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deyifeifan时间:2023-06-27 08:14:59)

[概述]《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 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 《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为什么 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

3、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学习这首诗词之前,我需要考验一下大家以前的语文功底。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塣志。

写塣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四、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五、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设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是党和国家的杰出缔造者。同时他还是一位在文学书法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一生酿爱古诗词。他的一生,无论是在临窗伏案时,还是在戎马倥偬之间都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他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教读毛泽东的诗词,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真品评诗词中壮美的意象,领会其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并探究出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将读诗诵词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为理性感悟阶段。

二、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毛泽东写的诗词,一定被他伟人的气度所折服。以诗言情,抒情达志,毛泽东也不例外。《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请大家首先看到课本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试一试。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尚记否?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师:一个“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生:“万里霜天竞自由”。共有七句。(可与《沁园春·雪》比较)

师: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朗读。(生读)

“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意。|现在大家齐读这七句,看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有何特色?

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远眺)

师: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收回(近观)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俯察(低景)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师: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神态该自然、从容,显示出伟人的气度。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

二、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

三、“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四、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脑屏幕”上能看到这一切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让学生骋目驰怀)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生:染、击、翔……

师:染:拟人手法。|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师:“击”改为“飞”好吗?

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师:“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

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师:“浅底”说明水真的很浅吗?

生:“浅底”并非真的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特别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压迫人民的……

生:号召与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与自由而斗争。

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师: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与众不同呢?这与诗人本身有何关系?

生: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师: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上阙就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生齐读上阙)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阙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师:此词下阙的领字是?

生:“忆”。

师:恰,“正值”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国家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师: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生:这些青年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师:联系《沁园春·雪》,《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

生: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师: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谈不上文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风流人物”指什么?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在词中是指“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士――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师: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是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下阙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知识青年要担当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这样讲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生:诗味不浓,像喊口号。“稍逊风骚”是不?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齐读全词,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布置练习:将毛泽东的这首词改写成现代散文。

附:板书提纲(设问)

上阙: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抒情—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成功之处在于师生在对话教学中实现了互动。教师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

这堂课也有缺憾。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织一张“网”,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总结掌握一套阅读鉴赏方法,甚至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

诗歌鉴赏方法:首先要分析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词格律方面的基本知识;其次在品评鉴赏诗词时通过读、想、补、调、猜等方法,逐步由形式到内容,由意象到意境,获取审美体验,享受审美愉悦。

四、教学评说

在诗歌教学中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读诗赏词尤其要抓住审美客体,获取美感。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音韵的、意象的意境的,它们是学生产生审美体验的前提。只有抓住了审美客体,方能产生“诱导效应”。

(一)意象美

这首词描写了好些景物。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诗人藉这些与一般“吟秋诗”不同的景物来抒情言志。情与景相互烘托,益见其美,这就是由于物景对象提供了一种美,一种与诗人情感和谐的美。

景物在诗词之中便成了意象,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意象。意象在诗词之中,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意象成了诗人情感的直接现实,也是诗人审美活动的直接现实。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使意象完成“心象”向“语象”的转变。读者要想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得领悟意象之美。

(二)韵律美

这首词以《沁园春》为词牌名,气势酣畅淋漓。全词押“ou”韵,且一韵到底,气贯长虹。领字的巧妙运用,既看出了诗人创作的思路,更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读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

“美读”就是指“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中的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在一种格律里面的,而建设、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的。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

(三)意境美

教师引导学生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景后,便把他们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观,通过想象与联想,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

[主讲教师评点]

课上得有特色,评得比较细致。结合“诵(美)读”来体会作品,这一点很重要,教学过程中似乎强调得还不够,有不扎实之处。另,下片“忆”是不是领字,可再斟酌。

1、导入:(唱词)

“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50位名人作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长沙志”

2、你知道意象是什么吗?

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

3、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文中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字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假如把它换成其它的字,你觉得表现的效果会如何呢?你觉得毛泽东笔下的这幅秋景给人的最大感觉是什么(四字成语)?笔下的秋景如此充满生机,这和作者的情怀有什么关系?

群山__遍(了):红之广阔

层林__染(红):红得深透

江水__漫(滿):江水溢满

江水__透(了):清澈之极充满生机、昂扬奋发

船只__争(漂):千帆争发

雄鹰__击(飞):矫健有力

游鱼__翔(游):轻快自由

万类__竞(都):昂扬奋进

炼字炼意: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最有表现力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奔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a、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意象,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水流无情,逝者如斯;黄叶飘零,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b、你能说说作者咏秋与古人咏秋诗词的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清冷惨淡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等等。

c、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作者的这种独特的情怀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与诗人所处的那个革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诗人的志向、胸襟、性格密切有关。(时-情-景)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仅是一介书生吗?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练习二首咏梅题。咏蛙三句何是毛的?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

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

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4、写景诗句和其后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有什么联系?

