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寻隐者不遇》精品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前言]古诗《寻隐者不遇》精品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寻隐者不遇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古诗
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懂诗歌的大意。
2点名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
4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8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点名读)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板书(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9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贾岛的诗有像我们今天学习的这样很安静,置身世外寻访隐者的诗,也有豪情万丈的诗。
2教师相机出示诗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3总结:贾岛作诗爱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一起来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教后记: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因此,上课时我以贾岛作诗爱推荐为主线,贯穿整堂课。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我首先请学生默读古诗,想象当时的情景。为了降低难度,我出示课件:出示古诗,并请让学生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中诗人与童子的对话。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显得有些生硬。要是能注意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积极去感悟就更好了。
寻隐者不遇 篇二
广州市农林下路小学 汤华林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寻隐者不遇 篇三
初读古诗交流资料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孩子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又亲亲这个的脸。孩子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孩子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氛围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孩子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一首古诗呢?
咦,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台下的老师们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孩子们侧着脑袋思考着,一秒、两秒、十秒,孩子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生1:我认为应该用热爱的心境来学习!
生2:我认为应该用欣赏的心境来学习!
生3:我认为应该用赞美的心境来学习!
生4:我认为应该用轻松的心境来学习!
生5:我认为应该用深沉的心境来学习!
生6:我认为应该用平静的心境来学习!
生7:我认为应该用激动的心境来学习!
生8:我认为应该用陶醉的心境来学习!
生9:我认为应该用愉悦中又有忧愁的心境来学习!
孩子们纷纷争抢着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张老师特意送给你们一个环节,准备让你们在这中间感受愉悦的心境是什么味道。
大约停了十秒钟,老师故作神秘地:
课前我们一起商量过要做两件事,没忘吧?
孩子们惊喜地大声叫:没忘!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第一件事收集资料,第二件事扩大阅读。(没抢到机会的孩子失望地摇了摇头)
师:现在要你们选择,展示这两样成绩,你们愿意先展示哪样?请说明理由。
生1:我愿意先展示收集资料,因为收集资料比较有趣,我就喜欢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扩大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两种观点的孩子们纷纷站起来发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这时候,张老师微笑着比比手势。
师:都想先展示,那可得说服另一部分同学才行哦!
(孩子们又激动起来)
生1:收集资料的过程非常辛苦,扩大阅读却非常甜蜜,我想:先苦后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何不跟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呢?
生2:同学们,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说嘛,快说嘛!)想知道吗?请跟我们一起展示收集资料吧。
(终于,孩子们达成一致意见:先展示收集的资料。)
抒情优美的古筝曲那么轻那么柔,屏幕上展示的深山、古寺、苍松、书童,那么静那么美……
师:行,准备好,展示收集的资料。
收集了作者资料的,请到讲台的左边;
收集了古诗解释的,请到教室的中间;
收集或准备了其它资料的,请到教室的后边。
短短几十秒钟时间,孩子们飞快地找到了小组。课堂临时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成立了。张老师就像一位指挥家,用眼睛快速“扫描”完三个学习小组后:
师:这么大的三个组,没组长可不行,每组尽快推选一位组长吧。(很快,小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每组内都有一位孩子高高举起了小手。)几位组长,请跟张老师见见面吧!
