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的化合物》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分析 | |||
教材位置: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材内容:包括3个实验探究:“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碳酸钠及其碳酸氢钠性质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热稳定性探究”,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1个“科学史话”,介绍了候氏制碱法的历史,将科学史实融合到化学知识中利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更利于引导学生渗透国际理解素养的培育。 课标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 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学业要求中要求能列举、描述、辨识典型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地位作用:钠元素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系统研究的第一个元素,它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为后面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它为第一章所学的理论、规律补充了感性认识的材料,又为今后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打下事实基础。 | |||
学情分析 | |||
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分析: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度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已知点:学生在初三时已经有过一年的学习化学的经历,对化学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高中化学前两章又学习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等知识,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实验安全知识也有了一定的学习了解,已初步具备实验探究能力、对实验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发展点:(培养目标)让学生以类比的方式去探究物质的性质,找出其共性和特性,形成分类的观念以及培养他们分析对比的能力,了解物质之间的的转化,逐步形成转化的思想观念 障碍点:金属钠是一种典型的活泼金属单质,学生对其的了解甚少,高一新生虽然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对于知识点联系之间、用宏观现象推导微观反应,由定性认知到定量认知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 |||
教学目标 | |||
来源教学和学情分析,要有针对性和具体性 目标陈述:掌握Na2O和Na2O2、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及二者性质的差异,了解Na2CO3和NaHCO3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将化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Na2O和Na2O2、Na2CO3 和NaHCO3的性质,通过性质的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控制变量、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思想设计简单的实验,增强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能力。 五核素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进行适度的推理,建立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完成钠的化合物的相关实验,初步体验有序地、全面地、敏锐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尝试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了 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于钠的化合物性质的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通过对钠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的学习,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 |||
教学重难点 | |||
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性质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推理。 能从微观视角分析物质性质。 | |||
教法学法 | |||
教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引导、讲述法、讨论法。 | |||
设计思路/设计理念…… | |||
1、基于STS | |||
教学过程设计(建构主义)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图片展示】 【提问】 问题一:运动员在潜水时,为什么能够呼吸? 问题二:同样是钠的氧化物,可不可以在呼吸面具中装氧化钠替代? 【设计实验】 实验一:取适量脱脂棉,用药匙分别取1~2勺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粉末置于脱脂棉上裹住后放入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1~2mL的水滴入分别盛有1~2g的氧化纳、过氧化钠的两只试管中: 1) 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 2) 用手轻轻触摸试管外壁,有什么感觉? 3)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 【回答】 【实验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1组:做氧化纳与二氧化碳反应。 2组:做过氧化纳与二氧化碳反应。 3组:做氧化纳与水反应。 4组:做过氧化纳与水反应。 【结论】 讨论交流,书写化学方程式,分享得出的结论。 | 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较快吸引学生进入上课状态;同时利于学生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组分工完成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团结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 交流谈论得出结论,利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同时小组间分享结论,利于学生开阔思维。 做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对比反应实验,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形成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思路。 | |
反应物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氧化纳与水1)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2) 试管壁发热3) PH试纸显蓝色1) 未产生氧气2) 是放热反应3) 生成的溶液呈碱性过氧化钠与水1)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 试管壁发热3) PH试纸显蓝色1) 产生氧气2) 是放热反应3) 生成的溶液呈碱性 | |||
【板书】 实验一: 氧化钠与二氧化碳:Na2O+CO2=Na2CO3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2Na2O2+2CO2=2Na2CO3+O2 实验二: 氧化钠与水:Na₂O+H₂O=2NaOH 过氧化钠与水:2Na2O2+2H2O=4NaOH+O2↑ | |||
【图片展示】 【提问】 问题一:观察发面时的面团表面,思考为什么用小苏打发面做得的馒头又松又软?(提示:发面过程中会产生酸性物质) 问题二:为什么苏打发面的效果没有小苏打好? 【设计对比实验】 实验一:在两只试管中分别装入适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滴加相同体积的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二:分别取一个试管里加碳酸氢钠,和一个大试管里装碳酸钠,小试管套在大试管里面,同时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三:怎么鉴别小苏打与食用碱? 【补充总结】 | 【观察思考】 有大量气孔。猜测发面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根据提供资料进行推测。 【回顾化学方程式】 NaHCO3+HCl=NaCl+CO2↑ +H2O 【实验探究】 自主组装探究实验装置,进行对比试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讨论交流】 可能回答: 1.看产品包装成分表 2.加入水,结晶放热的是碳酸氢钠。 3.加入醋,产生大量气泡的是水。 | 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推理、合理预测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训练。 温习旧知,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可以降低学生学习你难度,利于学生理解。 对比试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比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观察、交流、总结能力。 自主组装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讨论交流,回答,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 | |
实验一 反应物现象反应历程碳酸氢钠与盐酸立刻产生大量气泡NaHCO3+HCl=NaCl+CO2↑+H2O碳酸钠与盐酸开始时不冒气泡,随着盐酸加入入量增加,开始有气泡产生,没有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那么剧烈Na2CO3+HCl=NaCl+ 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总反应:Na2CO3+2HCl=2NaCl+ CO2↑+H2O 结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更快。 实验二 反应物现象反应历程碳酸氢钠加热试管中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NaHCO3== NaCl+CO2↑+H2O碳酸钠加热无明显现象Na2CO3== 结论:碳酸钠的热稳定性比碳酸氢钠小。 | |||
板书设计 钠的化合物 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1、小苏打:NaHCO3苏打:Na2CO32、与酸反应:NaHCO3+HCl=NaCl+CO2↑+H2ONa2CO3+2HCl=2NaCl+ CO2↑+H2O1、热稳定性比较(加热):NaHCO3== NaCl+CO2↑+H2ONa2CO3==O 一、氧化纳与过氧化钠 1、分别与二氧化碳反应: Na2O+CO2=Na2CO3 2Na2O2+2H2O=4NaOH+O2↑ 2、分别与水反应: Na₂O+H₂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