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
【说明】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说教法、学法
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课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
2、理解诗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初读感知。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再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5.品读领悟
启发谈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逐步引导同学明白: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并举例说明。
《题西林壁》说课稿
大家好!
我今天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题西林壁》。
一、说教材。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有两首古诗,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目标、教材给出的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学生的实际、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能借助注释,图片理解诗意。
2、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即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四、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五、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时,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庐山不同角度的美,让学生在感受,想象中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到庐山的美景了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提出质疑后,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真正做到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培养,用指导学生读得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听诗音乐版的<题西林壁>,猜出歌曲的名称,即这节课要交的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老师趁机板书题西林壁,【宋】,苏轼
【游戏导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用有趣的方法点燃他们的好奇和探新之心,打开他们的求知欲望的大门】 这个环节预计用1分钟
(二)知作者,解诗题
过渡:这是一首古诗,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步骤呢?
师通过提问和出示课件的方式,提醒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要注意课文的注释和图片,以帮助学生以后的自学,达成教学目标中的使学生应用课文注释和图片初步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巩固学习方法,让他们掌握学习古诗的步骤,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这个环节,也是为了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老师的教学步骤
这个环节预计用2分钟
(三)抓字眼,明大意
这个环节预计用9分钟,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解决教学的重点
过渡句:学习古诗第二步是什么?
其一是能用普通话正确的、流利读诗
老师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范读,课件中出示学生听得要求即要把难读的字做个标记。范读后,老师提问,学生指出,老师教学生难读字的正确读音。
(预设学生会提出:岭ling 峰feng 缘yuan 庐lu ) 全班同学默读,抽读,师进行指导朗读时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出示课件,对诗的朗读指导}抽读,全班齐读,同桌对比读,达到了正确、流利的教学目的。
【设计意图】:因为朗读是学习古诗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有滋有味、兴致盎然的读一首诗,学生自然就能够渐渐地解诗意、悟诗情。这是第一遍读诗,我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就行。 其二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都能够正确流利的读出古诗了,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有感情的朗读。
通过解决难读字,理解文章大意后,欣赏庐山横侧远近高低的图片,(出示课件)读出庐山的神秘,奇特,多变,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身临其境的感受庐山的美,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演读全诗。 【设计意图】:古诗的语言很精练,以这样的练习形式,并配以相关画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此过程中让学们明白了庐山确实是每一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此过程中,理解诗的前两句意思)
(四)多诵读,悟诗情这个环节预计用7分钟
这个环节预计用7分钟教学的重点,即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本诗的哲理 过渡句:那同学们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了吗(生摇头)诗人也不知道,于是,诗人写下了。。(学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抽查诵读,齐诵读,学生质疑,提出,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观赏了庐山,为什么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通过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提醒的方法,学生得出答案。通过盲人摸象的图片展示,加深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让学生举个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高涨时,我以具有相通性的趣味故事点拨、启发,使他们的探究很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对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也就能比较容易的理解。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过渡:这个哲理也就是这首诗广为流传的原因,让我们齐来诵读这首诗。
总结:题西林壁,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静态的描写,还告诉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问题,课后,同学们背诵本诗,下节课检查。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