师:请组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书写手及主讲人,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资料,时间:三分钟。
小组内,一会儿在举手,一会儿在鼓掌,然后,各小组开始了激烈而又紧张的交流。只听见这儿在叫:张老师过来一下;那儿又附在老师耳边悄语……最后,有的小组的孩子一阵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师:(巡视教室一圈,见所有孩子都安安静静地回到了座位。)准备汇报吧。听清要求:
1.汇报时,小组成员集体上台,如果不愿意上台,也可以不去。组长需介绍本组分工情况,推选一位联络员协调书写手与主讲人的速度。
2.需书写的内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书写手自己确定,又可以小组成员商量,还可以请老师当参谋。我个人认为左边写古诗,右边写解释比较好。
3.主讲人需讲出资料的出处、来源。组内的其它同学可以作补充,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收集的诗人贾岛的相关资料。书写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诗的题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汇报的同学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组长介绍本组的分工情况,接着,主讲人上前一步介绍了贾岛的生平、相关诗集、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情况。书写手站上了小凳子,一边听主讲人讲解,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主持人讲完后,组长问:请问我们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组内的同学作了相应的补充后,组长便宣布“汇报完毕”。
第二个小组汇报的是关于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一个小组几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组有四位书写手,也有四位主讲人。当主讲人讲到哪一行诗的内容时,一位书写手在黑板的右边写古诗,另一位书写手马上在黑板右边相应的位置写下了古诗的解释,联络员忙得跑上跑下,由于孩子们收集的资料的出处不同,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张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并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咦!写古诗、写解释,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当然不同!这可是学生自己在学嘛……”
两位老师小声的议论着。
第三个小组的孩子走上了讲台。一位个子高挑的女孩子向大家介绍:为了收集这首古诗的中英文对译,我们跑遍了成都的大小书城,可是,结果同样是失望。很多古诗都有英文翻译,为什么这首古诗没有呢?我们中间好多同学都准备放弃,但是,我们不甘心。于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学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国了吗,他爸爸还是博士生呢,我们何不找他呢?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拨通了美国长途,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曾望还在电话里激动得大叫,说他想回来上这堂课呢。叔叔通过e—mail把这首诗的翻译发给了我们,现在,我就请咱们班的英语高手读给大家听听。一位精干的小男孩站出来,接过一张单,读了起来,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讲台跟小男孩一起读,总算流畅了。下面的孩子纷纷要求他们教读,于是,课堂一片琅琅。小书写手飞快地在黑板上写着英语,还忍不住大声跟着读,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不到十五分钟,课就好像接近尾声了。剩下的时间如何安排呢?听课的老师心中不由得嘀咕起来。张老师一脸地自信走上了讲台: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这首古诗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呀,好多同学在上课前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对不起了。(张老师面对孩子们,真诚地鞠了一个躬。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弄明白这首古诗,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终点,而是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这时候,不仅孩子们一脸茫然,听课的老师一时也回不过神来。稍许停顿后。)那应该做些什么呢?先看同学们的板书吧。
鉴赏古诗体会意境
师:我请凡是认为自己读诗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诗。
(几乎全班孩子都很自信地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凡是认为自己读文章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解释。(一半以上的孩子站起来了,朗读得很有情感。)
师:喜欢英语的孩子们,请你们大声读读英文部分。
(几乎全班孩子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同学们评评,哪部分听起来简单易懂。
(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解释容易懂,英语比较罗嗦。)
师:张老师疑惑了,这个贾岛,他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就写解释,而要写成那些诗句呢?
生1:如果我是贾岛,我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我不会写人人容易懂的解释,而要写成很美的诗句。
生2:我认为古诗读起来非常顺口,容易记,容易背。
生3:我认为古诗很神奇,我们习作时,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古诗几句就表达清楚了。
……
[屏幕上闪现着不断变化的山水画面,配以舒缓的民乐……]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古诗语言美,美在简炼,生动;古诗节奏美,像音乐一样鲜明、优美;古诗意境美,让人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而这一切,只是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诗。你们告诉张老师,怎样才能把古诗的美读出来?
(同桌小声商量后,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带着赞赏的心情读。
生2:心中要有激情。
生3:把诗句想象成图画画面。
生4:要有鲜明的节奏感。
生5:要被古诗陶醉。
……
[屏幕显现出一幅幅山水国画,配以轻柔的民乐……]
师:好,在音乐与图景中读起来。这次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玩味,一样好东西,你爱它,就会反复地摸,反复地看。一首古诗——我们中国的优美的古诗,我们也要玩味。同学们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读,坐着读,走来走去地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开始吧!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着摸胡须的动作,还有的俩人对读……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整个会场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民乐、国画所包围。听课者也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品味赏玩延伸拓展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读。这首古诗写得很美,又写得很好,确实写的是对话。主要人物是谁呢?(孩子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来对读一次,张老师读诗中的“我”,你们就是──(生齐:“童子”!)
