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精品多篇】范文
【寄语】语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篇一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在教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所想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就可以收到实效。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时间。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而是脸谱化的肖像。《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加以分析指导,这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听一位老师执教《山居秋暝》一课,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都不错。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心劳动人民。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桨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但是,硬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系,诗人具有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不是说古诗中没有这种诗,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诗圣杜甫的诗歌,他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充分地体现了这种情怀。
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还应教会学生从课文中自觉接受这种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本质之中,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篇二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种符合自己讲课特点的“一三二”语文教学法,效果不错。
所谓“一三二”语文教学法,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重点,紧扣三个环节,抓好两次写作课。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一个重点,就是以基本训练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不管是制订教学计划,还是开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重点进行。
三个环节,就是在讲授每课文中所扣紧的“预习”、“研讨”、“练习”这三个环节。
①在教师指导下预习新课。教师以听记方式向学生下达预习提纲,其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理解分析”、“揣摩运用”和“积累联想”等。学生依提纲预习课文,并写出预习笔记。预习时可先易后难,有的题目不能完成的可在下面两个环节中完成。
②“研讨”可分三步进行。首先,以小组为单位,逐人宣读预习笔记,进行研讨,相互交流;其次由组长汇总各类题目代表小组登台发言,学生校正自己预习笔记中的不足之处;最后是师生共同讨论。教师要启发学生怎样去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等问题,起到点拨作用。
③“练习”仍然在预习笔记上修改、补充各个题目。以上三个环节,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既符合学习规律,又能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学生容易接受。两次写作课,就是变每两周一次作文课为两次作文课。学生写作文,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提高,多想、多练才能成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除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阅读、摘抄外,还要抓好两次作文课。
两次作文分一小一大进行。小作文占用一个课时,先由教师当堂命题,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的短文。接着分小组逐人朗读,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作典型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大作文占用两个课时,前一个课时教师讲评上次作文的得失,后一个课时学生写作文,要求当堂完成。大小作文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小作文主要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和行文速度;大作文主要培养学生审题、构思、语言运用等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总结 篇三
打开一本书,轻松自由地读,让书香滋润自己,如同沐浴春风,如同聆听曼妙的音乐,去感受书中收获的幸福。
几年来,学校一直大量的选购各类有益的图书,让我们班的孩子在书中汲取了智慧,只要一有空闲,就能看到孩子们那读书的热情。
在小学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大量阅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阅读的习惯、主动收集课外资料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学生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读不一样的书,便有着不同的认知,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不同作者的不同经历。
本学期中,我们班的学生共读了《基督山伯爵》、《论语译注》、《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科学家的故事》等书,在学习课本教材《鲁滨孙漂流记》时,因为之前学生已经读过,不用我多讲,学生已经对课本内容了如指掌,而且讲的头头是道,学生们独抒己见越来越踊跃,甚至有时会发生面红耳赤的争辩,争辩的内容既有对人物形象的不同感受,也有对语句的不同理解。七嘴八舌的发言,不同思维的碰撞,使课堂上显得有些乱,但我却由衷地高兴,正是他们的不同认知,才有他们的明白易晓。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效果,他们会在争辩中进步,学生已能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讲解的十分透彻,可见已对书本了然于心。
阅读的快乐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读书的乐趣不胜枚举,阅读的快乐,乐在其情节。总之,我会将课外阅读继续下去,“开卷有益”——书让孩子健康充实、让孩子能在书香中快乐的成长。
语文教学方法总结 篇四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从字面上不难看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首先是自学,即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这里的“自学”也是多样性的,并不是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与教材中,;第二个环节是合作学习,也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这个阶段以讨论为主,老师把握课堂的走向和气氛,调节刺激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需求。学生则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说出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问及不解之处,在与同学与老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答案。最后是探究学习,即老师在学生此时学习的基础上延伸发散,引导学生把思维扩散开,以便实现更高一点的教学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即有承接关系,又有递进关系。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在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语言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在此期间,不仅需要教师的现场调控和指挥,也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思考,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发挥不出它的优势。
