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见鬼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摘要】活见鬼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感受与现代文的不同,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现代文、字典理解文章内容,读懂课文讲述的故事;练习复述,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他?
3、情感与态度: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要疑神疑鬼的,要反对迷信、相信科学;
教学重难点:能理解全文意思,并领悟文中道理。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猜个字谜(课件1:?鬼?字),你为什么猜它是一个?鬼?字呢?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带有这个字,(课件2出示,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概括(害怕、恐怖??)。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体现你此时的心情,你会打上?(!)能读出这个味吗?
3、其实今天我们口头上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活见鬼?在生活中也随时使用(刚刚明明放在桌上的钢笔一转身就不见了,你一定会惊讶地说出—— 刚才还是艳阳高照,收拾好东西正要出门去玩,转眼却下起大雨,你会失望地说上一句—— )
4、这三个字就出自于这篇文言文,古人认为,?鬼?是似人非人的怪物。早在四百多年的明代,人们特别信神信鬼,面对人们的迷信、腐朽的思想,有一个叫冯梦龙的人决定用自己的文章来为当时腐朽的人们?疗腐?。
5、简介作者(课件34展示)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代表作有 ‘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
一个故事如何治疗古人的腐朽思想,打开课文,让我们走进《活见鬼》
二、初读疏通,整体感知。
1、预习中你遇到哪些困难?(字音、字义、读不通??)
2、读通读顺
(1)谁来为大家读读课文(指名初读),(真好,但是大家有没有听出一点点小问题,倾听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正音,读正确。
(2)大家能不能大声读读这些文言句子(课件5,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课件6出示?踉跄?: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什么有关?怎样走路才算是?踉跄?呢?生字条旁写三遍。
课件7、8出示撩与亟字字音和字义,正音。
再次齐读带生字的句子,读流利。课件9
课件10出示全文,学生展示读,要求流利。全班齐读。
3、文白对读,读懂课文
(1)指导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要经常抑扬顿挫地诵读○2读译文来理解古文。 ○
3边读古文边看译文的解释。○4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
(2)结合课文下的译文,同桌合作弄懂文意。
师范读、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检查;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文白对读品味文言
师生合作读古文和译文,挑两人接着往下对读(课件11、12、13出示文言文和译文对照内容)
(4)思考:从文白对读你有什么发现?(总结过渡:对,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那就让我一起有滋有味地来读读简洁凝练的文言文吧!)
三、深入研读,读出滋味。
1、语速放慢些,试试看。一名学生个别读(课件14)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2、读了这个故事,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好笑?用直线画出来。
课件15出示:?值炊糕者晨起???
那谁能读出可笑呢?指名读,学生评价。他读出可笑了吗?那谁能读出这种味道?指名读你,学生评价,那有什么好方法读出可笑呢?(抓关键词:亟、奔入、踉跄、号呼?)指名再读,读读译文再指名读。
请大家想象画面:第一个闯入者是谁?(板书:撑伞者)是什么样的?进门可能说什么? 最搞笑的还不是第一个,第二个闯入者他又是谁?(板书:投伞者)想象一下他是什么样子的?进门可能喊什么?