师:这当中有好多问答都省掉了,能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四位孩子进行了补充。有的补充了贾岛说的话;有的补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补充了当时的情景……)
师:我建议同桌的两位孩子演一演,如果认为自己还行,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孩子们开始表演起来,有几个孩子还跑到讲台上表演,有的孩子硬把同桌从座位上拽起来演。听课的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我准备请两位同桌上来演,看看谁勇敢。
话音刚落,五、六个孩子就往讲台冲,最后,机会被坐在教室中间的两位同学抢到了。其他同学因为另一位表演伙伴要么动作慢,要么害羞给耽误了,一脸的沮丧。老师跟最先上来的同学商量,但他们不愿意让出机会,没能抢先的同学也嚷嚷想表演。这时,张老师机智地对获得机会的同学说:“有劳你们帮我们全班同学表演了。”转身对没能表演的同学说:“就差一点点,把你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会表演得更好。如果你们愿意,就跟老师一起做观众吧”。进而,面向两位表演者:请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工的?
师:(面向全班孩子)请同学们分别给小徒弟及诗人提提建议。
孩子们提议:诗人和童子应该交换一下,因为诗人个子要高一点,童子个子矮一点;还提议:诗人应该拄着拐杖,摸着胡子,童子应该天真烂漫一点。(两位孩子进行了表演。)
师:你们认为两位的表演中溶入了你们的建议吗?用一句话评评演得怎样?
(孩子们对表演进行了一番品评,都认为表演中融进了大家的意见。)
师:从演的当中,你对比古诗,想说些什么呢?
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好凝练呀!”张老师立刻捕捉到这一课堂上的闪光点——
师:能干的孩子,能告诉老师您从哪儿来的这个词语吗?
生:(语出惊人)我从书上看到的。短短二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郁郁苍松,幽幽青山,活泼的书童,博学的诗人。我的感觉只能用凝练来表达。(掌声,热烈而持续,这是为孩子出色的表达喝彩。)
生2:中国的古诗太美了,可惜我现在才发现。
师:孩子们,让我们把朗读当作一种爽心的赏玩吧!
[屏幕上国画与书法快速交替出现,国画为诗的意境画,书法为各种字体写的《寻隐者不遇》诗句。诗句从四面八方飞入,每一行诗的字体都不同,并且,每个字都熠熠生辉。轻柔的民乐在耳边回旋。]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甚至站起来边比划边背诵。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师:现在想说点什么吗?(孩子们脸上泛着红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愉悦的心境,尝到味道了吧?还不谢谢张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孩子们鼓起掌来,听课的老师也鼓起掌来。)孩子们,随着扩大阅读的展示,我们还将体会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孩子们用手势比着胜利者的姿势,激动得大叫起来。
师: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先介绍!
(孩子们齐声说“好”!)
师:我介绍的还是一首贾岛的诗,能读的,想读的,跟我来吧!
[屏幕上出现了一扇大门,两位古时候的小书童站于门两边,大门徐徐开启,“题李凝幽居”出示在这一背景上。哇!孩子们兴高采烈,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
师: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贾岛吟唱这首诗时,为一个词犯了难:“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他不断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好来了一位大官,贾岛没来得及回避,被推到大官轿前。
这时,有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没等老师请他,“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张老师,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其他孩子一见,急了,又是对他挤眼睛,又是做手势,这位同学好像没看见似的。张老师走到这位孩子身边,赞赏地说:“你真了不起,请你帮老师接着介绍好吗?”孩子满意地笑了,一阵掌声响起,这是送给张老师的。
生: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学家──(孩子一时语塞,张老师马上接口:韩愈。)韩愈问明白了,说:“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轻轻敲着柴门,发出清脆的敲门声,这不好吗?”贾岛大悟,于是决定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就叫“推敲”。(哗!大家又一次鼓起掌来。)
师:我们的古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所以才那么美,我们在习作时,也要认真推敲,写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显现静止的国画背景,抒情的轻音乐也轻轻响起。]
师:现在,终于该你们展示了。(张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孩子们忍不住再次欢呼起来。)方式由你们自己决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像张老师那样,通过计算机帮忙,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一来,教室里简直像汇集了无数文人墨客,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积累:有背诵唐诗的,有背诵宋词的,有背诵元曲的;有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边背诵比画,一边从座位上缓缓走向讲台的,也有先占据讲台,然后背诵着、比划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独自背诵的,也有几人一起背诵的,还有带领全组齐诵的。这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刚毕,那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起;前面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面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最有趣是,有一个学生背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来到前台,目不斜视地吟诵着《江南好》:“江南好,风景……”听课教师中有人认出了他,悄悄地嘀咕开了:呀!这就是那个全区闻名的调皮大王?孩子的朗诵刚落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看到了:有好几位听课老师在擦眼泪,孩子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闪闪……这时候,整个会场融为一体,全然没有界线。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看表才发现,整整过了十五分钟。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还想展示对吗?可是,就快下课了,怎么办?
