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编辑: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中历史教案 篇一
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初中历史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过程方法目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
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初中历史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初中历史教案 篇四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开始起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教师由此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18页—19页,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多媒体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中国、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毛泽东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背景2:我国工业水平落后
【教师提问】=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图片)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多媒体展示一五计划的任务[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对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当时的国情,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思考:动脑筋
教材第20页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提问】
(1)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什么。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的性质如何。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教师提问】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师生通过讨论,总结: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二、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三、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图片分析法提问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南京又称金陵,自古被誉为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地,有诗为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老师就曾经在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生活过三年,拍下了许多美丽的照片(ppt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做过什么事呢?有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教学
1、2分钟快速阅读第一子母,完成老师给出的“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的表格,时间、地点、纲领、性质。ppt展示兴中会成立后各地涌现的多个政治团体,思考:处于分散状态的革命团体对革命形式的进展有何影响?
师: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师:“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
小结: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腊在神话、历史、戏剧、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罗马在历史、建筑、雕塑、语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过对希腊、罗马艺术的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世界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认识到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希腊罗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希腊罗马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3、通过对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戏剧和历史著作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它们不仅极具文学和史学价值,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从而成为西方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介绍古代雕刻和建筑,使学生知道古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领略古罗**筑设计的巧妙和构造的宏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荷马史诗》,希腊剧作家,学者亚里士多德,罗马史学,拉丁语。
2、难点:要分门别类条理清楚。
教法设计:启发诱导法、导读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资料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塑等(激发学习兴趣)
在借鉴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罗马人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并把它广为传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一、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板书)
1、古希腊神话由什么组成?
(课前可安排积极分子搜集一些资料,上课提问时由他们回答)展示图片
识记荷马(展示图片)
2、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
(启发)谁能讲讲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话故事?
学生根据课外见闻积极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视野)
3、古罗马人在史诗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维吉尔的有关资料
(过渡)古希腊人在戏剧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腊戏剧(板书)
(质疑)古希腊两位的戏剧家是谁,他们被尊称为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质疑)希腊史学开西方史学之先河,那么古希腊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展示艺术家们的图片
三、历史名著(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有哪些历史名著,作者是谁?
(引导)我们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联系中国史,对比记忆。)
(过渡)古希腊、古罗马在许多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的科学家(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出现了哪些科学家,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识记亚里士多德,一学生朗读他的名言并分析。
(过渡)下面我们来欣赏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艺术的成就。
五、(视频资料)建筑和雕塑(板书)
看录像欣赏,(提高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引导)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见闻,你还能举出其
他例子吗?
(启发)这些成就是什么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过渡)我们对拉丁字母并不陌生,比如汉语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拉丁语。
总结归纳并举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体现)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思考回答。
六、拉丁语(板书)
(回忆)拉丁字母是从什么字母逐渐演变的?它对世界有何影响?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读表格列举出几种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主要文化成就,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什么。
初中历史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观看长安城的历史图片和课文材料,想象唐都长安城中外交流的盛况。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难点:
本课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
本课的地位:
这节课主要介绍唐代开放与交流的的外交关系。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唐朝的威名远播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潮。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有关通俗读物,对剧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学习热情高涨,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师点拨帮助。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叙述,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鉴真、玄奘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日本和服图》和《唐代女俑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两幅图片的异同点?这说明了什么?(目的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第一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主要介绍唐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鉴真异域传道的情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遣唐使?
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么?
③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
这三个问题答案明确,学生在阅读后能够自己解决。
(2)为了使学生对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产生感性认识,我又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今天的日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阳节登高、菜肴的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图片中轻松突破重点。
(3)接着出示《鉴真》的画片,学生介绍鉴真的生平,教师补充。
(4)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鉴真六次东渡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
①“鉴真盲目航东海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②“鉴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我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图》并介绍这幅图,使学生认识鉴真这位友好使者对促进中日文化做出的贡献。
第二目:玄奘西行。
主要介绍玄奘西行求法的情况,是本课重点。我采用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和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具体步骤: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部片子的主题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西游记》是部神话小说,带有一定的夸张手法,但历史上确有玄奘西行取经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个人和一匹老马,而不是3个徒弟的。
(2)出示“玄奘画像”,请学生介绍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师补充。
(3)出示“玄奘西行路线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其经过的地方,解释天竺地理位置,请学生思考:
①观看这个路线图你有何感想?