2 、情境教学
高中小说有其独特的体裁特点,即它的篇幅相对较长、人物多而复杂、情节冲突大,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广阔。只有契合小说的体裁特点而来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情境教学应用于小说教学中,更能凸显小说独特的情感魅力。情境教学所针对的是现如今比较突出的小说教学现状,如小说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能力的培养;重结构的解读而忽视审美的欣赏;重细节技术的锻炼而忽视整体的感知。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入和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并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与小说的体裁相互结合,具有很高的教学效率。情感是小说情境教学的关键。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里,让学生感知文学作品里的所表现出的或激烈,或柔和,或婉约,或豪放的感情,在了解品味这些情感的同时,领悟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为人处世。同时,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所创设情境的适度性和延伸性。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维度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另外,体验小说的情感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走出文本,把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把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总结 篇五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现对自身工作进行以下总结。
一、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虚心求教,强化自我
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借阅大量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
从担任班主任第一天开始,我就兢兢业业,把自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班级和学生上面,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大量业余时间。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反对学生做的,我也坚决不做。经过一年多的言传身教,我班学生基本做到令行止禁,班级风气正,同学关系融洽。由于我处理班级事务坚持“对事不对人”,从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因此学生和我关系非常融洽,班级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取得大量成绩。
我又要踏上新的征程,道远任重,我仍需继续加倍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独立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 篇六
一、提问对话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的提问在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道。提问的积极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从事有一定难度的智力劳动的兴趣;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的帮助,将学生个人的思考或集体的讨论引向深入。例如:《詹天佑》一课中,师问詹天佑的品格特点,学生要想回答出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情节和结构作出综合的思考和判断。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巧设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对于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和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应给予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帮助。
二、整体感悟法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全局,促成原始感悟。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了解文章是谁写的,什么时间写的,在哪里写的,为什么写,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写的,写得怎样等等这一系列关乎课文全局性的问题。在熟悉文本内容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最初始的感觉,为了促成这种原始感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学生形成和捕捉自己原始感悟的问题,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这篇文章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读过文章后,你最大的收获和最大的疑惑是什么?在评说阶段,读者就应当尽力从文章中退步抽身,以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和概括读物的内容意义和表达形式,形成自己对读物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三、理清思路法
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阅读首先要达到真正的理解。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思路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要让学生在练习读和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几段从前面哪几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否则,读多少篇都是糊涂的。
四、言语分析法
言语分析法建立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修辞、逻辑、心理、语境、语体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课文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语言单位进行语言分析,旨在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去表达这样的内容,对于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这些语言形式为什么是最恰当的。言语分析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言语分析法不仅应当说明这个字在描绘时令、状态上的功能,而且还应该追溯诗人当年执笔行文为什么先作“又到”,又作“又过”、“又入”、“又满”,但都认为不好,最后才换定了“又绿”,在读者的眼前出现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这样我们就深入到诗人的执笔行文时的动态思考教程,更能够理解诗人字斟句酌的匠心。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勾画出自己阅读时感觉到的美词、佳句、重点段落、要点、疑点等等,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言语分析,最后让学生进行模写。
