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新版多篇)范文
【寄语】《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一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课安排在第1章有理数之后,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
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被广泛应用。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本课中引出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基本概念,并且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析问题过程进行了归纳。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主线,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是本课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还学习了最简单的方程。本小节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这样安排目的在于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引出方程的定义,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最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
算术表示用算术方法进行计算的程序,列算式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算术中只能含已知数而不能含未知数。列方程也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相等关系),它打破了列算式时只能用已知数的限制,方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含有相关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未知数进入式子是新的`突破。正因如此,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到方程的意义,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会进行简单的辨别。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感悟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模型。利用率100%。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在与他人交流探究过程中,学会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合作,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4、情感修炼与开导: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认识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初步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的含义。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经历方程这一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到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转换拓展的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结合例题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难度较大,为此要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仔细分析题目题意,促使学生朝数学模型方面理解。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南通市的东城区吗?那宽广的人民东路延伸段正吸引着许多投资者的目光,南通市最大的环保热电厂已在东城区的新胜村拔地而起(图片展示),让我们乘36路公交车去感受一下吧!
假设36路公交车无障碍匀速行驶,途经小石桥、国胜东村、观音山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
地名时间
小石桥8:00
国胜东村8:09
观音山8:17
新胜村在观音山、国胜东村之间,到观音山的路程有3千米,到国胜东村的路程有1千米,请问小石桥到新胜村的路程有多远?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教师指出:这是一个行程问题,而行程问题一般借助于直线型示意图,教师首先画出下图,标出两端地点。
小石桥观音山
最后师生共同逐句分析,并提问:你从此题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教师作如下总结:
1、看表格有:
从小石桥到国胜东村有________分钟;从小石桥到观音山有_______分钟;
从国胜东村到观音山有______分钟。
2、你能画出汽车所经过四个地方的顺序图吗?不妨试一试;对照示意图,让学生指出有关路程的信息。教师最后整理成如下示意图:
小石桥国胜东村 新胜村观音山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你会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不妨试一试。(以同桌同学或前后两桌为一组,讨论交流一下此题怎样解,教师巡视之后,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教师评讲时,让学生指出每个式子的意义。)
如果学生中有人利用方程做出,教师分析左右两边的意义;如果没有,则作如下提示:
如果设小石桥到新胜村的路程为X千米,教师根据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口答:
1、小石桥到国胜东村有_____千米,小石桥到观音山有_____千米。
2、小石桥到国胜东村行车_____分钟,小石桥到观音山行车_____分钟。
3、从小石桥到国胜东村的汽车速度为_____千米/分。
让学生口答,请学生判断修正,并提出此题中有哪些相等关系?从小石桥到国胜东村的汽车速度与从小石桥到观音山的汽车速度相等吗?由此启发得出方程:
指出: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从此方程中解出未知数X,从而得出小石桥到新胜村的路程。
(三)类比分析、总结提高
1、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中只能用已知数表示;而方程是根据问题的相等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未知数,即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同学们也看到列方程比较方便,而算式较繁。
2、列方程的步骤
让学生根据例子,总结出列方程的三步骤:(1)设字母表示未知数;(2)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3)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3、对于上面问题,你还能列出其它方程吗?如能,你依据哪个相等关系?(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四)例题分析、揭示课题
同学们是否参加过学校的义务劳动呢?下面一起讨论义务为学校搬运砖块的问题。
例1、学校组织65名少先队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六(1)班同学每人搬6块,六(2)班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六(1)班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1、这个问题已知条件较多,题中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列算式不易直接求出答案,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分清已知量、未知量,寻找题中的相等关系。先让学生试做,然后抓住时机,亮出如下表格,见机讲解。
六(1)班六(2)班总数
参加人数
每人搬砖数68
共搬砖数 400
2、通过上面所做的题目分析看出,有些问题利用算术方法解比较困难,而用方程解决比较简单。由上面题目分析也得出:这些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一元一次方程)
3、让学生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举出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师生对照定义进行分析评讲。
4、例2: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2)一根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让2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科学生在下面做,然后,师生共同批改,批改时,对照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列方程的步骤讨论讲解,并指出方程左右两边的意义。
(五)总结巩固、初步应用
1 师生共同小结归纳
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设未知数找相等关系 列方程
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2、练习:
(1) 环形跑道一周长,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
(2) 甲种铅笔每枝0.3元,乙种铅笔每枝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枝,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枝?
(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高,面积是,求上底。
2、作业:课本73页第1、5题。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课题例1例1示意图
定义例2
列方程的分析过程归纳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根据生活经历,自编一道列方程应用题。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二
数学思考:
1、学习分析问题找到相等关系并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到式子变形的转化作用。
解决问题:体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会移项、合并解ax+b=cx+d型的方程,进一步认识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合并”和“移项”,体会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的思想,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2、用移项、合并等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正确地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1]展示问题、创设情境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学生自主分析后,教师提问:)
1、本题怎样设未知数?
2、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以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师生共同列出方程。)
解:设有x名学生,则可列方程得:
3x+20=4x—25
[活动2]学习“移项”解方程
提问:如何解方程3x+20=4x—25呢?
(学生分组讨论:①解方程的。目标是什么?②利用什么知识可以实现这种转化?)
引导学生分析方程的变化:
3x+20=4x—25
3x—4x=—25—20
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有些什么变化?
归纳:像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活动3]总结
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3x+20=4x—25
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三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步骤,并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讨论、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容易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重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去分母法则的正确运用。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解方程:(1);(2)2(x-2)-(4x-1)=3(1-x)
2、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
3、(只列不解)为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某村积极植树造林,原计划每天植树60棵,实际每天植树80棵,结果比预计时间提前4天完成植树任务,则计划植树_____棵。
(二)学生自学p99--100
根据等式性质,方程两边同乘以,得
即得不含分母的方程:4x-3x=960
X=960
像这样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去掉分数的分母的变形过程叫做。依据是
(三)例题:
例1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依据
去括号,得依据
移项,得依据
合并同类项,得依据
系数化为1,得依据
注意:
1)、分数线具有
2)、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以(即不要漏乘)
讨论:小明是个“小马虎”下面是他做的题目,我们看看对不对?如果不对,请帮他改正。
(1)方程去分母,得
(2)方程去分母,得
(3)方程去分母,得
(4)方程去分母,得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能归纳小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1、依据;
2、依据;
3、依据;
4、化成的形式;依据;
5、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依据;
四、小结: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以及解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五、课堂检测:
1、去分母时,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乘以各个分母的_____,从而去掉分母,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不要漏乘,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注意含分母的项约去分母分子必须加括号,由于分数线具有
2、解方程
(1)2x+5=5x-7
(2)4-3(2-x)=5x
六、作业
P102:3,10.
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四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3、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帮助数学理解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推导等式性质(一)。
一架天平、课件及班班通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两只松鼠正玩着跷跷板。突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动了。你们看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纷纷。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是在类似跷跷板的天平上做游戏,看看我们从中有什么发现?
二、运用教具,探究新知
(一)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
1、课件出示天平
怎样看出天平平衡?如果天平平衡,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2、出示摆有砝码的天平
操作、演示、讨论、板书:
5=5 5+2=5+2
x=10 x+5=15
观察等式,发现什么规律?
3、探索规律
初次感知: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次感知:举例验证。
(二)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
观察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师板书:
x+2=10
x+2-2=10-2
x =8
(三)运用规律,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小组合作完成69页“练一练”第3题。
完成后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 解方程(一)
x+2=10
解: x+2-2=10-2 ( 方程两边都减去2)
x =8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