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zhoujian2272161时间:2023-07-02 09:18:05)

【导语】高一政治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政治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2021高一政治教案 篇一

一、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理念支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识。

二、教材分析

征税和纳税是国家分配的重要环节,是财政收入的重要内容,承接上一框题,同时也是现代公民应该而且必须掌握的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三、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税收的含义及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2)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3)知道我国的主要税种;(4)知道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其作用;(5)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6)知道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辨别比较的能力,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个人所得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理解公民在纳税问题上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个人所得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正确理解公民在纳税问题上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意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景创设、激趣设疑

教师活动:塑造陈胆大形象,引出话题

设计意图:调动兴趣,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情景分析、层层递进

第一阶段陈胆大意气风发

教师设计问题:同学们,关于个税,你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完成个人所得税的讲解。同时为后续讲解做铺垫。

第二阶段陈胆大陷入困境

教师创设如下对话情景。

他问王副局长:“王局长,我也知道应该依法纳税,可目前我的企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能不能给我们企业的税收打个折啊;如果不能打折,我实在交不起了,我就不交了;要不你们税务部门给我提供银行贷款的担保,我贷出来再交税。”

王局长是相当的为难啊!

问题:同学们,王局长为什么这么为难?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派代表谈。

预设:(略)

引申: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而税收的强制性又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税收必须具有固定性。

总结: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本质)

设计意图:讲解税收的本质及其特征。

(过渡):陈胆大再次把主意-税收上,他的人生从此偏离了一条正常的航道。

创设如下情景:

甲说:我们安排会计,做两套帐。一本是内部帐,一本外部帐,多隐瞒收入,发票尽量少开,能不开就不开。

乙说:拖,拖死他,来了就说没钱。

丙说:把职工名册改一下,弄一些残疾证,来骗点税收优惠。

丁说:下次,税务的人来时候,你先躲一下,我们把他们轰出去。

问题:大家说说,这些都是些什么行为啊!这些做法可行不可行?

预设:略

设计意图:讲解违反税法的四大表现。

(过渡):陈胆大偷逃增值税及抗税而入狱。

问题:增值税是一种什么样的税?

预设:(略)

设计意图:讲解增值税,同时为后续讲解铺垫。

第三阶段陈胆大锒铛入狱

过渡并创设情景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观点:

观点一:钱是我辛辛苦苦赚的,交给国家,我一分好处都没有得到!

观点二:交上去的钱也不知道去哪里了(税去哪了),交了白交?

观点三:我已经交了那么多的个人所得税了,这次的判决对我实在不公平的。

问题: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将如何劝说呢?你可以微信传天下。

预设:略

设计意图:讲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并促成情感升华。

(三)、课堂结尾:情景回归、总结升华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巩固知识,形成体系

七、教学结尾:课堂诤言

税收,一个牵动千万百姓神经的话题;

税收,一个需要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

两个税种,促进公平彰显民生情怀;

三大特征,组织财政折射国家智慧。

四种表现,偷盗国家资产影响社会和谐;

让我们永存公民之心,常履纳税之责,心系苍生,税解民忧。

设计意图:体现特色,形成有限课堂无尽回味

高一政治课程教案 篇二

一、说教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 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②能力目标: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重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确立理由: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国情,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增强爱国情感及民族责任感。

②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生产与消费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其关系不易理解。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4、教材的处理

① 充分利用书上的漫画,坚持“一图多用”的原则。理由是:这样既直观,又体现例子典型性、精练性。

② 有选择性地利用书中的5个探究活动。由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能联系初中已学知识,提炼观点。理由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二、说教法

常言道“教无定法”,这更是新课改形势下不变的真理。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讨论法

理由:这体现新课改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多媒体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体设备,能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说学生

总体上,高一年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素质整体上呈现“两头尖、中间大”的多层次特点,要求因材施教。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有关消费的知识,对消费的作用有初步了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他们在初三也初步接触过,但对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的几个层面、如何发展生产力等问题他们并未深入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通的,教师的教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案例分析法

理由: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有效阅读法

理由:这是为了克服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巧妙记忆、巧妙阅读。

3、知识迁移法

理由:初高中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教师:

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图片 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从何而来? 幻灯片

现场实物(课桌、多媒体设备、风扇等) 让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的消费类型的知识;初步懂得消费不是由主观决定,而是由客观物质状况决定。做到“温故而知新”。

学生小结:(略)

教师总结:商品和服务不能凭空想象,必须通过生产创造出来。

学生:分类说明

2、实施教学任务一: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学生:

多角度解读标题“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目内容) 幻灯片

(展示漫画、图片) a.通过漫画的讨论分析及几组相关问题的解决,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得出正确结论,掌握“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b.通过形象比喻及相关图片的展示,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讨论分析:(略)

教师提问:

① 漫画“今非昔比”中,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 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 飞机比马车快得多,高档得多,说明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什么?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是质量和水平”)

④ 假设莱特兄弟没有发明飞机,人们会不会有飞上蓝天的冲动或向往?这种向往能否实现?