总而言之,朗读作为一种有声音的语言艺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至关重要,朗读的水平会直接影响一名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循循善诱,精心设计语文朗读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充分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感受到朗读的魅力,从不读到愿读,从愿读到会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内容、学生不同的阅读心态,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方法,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阅]www.haoword.com[读效率的根本目的。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篇七
对于小学生的诗歌教学大部分教师却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只是机械地强调知识记忆(背诵)诗歌,忽略了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品味,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这显然是有悖学生发展和《新课标》要求的。因此我在诗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验,使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瑰宝的精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品质。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1、范读诗歌,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
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把诗中“孤”、“独”二字读的深远幽邃,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的环境中,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创设情景,感受诗美。
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如朗读《初春》,要满怀喜悦,读出诗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之情。这首诗通过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活动来展现春天的美丽,读时要把握这些情景变化和欣喜情怀的不变。朗读要形式多样,如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要灵活运用录音、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达到由读通顺到读懂、读出感情的目的。)多媒体的感性刺激以及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并体验诗歌的内涵。
3、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本身就是书画结合的艺术品。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有时也会根据诗歌的需要做成动画、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用优美的“意境”,唤起学生的美感
意境,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就是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形象是诗的本质。而诗歌的形象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中的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学生们)的感官,而只能借助于语言作媒介,由学生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同时由于它具有间接造型的特点,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涵,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就要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在悠悠黄河、万仞孤城的广阔背景下戍关将士吹奏思念家乡笛子的画面,领会诗人抒发对朝廷不关心戍关将士生活的无限感慨之情。
又如教学《独坐敬亭山》,要通过学生探讨明白:“众鸟高飞尽”说明只留下李白孤独一人;“孤云独去闲”说明云也飘走了,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说明诗人孤寂到只有把山当朋友来倾诉心中的孤独。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教师盲目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有的诗歌学生可能不能完全懂,只能领略大意,教师也不要过于苛求。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行。
古诗中的“美”随处可见,俯拾即是。教学中从语言美到情感美,从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意境。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
当然,古诗的教学还要体现文、理、情统一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让学生在古诗的审美愉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激励他们为争取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
语文教学方法 篇八
01、手把手教写汉字
研究写字教学好几年了,目前,还没有找到比“手把手教”,更为有效的方法。
如果有老师的字写得不好,或者说她舍不得下功夫,没有弯下腰去,手把手地教孩子。
基本可以断定,班级中的孩子,书写一定不怎么好,至少不会又快又好。
“放松”这种细微的技巧,以及正确的书写姿势,真的不是教师讲解,学生就可以掌握的。
每节课,都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书写。
教师今天教几个,明天教几个,一个星期,来一个轮回。
当然,个别比你写得还好的,就不要去教了。
一个学期,近20个轮回,绝大多数的孩子,书写都会大有进步。
02、一句句教读课文
不要老是让学生自由读、齐读、赛读、合作读……你有没有发现,出彩的永远都是那几个语言天赋比较好的孩子。
剩余的大多数,原地踏步,不断重复,二没有提升;少数几个,到了小学毕业,六年时间,还不敢张嘴大声读书,别说正确流利有感情了。
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带读课文,一句一句、甚至半句半句地教。
当然,如果你班的孩子懒惰,不肯出声音,可以让全班站起来,谁的声音响亮,可以先坐下。
教师一边教,一遍拍那些读得好的同学的肩膀,示意他们坐下。
你会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在读,都在大声朗读,他们会模仿你的声调、你的气息、你的韵味、你的感觉……天长日久,他们就有了你朗读的状态,逐渐超越了你。
坚持一年半载,我敢肯定,你们班的孩子,个个都是朗读的高手。
03、背诵优美段落
不要把课堂肢解为无数细小的碎片,头绪繁多,做不出成绩。
不要把背诵的任务全部放在课外。
课堂上,要留出大块的时间,让孩子背诵。
背诵一段话,真的不是三五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