《活见鬼》教案设计 篇二
在本次青年教师评优课教学中,我执教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活见鬼》。本单元主题是:破除迷信。本单元共有两篇主体课文、两篇自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组成。四篇课文力求用不同的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儿童,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启迪,从小树立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思想,不信迷信,健康地成长。针对此要求以及本学段学生实际,我展开了“相信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活动。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设想与自己的一点浅见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学习、期待共同提高。
《活见鬼》一课教材分析: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雨夜,两个人钻到同一把伞下走,互不说话,虽互疑为鬼,走到桥上时,一个人把另一人推下了水。两人都认为遇到鬼了,天亮后,两人互相看看大笑起来。在那个信鬼神的年代,人们怀疑有鬼是很正常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这篇小文章短小精悍,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 “ 鬼 ” 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笑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活见鬼》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力求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因此, 我 贯穿在课堂 教学 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这样 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
本节课教学,我从四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的。
1 、初读,读通。
我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读通课文;然后再范读、领读;接着自由练读; 指名读; 最后配乐齐读。 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这个环节我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 、再读,读懂。
我先让学生畅谈读文言文的感受。这样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接着采用师生对话来促进学习。然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让学生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有关的工具书以及我课前准备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 老师通过课件出示划线句子,指导学生采用先读句子,再说句子意思的方法来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和难句子,然后指名说全文大意。 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3 、回顾课文,领悟中心。
在学生深入理解短文大意后,领悟短文的中心,受到反对迷信和热爱科学的教育。
4 、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文的 “ 韵律美 ” ,以期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效果。而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等,这才是根本之所在。
第二,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教学中努力挖掘文言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真正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 。
本篇课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较浅显,借小喻大,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和讽刺性和哲理性,是一篇非常难得的 “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 的好教材。所以在课末设计问题: 1 、故事的结果怎样?(用古文回答更好) 2 、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一问题,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回答的问题不落入俗套且更丰富了,当然让学生 “ 不迷信有鬼,不疑神疑鬼 ” 这一教学本文的情感目标水到渠成。
前些日子,我们召开全体教师会,学校邀请我们语文组谢老师和翁老师针对我校青年语文老师在评优课中所展示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我深深被两位资深语文老师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吸引,同时也被她们精彩纷呈的评析和精辟的语言折服。我们附小有许多这样的骨干力量,在她们的帮助和指导下,附小的语文教学工作肯定会一路攀升。不过,作为执教中的一个普通老师,我有一点疑惑想和大家商榷。
谢老师认为我执教《活见鬼》一文结束语中“不管是遥远的古代还是文明的现在,尊重科学,破除迷信都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句话有失偏颇。谢老师认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迷信会消失,因而“破除迷信”不应是永恒的主题。另外,也不能把迷信与宗教混为一谈。
可我则认为结束语中“不管是遥远的古代还是文明的现在,尊重科学,破除迷信都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句话有道理。
科学 与迷信本来就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 迷信就是盲目的信仰崇拜。科学却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与迷信,是相距遥远的两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迷信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迷信却又借科学的美名,行伪科学、反科学之实。再者,科学本就是从迷信中成长起来的。著名的科学史家丹皮尔说: “ 科学并不是在一片广阔而有益于健康的草原上发芽成长的,而是在一片有害的丛林 —— 巫术和迷信的丛林 —— 中发芽成长的,这片丛林一再对知识的幼芽加以摧残,不让它成长 ” 。科学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成果,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与迷信是绝对对立的,又是相对对立的。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我们人类自身,我们未曾探知的现象太多了,我们能贸然推断,在未来的某一天科学依然存在,迷信就消失了吗?
宗教不是迷信。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社会现象。宗教作为意识形态,首先表现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同时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对社会的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宗教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与人类文明同步。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都有不同的宗教存在,不同的宗教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民族习惯、法律意识和政治制度,宗教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我始终认为宗教不是迷信。我在授课中,没有提及任何有关宗教的字眼,原因是本课内容与宗教扯不上任何关系。因此,不存在混淆概念一说。
以上是我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也恳请谢老师海涵我的拙见。
五年级语文组:金旋
《活见鬼》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会写趋、沾、踉、跄、愕5个生字,能利用工具书大体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与现代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好范文网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的词意,结合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译成现代文的方法,能尝试着通过先了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全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言,引出课题。
在我国明朝时期,人们都信神信鬼,就在这个信神信鬼的年代,发生了一个故事,叫《活见鬼》(板书课题:活见鬼)。这个故事是冯梦龙写的,他是明朝时期的人,当然是一篇古文了。《活见鬼》到底讲了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疏通全文。
1、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记生字和不认识的字
2、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3、教师点拨。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了解课文大意。
1、先独立逐句自学全文,借助工具书或对照译文,尝试着先了解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全文的意思。
