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美丽洗洗时间:2023-11-29 09:20:08)

[说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学生阅读五分钟)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初中物理教案 篇三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具和学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四、总结知识点 (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教学资源]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道电磁铁的结构并能自制电磁铁

2、了解电磁体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电磁铁、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大铁钉、漆包线、大头针、导线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设置情景

桌上有一堆大头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地把大头针捡起来放到盒子里而又不被扎到手(旁边有一磁铁)?(请一名学生上来演示:)

然后老师手掌中藏着一个电磁铁同样把大头针吸起来又很轻松的放到盒子里。问:这是怎么回事?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象。视频资料:电磁起重机

(放到把废钢铁吸起来时停顿)问:起重机把废钢铁吸起来了,它是利用了什么性质?(生答:)

视频播放完后,问:起

重机吸起废钢铁后又发生了什么情况?(生答:)

这个起重机里用的是永磁体吗?为什么?(生答:)

实际上它应用到的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电磁铁。(显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探索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我们把插有铁心的螺线管称为电磁铁。

板书(屏显):

1、电磁铁:带有铁芯的螺线管。

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一个电磁铁,请同学们先观察它的构造,然后动手做一做:怎样才能利用它把大头针吸起放到另外一处?(可用摄像头记录某一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先给电磁铁通电,才能把大头针吸起来;然后又断电,才能使得大头针被放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生答:)

板书(屏显):

2、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2、自制电磁铁

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模型自己做一个电磁铁呢?(把学生手上的电磁铁收回)

问:我们需要哪些器材呢?

(学生能答出——要追问选的器材用来代替电磁铁的哪个部件或有什么用?

学生不能答出——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铁钉,它用来干什么?为什么要包上纸?

漆包线,用来干什么?)

板书(屏显):

3、结构:线圈、铁芯(图片)

问:如何证明同学们自制的电磁铁有用呢?(生答:看能不能把大头针吸起来)

赶快动手,看谁做的。电磁铁吸的大头针多。各组学生利用选择的器材自制一个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然后挑选吸起大头针不同的若干组,让他们展示本组的成果。

3、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

问:刚才有的组吸得多,有的组吸得少,这说明什么问题?(生答:)

问:为什么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不同?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猜想并说明理由。

猜想:

1、线圈的匝数

2、电流的大小……

请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注意控制变量

①你选择哪些器材?

②如何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③怎样控制变量?

④怎样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注意解决出现的问题。

步骤1: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通过线圈中的电流,观察大铁钉吸起大头针的多少。请一组说出他们得到的结论,然后问其他的组是否也得到一致的结论,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步骤2:保持通过线圈中的电流,改变线圈的匝数,观察大铁钉吸起大头针的多少。请一组说出他们得到的结论。(提示学生可以寻求其他组的帮助,电池个数不同的两个组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

初中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 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选取与判断问题。

教学难点: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飞机、鸟儿在空中飞翔,船只在江河湖海里航行,车辆行驶,行人再陆地上行走 ......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我们要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运动与静止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1. 参照物

观察书上的图片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提出问题:火车窗外的树木等景物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这些现象怎样解释呢?怎样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样准确地描述这些运动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播放视频:参照物

通过观看此视频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①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

②相对于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岸边位置不变的轮船时静止的。

③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改变的飞机是运动的,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不变的飞机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①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

②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

③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是漂浮的。,是相对于随着张开伞的运动员下落的摄像机而言的。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动画:相对运动与参照物

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 机械运动分类

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汽车的直线行驶、拐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行;飞机的直线飞行、空中俯冲表演等。

3. 布置实践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记录有关机械运动的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说明分别选择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摄像师怎样操作才出现这样的效果。

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机械运动相对性的资料,并作解释,整理一篇小报告。

三、小结

①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

一、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二、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三、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问题6: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问题7: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虽然能继续前进,却不能一直运动下去,这是为什么?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2)(3)(4)(5)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将气球和铁块分别扔到水里会怎样?但同样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就不会下沉?如果制成潜艇却还可以浮沉自如,又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对浮力已有一些了解,通过情景激活学生脑海里的知识。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讲授新课1.研究什么是浮力

学生研究:把乒乓球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做好铺垫。)

过渡: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显然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但是,像石块这样的东西在水中下沉,是否也受浮力的作用呢?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再次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过渡:水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浮力,那么空气会不会也对其中的物体有浮力呢?

演示1:放飞的气球(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托力。)

演示2:把一物体放入水中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得到

F浮=G–F’(多媒体展示,增强可见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称重测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过渡:小的物体可以用称重法求浮力,那么像轮船这样的大家伙又该怎么测浮力呢?

演示3:阿基米德原理(结合课件展示,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一重要原理,同时采用新老教材两实验相结合的办法,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随堂练习

1.将一物体系在弹簧测力计上,称得其重为100牛顿,将它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0牛顿。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

A、100牛顿;B、80牛顿;C、20牛顿;D、120牛顿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 )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C、浮力变小,重力变小;D、浮力变小,重力不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掌握重点。)

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布置作业

1、P97动手动脑学物理3、4、5。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浮力的利用。

板书设计

五、浮力

1.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

2.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为:F浮=G排=ρ液gv排

初中物理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

教具准备: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

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

三、展示收集的杠杆,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

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撬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

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

出示幻灯片9—12说明做图过程。

六、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你想探究的问题是XX。

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XXX。

提示:

杠杆要平衡:

1、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2、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3、只与力的方向有关;

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

制定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15)和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17、18),让学生分小组实验。

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数据是XX,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XX。

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评价

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17。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

目的:证实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设计:

1、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2、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3、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做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出示幻灯片18。

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

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

1、杠杆的定义。

2、杠杆的五要素。

3、杠杆的平衡条件。

九、作业:。出示幻灯片27。

课堂作业:课本193页题目2、3

初中物理课教案参考模板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m/s=3.6km/h

(二)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231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品多篇.doc》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