我还是希望教师可以一句一句地教,教顺了,带着孩子们理清线索,列一张思维导图,按图索骥,学生就能很快背诵下来。
记忆力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记忆力,是需要打磨的。
长时间不训练,就像刀生锈了,也就报废了。
当然,最好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
挑战老师,学生会更有兴趣。
04、经常听写生字词
生字词的听写,至少每天2次,家里一次,学校一次。
当然,每次听写的数量,可以适当少一点,八个、十个都可以,复习的时候,可以更多一点。
最好能有所选择,挑选学生容易出错的字词,反复听写。
要经常抽错别字多的孩子,到黑板上书写,对他们是一种激励。
听写后,立即改错,哪怕接下来进行课文内容教学。
改正错别字,比其它事情重要得多。
会就是会,不会就多写几遍,甚至造个句。
一个经常写错别字的孩子,学习成绩能好么?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被冠名为“灌输”的教学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必须动起来。
这些方法,所训练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功。
基本功的训练,是不需要过多的新理念、新方法,需要扎实的训练和持久的耐力。
没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你让的书读得再多,再能言善辩,哪怕是胸藏万卷、口吐莲花,也不过是绣花枕头而已。
你会发现,到了关键时刻,孩子们所学习到的那点方法、技巧,统统拿不出手。
曾有人评价我——你是把少得可怜的知识,运用到极致的人!我赞同。
当然,我不以知识少为荣。
但是,能把知识充分运用,确实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的!不然,你所学的知识,永远都仅仅是知识。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篇九
一、旧四重:确实沉重,亟须打破
当下语文教学的主要状况,我概括为“旧四重”。这“旧四重”十分普遍,它严重地异化了语文教学,使得语文教学变得很沉重,了无兴趣,亦寡效益。
1.重教材:教材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依托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要要素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在的状况是,一本教材打天下。从小学到高中,教材几乎成了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全部依托。语文教师的工作,就是带着一本教材走近学生,指导学生学语文;学生也就是整天抱着一本语文教材。课上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课后教师盯盘教材上的练习(包括教材配套辅导练习),学生死做教材上的练习,考试时教师用教材考学生,学生唯教材是从。很显然,这样的做法泛化了教材的功能,忽视了语文学习重习得的基本规律,同时,夸大“举一反三”中“一”的作用。
重教材的另一个表现是,教材的编者把教材编得又厚又繁又人文又综合,使得教材成了学生难以承受的语文学习之重。我们以某版教材为例,一册教材,以人文为主题,编写六个单元共30文章,还要加上“诵读欣赏”“写作”“语文实践活动”“名著推荐阅读”“口语交际”以及若干“附录”。不要说有不少文章选得并不经典,单是如此多的数量(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是怎样地疲于应付就可想而知了,结果造成了“挖坑式”的教学,浅尝辄止,雨湿地皮。
2.重课堂:课堂成了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
大家都讲课堂是主阵地,这话没有错。但是“主阵地”不是“唯一阵地”。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课堂不是“唯一阵地”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状态是什么?语文的教与学,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没有语文活动,课外没有教语文、学语文的意识与实践,甚至,即使教材上安排的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也被取消了。这样,就把本应渠道广泛、视野开阔的语文教与学给单一了、窄化了。语文教学成了大棚子里的工艺了,语文学习也成了在温室里育花。
重课堂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教师太重课堂上的“讲”了。这已经是当下语文课堂的通病了。“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这是对当下课堂教学现状的客观估计。语文课堂也有过之无不及。更有甚者,语文课堂没有思想可言,没有智慧可言,没有快乐可言,有的只是无聊与无奈。
3.重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中阅读很重要。然而,现在由于教材中的文选式的编排方式,课堂上阅读指导的比重,考试中的阅读理解的份量等等因素的牵引,使得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打。假如做个量化的估计,当下中小学阅读教学的比重起码占到85%。然而,大量的阅读教学的时间并没有换来语文教学的丰硕收获。早在1978年的时候,吕老说:“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其实,这“二千七百多课时”,起码有85%是用来阅读教学的。遗憾的是,这样的“咄咄怪事”,竟然一“怪”就是三十余年,而且,到了今天,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咄咄怪事”。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要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然而,事实如何呢?写,人人都知道重要,但是,往往因为无从下手(无教材可依、无训练序列等)而落实得并不够好,变成任其发展。听与说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不重要”了。弱化了听、说、写,结果把时间都给了读。
阅读,确实是写、听、说的基石,但是,由于只重教材阅读,只重课堂讲授,因而,使得阅读的效率也变得低下了。重阅读的结果却是没有硕果。
4.重分数:分数成了语文教学的单一追求。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分数在当下教育评价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在时下,重分数几乎成了批评语文教学的众矢之的,成了扭曲语文教学的罪魁祸首,但是,分数仍然死而不僵。重教材、重课堂、重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根源大都在此。
重分数,其实没错。错在过于重分数,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标尺。重分数不是语文教学特有的罪与罚,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然而,语文教学中重分数更是偏离了语文的特质。很多的语文能力与素质不是以分数来呈现的。
由此,我们想到考试。我们常常看到网上曝光一些语文试卷的怪题或怪答案,让人啼笑皆非。更有考试频繁,使学生渐渐消磨了学习语文的灵性与热望。
综述之,尽管新课改的春风荡漾了十年,但是,语文教学的春天依然没有到来,乍暖还寒,萧然犹在。网上流传着一首题为《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丑陋的》的诗,确是写照。诗中说:“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丑陋的/我给学生发卷子,一张接一张/像漫天的飞雪,有赤道那样长/我身不由己!我力不从心/是谁?让我与学生像磨盘一样的转/磨掉了个性,磨碎了时光/是谁?在挥舞着指挥棒/引着千军万马,集体埋葬/是谁?摇晃着火红的大旗/将野心,冷笑般的隐藏/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丑陋的/我微笑着,将微笑长久地欺诳/微笑里,爬满别人的主张/主张,如病毒在疯长/洗过的灵魂里,只留下——/微笑,白痴一样/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丑陋的/我不温柔,我性格乖张/我想把渤海变成一个马桶/冲掉的,是陈旧的思想/然后,我坐在山海关的城楼上/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丑陋的/我渴望:自由地飞翔!