2、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理解,自己不知道怎么理解的,请同学帮忙。
3、师生按“读原文原句→讲重点词义→说译文”的程序逐句讲解。
4、连起来翻译全文,并对照原文,感悟文言文评议的凝练与优美。
四、三读课文,领悟中心。
默读全文,思考讨论:
1、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五、四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1、老师带读。
2、男、女生轮读。
3、分组赛读。
4、自由朗读。
5、点名诵读。
6、集体背诵。
《活见鬼》教案设计 篇四
《活见鬼》教学反思
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文言文就如一门外语,这不仅与文言文本身远离现实生活有关,更与教师在教学中将文言文肢解为语言碎片,从考试角度去教文言文有着莫大的关系。笔者以为,教学中教师应当是个激趣者,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拉近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的诠释,向来“深受”语文教师的“青睐”. 比笔者认为这只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并未登堂入室;而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等,这才是根本之所在。如果教学中我们长期忽略后者,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无知,更谈不上继承。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承当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启蒙者的角色,努力去挖掘古文作品中的文化精髓,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
第一,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对文言文语言的整体感知。如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中的译文,读懂课文,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此一故事,然后结合人物的心理,去体会人物的心情,“赴饮夜归者”因“久之,不语”而“疑为鬼”,随后“撩之,不值”而“愈益恐”,乃“奋力挤之桥下而趋”,这其中作者虽用几个字便把“赴饮夜归者”心理发生的巨大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通过师生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打下基础,同时,也达到理解整体课文内容的目的。
第二, 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努力挖掘文言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真正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本篇课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较浅显,借小喻大,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和讽刺性和哲理性,是一篇非常难得的“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好教材。所以教师在课末可这样设计问题:1,故事的结果怎样 (用古文回答更好)2,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 他们会说些什么话 通过这一问题,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回答的问题不落入俗套且更丰富了,当然让学生“不迷信有鬼,不疑神疑鬼”这一教学本文的情感目标水到渠成。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是组织与合作者,是文化的继承与启蒙者,更是文言文学习的激趣者。教师要站在语言,文化的立场上去看待文言文,寻求文言文文本,文化和学生的三重回归,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教文言文,挖掘文言文的魅力,将文言文的距离拉近,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也只有树立这种意识,老师的教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充分预设课堂善于捕捉生成的课堂
教学一定要“充分预设”。贾志敏老师曾经说:“我用一生来预设课堂。”在注重预设的同时,我们更要学会细心地捕捉生成的资源。
青岛的陈老师在执教文言文《活见鬼》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后,发现学生还是没有读出味道来。于是,在学习后三句时,他果断推出了“演一演”的环节。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用肢体语言表现出了“亟奔入门”、踉跄而至”的含义。课堂气氛由沉郁一下子转为热烈。表演结束后,老师问道:“还有不足吗?”没有学生应答。老师坦然地指出:“刚才这两个同学脸上带着笑表演的,表情对吗?”学生幡然醒悟,应该是“号呼”,而不是“笑呼”。正是因为教师捕捉到了学生的反馈信息,利用了生成的资源,所以课堂教学才焕发了活力。
《活见鬼》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在紧扣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突出文言文的朗读和整体感受,启发学生试着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遵循这个原则,反思文言文《活见鬼》的教学感触颇深。
1、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的扎实进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重视生字教学,让学生读准生字的音、写对生字的形、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在词语和句子中理解生字的义。另一方面是有层次性地指导朗读,先听录音画节奏、确定重音;然后自读体会,接着学生互读评议(指导时有整体上的把握,又抓住重点句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指导);最后安排了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活动,第一个学生可以看书,参照注释,第二、三个学生就要求独立复述。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这一篇文言文,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通过回忆以前对文言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活学生已积淀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理解课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活动作了导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汇报交流,教师导学释疑,让学生明白互助交流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自主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3、整体感受的同时渗透个别词义的古今演变。
由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造成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重在整体感受,而不强调逐字逐句的理解。因此,教学中让学生首先听录音整体感受,然后抓重点的、难懂的词语或句子理解(如“趋”在文言文中是快跑的意思,而在现代好范文网中则是快走的意思),最后文言文与译文对比读后复述课文又回到了整体。
4、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文言文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洁而含义深刻,因此难点的突破依靠对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挖掘与利用。如,对“活见鬼”这个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运用“活见鬼”说一句话等。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两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得到结论: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5、教学的遗憾是新的起点。
“白玉无瑕”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可那毕竟是寥寥无几。纵观本次教学遗憾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应该加强。虽然教师动用了多种评价方式,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对缺乏,造成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够的问题。二是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要进行检测。可以在课堂的结尾进行回顾,对照开始确定的目标,是否达成;也可以通过小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活见鬼》教案设计 篇五