(为得出“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教师:侧重于标题的逻辑关系

学生思考解答:(略)

附加:回答①后,教师给出形象比喻:种瓜→得瓜→吃瓜。

回答②后,展示一组说明消费方式变化的对比图片。

回答③后,展示漫画“济公新传”。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师生共同分析探究活动2: “以上消费观念,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什么联系?” 学生小结:(略) c.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探究活动的问题,可以巩固知识点的学习。

教师总结:

生产力水平落后,消费水平低,说明生产决定消费。

3、实施教学任务二: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学生:

解读探究活动3:(见p33)

“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影响?”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幻灯片

(展示文字材料) 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分析案例,掌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观点,再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分析:(略)

教师总结:(演绎法)

①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如:人们消费黑白电视时,希望能看彩色图象,刺激生产者调整生产,并实现升级)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如:彩电消费成为热点时,带动了彩电业的发展)

③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为生产离不开人的作用,要发挥人的生产作用就必须让其进行消费,提高各方面素质)

教师:

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

4、实施教学任务三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教师提问:

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地停止了呢? “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幻灯片

(展示问题、图示) 通过图示,可以将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记忆深刻。

学生小结:(略)

教师总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这组关系用图示表示)

学生思考

5、实施教学任务四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根据“生产决定消费”观点)教师

提问:

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 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目内容) 幻灯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 a.通过学生的有效阅读,学会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归纳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并能用政治语言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突出这一重点。

b.小组抢答、视频播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快乐式学习”。

教师提示: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学生阅读抢答: (略)

教师归纳:

① 必要性: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b.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

c.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② 如何发展(要求):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应服从服务于该中心。

b.通过改革,调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培养人才,尊重知识。(播放视频,联系初中所学知识)

a.学生讨论并解读思考探究活动5:(p35)

b.实施小组抢答

6、课堂小结(用图示方式展现)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大力发展生产力

(要求)

生产 消费

设计意图:直观明了,高度概括。

7、课后作业:探究活动4(参见教材p34)

(要求: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必要调查,以小论文形式展现)

六、说板书设计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必要性

(2)如何发展/要求

(板书设计追求结构清晰,内容明确)

高一年级政治教案 篇三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国际竞争的实质,体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七、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高一政治课程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哲学上的矛盾,对立、统一、基本含义。

2、能力方面: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觉悟方面:运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认识到无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学生情况分析]

哲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并且学生容易把哲学上的矛盾与生活中的矛盾混同起来,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好这一知识应该多举学生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矛盾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导入: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所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教师简单评述。

2、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与阿曼足球队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并启发设问:“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了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

B、新授:

一、矛盾的定义

师:我们先来学习矛盾的含义(屏幕显示)

让我们一起看屏幕上显示的这块磁铁。它包含着N极和S极,这是两种相反方向,但是N和S却又相互吸引着统一于磁体中。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磁铁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内,存在着N、S两极,N、S两极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在哲学上叫对立;N、S两极相互依存,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中,在哲学上叫统一。

(1)对立

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哲学上的“对立”是什么?

教师播放一段战争影片的片断,然后设问:“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否就是这样的矛盾双方你死我活的对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归纳,哲学上的对立“斗争”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对立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意思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学校教学(屏幕显示)

先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启发与传授,学生的。学是领悟与接受,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的。

师:请同学们举出身边存在着哪些对立斗争着的矛盾的双方。

学生举例略。

师:大家举的这些例子都非常不错,但是许多同学总是习惯把对立理解为仅仅是好与坏,你死我活的对立,实质上从大家举的这些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概括和抽象,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反映,具有广泛的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斗争、对立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那么哲学上的“统一”又指的是什么?

(2)统一

“统一”指两种情形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屏幕显示)

师:请同学看课本那幅漫画,大家说她敢剪吗?