当下语文的教与学,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承重之重。
二、新四重:为了厚重,积极建构
面对“旧四重”,我们有责任思考与重构语文教学机制,在学理层面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语文教学厚重而不再沉重。
1.先改教材,再重教材与读物结合。
“语文教材体系陈旧已经延续上百年了”,这在处于变革中的中国来说,已经很不恰当了。在涉及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的层面上,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教材的改革。教材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会影响课堂的变革,影响教师的变化。
首先,改革教材就要改变教材体式。变人文修养的单元主题为语言习得的单元组块;变文选组合为训练系统;变阅读本位为四线合击(听说读写);变文体循环为能级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这五个转变,其实是在教材的层面,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重构了语文教学的机制,从而很好的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
其次,改革教材就要减少教材份量,让教材变薄。笔者认真地研究过台湾的国文教材,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册教材只有十二课文。而大陆的教材每册都是三十课文。数量悬殊,显而易见。为什么要减少每册教材目呢?“教材无非是例子”。“例子”本身就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发挥“例子”的示范作用,二是“例子”不是学习的全部。基于这样的考虑,让教材变薄,一是可以避免多学而不精的状况,避免“挖坑式”的教学状态,避免“糠多嚼不烂”的现象,教材目少了,就可以做足做精课文学习,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二是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让学生更多更充分地阅读。对于学语文来说,教材是“例子”,课堂是“练兵场”,更多的学与习是在教材之外,课堂之外。
第三,改革教材就要增设读本及书单。语文教材应该是这样的格局:以合理体式与适当数量的目构成的课堂教材与以一定数量的精选目与读物书单构成的课外教材相结合。课外教材,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它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阅读量。它既要有与课堂教材对应的读本,更要有灵活自由又有所选择的读物书单。课堂教材重在“举一”,课外教材重在“反三”。
变“重教材”为“重教材与读物的结合”,这是语文教学在教材层面的方向。
2.先改课堂,再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
课堂仍然是主阵地,这点不用怀疑。但是,我们在如何用好这块主阵地上往往是出现偏差的。而这种偏差,必然带来教学效益的低下。
首先,改革课堂要弄清课堂的实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词可以拆解为“语文”“课堂”“教”“学”四个词。这四个词是这样统整在一起的,这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演绎语文”。由此看来,课堂对于教师与学生演绎语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往,我们研究与实践语文课堂教学时,太多地关注“语文”,而忽视“课堂”。其实,要想语文课堂教学灵动与鲜活,必须深刻地理解与把握“课堂”这一特定的学习时空,切实地把握课堂的规律。我们都说,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教语文前,必须先搞清楚课堂是怎么回事,然而再来研究在课堂上如何教语文。我们一些课堂,教师总是让学生跟着自己转,把学生有意无意间放在了被动的位置上,这样的话,课堂就不会有活力,学生就不会有主动性。没有活力,没有主动性,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无法燃放出来,因而,“语文”就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思维与思想里。所以,理解与实践“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得真正搞清楚“课堂”是啥玩意,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究竟是怎么的关系。洋思的改革也好,杜郎口的改革也好,他们都是在本质上改革“课堂”,从而激活语文、数学等等这些学科的教学的。
其次,改革课堂要“从课堂教学扩大到课外语文活动与校外语文实践”。要树立“大课堂”的观念,要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一方面,语文教材可以对课外语文活动做出必要的安排,另一方面,教师在每学期都要统筹安排课外、校外活动的内容,把课外与校外作为另一种课堂。当然,课外语文活动与校外语文活动的组织都是繁杂与困难的,但是,我们还得迎难而上,要以语文学习实践为中心,在活动中提升鲜活的与实用的语文能力。
变“重课堂”为“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这是语文教学在课堂层面的突破。
3.先改阅读(教学),再重阅读与听、说、写的结合。
阅读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阅读教学的效益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阅读教学的方式不当。因此,改革阅读教学的方式,就显得尤为迫切。