我执教的《活见鬼》是北师大教材第十册“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幽默诙谐的文言文。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课后随附对应的译文。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材中虽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可是《新课程标准》却没有明确细致的目标及要求,只是把它和古诗词合在一起称为“古诗文”,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直到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才出现了明确的目标,即“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使得小学文言文教学很难把握教学目标。把握得不好,过低,无法达到编者选编的目的;过高,则会拔苗助长,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该如何正确制定它的教学目标呢?我想,要认真透彻地遵循课标要求,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中学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三是借助译文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即文言文同译文一起出现,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借助译文疏通古文文意,懂得世上是没有鬼的,不能自惊自吓;在学习中对比文言与白话的区别;练习复述,注意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他”。而学习过程则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从而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但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因此,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的层层递进,把教学设计为“读准字音、读懂课文、读出韵味”三个层次。
1.在“读准字音”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准文言文字词的读音,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我指名学生朗读进行正音,再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对照自查,同时初步感受文言文朗读时语气缓慢并富有韵律的特点,同时为他们营造浓厚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2.在读准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们“读懂课文”。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相差甚远,我在教学中强调并鼓励学生借助课后的译文自主理解课文意思,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结合关键字词适当地点拨,引导感悟。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课文意思即可。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文白对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这种相互对照既解决了对故事内容的重复讲解问题,也使学生对古、今语言的差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3.读准、读懂后,还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熟读成诵来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为此,我又将读好文言文,安排成了三个步骤:一是根据意思,读出停顿;二是根据想像,读出思考;三是根据体会,读出韵味。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停顿已经有了初步印象。而读懂文言文时,通过对关键字词如亟、久之等的检查,学生会发现文言文中一两个字也可以表示一个词甚至一句话。这时顺势引导他们体会在朗读文言文时,我们不但要断句,也要断词。只有学生正确地读通、读顺文章了,他们的初步感知才会更加准确、有效。
文言文必须要注意加强朗读。而为了更好地指导他们朗读好文言文,可以采用边朗读边想像的方式,以读促思,以想促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自然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通过想像进行品读。例如对二人同行的场面,我着重让学生想像和交流他们在每一时刻的心理活动,让他们对二人疑神疑鬼身同感受;对二人相见的场面,我让学生想像和交流当时二人的神态、语言,体会他们当时的恐惧和狼狈。通过想像和表达,实现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的“有形无痕”,同时孩子们对二人形象的理解深刻了,朗读时自然会融入自己的体会。这样,读出韵味,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的目的便水到渠成。
最后,学生对朗读课文有了强烈的愿望和兴趣,结合朗读指导过程中对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提点,学生已经能体会到“读准字音、读懂课文、读出韵味”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时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去吟诵课文,便更能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感受祖国文字的深厚内涵。
三。教学的拓展训练。
诚然,课堂中的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但我们的学习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学好这篇文言文,而是借助文本,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读懂更多的文言文,感受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璀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教学时,我也重视巩固性的训练,所以在第二课时中,我安排练习背诵、练习复述故事,同时还重视对其进行拓展训练,出示《鹬蚌相争》和《自相矛盾》两篇文言文,让他们运用本课的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
我希望孩子们在本课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在心中悄然播下了古代汉语的种子。倘能如此,这一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活见鬼》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5、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查找有关写“鬼”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你听说过鬼的故事吗,从哪儿听说的?对于这个故事你是怎样看的?
2、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有关“鬼”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的?
(点评:开课伊始,激发学生原有的经验,通过回忆、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揭示课题,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凭借方法,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对照现代文或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小组合作。
(1)把课文读通。(2)谈谈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4、检查学习效果。
(1)学生读文言文。要求:读的正确;正确断句,读顺;表达真情实感。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2)学生根据现代文复述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情况即席点拨。
(点评: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这个环节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反复诵读,其义自见。
1、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回顾:雨夜两人同行;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的语句)
5、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他们会说些什么?
6、学生回答。
7、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初步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引发学生想象,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四、回顾课文,师生漫谈。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可以从内容和文体两方面简单写一写。
2、师生共同动笔写体会。
3、师生交流。
谈谈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点评:引导学生写体会,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感悟语言,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较好的体现了读写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动笔,师生漫谈,更好地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4、检查学习效果。
(1)学生读文言文。要求:读的正确;正确断句,读顺;表达真情实感。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2)学生根据现代文复述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情况即席点拨。
(点评: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这个环节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向自己的亲人讲述这个故事,并采访他们听了故事后的体会。
(点评:这次作业通过“背诵”“讲述”“采访”将积累语言和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活见鬼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