②玄奘西行有哪些贡献?
(4)为了了解学生对前两目的掌握情况,升华前两目的教学内容。我又设计一道题:“列表对比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目: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主要介绍唐朝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城市建筑布局特点。这部分内容课标虽然没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为此,我采用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方式,具体步骤:
(1)出示“敦煌壁画中反映长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图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图片。(教师做简要介绍)。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了解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
(2)指导学生观看《长安城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
①长安城分成几部分?
②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又出示了《大明宫复原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使学生了解长安城的宏伟。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有哪几部分构成?与长安城有什么异同?这说明了什么?(认识长安城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课堂小结
我请同学们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在此基础进行小结。
教师总结: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帝国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势,对很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出现了开放与交流的盛况。大唐帝国又以汇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开放与交流,才会发展与进步。
4、课堂练习:通过对唐都长安城的学习,结合课文资料,想象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用30字左右概述。(培养学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原因,讲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
【难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提出问题:诗词中有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描写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统一了蒙古。接着教师追问:在此之后蒙古又展开了哪些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思考:面对蒙古草原分裂割据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学生回答: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同时被拥立为大汗。
教师追问: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之后,如何使蒙古族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二)过程
教师出示《蒙古灭西夏与金》的示意图,并提问:随着时间的发展,蒙古统一全国的条件渐渐成熟,那么蒙古统一全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之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教师补充讲解:在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西夏与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所灭
教师追问:在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与金交恶,金朝拒绝支援西夏。南宋不顾北宋灭亡的教训,与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导致金朝灭亡。
教师继续提问: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唇亡齿寒,做事目光要远大,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利益。
(三)意义
教师展示《蒙古灭西夏和金之后的形势图》,并提问:蒙古灭西夏和金的历史意义何在?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之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面对强大的蒙古,为何南宋迟迟未能攻下,请结合史料及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蒙古善用骑兵,但宋军善于守城战和水战,宋军可根据地理形势对抗蒙军。
2、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得蒙军损兵折将。
3、宋朝人口数量庞大,故和蒙军保持了长久的对峙局面。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国后的措施有哪些?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教案 篇十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成为我国长达2000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分析
1、秦灭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②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二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运用“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向学生说明三点:
①回忆“三皇”、“五帝”,说明“皇帝”一词的名声煊赫与权力庞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称号后,这个称号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为止。
②介绍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地位,介绍地方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官职都由皇帝任免,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③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从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3、统一措施
①指导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正确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确秦是当时世界上大国的概念。以“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强权正体外,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导入“统一措施”一节。
②运用教材的插图、资料,引导学生对文字、货币、度量衡进行统一前后的对比观察,明确其优势所在。
③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知道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况和匈奴对秦的威胁,强调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组织学生开展对思考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道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儿?”的讨论。
⑤归纳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上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第6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提问)“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雄?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商鞅变法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记、多看、多想。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 秦的统一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秦灭六国 时间 策略 顺序 意义 长平之战
皇帝 阳陵虎符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县 李斯
文字 货币 度量衡 车轨 长城
△布点小结
今天,几位同学对课本内容的复述,我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改变前几节课的做法,要求述点的同学,先由我来指定,其他同学注意听,中途不要随插话,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举手向老师示意,得到允许后,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秦灭六国的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进一步提问:公元前230年是几世纪多少年代?)
②秦灭六国的策略是什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近攻二步行,打败削弱再灭亡,十年统一顺民心。)
③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韩、赵、魏、楚、燕、齐,)
④秦灭六国的意义是什么?(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自称什么?(“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主要官职?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他们孝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职权怎样?(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连接长城。)
⑨识图:第43页“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长城的起止。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为什么秦能灭六国?
⑴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⑵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⑶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②中央集权制度
集权就是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个裁决,中央的主要官员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和执行的命令。指导学生看第44页图“秦政治体制示意图”。
③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片)
⑴文字 小篆 隶书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来往通用的是隶书。
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汉字字体都呆溯源于秦。
⑵货币 圆形方孔钱
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历史都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
货币统一,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货币,解决了拾、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
⑶度量衡
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⑷车道
驰道,意为奔驰车马之道。直道意谓路线直、距离近、行驰快的道路。
解决了交通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④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贯通评价〕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同时采取统一文字、货币统一、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和直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的统一在历史上且有进步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