启发学生围绕漫画展开分析,然后针对学生分析教师进行点评,讲解,重点扣住:“不敢前的理由,”加深对第一种情形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讨论“议一议”加深对第二种情形的理解。

二、理解矛盾概念的注意点

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师:统一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的“依存”离不开对立。“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另一方的性质规定,也就是通常说的相比较而存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对立,所以它们存在于新陈代谢过程中。矛盾双方的“转化”也离不开对立,转化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然而对立也离不开统一。事物的排斥,对立、斗争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有一个场所才能显现出排斥的倾向,才能斗得起来。同化和异化的排斥,斗争是生物体这一统一体中。离开了这一共同基础、场所,是斗不起来的。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讲纪律没有自由。

学生讨论(略)

2、矛盾存在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

学校教育 社会经济 学校教育 社会经济

3、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投影出示一幅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图片,引导学生展开分析。

C、知识小结:让学生回忆知识提纲,教师整理。

D、课堂练习(投影出示)

高一年级政治教案 篇五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26、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7、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进行新课

十三、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内容,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三个镜头展示了我国的宗教现状。我国各种宗教千百年以来和睦相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也为增进国际宗教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宗教的产生、与消亡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在宗教问题上要坚持权利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_势力。其本质是_、_、反科学的。

高一政治课程教案 篇六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备课日期上课日期

教学目的:(见考点导航)

重点;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基本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难点: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汇率

教法:

教具:

一、考点导航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3、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4、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5、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6、了解外汇与汇率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含义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

揭开货币的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

神秘面纱其他职能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纸币的含义

神奇的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

信用卡的含义

使用信用卡的优点

转帐支票

信用工具和支票支票的种类外汇现金支票

外汇的含义

外汇汇率(汇价)

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三、考点疏理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②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

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①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②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的实现。

2、货币的产生、含义与本质

(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货币。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注意】

(1)货币与商品的关系: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货币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一般说来,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价值比较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的交换;易于分割,分割之后不会减少价值,又给交换带来方便;便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的长短而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以便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但商品交换关系很发达时,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货币。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之所以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③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

③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第一,区别: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而商品流通则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第二,联系: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有了货币,才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货币在这个流通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这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有人说,流通手段强调的只是一个“点”,而商品流通则强调一条“线”。

(3)货币的其他职能

①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②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一般来说,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

【注意】

理解价值尺度职能,建议紧扣“衡量”、“表现”、“执行”。

4、纸币的含义、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纸币

①纸币的产生与演变。货币出现以后,推动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的;而后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与面额价值的铸币;后来有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即:金属货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②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优点有:第一,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③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④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注意】

(1)纸币的发行量客观上是有一定的规定。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2)共性:它们都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实质与原因);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与经济秩序(危害与影响);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对策)。

(3)其实,它们的不同点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前者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后者是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经济往来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收据。

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注意】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发行牡丹卡、金穗卡、长城卡、龙卡。

6、外汇与汇率

(1)外汇

①外汇的含义及其特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是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既可用于国际支付,还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

②外汇与外币。外币与外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其它外汇资金等内容;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

①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它是在使用外汇时必须与本国货币折算而产生的。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较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我国采用100单位的外币兑换多少人民币这种直接标价法形成人民币外汇牌价。

②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外汇供给与需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对于货币政策的干预、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本国货币与外币相比发生贬值与升值的变动。汇率变动的影响,包括升值和贬值的影响。

7、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意义:对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

(1)外汇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2)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一般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外国货币即外汇,对中国而言,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都是外汇。(首先,外汇包含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支付手段,如果某种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它就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

(3)外汇主要是用于国际市场上国际间的结算。一般来说,在国内市场不需要支付外汇,只要支付本国货币即可。我国★WWW.BAIHUAWEN.CN★的本币就是人民币。

(4)下面以本国货币贬值为例说明对于经济的影响。第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第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本币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国的商品劳务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本国旅游业的发展。第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

(5)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是从国家、人民、世界等三方面归纳。

8、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货币,俗称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3)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如何使用金钱,体现出不同的金钱观。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四、典例解析

【例1】(09安徽文综)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B.400元C.520元D.776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商品价值量的理解,考生要明确题中前面所提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而后面甲生产者所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劳动生产率。这样考生就可以调动运用教材的知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可以计算出今年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为260/1+30%=200(元),而今年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数量增加了1倍,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今年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应该是200_2=400(元)。答案是B

【答案】B

【例2】(09全国文综I)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A.增加8万元B.增加6万元C.减少14万元D.不变

【解析】本题与前两年的高考计算题相比较,从计算的角度要简单一些,但对“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两个陌生的概念比较费解。通过读题,从“某小企业?生产一件甲种商品”必需明白“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在本题中是指个别劳动时间而非仅指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应理解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该商品的价值。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一政治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高一政治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556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高一政治教学设计(精品多篇).doc》
高一政治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