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联读教学设计范文

(作者:依兰草时间:2023-08-07 10:26:57)

《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联读教学设计

课前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烟波浩渺,岳阳楼,巍峨庄严,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它甚至汇成了一股中华文化雄浑激流。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登岳阳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人生无处不相逢。美好的相遇总是不期而至的。当贫病交加、颠沛流离、漂泊天涯的杜甫和因蒙冤而被罢官,长途跋涉、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风光秀美的洞庭湖,会是怎样的感受呢?跨越千年时空,在2023年的夏天,我们与杜甫和张孝祥相遇在洞庭湖畔,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今天我们比较学习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南宋豪放派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一起领略他们笔下的景物特点及各自抒发的心境。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赏析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

3.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景感知联想、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知人论世,与诗人相遇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并查阅资料,了解杜甫和张孝祥的生平经历,与诗人相遇。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因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张孝祥(1132-1169)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词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遭到诽谤而又被罢官,七月由桂林北归,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深邃的“宇宙意识”和“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时年35岁。

活动二:因声求气:与诗人相识

诵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在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背诵这两首诗词。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昼夜交亘地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活动三:解疑合探

1 请同学们从两首诗词中找出写景的诗句,概括景物的特点。根据诗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完成下表)

2 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都写到洞庭湖之景,写景有何特点?两位诗人由此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景物特点

两片文章都写到洞庭湖广阔浩渺,不同的是张词更倾向于突出洞庭湖“澄澈”的特点。

感情不同

①杜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想到自身的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

②张词通过“悠然”“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稳泛”“独啸”等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襟怀,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超脱的气度。

活动四: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途经岳阳时写下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漫漫”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岳阳楼下洞庭湖水的无边无际。

B.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洞庭湖无边春景,草木之绿绵延湖岸,诗人眺望夕阳下的景色,不由想到了故都长安。

C.尾联说如此美景可以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供贵人们欣赏,在夸赞美景的同时,含蓄流露出对贵人的牵挂与祝愿之意。

D.本诗为登楼抒怀之作,诗人在登楼远望中,寓情于景,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情感。

答案:C。

解析:“对贵人的牵挂与祝愿”说法错误。尾联写洞庭湖风景优美壮阔,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行旅之人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2.本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①漂泊在外、沦落天涯的孤苦之情。首联中写诗人独上高楼,顿生孤寂之感;颈联中,诗人听到“猿啼”,看到“雁渡”,触景生情,不由想到世事艰难。

②对故都长安的眷念之情。诗人看到洞庭湖上夕阳返照,很自然地想到故都长安。

③对贵人们的怨愤。尾联写应当把洞庭湖的这番景象绘成图画,给贵人们看看,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猿啼雁渡的凄凉,体会到羁旅漂泊之人的不易。

赏析:诗的首联“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说岳阳城下江水浩荡,无边无际;诗人独自登上高楼倚着栏杆眺望。“凭栏”是古诗中常用的一个场景,表达作者思想孤独或者积愤的心情,作者在这里写独上高楼,顿生孤寂之感。而颈联“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写两岸山中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啼声悲苦,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也很是艰难。“猿啼”“雁渡”都是表示悲苦的意象,诗人听到“猿啼”,看到“雁渡”,触景生情,不由想到世事艰难,心生漂泊之苦。所以,这两联中表现出作者漂泊在外、沦落天涯的孤苦之情。

诗的颔联“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写春天,两岸的绿色与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仿佛红波尽头就是长安。诗人看到洞庭湖上夕阳返照,很自然地想到故都长安,长安是作者生活很长时间的地方,亲人朋友都在那里。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故都长安的眷念之情。

诗的尾联“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作者突发奇想: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挂在贵富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作者在描写了洞庭湖的凄凉之景后,态度转为激愤,真应该把洞庭湖的这番景象绘成图画,给贵人们看看,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猿啼雁渡的凄凉,体会到羁旅漂泊之人的不易。这一联表现了作者对朝廷那些当权的贵人们的怨愤。

word该篇《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联读教学设计范文,全文共有327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联读教学设计.doc》
《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联读教学设计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