改革阅读,主要要改变讲读本位为自学本位。以讲读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当下阅读教学的通病,更是顽疾。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只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组织学生自学。学生学习阅读母语读物,面对一文章,绝不是一无所知,而是有潜力理解到一定程度的。只是我们的教师往往不给学生的机会与平台,没有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一文章时,首先不是从“讲”与“问”开始,而是要先让学生“读”与“说”(包括“疑”与“辩”等),且在此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的习惯养成。另一件事就是讲学生不懂的。任何一与学生知识、见识、认知相当的文章,学生总会有一些懂的与一些不懂的。懂的,由教师组织自学,不懂的,才由老师讲解。当然,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个讲解也不完全是“讲授”,而是点拨与引导。
改变阅读教学的方式,是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益不仅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是促进了听、说、写的实践与提升。听、说、写一定要完整地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听、说、写,是要训练的,训练就要有方法。目前,我们对听、说的研究实在是太少。写作尽管人人知道重要,但是指导又实在不得法,写作研究也是缺少突破,因而使得听、说、写常常被游离为阅读的附属。这是语文教学畸形化的表现之一。
变“重阅读”为“重阅读与听、说、写的结合”,这是语文教学在内容层面的完善。
4.先改分数,再重分数与素质的结合。
改革分数的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努力提高语文试卷的命题的水准,努力让语文分数更多地朝着语文能力与素养靠近。语文试卷的命题是有很大讲究的。平时测试也好,期中期末考试也好,中考也好,都要以考查学生语文积累、习惯、能力、素养为基本出发点,让试卷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好的支点。二是把分数作为语文素养之树上自然的果实。我们说,在当下的应试体制下,分数确实是必不可少的,有分数走遍天下,无分数寸步难行。但是,这分数之果是怎么来的,又有多少汁水,这还是有一番考究的。盯盘揉下的分数也许是大的,但是,是缺乏汁水的;以养育语文素养之树而结出的分数之果,一样可以大且有汁水。
深圳宝安区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他的语文课没有大量练习题,没有模拟试卷,没有课后作业,有的就是读原著、共讨论,写感悟等,他抛弃传统的语文课本,自创专题语文学习,“丢掉课本闹革命”。在他的学生们看来,吴泓老师的语文带来的是“思维盛宴”。严凌君是深圳育才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他搞了一个语文教学的“五个一“工程,就是:一套书、一堂课、一个网站、一本刊物、一个文学社。《青春读书课》系列读本的主编就是这位与众不同的高中教师。南京曹勇军老师,到高三了还带着学生每周进行时事演讲。学生通过语文课前的“时事演讲”,与社会更贴近,锻炼了思辨和写作能力,让语文课成为相连社会的一个视窗,甚至是一个缩影,学生在这里有成长,有公民社会,有未来,更有爱!高三毕业,《高三(10)班在六楼》便应运而生。学生语文分数中,“显性分数”是考试量化,“隐性分数”则是生命成长。吴泓、严凌君、曹勇军等老师的学生不仅有语文分数,更有语文素养。这些学生是幸运的幸福的。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说,这样的老师与学生真的太少太少了。
变“重分数”为“重分数与素养的结合”,这是语文教学在评价层面的追求。
三、重常识:力避失重,勇于行动
变“旧四重”为”新四重”,在本质上是在改变语文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活动方式。方式的变化也是结构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就有可能带来性能(质量)的改变。其实,新课程改革已经大体给我们描述了语文教与学应该有的方式,十年来的新课程改革探索也丰富与发展了语文教与学应有的方式。变“旧四重”为”新四重”,这也是在新课程一轮结束后的一个宏观的反思与展望。
那么,变“旧四重”为”新四重”,在新的课改征程中如何着地前行呢?笔者的个案实践就是坚守语文教学的常识,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突出阅读与日常写作等,概括起来,就是“四多四少”。即多读书,少学教材;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说,教师少讲;活动多点,考试少点。这“四多四少”是我的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自我突破。
1.多读书、少学教材
针对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现状,我大胆提出“多读书、少学教材”的实践构想。我对每学期的一册语文教材,进行筛选与整合,删去一些意义不大的课文,整合一些可以合并阅读的文章,精讲该讲的文章,这样,就能够省下不少的课堂时间。
如何“多读”,我的做法是,一是利用语文课堂共读;二是利用课外阅读。课堂共读,就是班级所有学生共读一本书。共读的目的是便于指导与交流。每共读一本书,我都会在共读前有简单指导,然后放手给学生阅读,读完以后,再在班级里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围绕一些重点话题,展开讨论。共读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大量阅读。学生阅读的书目老师给出一个书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共读与课外阅读构成了学生阅读的点与面、质与量的交织。
对于学生的阅读,大致框架如此,但是,其中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我在班级建立图书室,解决学生无书读的问题。每学期由各学生出资(大约在100元左右)集中购买图书,这样,每学期,一个学生就有上百本图书的阅读选择。学期末再把每人100元左右的图书带回家收藏。这样,一个学生花100元钱,既得到了100元的等价图书,又有了四五千元的图书阅读选择。我会展开读书竞赛,按月统计学生阅读书目,对阅读数量多的会给予奖励书籍的激励;我还会支持他们写读书心得,我在班级里有读书心得橱窗,及时张贴优秀的读书心得,或者举行班级读书报告会。我还会及时与家长联系,告知孩子在校读了哪些书。我还会邀请爱读书会读书的家长或老师到班级里给学生讲读书意义与方法等。做法还有很多,但目的都是激励学生多读书,让学生爱读书,学会读书。