孩子们着急得大吼:我们不想下课。有的甚至在哀求了:老师,你不看表吧,我们不下课好吗?整个会场静得出奇,老师们都赞许地点头。张老师眼圈湿润了……
师(激动地):孩子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吧!
孩子们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诵读起自己喜爱的诗词,和着孩子们的稚嫩的童音,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师:孩子们,如果觉得还不尽兴,可以将你的诗词与同学交换,课后再读!(耶!孩子们鼓起掌来。)这节课很快就将结束了,学到这里,孩子们,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我觉得中华文化太灿烂辉煌了,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会多读古诗,研究古诗,写出很美的古体诗。
生3:这节课,我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4(那个调皮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学习。
师: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大丰收日。
[雄壮的交响乐奏起来,屏幕上世界各国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快速闪过……]
师:这节课,我们赏读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还读到了其它很多古诗,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的文学宝库丰富多彩,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将有更多更美的好诗好文出现。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张老师相信:未来的大文学家中,将有你们的名字!你们有这个自信吗?
“有!”“我有!”“我们有!”
课,在孩子们激动的叫喊声中结束……
刚下课,几位老师就来到主席台,找到“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的组织者,深情地含着眼泪说:“太谢谢张老师了。我们是几位中学教师,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教,我们的孩子不知会有多能干!”
寻隐者不遇 篇四
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意境幽远。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农村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见识不够广泛,表达欲望不强。特别是刚刚从完小来的那一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非常失望的这件事,教学时我主要分三个板块:一是初读,读顺,读出诗的味道。二是细读古诗,理解诗意。先帮助学生采用多媒体理解“云深”的意思。再创设情境,想象贾岛和童子会说些什么,并表演,其实就是让学生说诗意。三是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为了使学生能感受都隐者的正直、高大、心怀百姓的形象,我将诗中的景物与隐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很容易体会隐者的心怀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不光让学生理解了题意,而且也为这首诗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设计意图]:三遍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达到的要求来做。
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设计意图]:古诗的停顿并不是句句停顿的格式都一样的,有些故事要根据意思来停顿。这首诗的第二句就有一些特别,让学生根据句意来停顿,无形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通。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设计意图]:多媒体插图的展示,创设了情境。同桌的表演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情境中,为理解诗意做好了铺垫。
(3)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4)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5)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的每一个人,将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了。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词藻的堆砌;没有真情的语言文字,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你上得再生动,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露“真情”。当然,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课文的情感因素时,不可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影响,教师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 ),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设计意图]:对诗中景物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隐者的内心。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写成一篇300字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隐 者
满怀希望 正 直
失 望 高 大
一线希望 纯 洁
彻底失望 心系百姓
教学反思:
这首诗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结果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古诗的难点。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说出“山”的“高大”、“云”的“纯洁”,“松”的“正直”、“四季常青”。接着学生思考:这些景物与隐者有什么联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隐者上山干什么去了?他做这些是为了什么?隐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令诗人如此的仰慕?指导学生把隐者与前面的云、山、松各自特点相结合,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隐者的正直、高大、纯洁、心系百姓的形象了。
寻隐者不遇 篇五
佚名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
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寻隐者不遇 篇六
教学设计示例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
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10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5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10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2、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练说。
3、总结:表扬好的同学,你看,这一段练习中有语言描写,有景物描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错的作文啊。这么具体的一件事,诗人描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20)这看似平淡的20个字背后,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啊,来,带着你的想像,再来读这首诗。
4、读诗,读出情感的起伏。
五、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10
1、这首诗现在就学完了,接下来我再带大家学另外一首。
2、出示《寻隐者有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3、感受并比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和贾岛的诗比起来如何?