秋景如此奋发!江山誰来主宰?(写景抒怀)

5、你能在“同学少年”前加一个修饰语吗?(这是一批什么样的青年?)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6、你觉得“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含意?你能点评一下编者改“向”为“到”的妙处吗?

用只身江心,搏击风浪急流勇进,不怕艰险坚持到底。中流击水的气魄给同伴们更强烈的传达出“以天下为已任,改造旧河山”豪情壮志。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天下大任舍我其谁,改造河山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7、你觉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句话的正常语序该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却写“独立”而不是“站立”呢?(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独立”,表明是一个人,虽为“寒秋”我却独自一人伫立在寒意的秋风之中,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顶天立地的气概。(橘子洲:在长沙西湘江中,古时洲上多美橘,因此得名。)

8、九月的长沙,天气只能算有些寒意,何有“寒秋”之言?何有“万山红遍”之言而不是“黄叶飘零”呢?

a、“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在这里,诗人眼前的“景”已经与诗人内心的“情”融为一体了。b、作者当时一方面受到党内错误思想的排挤,另一方面受到军阀的通辑令的威胁,同时去广州的前路未卜,可以说身陷困境,政治生涯也处于低谷之中。因此,“寒秋”正是这种心境的艺术写照。c、王国维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反过来说,作为毛泽东这样的一代伟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处境,都不会伤感,不会消沉,不会颓丧。他在这样的困境中依然自信乐观,依然昂扬奋发,以火热的心观看秋色,使秋色丝毫没有古人笔下的萧瑟、凄凉,而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昂扬奋发的一幅湘江秋景图!

9、你能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创造性的化用古诗句来增加文化底蕴?

(1)击水: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2)同学少年:杜甫《秋兴》诗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

(3)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斔温接巍妒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斀晕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4)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争流: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5)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鹰击: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皆谓搏杀凡鸟。

(6)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三国魏曹植《情诗》:“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10、你知道作者何以“长沙”为题?

长沙景长沙情长沙忆长沙志(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1、你了解“词”吗?

a、关于词的常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b、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词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上)。按段分为单调(一段或一阕)、双调(上下片或阕)和三叠(三段)、四叠等。

c、沁园春词牌的来历: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证的园林,后来被外族窦宪所夺后有人便作诗咏其事,沁园春由此得名。世传唐朝的吕洞宾作了<<沁园春>>一词d、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内心中充满激情。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碧透:谓江水碧绿至极。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充满生机。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背景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的教学对策是:通过合作探究问题,动用视听感官渲染氛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伟人诗词的磅磅气势,更好体会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的方法,为高中语文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经典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诗词的情感脉络,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会朗诵方法,能正确把握朗诵。

四、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开门见山,介绍诗词的奇妙,简洁导入。

【讲授新课】

(一)【我疑故我思】

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写作背景:

默读文章,用简洁语言概况初读感受。

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配乐朗读、入境体情(小组展示朗读,教师范读)比较并评价。

②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二)【我问故我在】

(1)学生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重点)

①上片选取了哪些意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下片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③上下片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2)课堂小结:教师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小组成果。

有的小组抓住了典型意象,用诗化的语言再现了湘江秋景;

有的小组注重炼字,对“看”“击”“翔”“尽”等字有独到的解读

有的小组读到了词的上片,是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山河沉沦的忧思;

有的小组分析了同学少年形象,体会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有的小组探究到了词构思的精妙,探究到下片是对上片谁主沉浮的艺术回答;

(3)方法总结、能力提升

写景抒情累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抓意象,入境体情;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品析语言的精当,构思的精妙;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同学背诵展示。

(三)【我践故我行】

提炼升华、拓展延伸

引入卢新宁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进行本节课的升华拓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是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那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

在集体朗诵励志诗歌《少年强则国强》中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七、教学总结、反思: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一、可取之处:

(1)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学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维、思想,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从教师的角度看,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调度适当,多媒体运用熟练。

(4)整体上看,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学成果。

二、不足之处:

(1)因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开。

(2)在多媒体操作上有个别不恰当之处。

八、附说明:

(1)所属课程名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2)知识点(技能点):

1、训练学生诵读经典的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3、培养青年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真情热爱,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效果。

(3)适用对象:初中升高中一年级学生。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334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多篇).doc》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