?她最想见的会是什么呢?(后羿,人间幸福美满的生活呀。)小结:当她每晚只能看到(学生接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当她想亲人却又见不到亲人,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面对(学生接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5、她会怎么想呢?(让学生反复吟诵前两句诗句,感受当时嫦娥彻夜不眠,辗转反侧的处境,想象说话以引出下文理解嫦娥苦闷的心情。)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她为什么后悔呢?再次联系上文,通篇理解诗句,引起共鸣。)
6.有感情朗读诗。
(1)生练读。
(2)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7.古人常借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某种心情,你觉得作者借《嫦娥》表达了什么?(师简介李商隐:因为政治原因,李商隐的爱情、婚姻生活很是不幸。)借此理解诗人正是借助嫦娥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苦闷。再说,我们常把月亮称为嫦娥,猜想一下,当夜色渐浓,诗人面对当空的一轮皓月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换位思考,反嚼诗句,深入诗景,体会诗意。)。8、拓展:说不定天上嫦娥的“云母屏风”此时在作者屋里就只是(绳床瓦灶,破桌烂凳……)当一灯如豆,夜凉如水时,诗人他(孤单、寂寞)就步出庭院,发出(再诵古诗,反复品味。涵咏)
9、同是一轮明月,诗人张九龄会说:( );诗人李白会说:( )还有那些诗人也会在明月夜抒发情怀呢?课外再去找找吧。
10、完成作业。
篇50:《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
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撇”。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篇51:《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两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两首”指的是哪两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师:这两首古诗分别是明代、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于谦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洗砚池 千锤万击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5.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3.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5、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石灰吟》。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一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石灰吟》。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三、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四、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墨梅》写作背景
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无声之诗”的画继之而起,侮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
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课前思考: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课后反思: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进行描写。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由于学生对这首诗早已熟读能诵,所以学习很轻松,同时还进行了拓展和积累。
课后反思:
如果说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有什么要说的,我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两节课就学这些太少。我们要补充一些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诗,丰富学生的积累,而且要会灵活应用。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后反思:
在网站上看见了关于咏物诗的内容,对自己很有启发,和大家共享: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篇52:《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设计理念:树立问题的探究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以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爱动是他们的天性,老师要允许学生动一动、说一说、想一想。学生才会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会知识,也会从实践中得到创新。)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⑴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⑵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⑴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
⑵全班交流。
5、品读悟意境:
⑴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生卒年代;
⑵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著名作品;
⑷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生卒年代;
⑵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著名作品;
⑷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篇53:《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课文插图,录音),学生自带水彩笔,做风筝的材料(棍子、彩薄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准?
(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谁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家长听听?
(可多请几位学生读)
三、再读感悟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⑴ 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⑵ 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
(处处闻啼鸟)
⑶ 同学们,瞧(师指画面:动画演示鸟飞,鸟叫),你想说什么?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⑷ 哪里讲了花?
(学生读出:花落知多少?)课件演示花落地的过程。
⑸ 学到这里,一个疑问难住了老师: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小朋友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
(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
2、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一、猜谜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栓住腰。
2、这是什么?
(指名说)
3、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指名说)
二、揭题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把他们写进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读诗想画画,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篇54:《古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 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軍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 ,不读d ,还:读hu n,不读h 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篇55:《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事歌意思。
4.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
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工具书、反复朗读、质疑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具:
录音机、幻灯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学生试读,诵读。
2.听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哪知道的?
三、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1.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古诗?
2.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四、“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1.指名简介苏轼。说说诗题怎样读?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2.指名朗读诗句,注意咬音准确。
五、“明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同桌交流、讨论。
六、“入诗境,悟诗情”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诗句中体会到的?汇报、交流。
2.诵读诗句,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七、领悟作者巧用修辞,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1.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西湖景美的?
2.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八、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二、复习上节课的学法。
三、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四、自查释疑,读懂诗意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3.观察图片,感受画面之美。
五、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结合诗题,引导质疑:诗人遥望洞庭湖,望见了什么?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湖光秋月两相和”(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朦胧之美)
“白银盘里一青螺”(艺术之美)
六、反复诵读,体会诗境
1.轻声自读,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七、领悟作者巧妙的表达方法
八、拓展延伸
篇56:《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