4、请自由讨论,感受贾诗遣词的妙处。
花间VS松间VS松下
花易凋零,松四季长青,花矮,松高,用松更显高洁, 坚韧,有力 松间,显窄,体会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
采药VS挖菜
挖菜,俗不可耐, 采药,飘逸,神秘,符合隐者的身份。
寻药干什么? 济苍生,可做官,为已治病,何能爬山?求仙,求不老,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
在他们眼里,再险恶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也只是难得的风景
此山VS南山
南山太具体,童子不会知道的如此确切。
云深VS云浅
真隐者隐得深,不会这么快回来。为何要到云深处?因为仙药在云深处嘛。
感受,从上面的这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怎么样的隐者?(逸,超脱,与世无争,清高,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相机完成板书(松下 山中 云深处 药 仙 )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5、遇到了没有?
贾贾岛此番去,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是有收获吗?(感受到了隐者的境界 逸,超脱,与世无争。)与隐者比起来,诗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世俗的世界。(板书,俗,逸)
6、回到题目,诗人到底在寻什么?
寻找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寻不到。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但是无法摆脱俗世的干扰与诱惑。
结合诗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什么?有诱惑,哪些诱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贾岛的内心世界,矛盾,痛苦,遗憾,无奈,向往隐者超脱的境界,又受世俗羁绊,为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隐者而遗憾。(结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屡试不弟的挫折,进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红尘,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难怪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六、师结语。
1、系统总结,完成板书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下,又能体会到更多的意味。
隐者在松下寻隐者,而隐者在山中采仙药。只有谁最无欲无求,童子嘛,(不随师父采药,求仙得道,也不招待远来的客人,博得对方的常识,是真隐者,何需寻隐者,是真洒脱,何需采仙药?)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贾岛的对面嘛。这就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你看,贾岛要追求的这种真正超脱的,无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看似很近,实则又很远,永远不可“遇”。贾岛将这种不遇的感慨凝聚在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课堂上,与我们相遇了。
2、这首诗,初看平淡实则深远,其实对于一首诗也好,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也一样,有时你以为理解了,不过如此,其实,你只是来到了“松下”,再往里边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为真懂了,也许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还在“云深处”呢!那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松下,送到这山中,送到这云深处,来,闭上眼睛,做一回真隐者,吟诵这首诗,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觉。(配乐)
六、布置作业
把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俗 逸 仙
贾岛 寻 隐者 采 药
松下 山中 云深处
寻隐者不遇 篇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诗的语言。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想象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幅画面,由这几幅画你们想到了哪些诗。(出示学过的古诗插图)
3 、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寻”,怎么理解?
什么样的人才称为“隐者”?以你的理解,那些人可以被称为“隐者”?
“不遇”什么意思?
现在你能自己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了吗?
二、读通古诗,读懂诗意
1、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现在请大家读古诗。指名读。
(1)读好了诗,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童子)言师采药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 童子)云深不知处。
男女生组合读
(2)“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诗人会问些什么呢?
( )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去干什么了?
( )言师采药去。到哪里去采药的?
(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 )云深不知处。
(3)现在你可以连起来说说诗人的意思了吗?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
指名说,自己说说。
2、其实他们的对话是多么丰富,但诗人把三次问答都浓缩在全诗20个字中。贾岛的诗,有很鲜明的特点,老师不讲,你们再来读读诗,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语言浅易,用字凝练,意味深长)
3、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心声、心情也。是诗人心情、心声的表现,那么这首诗有没有作者的心情在里面呢?