2.多学随笔,少做练习
时下,语文教师像数理化一样让学生做大量的语文练习,以此获得语文应试的高分,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语文素养仅靠练习是练不出来的,相反,倒是越练越差。一来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二来僵化了学生的灵性,三来耽误了学生很多本该自由阅读与写作的时间。精简了教材中的课文,在一定程度上就精简了学生做练习的时间。我特别鼓励学生写随笔。写随笔是我的学生语文作业的主打。我的要求是每天必写。我自费为学生到市场上去挑选漂亮的随笔本,鼓励学生给随笔本起名字。对于学生随笔,我的观点在于“随”,随心所写。写什么,写多少,怎么写,都有学生自由选择。每天早上,我最急于做的事情,就是先浏览学生的随笔,因为,每一天的随笔都向我打开一扇美丽而神奇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学生心灵世界的每一个灿烂与幸福。我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评阅学生的随笔。其实,说“评阅”是不够恰当的,应该说我是在与每一个学生通过随笔,通过文字,在进行心灵的对话。我在随笔中,用我的文字,与学生一起喜怒哀乐,一起讨论交流,一起嬉笑怒骂……
我激励学生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写随笔,我只有四大法宝:
一是五角星,每次随笔,我会根据学生随笔的用心程度,用五角星的多少来激励;我会在班级里张贴学生随笔得星数量统计;激动时,我会给他(她)无数颗星星;
二是,我的评语激励。我会不吝啬我的赞美之词来送给写得好的每一随笔。
三是在班级里郑重其事朗读学生随笔,评讲学生学生随笔;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每学期给随笔优秀的学生结集随笔集。有的一人结集一册,,有的多人结集一册,有的是诗歌集,有的是散文集,有的是小说集,等等,而且,结集的这些随笔选,不仅书名起的漂亮,而且装帧设计都非常精美,与正规出版物,只是没有书号的区别,别的绝不亚于正规出版物。每次专辑结集“出版”后,都要有一个小小的首发式,然后,由学生自己亲手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同学或者家里的亲戚朋友等。我要让我班上的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间就能看到自己出的“书”。
3.学生多说,教师少说
这是我语文课堂的原则。我的课堂力主简约,力主开放,还学生课堂主角的地位。在课堂上,我会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交流。我不把课堂搞得密不透风,不是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跟着老师转,而是让学生自由地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对话,自由地去发现文本自身的魅力与精彩,甚至疑惑。所以,我在课堂上,我绝不用我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用我的观点代替学生的观点,我一定少说,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与思想认识。其实,时下“教师多讲,学生少讲”的现象太普遍了。由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无趣,因此,也就难得积极表达了,教师为了完成教材的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大量需要学生记住的问题,于是,也就理所当然地大讲特讲,一讲到底,从而,使得课堂毫无活气。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甚至火起来,这是我对理想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渴望。
4.活动多点,考试少点
考试是必须的,但是,我每学期只进行期中与期末两次测试。而语文活动是我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语文活动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是课堂活动。我在每天每节课的开始三分钟的小演讲活动。这已成习惯。每节课,按学号轮流有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演讲,讲故事,讲见闻,讲事评都可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信,锻炼学生口才。
二是校内活动。基本上每两周就会有一次校内语文小活动,诸如读书报告会,班事沙龙(几个人围绕班级的某一件事以沙龙形式谈看法,班级其他人是观众),书法现场展示,辩论会,听微型报告(邀请教师或家长来班级小讲座),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等等。三是校外活动。一般利用双休日两天,一学期组织一次,组织学生以语文文化游为主题,到周边城市或景区举行两日游。这样语文游深受学生欢迎,也颇有语文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在这漫漫之路摸索,不断前进中,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
开学初,我浏览了下新书,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
其次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有人说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语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