①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千里迢迢前来拜访?遇到童子,诗人心情如何?
②可童子说隐者去山中采药,此时诗人会怎么想?
③童子又说隐者就在山中,贾岛心情又如何?
④要到山中找到隐者容易吗?最后贾岛怎么想?
高兴——失望——再燃起希望——最后彻底失望的心情变化。
这首诗明明饱含着诗人心情的起起落落,可是诗中不着一字,这就是诗的魅力,更是贾岛写诗的特点:凝练。
4、你现在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心情吗?
5、含英咀华,品味诗韵
a) 诗人贾岛千里迢迢赶到深山寻访隐者却没有遇到,心情多么惆怅。昨夜老师构思这篇教案时,偶得灵感,将诗中的一些景物稍作替换,也写下一首小诗叫做《寻隐者有遇》,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出示:寻隐者有遇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b) 指名读。
c) 大家认为,两首诗,哪首好?好在哪?可以就某个词,某一句诗来说说。
松:松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它有怎样的品质?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是啊!苍松树历经风雨,坚忍不拔,志向高洁的,象征着隐者的风骨。
山:你去爬过山吗?那里环境怎么样?有些什么?
是啊!深山才有苍劲的古松,有深深的云雾,有潺潺的流水,有婉转的鸟鸣,给人幽静安宁,身心俱静的感觉,这才是适合隐者隐居的地方。
云: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是啊!白云山那样飘逸、轻盈而又品质高洁,也正象征了隐者那与世无争的高洁品质。
d) 巍巍高山,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一青一白,含蓄地衬托出了隐者的身份,像白云一样高洁,像苍松一样的风骨。这种写作手法叫——写景衬托。
四、吟诵诗句,书写诗境
1、青山翠松,绵延幽深,古琴袅袅,让诗人不禁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诗,我们也情不自禁学着诗人吟诵起这首诗——(音乐响起)
生个别吟诵,(你已经完全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隐者高洁的品性与诗人是相通的,与你也是相通的;诗化到了心中,也就把诗读得特别好)
齐背
2、沉浸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也文思泉涌,请大家把《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写下来。加入诗人问的问题,用上课上积累的一些词语,写在抄写本上诗文的右侧。
视情况交流
2、这堂课,我们通过读,感受了《寻隐者不遇》语言美,通过读,感受诗的情感美,通过读,感受了诗的意境美。送给大家学习古诗文的秘诀——多读。
五、板书设计,简单凝练
3、寻隐者不遇
松
山
云
隐者高洁,诗人思慕
寻隐者不遇 篇九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深厚兴趣。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古诗。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小朋友,咱们今天要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
2.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寻”、“隐”、“者”。
3.全班小朋友跟教师读课题。
4.教师简单地解释题目的意思。
5.教师导入:诗人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却遇到了一个小男孩。
二、观察图,感知内容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松树下。
3.引导想像:想一想,诗人会部男孩什么呢?
4.教师导入:男孩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把古诗读一读。
三、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全班小朋友听录音范读,然后跟录音读。
3.学生齐读。
4.指名读,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5.全班齐读。
6.学习生字。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指名认读并组词。
(3)小朋友自由识记,可以和其它小朋友音商量怎么记住这些生字。
(4)反馈识记生字的办法。
(5)小组开火车去拼音检查认读的情况。
四、读懂诗意,理解内容
1.指名反馈:童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童子对诗人说了什么吗?
4.角色表演当时的情境,在表演中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五、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读给同桌听,互相督促。
2.教师指导学生读。
3.全班齐读。
六、布置作业
1.认读生字词语。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指名读古诗,其他评议。
2.集体读古诗。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棒。
4.抽查生字的认读。
5.开火车读生字词,巩固生字。
二、背诵古诗,鼓励积累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计,集体评议。
3.学生跟老师有感情读。
4.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5.学生自由背诵,看看谁背诵得又快又好。
6.鼓励学生这时候课余时间多收集、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生字。
2.学生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
3.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说一说第个字书写的注意点。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互相交流、评价。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书写本课生字。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古诗《寻隐者不遇》精品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